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26 15:44:46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汇编8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夹子的用途和功能。

  2、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表达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夹子展览(衣夹、被夹、发夹、文件夹、医用夹、食品家、新的老鼠夹等)、分类纸、ppt、球、书、糖果、纸、盒子、夹子葵花等。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夹子

  1、幼儿参观夹子展览会,区分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夹子并简单介绍夹子的用途。

  2、了解几种特殊夹子的功用:

  (1)、医用夹:这是谁需要的夹子?

  (2)、领夹:录像里的爸爸告诉我们什么?领夹有什么用?

  (3)、鼻夹:看了图片后,你知道这是什么夹子吗?

  (4)、鼠夹:它的用处和猫的本领是一样的,它有什么用呢? 3、教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夹子,有的能打扮我们,让我们变得更漂亮;有的是帮助我们的小工具,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二)、用肢体语言创编夹子动作

  1、幼儿自由发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夹子。(配以辅助材料让幼儿夹一夹)

  2、幼儿交流演示各种创编动作。(配合儿歌) 附儿歌:夹夹夹,夹夹夹,我的小手是夹子。

  夹起一张纸。

  3、教师: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可以变成夹子。

  (三)、延伸活动:利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

  出示夹子葵花,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

  教案设计说明

  在进行“小工具”主题活动时,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工具,其中有少部分幼儿带来了一些晾衣夹,引起大家对它是否属于工具的争论。随后幼儿开始收集不同种类的夹子,渐渐幼儿对夹子的不同功用产生了关注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以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已有的零星经验,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夹子的功用,我以幼儿的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根据幼儿对夹子的了解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第二部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的创编演示了解夹子的一个共性特点:能夹住东西。同时它也是整合理念下,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延伸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将夹子展览会中的夹子按自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两种情况进行分类,看似不经意,却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孩子知识经验的关注,将幼儿推上活动主体的位置,老师隐藏其后并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老师观念的转变。 第一环节认识夹子,通过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夹子来引发生生互动,达到经验分享的目的。老师对几种特殊、幼儿可能不认识的夹子估计得很准确,运用照片、实物、录象等不同的展现方式来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活动目标1在这一环节得以充分落实。 活动第二个环节是为目标2服务的。老师在让幼儿尝试夹一夹的材料时,非常有心地投放了一个大大的健身球,幼儿一人夹是无法夹起来的,从而激发幼儿产生合作的意识。 幼儿在介绍自己用身体创编的夹子时,老师过份强调用儿歌的形式来进行介绍,想着整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幼儿的情绪体验。实际可以更为宽松些,如:让幼儿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变的;或者用动作示范一下,这样能让更多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课改以后,整合意识强了,但整合应该很自然没有痕迹,此处的整合显得非常僵硬。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做印糕》这节课,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做印糕的同时理解复制的意义,并将运用到生活当中。在这一节课中希望孩子在动手动脑中发现复制在生活中带来的方便,体验动手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复制的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面团、各种塑料凹形的东西、课件、厨师帽、桌布、毛巾

   活动过程:

  一 通过欣赏活动,让幼儿认识、了解复制的简单现象。

  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个地方举办了“漂亮的糕点”展览会,让我带你们一起去参加一下吧!”

  2、带领幼儿参观小展览会,引导幼儿自由讨论与评价。

  3、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认真的观察每个糕点,并提问:

  (1)“这些糕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样的吗?”

  (2)“那这些漂亮的糕点是怎么做出来的?”(请个别幼儿回答)

  (3)“这么多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做出来的呢?”

  二、观看录像(工厂制作绿豆糕)

  师:店里有好多糕点!这些漂亮又好吃的糕点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让我们一起去厨房看看吧!

  提问:[]

  (1)刚才我们在厨房里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做出那么多的糕点的?

