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15 18:44:09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臭氧层空洞,怎么形成的及现状。臭氧空洞的危害如何防治?

  了解臭氧空洞的形成跟人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危害,从而进行正确防范。并减少使用以氯氟烃作制冷剂的冰霜、冰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南极上空出现迄今最大的臭氧层空洞

  20xx年9月10日《北京晨报》晨报讯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8日发表一份报告,称他们在南极洲上空观测到一个规模巨大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臭氧层空洞,也是南极洲上空臭氧层严重受损的征兆。

  自1987年开始,国际社会已禁止使用这些化学药品,但这些药品还将会长期留在大气层里。臭氧是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主要分布在平流层,虽然臭氧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由于它能大量吸收有害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臭氧层也就被称之为"地球的保护伞"。

  二:小组交流:臭氧层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损耗是当前世界上又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的生存。

  1:臭氧层损耗与"臭氧洞"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③臭氧层破坏对生物圈的影响

  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臭氧层破坏以后,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少麻烦。首先,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受到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此外,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近十几年来,人们对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照射的实验,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一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紫外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3:为什么地球上的"三极"臭氧层破坏严重据观测,目前臭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而地球上的这"三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们向大气中所排放的氯氟烃数量有限,为什么"三地"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

  三:班级讨论:我们能做些什么?

  (平时注意预防紫外线的危害,寻找新的代替品即新的制冷剂。提倡使用安全无害的制冷剂产品。积极进行宣传等)

  四:师: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作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在萨顿身后,科学史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公认的学科。萨顿则被公认为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经常被称为“科学史之父”。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说明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也可分出“三段论”来。本论第4段,直截了当:态度粗暴、“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观点鲜明。接着5、6、7段反复论述“必须谦虚”“不应傲慢”,第8、9段小结:要“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科学工作)”。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5、试举事实例子说明“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①西方的科技至上,生物克隆陷入伦理悖论;②经济高速发展,大量消费有限的能源,时时爆发能源危机;③经济上每隔一定时间就爆发危机,陷入瘫痪。

  天人合一 齐生死、等万物

  6、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

  ②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 )

  ③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 ( )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 )

  ①对比论证;②比喻(不是拟人。所谓“拟人”,必须写出人的特性)论证;③演绎论证;④比喻论证。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回味,找出微生物的特点,发现学习的内容和生活联系的很紧密,让孩子们喜欢课堂并完成导学目标。

  导学目标:

  1、通过“食物品尝会”活动,学会从提出的问题中进行准确的猜想与假设。(重点)

  2、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方法。

  3、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处理好微生物于人类的关系,明白有害微生物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难点)

  学习准备:

  1.白萝卜、酸萝卜;新鲜豆腐、霉豆腐;生面团、面包。每人一双筷子。一次性塑料碗。

  2.每个小组一张实验记录单;搜集相关微生物的资料。

  导学引领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独学:今天的早餐你都吃了些什么食物?并且还请你认真想一想这些食物大致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2.对学:对子间互相交流一下。

  3.群学: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吃的食物情况,并且认真研讨一下这些食物的大致制作方法。并进行小组总结。

  4.大展示:小组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

  5.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大致是用 、 、 、 、 等方法制作出来的。

  二、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1.独学:各小组出示这些食物(白萝卜、酸萝卜;新鲜豆腐、霉豆腐;生面团、面包)认识一下。

  2.群学:各小组成员按照实验记录单上的食物序号进行有秩序的品尝。

  品尝时温馨提示:

  ①各小组成员每人一双筷子,按照实验记录单上的序号(1~6号)有秩序地品尝。

  ②品尝时,认真仔细观察和体会这些食物,在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将这些变化填写在表中。

  ③品尝完毕后,整理材料,在记录单上写出自己的发现。

  “食物品尝会”实验记录单

  五年级 小组名称 成员

  6.大展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说出自己的猜想。

  四、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1.读一读课题:寻找微生物

  2.独学:阅读书P57~P58页的内容。出示导学提纲:①搜集资料,验证猜想,是微生物中的哪些成员让酸萝卜、霉豆腐、面包变得这么好吃的呢?②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是什么。③搜集寻找,你知道微生物这个大家族中还有哪些成员?明白有害微生物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知道怎样处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对学:对子间交流一下各自找的答案及相关资料。

  3.群学: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总结一下,便于进行汇报。

  4.大展示:小组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微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找到了让面包变松软可口的是________;酸萝卜、泡菜是________中的________的功劳。霉豆腐上面的________,________等。

  五、阅读资料,寻找微生物。

  1.微生物为人类酿造了许多可口的食物,可以说是人类的一大好朋友。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呢?

  2.独学:请各小组成员将自己课外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了解这些微生物的名称、特点、及其危害。

  3..对学:对子间互相交流一下。

  4.群学:在小组内进行汇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的资料待会儿汇报。

  5.大展示:小组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

  6.总结:对我们有害中的微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活动: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群学:在小组讨论,怎样处理好我们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为了防御有害微生物的侵犯,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

  2.大展示:小组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

  3.为了了解更深,我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七:反馈与检测

  练习册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技能目标

  1、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 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质变化,接着问要想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该如何来判断呢,从而引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分两部进行,第一部笼统的来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什么证据,第二部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物质变化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一、 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

  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 木材燃烧, 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投影:图1-1 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图1-2 木材燃烧

  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图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投影:图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钢铁生锈

  2、 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

  3、 镁带能燃烧

  4、 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

  5、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出示: 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度: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

  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图1-7 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学生能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3、学生体验到实验中会产生误差,明白减小误差对于试验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准备: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 学 过 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

  4、小天平调平。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探究帮助瓶子“吃”进鸡蛋的力量是什么,培养学生探究大气压的兴趣。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1、设疑引题。

  出示“吃”进鸡蛋的瓶子,学生思考:鸡蛋是怎样进去的?

