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27 17:14:09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9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科学——勇敢的企鹅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企鹅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初步了解企鹅不怕冷的原因,激发幼儿热爱、保护它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企鹅图片,企鹅造型的毛绒玩具

  2、关于企鹅的VCD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企鹅玩具进行情境表演,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客人,你们看看它是谁?(教师出示企鹅玩具)

  2、可是小企鹅刚刚告诉我它来这里有些不习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引导幼儿说出企鹅的生活习惯。

  教师:小企鹅生活在哪里?你怎么知道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和以前的常识试着说说企鹅的习性。

  二、引导幼儿观察企鹅的外形特征。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出来。

  (1)小企鹅长得怎么样?

  (2)它们身上的羽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它们身上的羽毛哪里是白色的、哪里是黑色的?

  (4)它的羽毛有什么作用?

  (5)企鹅有翅膀,但是它会飞吗?为什么?

  2、教师总结:

  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羽毛很漂亮、很密集,除了肚皮是白色的,其它都是黑色的。

  教师还没有总结的时候尽量让幼儿先自己去说出,因为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幼儿自己先进行探索和了解。

  三、幼儿观看有关企鹅的VCD,了解企鹅为什么不怕寒冷的原因。

  1、教师:你们知道企鹅为什么不怕冷吗?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去看VCD。

  2、鼓励幼儿观看VCD后大胆发言。

  3、教师总结:企鹅身上有厚厚的脂肪,它的羽毛多而密,这样可以帮助它调节身体的温度,抵挡寒风。企鹅常常是一群群的生活在一起,如果冷的时候就由一些企鹅把另一些企鹅围起来取暖,然后再交换。

  4、激发幼儿热爱、保护企鹅的情感。

  教师:企鹅可爱吗?为什么?如果它的生活环境变了,企鹅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它呢?

  四、请幼儿模仿小企鹅的动作,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和同伴合作做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具有好奇心。

  2、能仔细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和事物的变化.

  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和同伴合作做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具有好奇心。

  难点:了解“瓶子吹气球”实验的科学原理。

  活动准备:

  气球、醋瓶、(每人一个)小苏打粉、白醋、漏斗、勺子、道具,布置好奇实验室,操作过程的图片,dvd视频。

  活动过程:

  师:hi,大家好,我是好奇博士,欢迎你们今天来到我的好奇实验室,。为了庆祝你们的到来,我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礼物。

  一、 吹气球比赛导入,激发幼儿玩气球的兴趣。

  师:1、猜猜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猜谜:它呀说大就大,说小就小,猜猜是什么?

  师:2、提问:见到气球,你们最想干什么?

  幼:(自由猜想)

  3.、幼儿人手一个气球听好奇博士口令进行10秒钟倒计时的吹气球比赛。

  师:请出吹气球较快的幼儿,与好奇博士比吹气球谁的更快一些,

  提问:(为什么好奇博士赢了,我是用什么来吹气球)

  师:你们想知道瓶子为什么可以吹气球吗?请小朋友上来试试看用瓶子吹气球。

  幼:4、(教师出示一瓶子)请幼儿猜测并自由探索:瓶子能吹气球吗?可以怎么吹?请幼儿示范。

  师:吹气球是一项很重要的发明,你们谁愿意参加这个发明啊,请你们一

  起来完成

  实验开始前,要求小朋友们,认真的,仔细的观看,

  科学实验:瓶子吹气球。

  认识苏打粉、白醋。

  二、 交代实验要求和步骤

  1、介绍幼儿认识实验所需的材料:白醋,小苏打粉,漏斗、勺子、醋瓶

  2、观看dvd视频。

  你们看明白了吗?首先怎么样,请那个小朋友能复述一下。

  3、观看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教师(好奇博士)边讲解边操作:利用漏斗先将杯中的醋倒入瓶中,再利用漏斗在气球中装入1---3勺子小苏打粉,把气球口拉开套在瓶口上,把气球抬高使粉末全部倒入瓶子里,同时一手紧握瓶口,另一手轻轻摇晃瓶子。(提醒孩子注意观察摇晃时瓶中出现的现象和气球发生的变化)