  师:其实这种方法叫做复制。

  (2)“用复制的方法来制作快还是用手工的方法来制作的快呢?”尝试运用简单的复制方法制作糕点,体验复制带来的便利。

  1、启发幼儿思考复制方法。

  师:我们可不可也用复制的方法很快地做出许多一摸一样的漂亮糕点呢?那我们今天也来用复制的方法来帮忙做糕点吧!

  2、准备材料幼儿带上厨师帽,穿上围裙准备制作。

  (1)介绍材料。[]

  (2)提出要求。“大家要开动脑筋想一想能不能利用材料复制糕点。老师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来制作,看哪组的小朋友做得最好。做完后拿到后面的展示台上摆起来。”

  3、幼儿尝试复制,师巡回指导。

  4、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比较,直观感受复制的便利。

  师:请每个小组都来说说你们那组做了几个?这些糕点看起来怎么样?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三、迁移经验,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复制现象。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复制方法等着小朋友去观察、去发现。

  请大家回家后再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复制方法和工具,找到了就记在心里,下次我们大家再一起试一试、玩一玩,好不好?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分析:

  我班幼儿探索欲望较强,对动手操作、变魔术之类的活动比较感兴趣,为满足幼儿的这一兴趣,特设计此活动,让幼儿乐在其中,自然而然习得知识。此活动通过以下几部曲让幼儿了解到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两种颜色相混合都会产生一种新颜色。一、以幼儿熟悉的动画片人物“海绵宝宝”的求助,引出课题;二、围绕“海绵宝宝”的求助,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尝试、实践操作,了解到三原色红、黄、蓝中任意两种颜色相混合都会产生一种新颜色;三、幼儿练习配色涂画,为“海绵宝宝”解难题。

  活动目标:

  1、通过“魔术”,使幼儿知道三原色红、黄、蓝中任意两种颜色相混合都会产生一种新颜色。

  2、幼儿通过实验用蜡笔配色、涂画,探求颜色的.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蜡笔若干;幼儿人数的白色画纸及画有一盘水果轮廓的画纸;一些透明杯、水、红黄蓝三色广告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以“海绵宝宝”的求助引出课题

  昨晚我做了一个“海绵宝宝”的梦,海绵宝宝在梦里告诉我说:蟹老板要他完成一项工作,如果完不成就不要他在蟹皇堡工作了,海绵宝宝听说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于是就请章鱼哥帮忙送了一个橙色的神秘口袋来我们班。(让我们来找找这个神秘口袋在那里,哦!在这里“神秘口袋”。)让我们来看看口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有红、黄、蓝三种广告色、蜡笔、水彩笔,还有纸条裹好的一些轮廓画。)哟!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说:中一班的小朋友,我是海绵宝宝,蟹老板拿了这些颜料给我,要我把这些水果涂上颜色发给顾客们,蟹老板说了顾客最喜欢橙色的橘子、紫色的葡萄、绿色的西瓜,你们愿意帮我的忙吗?

  1、复习三原色。

  2、个别幼儿大胆尝试配色

  (二)、做变色游戏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看看我面前的三杯水会变成什么颜色?”

  教师:将红和黄混在一起,变成橙色。

  将红和蓝混在一起,变成紫色。

  将黄和蓝混在一起,变成绿色。

  (教师操作完毕后,由幼儿口述教师如何配色的,同时在杯上贴上相应的三原色颜色圆片。需要的颜色已经变出来了,那我们能不能用水彩笔来配色涂画呢?)

