三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3-02-04 15:11:59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三年级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1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的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教学论文 )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三年级科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三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三年级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三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课后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2.能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正确处理图片信息的方法。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⒉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乐于征求小组成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方式,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个月的月相图片、燕尾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月相变化图片或视频。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月相图片。)根据图片,说一说月亮和太阳的不同点。(预设: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月亮有圆有缺,而太阳没有。)

  2.讲解:大家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亮这种圆缺变化的情况,月亮在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

  3.追问:(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通过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的观察,大家能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预设:月相每天都不一样,月缺的情况比较多,农历每月的月中会出现圆月。)

  4.揭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板书:月相变化的规律)【设计意图】月相变化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提问“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同时也引出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了解更多的月相

  1.活动:分发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月相。(教学提示: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观察时间。)

  2.提问:这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中,哪些是你们曾经观察到的?哪些是你们没有观察到的?(预设:观察过圆月、凸月和残月,没有观察到新月。)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能帮助学生清晰地确认哪些是自己已经观察到的月相,哪些是没有观察到的月相,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探索二:试着给月相图片排序

  1.过渡:大家现在初步了解了一个月内会出现的各种月相,其实这些月相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接下来我们要将这些月相图片按时间顺序摆放。(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按农历月初到月末的时间顺序排序。)

  2.讲解:大家在排序的时候,可以先按照农历月初、月中、月末的时间将图片划分为三大类,明确哪些月相出现在月初,哪些出现在月中,哪些出现在月末。

  3.交流:引导学生分组交流,汇总小组排序结果。(教学提示:学生的排序可以是多样的,组内要保持良好沟通,统一即可。)

  4.活动:指导各小组按照统一的方法给月相图片排序。完成后展示排序结果,小组间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5.展示:展示完整且正确的月相变化图,让学生观察变化规律,并对照修正自己的排序。

  【设计意图】给月相图片排序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月相变化的规律。排序完成后进行交流及修正,一方面加呆了学生对正确的'月相顺序的印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乐于分享、善于反思的品质。

  探索三:制作月相变化手册

  1.活动:指导各小组按月相变化的顺序叠好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再用燕尾夹夹住,快速翻动,观察“月相变化动画片”。

  2.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3.提问:在农历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预设: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大致是从缺到圆再到缺;农历上半月亮面偏右,农历下半月亮面偏左。)

  【设计意图】制作“月相变化动画片”在前两个探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月相变化连贯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月内连续的月相变化。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月相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形状。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从农历初一的新月开始,亮面从右边开始出现并逐渐扩大,到月中形成满月后,从右边开始由盈变亏。

  2.拓展:观月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

  3.布置任务:大家课后也可以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看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月球运动,向古人学习,了解月球和天空中亮星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夭文探索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并不要求学生进行长时间(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和记录,这样操作耗时太长。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的方式,了解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变化过程,以此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本课首先是观察月相图片,使学生对一个月中月相的各种形态有一定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尝试给月相图片进行排序,这个活动可以很好地揭示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判断。之后展示正确完整的排序,让学生对照修正,加深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把排好顺序的月相图片装订成册,快速翻动,学生就可以像看动画一样直观地感受月相的连续变化,从而把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形状,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的兴趣。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40第一~三题。

三年级科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1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几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这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难点: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土壤等。

  学生准备: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二、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

  5、学生汇报。

  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是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或没有)……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师: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搅拌)。

  【板书设计】

  4、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

  纸巾

  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

  水

  空气

  草根

  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

  大颗粒土壤

三年级科学教案8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各种各样的鸟》

  介绍各种鸟的本领的图书或录象。

  活动目标

  学念儿歌《什么鸟》。

  了解不同的鸟。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不同的鸟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了解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鸟,重点介绍蜂鸟,鸵鸟,鹦鹉等。

  1、师:看,图片上画了很多什么啊?(鸟),这些鸟长的一样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只鸟的名字叫“蜂鸟”它的身体很小,就只有蜜蜂这么大,所以叫蜂鸟。

  2、师:再来看看这只鸟,这只鸟的身体看上去怎么样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鸵鸟,那你们知道鸵鸟会不会飞啊?为什么?(因为他身体太大了,所以飞不起来。

  3、师:再来看看这只什么鸟?它的'名字叫鹦鹉,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吗?都有些什么颜色?鹦鹉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就是会跟人一样说话,你教它什么话,它就会跟你一起说。。。。

  二、讨论

  师:谁来告诉我什么鸟最小?什么鸟最大?什么鸟会唱歌?

  三、学念儿歌

  1、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老师把刚才的话连起来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2、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念念看。

  四、小结

  师:你还知道鸟都什么本领?

