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12 12:52:59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科学教案模板汇总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杯子若干,盐、小苏打、明矾、勺子、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引起兴趣。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在这三个杯子里分别加了一些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桌子上蓝、绿、橙三个盆里的东西,那到底是哪个盆里的东西会帮助土豆浮起来呢,下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老师巡视观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盆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2、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怎么样了?浮起来了吗?你发现了什么?

  3、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浮起来了吗?是哪个盆里的东西让它浮起来的?那你们现在知道老师开始时的三个杯子里哪一只也加了这个盆里的东西?

  四、揭示谜底

  小朋友通过两次实验,发现了(X)颜色盆里的东西能让土豆浮起来,这个盆里的奇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来端起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是什么?(盐)对了,这个奇妙的东西就是平时妈妈做菜用的盐,小小盐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调味还可以让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来,它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玩一玩,找一找,好吗?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在理解5以内序数的基础上,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准备:

  材料:分别为每层有两个房间的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的楼房及每层有三个房间的三层、四层的楼房若干,能力不同则提供给不同的材料。这样,在横的、总的两方面都拉开了距离,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使不同幼儿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基础上经验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若干。

  过程:

  1、 情景导入

  很多小动物们都围在小猴身边,他们在说什么呀?

  ——原来小猴告诉大家:“今天我去城里玩了,发现那里的人们住的都是高高的楼房,又宽敞又亮堂,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

  2、巩固经验

  (1)、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新房子(出示有五间房子的平房)

  1)、请幼儿帮某个小动物搬进第一座房子

  2)、小兔问什么要住在这里?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经验)

  (2)、小兔觉得新房子虽然很宽敞,可并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于是小动物们商量了一下,又盖起了第二座房子,看,第二座房子盖起来了,好高呀!(出示高五层,美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等方位变化特征,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电筒每人一个,玩具、胶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组一个;

  2、水彩笔每组一只、小镜子每组一面、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树荫》导入主题,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师:为什么太阳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树荫下却很凉爽?后来被什么东西 烫醒了,你们能告诉小熊它遇到的问题吗?激发孩子探索影子的奥秘。

  2、教师通过小实验让孩子观察,使孩子懂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1)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放一个"不倒翁"娃娃玩具, 用电筒从玩具的.左边照射过去,让孩子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

  物体。

  (2)将电筒的光线从左边移动到玩具的右边,顶部,请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影子的变化过程。让孩子初步领会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3、运用各种操作资料,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孩子每人拿着小电筒,充分运用各种操作材料来寻找影子,进一步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变化的特点。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先指导胆子小的孩子,再指导中等的,最后指导能力强的。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影子的许多秘密。(如:影子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在左,一会在右等等)。有一个孩子照着照着,突然影子不见了,他觉得很迷惑,原来他把手电筒罩在物体上了。

  4、帮小熊解决问题:

  孩子通过小实验,帮助小熊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如叫小熊在树荫下睡觉时,要定时换位置,或搭个小帐篷等)

  5、游戏:捉影子,测量影子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把孩子们分6个小组,每组选一名能力强的孩子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墙上、地上,其他小孩用手捕捉,用脚踩。之后用水彩笔去测量影子的长度,看看捕捉的影子有几支水彩笔那么长,并做好记录。

  6、延伸活动:

  教师带领孩子观察幼儿园内榕树,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然 后用粉笔将其影子的轮廓画下,再作比较。

  布置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发现更多关影子的知识。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1、放大镜2个 ,手撕的报纸(有图片)、计算机屏幕、布料、记录表。

  2、放大镜片1、放大镜片2、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记录表。

  滴管、玻璃片、烧杯、水、装水的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展示图片。

  4、小结:用放大镜观察比肉眼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二、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出示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出示: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报纸的字、图片和边沿、布料和电脑屏幕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记录单上。【拿出放大镜,报纸、布料、记录表】

  3、分组观察

  4、交流,师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完成实验记录表。

  2、带着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身体会弯是关节的作用。

  2. 会用关节弯曲肢体,进行造型,体验身体造型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一个关节娃娃。

  2. 三张大蛇图片。

  三.活动过程:

  1. 出示大蛇图片,导入主题。

  ——出示图片1. 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个小客人,它就是大蛇弯弯。

  ——出示图片2,3。 师:大蛇弯弯很喜欢跳弯弯舞,它先是弯成这样(出示图片2),后来又弯成这样(出示图片3),它玩的可开心了。

  2. 初步体验弯曲的乐趣。

  ——和老师一起弯曲。师:大蛇弯弯会弯曲,那我们小朋友会不会弯曲?大家和老师一起弯曲好吗?