  2、幼儿口述配色方法,教师用水彩笔进行范涂。

  (要求轻涂,不超过轮廓线。)

  (三)、幼儿实验配色,并涂画

  1、幼儿在白纸上尝试用蜡笔配色。

  2、个别配好的幼儿口述,教师示范用蜡笔配色涂画。(要求涂抹均匀,不要超过轮廓线。)

  3、幼儿继续练习配色并涂画,教师随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4、幼儿作品欣赏

  (四)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通过帮“海绵宝宝”的忙,学会了用三原色红黄蓝配出颜色橙紫绿,并帮海绵宝宝完成了工作,海绵宝宝非常感谢你们,他希望中一班的小朋友变得更聪明、更漂亮,你们高不高兴呀!看这是什么?海绵宝宝带给你们的礼物,哇!美人志!(好下边请小朋友们把蜡笔和海绵宝宝的画带上来,送到他的神秘口袋里,因为蟹老板已经叫海绵宝宝交画了,顾客们马上就要来了。交了的小朋友,领着美人志就可以出去看看我们幼儿园里除了红黄蓝橙紫绿还有些什么颜色?呆会儿告诉我![好!现在第一组的上来交-----])

  活动反思:

  色彩是直观地,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本人让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调色活动中感受颜色的多变,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同时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东西,让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在配色活动中,也让幼儿对科学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色、配色,幼儿兴趣浓,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给幼儿操作调色的活动时,我没能充分地引导和组织幼儿探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得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操作上,没能达到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科学教案 篇4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摸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2、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参观果园

  2、苹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今天,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好多的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分组观察水果(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来感受水果的色、香、)

  2、集中交流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看到、摸到、闻到的感受告诉他人。

  三、水果拼盘比赛

  1、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幼儿分组制作水果拼盘(提醒幼儿用刀时要小心)

  3、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幼儿进行评价

  四、品尝水果拼盘大会引导幼儿品尝自己做的水果拼盘,并说说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游戏“运水果”结束。

  幼儿园小班科学《水果》教案四:我爱吃水果

  活动目标:

  1、能围绕“水果”话题,用简短的句子谈论自己爱吃的水果名称、形状、颜色、味道。

  2、初步学习安静地倾听别人谈话。

  3、了解吃各种水果对人身体的好处。

  活动准备:

  每人带自己爱吃的水果若干、小盘子等。

  活动过程:

  一、品尝水果,引出谈话主题

  幼儿品尝切好的水果,思考回答问题:水果好吃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二、围绕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自由交谈

  1、你吃过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

  2、幼儿上台,交流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的特点。

  3、教师参与谈话,引导幼儿围绕水果与同伴交流。

  三、拓展谈话内容,集体讨论水果,教师作小结

  四、水果宴会

  教学反思:水果是幼儿熟悉、喜欢的,同时水果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带孩子参观水果店,收集水果图片、实物,丰富有关水果的经验。

  孩子们通过观察了水果外形特征,认识几种比较特别的水果,感知到水果的多样性,能区分明显的大小差异。让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剥水果,了解水果还有其他的吃法,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就是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布置等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

  幼儿园小班科学《水果》教案五:认识水果

  活动目标:

  1、认识两种水果,能准确的说出两种水果的名称。

  2、幼儿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说出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

  活动重点: 能准确说出水果的名称。

  活动难点: 能说出水果的颜色、形状或味道

  活动准备: 水果实物、切好的果盘、神秘袋两个、神迷盒两个、牙签若干。

  图片来自:昵图网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小手拍拍》

  二、基本活动

  1、出示神秘袋

  师:“宝贝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两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好多的好吃的。你们知道里面装的什么好吃的吗?”

  师:“老师也忘了里边装的什么啦,我来……(老师假装往出拿)诶,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来帮老师,谁愿意来,”

  师:“某某、某某你俩来摸一摸”(请幼儿过来,先摸一摸,提醒幼儿只能摸一个)“某某猜一猜,你摸到了什么呀,”“宝贝,那你摸到了什么呀,”(幼儿进行猜测,是哪种水果之后再拿出验证)

  师:“那我们拿出来看一看,到底是不是某某,”

  (通过引导,幼儿说出水果的名称,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例如,苹果)

  师:“呀,这是什么啊,苹果。那某某猜对了没有,拍拍手吧。

  师:“谁能告诉我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呀,它长什么样子的,”(如幼儿说不来提醒是圆圆的还是长长的)。

