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07 13:52:03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汇总九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螺丝构造。

  2、体验为螺丝与螺帽配对的喜悦。

  3、尝试小组分工与合作。

  活动准备:

  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铁制螺丝和螺帽若干,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探索发现

  1、教师:我们教室里变成了三大组,每个组的桌子上有螺丝和螺帽,请各组小朋友为螺丝和螺帽配对。

  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指导要点:对于个别不愿意参与的幼儿给予提醒与指导。

  二、交流共享

  1、请三个组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

  2、说说在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3、提问

  (1)你们发现螺丝有哪些形状?请用手指给其他小朋友看。

  三个组进行抢答,获胜的一组得到一颗五角星。

  (2)你们发现螺帽有哪些形状?

  (3)你们觉得螺丝像什么?螺帽像什么?

  (4)你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进行配对的?

  请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4、小结:螺丝和螺帽有的是圆形,有的是三角形,相同形状的螺丝和螺帽才可以配成对。

  三、模仿游戏

  1、教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螺丝和螺帽,

  我们大家一起玩一个关于螺丝和螺帽的游戏好不好?

  2、螺丝和螺帽的要求:

  三个组自己推荐哪些小朋友当螺丝,哪些小朋友当螺帽。

  3、游戏设计:

  请几个当螺丝的小朋友站成横、竖两排,组成“丁”字形状。

  然后再请几个扮演螺帽的小朋友在“螺丝”纵排的空当中快乐地钻s形。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去找找螺丝和螺帽藏在家中的什么地方。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是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3、空气中有什么》学案:

  一、我看书:看实验图示,读实验说明。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上网查找资料: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的?

  2、上网查找资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带一杯冰或一矿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鲜袋扎紧。

  4、请家长帮忙,找一矿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组带一个打火机,上课用。注意安全,不能随意点火玩。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见书10页),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见书10页)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板书: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9、实验4:证明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

  (1)想一想: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水蒸气存在呢?

  (1)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学生各自带来的冰冻矿泉水瓶,放置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产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现)

  (3)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4)讨论:瓶子外壁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由于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6)小结: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7)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

  三、总结:

  1、现在,同学们知道三只蜡烛,为什么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了吧?

  2通过探究性学习,我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具体的认识,说说空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3、关于空气的成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提出来。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上网查资料,了解二氧化碳、氮气的性质。

  板书: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掌握制造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空气是由那些气体组成的?

  2、通过上网查资料,你知道氮气有什么性质?

  3、你了解二氧化碳吗?今天,我们来研究它。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书,认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呼出的气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一猜。

  (2)学生分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5)小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同时熄灭?

  (2)分组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通过探究学习这两节课,我们知道空气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不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

  四、作业设计:

  1、上网查资料,进一步认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预习《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1.1希望你喜爱物理》和《1.2动手做实验》之后,在1.1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1.2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1.3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生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如果我们再多做几次,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生:我们测的摆动时间还真准确呢.

  生:我认为结论是可靠的,刚才看见张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摆长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钟就准了,张师傅的做法和我们实验的结论一致.

  生:我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7、交流:

  生:……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祝贺学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实验.总结探究的环节

  三、自我评价与作业

  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右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有关,

  与无关。

  五、板书设计:

科学教案 篇4

  【学情分析】;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观;

  【教材分析】;哺乳动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动物,其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猫和兔让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特征,并归纳;

  2、通过观察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掌握归;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认识猫和兔的共

  《猫和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猫和兔》

  【学情分析】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基础,但仅限于简单、粗略的观察,观察的目的性不强,需要进一步训练强化。另外,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信息资料不善于归纳、整理,这是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本课的科学观察经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哺乳动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动物,其中有很多是孩子非常熟悉的。本课以猫和兔为切入点,引领孩子观察、认识哺乳动物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猫和兔让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特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

  2、通过观察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通过本课例对动物王国的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认识猫和兔的共同特征,归纳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观察讨论记录表、每组两张贴纸(练习巩固环节使用); 学生准备:课后观察猫和兔,并将观察结果加以整理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喜欢逛动物园吗?那动物园中的这些动物你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开火车喊出它们的名字好不好?(学生边看图边说出动物的名称)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觉得动物园中这些动物的“家”安排的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动物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便于管理,管理人员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分类安家。大家看这是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区\,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动物家族----哺乳动物(板书)的家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管理人员找一找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呢?你打算怎样帮助管理人员?