  3. 知道身体弯曲时关节的作用。

  ——提问,出示关节娃娃引发幼儿兴趣。师:刚才,我们是用身体的哪里弯的?

  ——出示关节娃娃,引导幼儿观察。师:老师这里还有个小客人,他叫关节娃娃。他和我说,想和我们一起玩,你们愿不愿意啊?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关节娃娃为什么会弯曲吗?(引导幼儿说出关节)

  4. 幼儿一起体验弯的乐趣。

  ——请幼儿上来弯曲,请下面幼儿想象像什么,弯曲了哪里。

  ——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跳弯弯舞。

  5. 活动结束

  ——以弯弯舞结束。

  6.活动延伸:回去可以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弯弯舞。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视觉图像也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要标志,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极星(小熊座)。

  教学目标: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星座图、传说资料。

  2、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老师出示星座图,同学们,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但哪位同学知道怎样认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在星空是(一)》。

  2、请同学们了解课本57—58页,然后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3、提出问题

  (1)星空中有些什么星座? (2)如何借助大熊座找到北极星?

  互动学习:

  一、比较平面和立体,铺垫星座概念

  1、出示正方形和立方体,问: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出示圆和球形,问: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3、出示平面点图和星座模型

  (1)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二、制作和观察星座模型,建构星座概念

  1、制作要求:

  (1)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不同长度的铃铛。

  (2)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

  2、出示北斗七星图,推测:组成北斗七星的这七颗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会是怎么样的?如果从宇宙的其他地方,如这颗星看过去,还会是这样的图像吗?

  3、关于星空,除了北斗七星,你还知道些什么?

  刚才大家已经说出了很多星座的名字,这张星图中就有许多星座,看一下,有哪些星座?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三、布置观测任务,深化星座概念

  1、北天星图观察

  (1)出示北天星图找大熊座和小熊座

  板书 :大熊座——北斗七星

  小熊座——北极星

  (2)填写北天星图。

  (3)请同学上来汇报一下。

  2、南天天星图观察

  课件出示南天星图,填写记录纸中的星图,并汇报交流。

  3、刚才我们是对照着星空图片找到了这些亮星或恒星特殊组合及它们所在的星座,那如果在今晚实际的夜空中你找到它们?那今晚七点就去观察星空,找一找这些星座吧! 自我总结

  (1)学生互动出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出一些题来考一考你的同学吗?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说出几种常见的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名称。通过比较,初步了解秋东季落叶树要落叶,常绿树不落叶的道理。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激发幼儿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前教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树叶。

  收集一些树叶。

  【活动过程】

  一、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

  每组一篮树叶,小朋友观察比较。这些是什么树叶?比一比,他们有什么不同?

  二、通过比较,了解树叶常绿和枯黄的主要原因。

  分给幼儿两片树叶(梧桐树叶和冬青树叶)

  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常绿树的叶子和落叶树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三、根据经验交谈。

  请小朋友讲讲自己认识的树,那些是常绿树、那些是落叶树。

  四、找常绿树和落叶树。

  带幼儿到外面去找树。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出不同的洗涤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3、感受参加吹泡泡活动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愉快。

  活动准备:

  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等常见洗涤用品(一组一种);人手一杯清水;吹泡泡的工具;搅拌棒;座位安排(前面放一排操作台)实物图标记。

  活动过程:

  1.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有没有吹过泡泡?

  (2)引导幼儿讨论:在清水中加些什么可以吹出泡泡?

  (3)幼儿认识洗涤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出不同的洗涤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一)第一次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1)请幼儿把自己要的洗涤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搅拌,引导孩子观察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师:小朋友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洗涤用品,把它放到水里,搅拌一下,仔细观察洗涤用品发生了什么变化,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幼儿交流操作过程

  (3)教师示范,解释溶解现象

  小结:洗涤用品加入水搅拌后就在水里溶化了,我们把这种有趣的现象叫做溶解

  (2) 吹泡泡玩一玩(你们做的泡泡水吹出泡泡吗?)

  小结:洗洁精更容易处出泡泡,泡泡水浓就容易吹出泡泡,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二)第二次操作(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出不同的洗涤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1)把刚才小朋友介绍的方法用一用。

  (2)也可以加入两种或者更多种的洗涤用品混合后再吹泡泡,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3)幼儿交流经验

  总结:不同的洗涤用品混合后能吹出更多更大的泡泡。

  3.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幼儿随教师出活动室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气球》科学教案08-2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