  运用此方法,逐个拿出认识苹果,香蕉。

  2、闻一闻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漂亮的神秘盒,里边也装了好吃的,这次老师不要你们用手摸,要让你们用小鼻子闻一闻里边装的是什么,(老师请若干幼儿来闻一闻是什么水果。并拿出来验证)

  3、尝一尝

  师:“宝贝们表现的真棒,想不想吃,那怎么样才可以吃啊,”(苹果洗洗吃、香蕉剥皮吃,在了解水果的吃法过程中,引导幼儿复习水果的名称。)

  师:“老师这儿给你们准备了洗干净、切好的水果,我们一起来尝一尝,看看他们是什么味道的。”

  (1)、请几个幼儿先来尝一尝,说出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2)、请几个幼儿将眼睛蒙起来吃,吃完告诉大家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3)、幼儿分组吃不同的水果,吃完告诉老师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味道的。

  三、结束活动

  师:“宝贝们,苹果和香蕉好不好吃呀,苹果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啊,什么味道的啊,香蕉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啊,”(最后总结,复习水果名称,颜色和味道)

  师:“今天老师在外面也藏了一些水果宝宝,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和幼儿去户外找,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了解几种会生蛋的动物,知道它们的蛋大小不同,颜色不同。

  2、知道会生蛋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3、了解这几种卵生动物的不同生育环境。

  重点:了解各种各样的蛋的不同特点,知道会生蛋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难点:区分各种蛋的大小、形状、颜色。

  方法:讲解、观察、游戏

  教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动物妈妈桌面教具、五颗蛋、课件、各种蛋共40个、桌布三块、蓝子40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笃笃笃”咦?谁在叫开门?是小鸡要出来了,小小蛋儿要开门了?

  ——放录音:师幼一起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

  二、认识各种蛋,了解各种卵生动物。

  1、认识蛋宝宝

  ——唱得真好,瞧,我这只蛋里的小鸡还没出壳呢!

  ——出示鸡蛋:小朋友,你见过它吗?这是什么呀?对了,这是一只鸡蛋,外面可以摸到的是蛋壳,里面有蛋清和蛋黄,鸡妈妈把蛋宝宝生出来后,把蛋宝宝放在自己的身体下面,经过一段时间。小鸡就会从蛋里出来。

  2、寻找蛋宝宝

  ——很多动物妈妈都在忙着孵蛋宝宝,有的在沙漠里,有的在草丛里,看着自己的蛋宝宝,动物妈妈心里可高兴了,可是有五个粗心的妈妈心里却非常着急,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蛋宝宝不见了,瞧,它们都找到这来了。

  ——认识动物妈妈,(教师逐个出示并随机介绍)

  鸵鸟——生活在大沙漠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鸟

  海龟——生活在大海里,可会游泳了

  蛇——草丛里,沼泽地里都能找到

  鸡——是家禽,生活中经常能看到。

  鸟——生活在树林里,大树是它的家。

  ——寻找蛋宝宝

  这五位妈妈真是太粗心了,把自己的蛋宝宝都给弄丢了,小朋友,我们快帮动物妈妈找蛋宝宝好吗?

  3、帮妈妈找蛋宝宝

  ——区分大小、颜色、形状

  蛋宝宝找到了,这些蛋长得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白色、有的粉红色、有的圆圆的、有的是椭圆形)。

  ——帮妈妈找蛋宝宝

  1、这些蛋长得都不一样,哪个是鸵鸟妈妈的,哪个又是鸟妈妈的呢?刚才我们知道了,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生的蛋宝宝也应该怎样?我们应该把最大的蛋宝宝送给谁?教师示范把蛋送给鸵鸟妈妈,并说:鸵鸟妈妈这是你的蛋宝宝。

  2、鸟——在这五个动物妈妈里谁长得最小?它生的蛋宝宝也应该怎么样?我们把最小的蛋送给谁?请一幼儿上来送。

  3、鸡妈妈看到两位鸟妈妈都找到了自己的蛋宝宝,心里有些着急了,它说:小朋友,快来找找我的蛋宝宝,我的蛋宝宝是粉红色的。

  4、大海龟生活在大海里,身体也长得大大的,它的蛋宝宝会是哪个?