  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为了帮助大家,老师请来了两位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猫和兔(板书),这两位朋友能帮我们找出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大家看,这两位朋友来了,它们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呢?(出示课件)。

  2、小组合作:人多力量大,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寻找猫和兔的共同特点。注意阅读“实验报告单”上猫和兔的话。

  3、汇报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猫和兔的共同特征。

  4、教师出示课件总结:像猫和兔这样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的动物,一般都是哺乳动物。

  三、趣味活动,巩固所学

  1、教师引入: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的哺乳动物的特征了,那我们就帮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一起来找一找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吧!

  2、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老师发放的代表动物园中动物和哺乳动物区的贴纸,从中

  选择,选出后把哺乳动物粘在“哺乳动物区”中。

  3、展示小组合作情况,看同学们都找出了哪些哺乳动物。

  4、关于“特殊哺乳动物”:根据学生了解的一般的哺乳动物的知识,他们可能不知道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也属于哺乳动物。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发放关于特殊哺乳动物的资料,请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解决文字后面提出的问题,从而判断这些动物是否是哺乳动物。

  5、学生根据教师发放的资料,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汇报之后,再把是哺乳动物的请到哺乳动物区\内。

  四、课堂检测,检查所学

  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都非常认真,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课件出示本节课的课堂检测。

  五、总结拓展,感情升华

  出示视频:展示哺乳动物这一亮丽的风景。

  对学生提出要求:同学们,哺乳动物这一亮丽的风景既需要我们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我们的保护,同学们,你愿意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来吗?“保护动物朋友,共享美好明天”,希望我们大家能在课外多去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同时也为保护动物贡献你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操作,知道镂空

  1、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制作各种吹泡泡工具,探索吹泡泡的多种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2、在实验中,培养孩子细心工作和认真观察的习惯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会简单的记录。

  活动准备:

  大果冻盒每人1个,各装半杯洗洁精水;15cm长的电话线每人4根、记录表每人一张、笔每人一支;25cm长的电话线每人1根、纸片每人2-3片、吸管及塑料小玩具若干;教师用的大记录表一张。

  教师用的记录表:小实验《有趣的泡泡》记录表形

  大班科学 :吹泡泡的方法

  幼儿用的记录表:小实验《有趣的泡泡》记录表形 活动过程:

  引入课题:老师要和小朋友玩更多的泡泡游戏

  实验一:

  1、出示材料,介绍材料、记录表及操作方法。

  2、猜一猜:用ⅩⅩ形的工具吹泡泡,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大胆猜测,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幼儿的猜测结果)

  3、要求:

  ①先记录折出的工具形状,再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看一看,与猜测的一样吗?

  ②吹泡泡时,嘴巴不要碰到工具,不要对准同伴的脸吹泡泡,如果不小心泡泡水喷到脸上,要用纸巾擦干净。

  4、幼儿实验,教师全面观察,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重点指导幼儿先记录、猜测,后实验验证,鼓励孩子多折几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试试看。

  5、交流:

  A、同伴间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B、集中交流:①刚才你折出什么形状的工具来吹泡泡?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和你实验前猜想的一样吗?(请个别幼儿带上记录表向全班小朋友讲述他的实验发现,教师根据幼儿所说进行记录)

  ②引导幼儿发现与质疑:做完了实验、看了记录表,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教师根据幼儿所问进行解答与设疑)

  师幼共同小结: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是因为泡泡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说明猜想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必须亲自去做一做。

  实验二:

  1、激趣 :吹泡泡的方法有很多……

  2、出示新材料(长的电话线、纸片等),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3、建议:可以多制作几种工具试试看,小朋友可以两个人合作,也可以三个人合作,看谁想的办法越多,就会吹出越多种的泡泡。