  4、请幼儿说说观察到的现象,询问孩子们瓶子上装了什么东西?放入这些东西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5、与孩子们讨论气球被吹大的原因。

  6、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原理:小苏打粉(碳酸氢钠)遇到醋,会在瓶子里发生碳酸碱性从而产生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气体上升时,就会进入套在瓶口上的气体里占据空间,气球就慢慢被吹“大”了。

  7、纠正或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三、 幼儿做实验

  教师强调实验要求:

  1、今天我们用的的材料是用醋瓶子来做实验,是玻璃的,容易打碎,请小朋友们一定要轻拿轻放。

  2、告诉幼儿醋和小苏打粉可能会对人的皮肤等产生伤害,要求幼儿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别弄到眼睛,嘴巴,避免受到伤害。

  3、提醒幼儿要先把气球嘴巴张大后在套在瓶口上,注意要小心一点不要弄破气球,以免漏气造成实验失败。

  4、强调在把装有小苏打粉的气球套在瓶口时注意千万别先让气球里的小苏打粉进入瓶子,要等套好密封好气球口后才能让小苏打粉进入瓶中并轻轻摇晃。

  5、启发幼儿若实验时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好奇博士)帮忙,两两合作完成实验。

  6、你气球吹的大小取决于你放的小苏打粉的多少,如果放太多小苏打粉就容易爆炸,如果放太少,气球就吹不起来。

  (1)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提醒幼儿注意按要求进行实验。

  (2)请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五、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幼儿的活动情况,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活动感受。

  通过这个小实验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睁大你们发现的眼睛,我们一起去探索把。

  六、延伸活动

  1、今天我们用瓶子吹气球,下次好奇博士要问问小朋友,瓶子里面可以吹气球吗?

  2、区角活动:将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幼儿进一步尝试、探索、发现。

  3、家园共育:带幼儿了解更多关于空气压力的科学小道理。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空气的压力。

  2.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试验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吸管、瓶子、水若干、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水宝宝会跳舞”

  教师吹瓶子,瓶中冒气泡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仔细看好咯。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哦,你发现了有泡泡冒出来了,这个水宝宝像在跳舞一样,可爱吗?那你们知道怎么会冒泡泡的吗?

  小结:你真聪明,知道向瓶子里面吹气,就能冒泡泡了,水宝宝就会跳舞了。

  二、制作喷泉

  1.师:看!老师这里还有个瓶子宝宝,可是它有个盖子,调皮的水宝宝想从瓶子里面出来透透气,但是不能拧开盖子,也不能直接倒出来,更加不能去捏这个瓶子宝宝,该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了瓶子、吸管、盖子,你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幼儿集体实验。

  2.请一名幼儿上来交流自己的经验

  师: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师:这个办法好不好?我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幼儿第二次集体实验。

  4.探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插入了两根吸管,却吹不出水宝宝呢?

  幼儿第三次集体实验。

  三、揭示原理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水宝宝能从吸管里跑出来吗?

  原理:当我们向吸管一头吹气时候,就会使瓶中的空气增加,空气压力也相应的增加,压力把水逼近另外一根吸管里,水就从另外一根吸管里出来了。

  四、游戏:给小动物喂水

  师:老师这里有四只小动物,他们都有点渴了,想喝水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去喂小动物喝水,好吗?

  带领幼儿离开。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动物的爬行方式。

  2、借助观察、讨论感知螃蟹、龙虾的爬行特点,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3、 喜欢观察小动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活动准备:

  幼儿与家长一起做的调查表,螃蟹、龙虾若干。大盆4个。

  三、活动过程:

  1、 观察调查表,讨论自己知道的会爬行的动物

  师: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调查表,知道了哪些是会爬行的动物?请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2、观察螃蟹、龙虾是怎样爬的?