  揭题:瓶子“吃”鸡蛋。

  2、瓶子“吃”鸡蛋的设计和尝试。

  (1)学生讨论:怎样让瓶子把比瓶口大的熟鸡蛋“吃”进去?

  (2)学生自行设计活动。

  (3)学生实施自己设计的活动。

  3、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1)思考、讨论:是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2)集体汇报,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己的想法和推断。

  (3):是天气压力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4、生活中的大气压。

  (1)思考:还能在哪里找到帮助瓶子“吃”鸡蛋的力量?

  (2)小组交流,用学生带来的材料或教师的材料动手实践。

  (3)全班交流,教师再可适当举例。

  5、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1)让学生猜猜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2)学生实践,亲身经历垫板是否会掉下来。教师强调杯子内不能留有气泡。

  (3)思考:垫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6、。学生自评。

  7、活动延伸。

  学生思考:能否让瓶子把“吃”进去的鸡蛋再“吐”出来?

  自行设计实践,并要求在课外和家长一起让瓶子“吃”进鸡蛋,再来验证自己设计的能否让瓶子“吐”出鸡蛋。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3、学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了”。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石头一粒。

  2、玩水前将幼儿的长袖外套脱掉或卷起衣袖。

  活动过程:

  1、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2、观看沉浮。

  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3、敢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配班老师发出小猫的声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幼儿自由发言)(2)师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师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 “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思路

  本课根据美国FOSS教材进行改编。FOSS教材的研究体系认为,学习者对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素养,学习者头脑中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基于FOSS 教材的中心理念,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中高年级学生对于骨骼虽然具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不连贯的。因此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以学生最常见的拼图游戏作为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拼图的窍门,为后面的学生活动打下基础。接着,教师提出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组成,让学生分组数一数,看看能数出多少,并把可能漏数的部位写在记录单上。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身体内骨的存在及其位置和大致形状,便于后面拼接骨骼的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

  在新授部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骨骼拼图,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基础上拼接人体骨骼图片,以此展现出学生对骨骼的已有认识和了解。进而,发给学生可以参考的骨骼图片,让学生对自己的拼接图进行修正。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拼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由学生自己进行修正,加深了学生对于骨骼结构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在学生展示拼接成果过程中,适时地把人体一些重要的骨名称教给他们,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与骨骼有关的科学概念。通过前面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头脑中能够构建出人体骨骼的初步模型,体现了动手做科学的特点。经历了两次骨骼拼图活动,学生头脑中能够大致呈现出骨骼的完整轮廓,以及各个相连接的骨的样子,借助经验记忆能够比较持久地使科学概念留在学生头脑中。经历了两次拼图活动,教师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活动中的不足和优势,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紧接着,以学生拼图为基础,让学生再来数一数刚才没有数清的部位,这样能够发现“数骨”活动中一些漏数的部位,并能够进一步对照图片加深认识。

  最后一个环节作为教学拓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比人与马的骨骼图片,从中发现人与动物骨骼的异同,初步渗透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大教学观。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谈话:谁能用一分钟时间拼好这个动物拼图。思考:怎样让拼图能够比较快的完成。

  2、投影展示人体的骨图片

  提问:我们要完成的拼图游戏中,要拼接的整体是什么?——板书:骨骼(教师讲解骨与骨骼的区别)

  3、分组活动:用手感觉身体的骨,数一数,看看你能数出多少块骨?思考:数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授

  1、学生活动:在不参考任何图片的基础上,根据你对骨骼的认识,试着把骨骼图片拼完整。

  (1)学生第一次拼图活动(限制活动时间9分钟)。

  (2)展示学生拼接成果,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拼图可能存在问题?

  (3)学生活动评价。

  2、学生活动:每组发一张正确的骨骼图片作为参考,参照这张图片修改你们组的拼图。 教师谈话:在修改过程中,认真思考:通过两次拼图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1)学生第二次拼图活动(限时5分钟)。

  (2)学生展示拼接成果,并谈谈自己的发现或体会。

  (3) 学生活动评价。

  3、电脑课件认识人体比较重要的骨名称——头骨(颅骨)、胸骨、肋骨、脊柱、骨盆、上肢骨、下肢骨

  三、综合活动:

  1、根据我们通过学习所掌握的骨骼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再数一数,各组刚才漏数的部位,看看这次能够数出多少块骨?并补充在记录单上。

  2、如果还是不能把骨都数清楚,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数清楚?

  四、拓展延伸(根据教学时间安排调整)

  1、投影 。出示人与马的骨骼图片。思考:人与马的骨骼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通过学生思考、总结得出人与马的骨骼大体分为三大部分: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3、课堂延伸:为什么人的骨骼和马的骨骼有很多区别?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关于科学教案07-27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