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09 16:31:06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科学教案 篇1

  小班科学活动:

  好吃的花生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人手一只小碗内置花生一颗。

  2、各种积木、剪刀。

  3、花生统计表、每人身上贴好一个标记、小旗标记。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你们高兴吗?礼物就放在椅子下,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这个礼物是什么呀?

  二、观察花生外壳。(运用投影仪)

  师:那小朋友来看看花生长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观察花生的外壳特征)

  出示“花生统计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在相应数量的圆点表格下贴上自己的标记。

  教师轻轻地打开花生。幼儿集体点数。并在相应的点子下做标记。

  三、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妈妈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呢?那我们就一起自己动手吧!

  四、认识花生米。

  师:我们来看看花生宝宝长什么样?(穿着一件红衣服)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你们知道吗?花生宝宝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巩固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请你来剥给大家看看。

  四、结束活动

  出示花生作品,宝宝们,花生好吃吗?你们知道吗?花生还会变魔术呢?看,花生变成了什么呀?(小桥),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那我们一起去变一变吧!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略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多种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气球》科学教案08-2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