  师:请来一位小动物,看看他是谁?它会爬吗?看看他是怎样爬的?

  引导幼儿观察螃蟹的爬行,师:它用什么来爬?你发现了什么?并用语言和动作表达,

  观察龙虾的爬行,师:龙虾用什么爬,他和螃蟹爬的样子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爬行的异同。

  3:游戏:谁会爬?

  教师说出一个动物,小朋友说出它们是否会爬。

  附:调查表:

  自己画一画:哪些动物会爬

  请爸爸、妈妈写下来你画的是哪些动物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喜爱小鸟,能主动感知鸟的多样性。

  2.知道“爱鸟周”,初步了解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

  3.有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积极地用语言描述对鸟的认识和情感。

  活动重点:

  能主动感知鸟的多样性。

  活动难点:

  知道“爱鸟周”,初步了解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准备:

  1.介绍鸟类的PPT。

  2.事先和爸爸妈妈了解各种鸟类。

  活动过程:

  一、欣赏鸟鸣,引发幼儿观察、了解鸟的兴趣。

  1.播放录音,让幼儿聆听清脆悦耳的鸟声。

  师:谁在唱歌?小鸟是怎么唱歌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你听见小鸟在唱些什么呀?

  二、观察小鸟,感知鸟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1.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认识哪些小鸟?

  2.师:世界上有很多鸟类,你还知道有什么鸟?(幼儿自由观察PPT鸟类,认认自己熟悉的鸟儿)这些小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它是长什么样的呢?

  3.师:你喜欢什么鸟?为什么?(引导幼儿讲述小鸟的某一个典型特征)

  三、了解“爱鸟周”的意义

  1.师:可爱的小鸟可以为人类做好多事情,你知道哪些鸟能为我们做事吗?幼儿自由回答。

  那看看这些鸟儿可以为我们做什么事情呢?第一个是啄木鸟……

  啄木鸟: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天牛幼虫等以外,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因而被称为森林医生。

  鸽子:送信

  喜鹊:

  1.除虫:1只喜鹊1年消灭松毛虫15000条 。

  2.预报天气:

  喜鹊发出婉转的叫声,并边叫边跳,表示好天气;如果在树上飞飞落落,乱叫乱跳,说明阴雨将临。

  画眉——叫声动听,是鸟类中的歌唱家,同时还可以陪伴老人。

  百灵鸟既是“歌手”,又是“舞蹈家”。它的歌不光是单个的音节,而是把许多音节,串连成章。它在歌唱时,又常常张开翅膀,跳起各种舞姿,仿佛蝴蝶在翩翩飞舞。

  鹌鹑:鹌鹑蛋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在营养上有独特之处,故有 "卵中佳品"之称。

  燕子是益鸟,对人类有许多好处。燕子可以捕捉田里的蝗虫,保护庄稼,使庄稼年年都获得好收成,燕子离不开人类的保护,人类也离不开燕子的帮助。

  3.师:想想看,如果世界上没有鸟会变成什么样?

  4.师:我国确定4月底5月初的一周为“爱鸟周”,你知道是什么用意吗?

  鸟类中大部分都对人类是有益的。他们有的可以捕杀害虫,有的可以捕杀鼠类,有的可以预报天气,有的可以陪伴老人。他们对农业、对森林和果园都有益处,所以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国家在每年的4月底5月初的一周在全国开展"爱鸟周"活动,号召全国人民都来保护、爱护鸟类。

  5.师:我们应怎么爱护小鸟?

