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15 13:09:54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社区”及标准。

  2、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创建绿色社区或者生态村展开讨论,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搜集绿色社区的相关资料和课件。

  一、情境导入。

  指导学生观看国家创建绿色社区的有关录像与图片,认识绿色社区的标志,理解绿色社区的含义,了解国家建立绿色的宗旨与要求,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

  1、学生说一说对绿色社区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观察图文资料的感受,讨论自己对绿色社区的理解与认识。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学生对绿色社区的标准提出大胆的猜想,思考绿色社区、生态村的标准包括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生制定自己心目中的绿色社区的标准并展开交流。

  4、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完善标准。教师展示准备的课件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三、拓展延伸。

  1、学生思考:建设绿色社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2、学生交流评议,教师。(提示:注意结合当地和学生实际)

  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勉励孩子跟着幼儿教师与小伙伴一块儿说一说玩一玩,启发孩子区别小鸭子与小鸡的突出特点。

  教学预备:

  自制玩具小鸡与小鸭子

  教学过程:

  1、看小故事表演:幼儿教师手拿小鸡与小鸭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与小鸭子的动作与特点(动作尽可能简易,例如小鸡小鸭子各自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子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子与小鸡抱抱)勉励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并与小鸭子小鸡一块儿叫嘎嘎嘎、叽叽叽。

  2、判断小鸡与小鸭子的特点:幼儿教师展示玩教学用具小鸡与小鸭子,让孩子观测和察看扁嘴小鸭子与尖嘴小鸡的不一样,并勉励孩子向动物表示慰问。例如:扁嘴小鸭子你好,尖嘴小鸡你好。(用教学用具嘉奖慰问声音嘹亮的孩子)

  3、游戏:谁不见啦,幼儿教师轮换将小鸡与小鸭子藏在身后,让孩子说一说谁不见啦,勉励孩子从尖嘴巴扁嘴巴区别两者的不一样。

  4、游戏:小鸡小鸭子做伙伴,让喜爱小鸡与小鸭子的孩子各自站在两边,跟着幼儿教师手上的玩具一块儿玩,小鸡小鸭子碰头后,叫着拥抱一下。(游戏可重复开展)

  5、教学完结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

  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新

  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

  五、总结、结束本课

  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2、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

  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观察、思考。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

  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

  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

  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

  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

  生:进行练习

  课后感受

  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蚯蚓、蚂蚁、蛇、青蛙、喜鹊、燕子、熊、猫等常见动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1、观察提问

  “小蚂蚁找朋友”是在巡访蚂蚁的基础上,更宏观的观察活动和有意识的提问。阅读这个小故事。

  小蚂蚁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们在干什么?

  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小组讨论,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2、分类

  同学们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搜集资料与小组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动物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打我们搜集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吧!

  动物的过冬方式可以分为几类?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备粮:蚂蚁……

  南飞:大雁……

  换毛:猫、狐狸……

  3、游戏:卡片竞答

  每组两人,轮流抽取卡片,讲讲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看谁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方式,激发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来排练一个小节目,扮演准备过冬的动物。

  看那一小组的表演最棒!

科学教案 篇5

  【案例背景】

  在周五下午的自带玩具活动中,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很感兴趣,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玩小汽车比赛,那认真劲儿和不时发出的笑声让我忍不住也想加入他们的活动中。而且,新《纲要》也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的兴趣,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探究过汽车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不同。

  【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2.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3.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四、活动准备

  1.反映光滑—粗糙、软—硬的桥面各若干组(每组桥面上都贴上号),玩具汽车若干辆。

  2.幼儿用的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全班实验统计表两张。

  3.已经探索过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汽车跑下来的速度不同。

  五、活动过程

  一、回忆做过的实验: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

  引导幼儿回忆: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怎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汽车跑得怎样?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又是怎样?

  二、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1.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2.激发幼儿思考:桥面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哪辆汽车跑得快呢?

  三、幼儿进行预测,并记录。(先预测一号桥和二号桥,然后预测三号桥和四号桥。)

  1.请幼儿猜测并说出理由。

  2.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

  3.教师记录幼儿的预测情况。

  四、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1.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比较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客观记录。

  2.交流实验情况,教师记录幼儿实验结果。

  师:“你是怎么做的实验?在实验时你有什么发现?你的实验与你的预测一样吗?”

  3.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这是什么原因?

  4.教师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跑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跑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跑得快。

  五、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过程描述】

  第一环节:回忆做过的实验。

  本次活动之前,幼儿已经探究过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说出汽车在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得越快,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得越慢。

  第二环节: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在回忆的基础上,我向幼儿展示新的桥面,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又准备了一些桥面,要请小朋友来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小伙伴。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发现这些桥面的坡度是一样的,但桥面的材料不一样。1号桥面比较粗糙,2号桥面比较光滑,3号桥面比较软,4号桥面比较硬。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桥面的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快慢一不一样呢?激发幼儿动脑思考。

  第三环节:幼儿先进行预测,并记录。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1号桥和2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然后请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快的,打个“√”,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慢的,打个“×”。幼儿记录完后,教师统计幼儿的预测结果。接着再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3号桥和4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预测结束后让幼儿记录,最后教师进行统计。按照这样的顺序,让幼儿感觉条理清楚,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

  第四环节: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首先,我对幼儿提出要求:找自己的好朋友,两个人合作,可以先到1号、2号桥上试,再到3号、4号桥上试;也可以先到3号、4号桥上试,再到1号、2号桥上试,试完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实验时,我针对幼儿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当发现有的组幼儿一人拿一辆汽车实验,放手的时间有有先后,影响实验结果时,我就引导他们可以让一个人拿,另一个人观察,然后交换;当发现有的组只实验一次时,我就引导孩子多实验几次。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实验情况,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和自己的预测是否一样,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及时为幼儿梳理经验,进行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开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开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开得快。

  第五环节: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我关注到孩子玩汽车意犹未尽,所以带他们到活动场地上自由玩一玩,寻找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关于科学教案07-27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