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06 14:59:00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汇编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科学教案汇编六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2钡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尝试用小容器浇水,激发宝宝对小花小草的关爱,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若干只大桶,各色小桶若干只。数学“3”卡片。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浇水尝试——结束部分。

  一、 激发兴趣

  老师念儿歌,引起宝宝的兴趣;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乎乎,我们宝宝做好操,喝口开水解解渴。

  1、 师:天气热了,除了我们还有谁会口渴啊?

  幼:小狗、小猫、小兔、老师...

  师:我们宝宝真聪明,知道小狗小猫小兔会口渴。还想到了老师也会口渴的。真是有爱心的好宝宝。

  2、 师:我们幼儿园的小草呀,漂亮的小花呀,也晒得干干的,渴了,小草小花对朱老师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小花小草要喝水,哪个宝宝会帮忙?”今天我们欢欢班的宝宝和朱老师一起去给小草小花喝水了。

  二、 浇水尝试

  1、 讨论:我们要去给小草小花浇水,要有什么东西呀?

  幼:水、水桶。

  师:现在朱老师来变变变、变出了什么呀?(水桶)这水桶是什么颜色的呀?(幼:红色的)。

  师:什么形状的呀?(圆圆的)师: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蓝色的师:朱老师再来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黄色的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水桶?

  幼:1、2、3,3只水桶师:对了,是3只水桶(出示数字3)这是3、3、3师:哎呀,这3只水桶还不够呢,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变出了许多的水桶了。宝宝,我们每人拿一只水桶吧。

  2、 师:宝宝,我们看看这只大桶里有什么呀?(幼:水)对了,朱老师先到大桶里舀水了,然后拿去给小花小草喝水了“小花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要呛的。”“小草你也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也要呛的。”

  3、 师:宝宝也要给小花小草喝水了。(鼓励每位宝宝参与活动)三、 结束1、 宝宝我们休息一会儿,看呀,小花小草在笑了,在谢谢我们宝宝了。我们怎么说(幼“不用谢”)我们宝宝给小花小草喝水出了许多汗,看看额头上是汗,小脸上淌着汗,是不是感到口渴了。幼:口渴了。

  2、 用儿歌引导宝宝喝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我们宝宝浇好花,喝口开水解解渴。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科学教案 篇6

  【学情分析】;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观;

  【教材分析】;哺乳动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动物,其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猫和兔让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特征,并归纳;

  2、通过观察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掌握归;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认识猫和兔的共

  《猫和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猫和兔》

  【学情分析】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基础,但仅限于简单、粗略的观察,观察的目的性不强,需要进一步训练强化。另外,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信息资料不善于归纳、整理,这是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本课的科学观察经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哺乳动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动物,其中有很多是孩子非常熟悉的。本课以猫和兔为切入点,引领孩子观察、认识哺乳动物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猫和兔让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特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

  2、通过观察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通过本课例对动物王国的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认识猫和兔的共同特征,归纳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观察讨论记录表、每组两张贴纸(练习巩固环节使用); 学生准备:课后观察猫和兔,并将观察结果加以整理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喜欢逛动物园吗?那动物园中的这些动物你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开火车喊出它们的名字好不好?(学生边看图边说出动物的名称)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觉得动物园中这些动物的“家”安排的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动物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便于管理,管理人员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分类安家。大家看这是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区\,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动物家族----哺乳动物(板书)的家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管理人员找一找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呢?你打算怎样帮助管理人员?

  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为了帮助大家,老师请来了两位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猫和兔(板书),这两位朋友能帮我们找出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大家看,这两位朋友来了,它们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呢?(出示课件)。

  2、小组合作:人多力量大,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寻找猫和兔的共同特点。注意阅读“实验报告单”上猫和兔的话。

  3、汇报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猫和兔的共同特征。

  4、教师出示课件总结:像猫和兔这样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的动物,一般都是哺乳动物。

  三、趣味活动,巩固所学

  1、教师引入: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的哺乳动物的特征了,那我们就帮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一起来找一找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吧!

  2、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老师发放的代表动物园中动物和哺乳动物区的贴纸,从中

  选择,选出后把哺乳动物粘在“哺乳动物区”中。

  3、展示小组合作情况,看同学们都找出了哪些哺乳动物。

  4、关于“特殊哺乳动物”:根据学生了解的一般的哺乳动物的知识,他们可能不知道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也属于哺乳动物。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发放关于特殊哺乳动物的资料,请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解决文字后面提出的问题,从而判断这些动物是否是哺乳动物。

  5、学生根据教师发放的资料,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汇报之后,再把是哺乳动物的请到哺乳动物区\内。

  四、课堂检测,检查所学

  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都非常认真,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课件出示本节课的课堂检测。

  五、总结拓展,感情升华

  出示视频:展示哺乳动物这一亮丽的风景。

  对学生提出要求:同学们,哺乳动物这一亮丽的风景既需要我们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我们的保护,同学们,你愿意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来吗?“保护动物朋友,共享美好明天”,希望我们大家能在课外多去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同时也为保护动物贡献你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春天科学教案03-09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赛车》04-07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