  5、剩下的这个是谁的宝宝呀?请一幼儿上来送。

  ——观看vcd,了解动物的生育环境

  动物妈妈都找到自己的蛋宝宝心里可高兴了,真得谢谢小一班的小朋友,它们说不同的动物生出的蛋宝宝是不一样的,不仅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而且生育蛋宝宝的环境也不一样,现在呀,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动物妈妈是在哪里生育它们的蛋宝宝

  幼儿观看vcd、教师随机讲解

  鸟——这是小鸟,它们生活在树林里,喜欢在树林里来飞去,瞧,这些小鸟正停在树枝上休息,做游戏呢?它们的家在树上,这是它的蛋宝宝

  鸵鸟——这是鸵鸟,生活在大沙漠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在沙漠里生育它的蛋宝宝,它把蛋生下来后,用它大大的身体保护蛋宝宝,瞧,小鸵鸟出生了。

  鸡——这是母鸡妈妈,它在鸡窝里生蛋宝宝。

  海龟——这是海龟,生活在大海里,它正慢慢的往沙滩上爬,去沙滩干什么呀?原来是要去生蛋宝宝,它把蛋生在沙滩里,然后用沙子把蛋盖住。瞧,小海龟从沙子里爬出来了。

  蟒蛇——这是一条大蟒蛇,草丛里、树林里都能找到它,这条大蟒蛇生活在沼泽地里,它在沼泽地里生育它的小宝宝

  小结:刚才我们都看到了谁?它们在哪生育小宝宝?虽然这些动物妈妈生的蛋宝宝不一样,生育环境也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会生蛋,我们把这些会生蛋的动物叫卵生动物,(幼儿跟读)除了这些是卵生动物外,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会生蛋的动物,这就要我们小朋友以后用你们的小耳朵、小眼睛、多听多观察,今天,动物妈妈认识了小一班那么多热心的小朋友,真是太开心了,它们说还有一些蛋宝宝没找到,想请我们一起帮帮忙,把蛋宝宝送回家,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忙吗?那蛋宝宝藏在哪呢?都藏在小朋友凳子下面呢?幼儿拿出蛋,你拿的是什么蛋宝宝?你呢?说对了吗?可以悄悄的打开,看看里面藏的是谁?然后把它送回家,注意保护好你的蛋宝宝。

  三、游戏:送蛋宝宝回家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中,充分挖掘生活中幼儿能接触到的多种艺术样式,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纸棒是一种开发性的、能让幼儿在发现中学习的材料,它有助于打开思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活动“纸棒变变变”就受了电视娱乐节目“超级变变变”的启发,表现的内容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活动过程中,我本着“了解儿童、相信儿童、支持儿童”的原则,以“儿童展示--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相互交流”的方式,不断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他们搭建自我体验、自由展示的舞台。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比较出纸棒的不同之处如花纹、粗细、长短等特征。

  2.通过比较对纸棒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

  3.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演,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大小不一的纸张。

  2.幼儿观看过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制作纸棒,并比较纸棒的不同。

  1.幼儿制作纸棒。请你用纸做一个纸棒。

  2.比较纸棒的不同。你做的纸棒和别人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纸棒有长短、粗细、花纹间的不同)

  二.启发幼儿想象,并尝试用纸棒进行表演。

  1.启发幼儿想象。你做的纸棒像什么?(幼儿发挥想象,讨论并上台表演。)

  2.鼓励幼儿尝试表演。我们现在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请你不要用嘴告诉我们把纸棒变成了什么,而要用你的身体、动作来告诉我们,好吗?