  小结: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应该有爱护小鸟、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意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趣识面粉》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捏、团、搓、压等技能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内部的特性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激发幼儿喜欢吃面粉制品,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设计思路

  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活动。

  教学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我们青豆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内部的特性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捏、团、搓、压等技能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3。激发幼儿喜欢吃面粉制品,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4。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5。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难点是:尝试用加水的方法把面粉变成面团感知面粉内部粘的特性。

  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尝试、探索,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等。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不光要与孩子平等地参与活动,更应该具备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观察、研究和指导的技能,同时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采取相应的适宜的教法与学法,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下。

  总之,目标的定位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以游戏操作为基本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动静交替。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各类点心若干布置在流动小商店

  经验准备:活动前丰富大量好吃的面粉制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动的基础。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了以下一些问题:流动小商店来了,商店里放着什么?你认识这些糕点吗?它们都用什么原料做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法引出活动的主题面粉。

  (二)初步感知面粉外特性

  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 :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事先不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而是让孩子感到他们有新发现,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会粘在身上手上,再通过实验法与米粒比较感知面粉轻的特点。

  (三)了解面粉粘的内部特性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难点,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孩子们自由探索和操作。充足的材料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探索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幼儿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设计中教师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幼儿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随机地进一步感知面粉粘的特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在讨论有哪些好吃的食品是用面粉做出来的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感知各类面粉制品的同时也进行了爱惜粮食的教育,目标三在这一小环节中得到落实。

  (四)学做小厨师

  这一环节中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幼儿极大空间的想象,发散性思维,再度让幼儿表现展示的机会,把自己的想象付诸于行动,把想象的内容展现出来。此环节让幼儿产生极大的成功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所在。目标二在这一环节中得以落实。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对作品教学价值的分析:

  叶子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活动是他们熟悉的,也是感兴趣的,并能激发幼儿对科学课的兴趣,挖掘想象力,活跃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这节课主要以感知不同树叶的特点为主,并进行分类,借以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积极想象、大胆表现的能力。

  对幼儿经验能力的分析:

  幼儿对树叶并不陌生,中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周围事物,能够善于观察,还能产生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因此,注重他们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很重要的。活动中以树叶的特征为主线,激发孩子的兴趣,符合了中班孩子喜欢表现自己,能说出自己想法的特点。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分析:

  让孩子主动参与观察,积极探索,通过体验过程,交流经验,尝试用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们能充分展示自己,充分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叶的基本特征,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述。

  2、学习按物体特征给树叶分类。

  3、喜欢在大自然中观察树叶。

  重点

  难点

  1、感知事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按特征进行分类。

  设计理念: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孩子们看到了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树叶。眼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听到他们饶有兴致的在讨论着与树叶的相关的各个问题。看着他们热烈的讨论着,突然想起了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儿童的健康,我们必须让幼儿接触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为了儿童的精神生命,也必须让儿童的心灵与自然界的包罗万象接触。是的,大自然让孩子陶醉,让孩子充满好奇,这是个多好的素材啊!让孩子自由探索,寻求所要的答案。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孩子领略自然的过程发现大自然中的植物美。为此,我们围绕着对树叶的探究活动,设计了“树叶的秘密”这一活动。

  设计思路: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初步学习自由探索——在自由探索中寻求答案——通过就留,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幼儿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活动,扩展幼儿已有经验的积累。

  师:你们看在老师的篓子里有些什么?

  预设:

  幼儿:树叶。

  师:大家都认识它,那你知道树叶有哪些秘密吗?

  预设:

  幼儿甲:秋天来了树叶就从树上落下来了。

  幼儿乙:有的树叶是红颜色的,有的是黄颜色的。

  幼儿丙:有的树叶大,有的树叶小

  二、幼儿探索、发现叶子的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嗅觉探索树叶的基本特征。学习用“我发现了xxxx”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除了小朋友刚才说的那些秘密之外,小树叶还有一些其他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小小科学家,找一找树叶的秘密好吗?