  师: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鸟,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儿歌《什么鸟》

  什么鸟小?

  什么鸟大?

  什么鸟儿会说话?

  蜂鸟小,

  鸵鸟大,

  鹦鹉会说话。

三年级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制定计划,采用走访、等形式中的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调查,了解一种植物的生产、加工、以及成为我们食物的过程;能用排序、分类的方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将整理的信息记在记录本上;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本小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2.积极与小组同学合作;乐于倾听其他组的研究情况,并进行评议;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并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内容设计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别是在“食”上。本课设计的活动主要是植物与我们饮食的关系,最后讨论一下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

  (1)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二单元中的`种植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时,生长周期短的植物,如蚕豆、豌豆等,已经可以收获能制定计划,采用走访、生产基地调查、市场调查、收集图书、网上查找,本课从收获春天的植物的果实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前测,了解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食物来源途径知道多少。

  (2)调查一种植物怎样到我们餐桌上的。学生先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然后兴趣相同的同学组合成小组,共同调查这种植物是怎样生产、加工,最后成为我们的食物的。在调查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植物的生产是一个社会化的复杂过程。调查过程中,小组同学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和汇报。

  (3)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们的食物,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为人类服务,如美化环境。让学生讨论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要位。

  教学准备

  活动(1):了解当地常见的食用植物种类:粮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们被生产、运输、销售、加工过程的资料。

  活动(2):搜集植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其他资料,如:美化环境(观赏植物)、衣(棉花、桑叶)、住(建筑、家具)行(草鞋、行道树、花坛)等方面以及茶叶、中草药等特殊用途的植物。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各种各样的果实

  看到这些果实,你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可以吃吗?

  生: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它怎样吃?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解答。

  一、选择一种植物,了解它的一生。

  1.出示一份研究计划

  日期:20xx年6月9日

  温度:18——29℃

  小组成员:柯奇、王丽、刘云辉、金煊

  研究计划: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1.访问别人

  2.查书

  3.上网查资料

  4.分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3.教师提供各种提供信息的资料计算机书集等

  5.各小组交流。

  二、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讨论:植物和我们有哪些联系?

  2.汇报:生活——食物、穿衣——居住——走路、药用——制成药

  板书:种子—植物—开花—结果实——产品

  作业:查阅有关种植技术的发展。

  小结:小组交流时气氛热烈,小组交流的方式非常适合这样的课,因为孩子们这方面知识很丰富,如果采用举手发言的方式,但想必会让许多孩子丧失许多表达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有充足的举手发言的机会与时间。

三年级科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三年级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三年级科学教案12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

  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

  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

  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6、学生活动开始。

  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

  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

  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

  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6、你们发现了什么?

  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

  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

  【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

  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

  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

  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

  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面粉做出来的。

  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

  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

  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

  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

  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

  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

  生:兴趣盎然做麦饼。

  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

  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

  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生:液体。

  生:是固体。

  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

  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

三年级科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学着制作一个自转旋翼,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

  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直尺、长卷尺)、秒表。

  2.纸、剪刀、回形针

  B、学生准备:

  比赛用纸、剪刀、回形针、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订了一个比赛计划:

  ①学会制作自转旋翼

  ②试验,找到让自转旋翼下降的方法

  ③选一个下降最慢的作品参加比赛。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制作自转旋翼。

  注意事项:纸的大小不能改变。自转旋翼要能旋转。

  进行简单的.小组比赛。

  评出每组的第一名。

  二、班级比赛自转悬翼。

  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三、研究自转旋翼的下降时间、翅膀大小等特点时,需要搜集实验数据。光凭感觉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1.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测量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2.教师介绍测量工具。

  总结出自转悬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三年级科学教案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三年级科学教案15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由4课组成。

  1.我们周围的土壤。

  2.了解土壤。

  3.肥沃的土地。

  4.土壤的保护。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本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种植活动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们将会遇到许多有趣的问题,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本单元共分为4课。

  1.植物和我们。

  2.果实和种子。

  3.根和茎。

  4.叶和花。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分为6课。

  1.认识固体。

  2.把固体放到水里。

  3.认识液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6.认识船。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本单元分为6课。

  1、今天天气怎么样。

  2、气温是多少。

  3、雨下得有多大。

  4、今天刮什么风。

  5、气候与季节。

  三、教学目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

  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养蚕的体验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四、教学措施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

【三年级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科学教案11-08

三年级科学教案12-19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04-13

【荐】三年级科学教案01-10

三年级人教版科学教案11-06

三年级科学教案模板10-26

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12-03

三年级科学教案【热】02-04

三年级科学教案【精】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