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03 17:01:08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科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泡奶粉,发现奶粉味道浓淡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2.对溶解现象产生新股。

  3.乐意在小实验中与同伴交流,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包装好的奶粉足量,被子、调羹每组一份,搅拌棒若干。

  2.每人三个一次性被子(里面放有相同数量的饮用水),一根搅拌棒,一个透明杯。

  3.各种果蔬汁、酱(苹果、香蕉、胡萝卜、番茄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策略1.教师出示整包奶粉

  2.观察包装袋上的有关说明

  指导语:1.这是什么?你喝过吗?谁泡给你喝的?

  2.怎么泡呢?一起来看包装上的说明。

  二、泡奶粉

  策略1.教师出示三个杯子,杯中放一样多的谁。

  2.三个被子中加入不容量的奶粉,引导幼儿观察奶粉浓度的不同。

  3.幼儿尝试泡奶粉

  指导语:1.三个一样多水的杯子,分别取名为1号杯、2号杯、3号杯。

  2.现在老师往1号杯加一勺奶粉,2号杯加二勺奶粉,三号杯加三勺奶粉,然后都给它们搅拌一下。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下,哪杯奶粉味道最淡,哪杯最浓呢?

  3.根据你的口味,去试试泡一杯你喜欢的奶粉吧。

  4.交流讨论:你在泡奶粉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奶粉泡在水里不见了,这是溶解现象。如果杯中的水量不变,奶粉加多,味道就浓,奶粉加少,味道就淡。

  三、调配果味牛奶

  策略:1.教师出示苹果汁、番茄酱等。

  2.将自己的果味牛奶与爸爸妈妈一起品尝。

  指导语:有了这些水果蔬菜酱的加入,我们可以调配一杯果味牛奶。制作好以后请给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小组观察计划的设计,学会一些观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在夜间持之以恒的观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标: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学情分析:本课与上学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颗《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组成了四季星空的长期研究活动,本课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变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星空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春季星空》图片、录像。

  2、学生准备:学生的观察记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教学引入

  残雪消融,枝头绽绿,斗转星移。转眼间,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进行交流,回答

  教师播放春季星空的录象。

  提问: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再结合刚才观看的录象,你有什么发现?

  展示课题:春季星空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对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说出自己对星空的认识,说说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变化。

  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上学期学习了秋冬星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天上的几个主要星座从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变化,为后面的学习准备好事实资料。

  重点认识北斗七星在春季时的位置。

  自主观察

  交流总结

  一、方案制定

  经过我们的观察猎户座一天之中有变化吗?从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能不能画出北斗七星的形状吗?画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状。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测,有的觉得星座是在自西向东动,有的觉得星座自东向西动,有的觉的星座在围绕某个点在动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该怎么办呢?

  观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们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远镜?还是用自己的双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观察实施

  1、整理去年以来对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观察记录。

  2、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动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图像的绘制。

  3、仔细观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猎户座的形态和位置,你们能不能发现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4、师小结: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认识狮子座

  1、展示狮子座挂图

  2、狮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啊?

  观察狮子座的形状。特点:

  师提示:镰刀形、尾巴向东,由三颗星组成一个三角形。

  四、我们来寻找北极星

  展示挂图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1、各小组绘制找星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利用自制学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与北极星的关系

  3、教师小结:利用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并下发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图片,供小组练习。

  4、各小组汇报找星方法结论

  5、师总结:要找到北极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北斗七星。从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线向外延伸5倍距离。看到的这颗亮星就是北极星。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坚持观察北极星,知道晚上如何运用北极星寻找北方。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3、继续观测北斗七星,为学习下一课夏季星空做好事实资料的准备。

  板书设计:

  春季星空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极星狮子座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学生在进行了长期的秋季星空与冬季星空观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春节星空的变化,了解了春节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了星空变化的规律。

  2我鼓励学生对星空进行长期的观测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提示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为课堂交流观察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参考资料:

  纸鹦鹉为什么会“站”起来

  要一个物体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地面上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比如篮球架、台灯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稳定性好;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纸鹦鹉尾部别着的回形针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当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点)的下面,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就很强,加上金属丝和夹子的铅笔能够“站”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科学教案 篇5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为了增加孩子们对空气的认识,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找空气。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从而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通过小实验《手绢湿了吗?》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的争论非常激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通过实验幼儿知道杯子中确实有空气。接着孩子们拿着保鲜袋去装空气和感受空气的流动,孩子们都在想哪里有空气呢?不过部分孩子对空气还是有一定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装到了空气,还有部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先后也都装到了空气,孩子们拿着装满空气的保鲜袋,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同时也感受到空气到处都有,通过把气球里的空气放出来亲亲幼儿的脸蛋,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认识空气的作用,通过《吹泡泡》、《捏鼻子》两个游戏活动向幼儿展示空气的作用,使幼儿对空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幼儿对《吹泡泡》游戏非常专注,入神,都带着神秘的眼神看着杯子中时大时小的泡泡,从而让幼儿感受空气在我们周围并且身体里也有,空气是我们的朋友,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的无言是上好科学课的最高境界”。但由于自己的语言过多,导致了活动效果没有预期的好,还有活动环节设计还不太紧凑,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应该更仔细选择,这样孩子的探索欲望可能会更强,游戏参与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佳。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让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幼儿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幼儿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冲气玩具,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幼儿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冲气玩具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幼儿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实验: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四)幼儿集体讨论。

  1、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五)教师小结: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结合幼儿的接受能力,老师简单讲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教育幼儿要将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保持清新。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新词,读指定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培养朗读能力、背诵能力、想象能

  力等等。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都见过美丽的夜空,但是你们仔细观察过它的美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31课,感受一下夜空的美丽。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或是词语。

  陨落 浩瀚 宇宙

  有学生自己解释

  陨落:星星从高空掉落。

  浩瀚:广大、繁多。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3、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

  1、请你们边读边想象第一节的内容,谁想象的美他就能读出美来。(边读边想象。指名读课文,比比谁读的最美。)

  2、这许多问号都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3、后面两个小节请你边读边想象,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的内容。

  4、指名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5、出示填空:请你看提示,自己试着背填课文。(看提示自己背课文再背给大家听。注意边背边想象。)

  四、扩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星星的知识说给大家听。

  五、课堂小结:如果大家对于星空也有兴趣的话,那么你们就要积极地去搜集关于星空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课后反思:通过学习课文,对拓展的内容,由于孩子的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所以,我通过搜集找到了许多关于星体的知识,让孩子增长了很多的见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读写指定的词语。

  2、增强积累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点:识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瀚”字的记忆与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字词,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谁来给大家背一背课文。

  二、学习生字:

  1、汇报识字的方法。

  2、自己试着写一写。

  三、练习:

  1、分辨多音字:

  冲(chng chng )洗

  冲(chng chng )着

  2、选词填空:一日一练P64 五

  3、按原文填空:出示在电脑上。

  四、听写本课生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不太难些,秘是本课生字学习的一个重点,学生在组词时容易和以前学过的密弄混,我给学生反复的强调了但仍有个别学生出错。

科学教案 篇8

  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教学准备:花岗岩、云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师:请大家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1)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师巡回指导。(准备:放大镜)

  (2)汇报交流。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

  (3)教师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投影图片:云母、长石、石英标本

  (4)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交流、汇报:云母有闪亮的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颗粒。

  (5)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再次鉴定花岗岩的成分。

  比较:花岗岩中的什么物质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

  (6)学生再次观察并进行汇报。

  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铁矿、方解石

  (2)师解说: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

  (3)你对矿物知道什么?请大家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

  (4)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

  (5)交流汇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学生:名称、性状、用途)

  (6)教师提供矿物,学生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后,试着模仿描述。

  (7)学生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

  (8)汇报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正。

  三、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什么?

  2、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并能够确定一些矿物的特征。

  四、课外延伸

  制作自己带来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气球》科学教案08-27

《种子》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6-12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