  1、幼儿自由结伴去观察、探索、发现。

  2、交流发现。(引导幼儿用:我发现了xxxxxx进行交流。)

  师:你在叶子身上发现了什么秘密?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预设:

  幼儿甲:我发现了树叶的边有刺。

  幼儿乙:我发现了树叶的是软软的。

  幼儿丙:我发现了树叶的样子像把伞。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感知叶子的特征。

  三、给叶子分分类。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找到树叶与树叶之间的`相同点,根据他们的相同点进行分类。

  1、按特征进行分类。

  每个叶子都有自己的秘密,它们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现在叶子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分类,你们觉得怎么分它们才不会打架呢?

  (分类标准要强调,要以叶子的个特征、相同点为标准进行分类。)

  预设:

  幼儿甲:我的树叶是大的,那就把大的分在一起。

  幼儿乙:我的树叶边是刺刺的,有刺刺边的树叶分在一起。

  2、幼儿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时,教师指导。

  3、检查分类情况。先请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是怎么分的,再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的分法。

  四、结束活动。

  小结: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了解了树叶的许多秘密,这些秘密也是你们学来的本领哦,要把它们记在脑子里,告诉你的朋友,爸爸妈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东西它们也有秘密,只要用你的好办法认真观察,你一定能发现很多秘密,学到很多本领。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活动延伸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初步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光从哪里来,了解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

  2.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对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

  【教案准备】

  布置好暗室,内有电灯、台灯、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等。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

  【教案过程】

  一、导入活动:创设暗室的环境,揭示课题

  幼儿围坐在暗室内,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黑乎乎的),教师悄悄打开门,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亮光)

  二、启发幼儿

  引导幼儿在观察、体验、操作活动中发现光的奥秘,即光的来源、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带领幼儿去室外寻找亮光,认识太阳光。

  ①师: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边走边说:小朋友,手拉手,我们一起向外走,走到外面找呀找,亮光亮光你从哪儿来?

  ②幼:我们发现亮光是太阳公公送来的。

  ③师:请幼儿仔细看看太阳,然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④师:请幼儿与太阳公公说说悄悄话,提些问题。

  如:a.太阳公公你为什么这么亮呀?

  b.太阳公公你怎么会有这么多亮光呢?

  c.太阳公公你的光是从哪儿来的呀?

  (谈过话后回暗室,交流向太阳公公提出的问题)

  ⑤师:小朋友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我们发现太阳公公的光多亮多亮呀,光强的时候还真刺跟呢!

  2.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屋子亮起来。

  师:现在老师将太阳公公关在门外,屋子里又黑了,请你们想办法让屋子里亮起来。

  ①(开电灯)根据幼儿所说打开电灯。

  ②幼儿发现屋子里亮起来了,那这个亮光是谁给我们送来的?(电灯)

  ③除了电灯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别的办法来发出亮光吗?(幼儿开放性思维,提出各种办法)

  ④我们准备了好多东西,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试验,让这些东西发出光来。(事先在教室四周桌上布置好台灯、蜡烛、电筒、煤油灯;火柴、打火机由教师掌握)

  ⑤幼儿操作后回答:你们刚才是让什么东西发光的?你是怎样做的?

  ⑥小结:台灯、电筒一按开关就亮了;蜡烛、煤油灯要点火才能亮。那谁跟谁做朋友最好呢?(a.点火方式;b.光的颜色)

  ⑦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火柴、打火机、电灯、台灯、蜡烛、煤油灯都能发光。

  3.讨论光的作用。师:你们想想有了光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如果没有光又会怎样呢?

  ①幼儿想过后同伴间互相交流。

  ②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③引导幼儿在黑暗中发现夜光表亮光,进行科技教育。

  ④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太阳、火柴、蜡烛、电灯、台灯、电筒它们都会发光。光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东西,给我们做事带来方便。

  三、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1)让幼儿跟亮光做。

  (2)每人取一面小镜子,对着太阳光,看看发现了什么?

  (3)一边做,一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边玩边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自由教案过程中结束全部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放屁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果汁的颜色 中班科学教案09-19

中班科学教案:秋叶飘飘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捉泥鳅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磨豆浆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玩沙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美丽的春天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花猫钓鱼_中班科学教案07-01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