  4、幼儿实验,教师鼓励幼儿自制出更多种的工具,想出更多吹泡泡的方法。

  5、幼儿到操场上玩吹泡泡的游戏,自由结束。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1、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1、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略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

  教学小结:

  第一次上科学课,学生们非常的喜欢,通过讲述,观察和实验,使他们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我的五个好帮手

  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难点: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教法:操作法课前准备:

  1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活动二:

  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小结:

  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板书:

  1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构及如何变成芽。

  2.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重 点:种子如何变成芽。

  难 点: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

  教 具: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 事先教师播种花苗。

  方 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如果老师问一粒种子种进土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怎样回答?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果 …… 很好。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实际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 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二、观察种子

  1. 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 观察与描述其他种子的外形特征。

  3. 为什么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

  4. 教师或学生演示解剖方法。

  5. 学生观察凤仙花、黄豆、小麦、玉米等四种种子(或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

  6. 讨论和交流四种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三、播种活动

  1. 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哪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

  2.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 花盆中 戳个洞 1厘米 芽朝上 每天1勺水 沙中 撒在表面 表面 任何方向 保持湿润

  3. 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播种,并做好标记。

  4. 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让学生按方法进行播种,做好标记。

  5. 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 (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的选择情况地栽或盆栽)。

  6. 预测种子在一周内的变化。

  7. 在科学文件夹上记录播种的日期。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

  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1.能边玩边思考和交流,从玩中发现磁铁的性质。

  2.能运用磁铁的性质解释现象和制作玩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表达和交流。

  2.激发探究兴趣。

  3.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学具:每4人一组

  桌面——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水槽(有水)

  桌肚——回形针、泡沫板

  实验记录单

  教具:磁铁鱼(用泡沫做,里面藏一块条形磁铁)、课件、多种形状的磁铁、

  渗透:回形针排队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很有趣的动画片,想看吗?一起看屏幕(点击播放《猫和老鼠》)。

  知道Tom用的是什么秘密武器?同意吗?(板书:磁铁)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到它能吸引铁熨斗)

  对,我们把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性)

  二、自主探究磁铁的性质

  (一)学生回忆平时玩

  看来你肯定玩过磁铁,还有人玩过吗?既然玩过,那你们一定从玩中已经发现了磁铁的很多秘密,是吧?把这些秘密先在小组里说说,过会儿全班交流。

  预设:

  1.磁铁有各种形状

  对!瞧,(课件出示马蹄形、条形、环形磁铁),这是我们常用的,第几个和刚才汤姆拿的一样?对,它叫马蹄磁铁,这个叫条形磁铁,最后一个叫环形磁铁。名如其形!你们看这里还有球形磁铁、柱形磁铁(出示实物),形状太多了!

  2.相吸和相斥

  你是怎么发现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

  有谁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让这部分同学拿着试一试)(板书:相吸、相斥)

  3.隔着物体也能吸。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桌面上放一块磁铁,用桌面下的磁铁带着走)

  (二)提供材料现场玩

  不错,一个个从玩中发现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你们还想再玩一玩吗?

  行!老师给每组提供了磁铁和回形针,就这两样。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看看哪个组能从玩中发现磁铁更多的秘密。注意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这张纸上。

  预设:

  (1)一个接一个的排列,说明磁性能够传递。(板书:可以传递)

  (2)把磁铁往回形针堆里放,磁铁总是会有两个部位吸引的多。

  吸得多的部位说明了什么呢?(磁性强)

  揭示概念:我们把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板书:磁极)

  (三)老师引导深入玩

  刚才看到同学们玩得那么开心,老师手也有点痒痒,我也来玩一个!我用泡沫做了一条鱼,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师用水槽取水),而且它还能自由转动。来个比赛,如果鱼头朝南算老师赢,如果鱼头朝其它三个方向都算同学们赢。行吗?为了公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拨动鱼并宣布结果。

  (1)诱生质疑

  哈哈,老师的运气真好,每次都赢!

  (2)揭开谜底

  鱼有问题?你帮大家看看!

  (3)讲解步骤

  你们也想动手做做这个有趣的实验吗?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种子》科学教案09-30

《气球》科学教案08-27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走进科学教案12-08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