  三.小组共同合作表演,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1.提出要求。现在我们知道可以用身体动作和一些道具来进行有趣的表演,我们来进行一个“纸棒变变变”的表演比赛好吗?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来表演。想好要表演什么,应该设计怎样的动作。

  2.幼儿结伴讨论,分组排练,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想法,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幼儿互相合作。

  3.集体交流。

  四.集体玩纸棒游戏。纸棒除了可以表演,还能做游戏呢?想一想,你的纸棒可以做什么游戏?(幼儿讨论,集体做游戏)

  活动反思:

  在我园开展《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课题实施中,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寓体育锻炼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园各个班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作了不同的体育器械,比如:飞盘、保龄球、布袋等许多幼儿喜爱的器械材料,让幼儿放开手脚去探索、去尝试,从而得到创造性的运动经验。结合中班幼儿的生活体验,我选择了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纸棒作为活动材料,报纸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一种可以废物利用的材料,它取材方便而且比较安全。整个活动我以“棒”为主线,采用了愉快、轻松的活动节奏,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活动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去尝试,让幼儿在与器械、同伴、老师的积极互动下,了解纸棒的各种玩法,扩展了幼儿的运动思维,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与能力。

  本次活动,我作为一个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尽力为孩子们创造设计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当然,由于活动中人数较多的因素,再加上又是借班上课,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

  如果让我重上这节课,我会让幼儿更加自由大胆的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充分的利用幼儿无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这节课更加生动活泼。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感知上下的过程中,乐意参与操作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物体的上下位置,使自身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3.学习以一物体作为参照物区别上下,判断物体之间的上下方位关系。

  【活动准备】

  PPT、房子、小动物图片、毛绒玩具

  【活动重点】

  能够以一物体作为参照物,区分物体所在位置的上下关系。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去小猫家做客”,初步感知上下。

  (以开放性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给幼儿创造想说、敢说、乐说的空间;并通过让幼儿观察,使幼儿自己找线索,发现是小猫的家,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1.请你说说这是谁家?(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方位概念,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的能力。)

  2.猫妈妈家有什么?床上有什么,床下有什么;桌子上有什么……

  二、 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进一步感知上下。

  以情境贯彻其中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本环节以画面形式形象的展示在幼儿面前,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1.以“小猫捉迷藏”的形式,引导幼儿说说小猫分别藏在哪里?

  2.再次以其他动物“捉迷藏”形式,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们在哪里?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通过送“小动物回家”不仅让孩子们再次感知“上下”同时培养了幼儿的爱心与责任心。

  3.以游戏“小动物回家”形式,请幼儿按照老师的指令把小动物送回家。

  三、幼儿操作,巩固上下方位。

  数学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具体的事物,儿童就很难理解。在本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幼儿比较喜欢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各种毛绒玩具供幼儿操作,全体幼儿能够在老师的指令下巩固方位“上下”,通过操作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已经充分感知并理解了方位“上下”。)

  幼儿每人分一个毛绒玩具,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完成,分别把玩具放在桌子上面,椅子下面,手心上面,桌子下面,头顶上面等。(

  【活动反思】

  优点:

  1.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又具有形象性,所以本次活动我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活动不再枯燥无味、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上下,并能够区分上下。

  2.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能够抓住幼儿的年龄特征,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操作活动,不仅是让幼儿观看教师的演示和直观的图像以及听老师讲解,更要把内容设计成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的关系,获得数学经验。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够充分操作,我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毛绒玩具,听老师发出指令,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再次巩固方位“上下”。如:“把玩具放在头顶上面;放在桌子下面;放在手心里;放在头顶上……”这样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寻找、操作等活动,让幼儿体会物体与自己的方位关系。这就是运用游戏提升学习难度和要求,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第三环节以小动物找家时,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而不只是说:“下面、上面”等。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气球》科学教案08-27

《种子》科学教案09-30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关于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