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9-10 12:18:06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汇编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

  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本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回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 学生活动

  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 学生活动

  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 学生活动

  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能量》单元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统领并开启本单元,继而研究电磁铁、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能量与太阳等小主题。教材由 “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制作一个电磁铁”和“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三部分组成。教材的编写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过“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的实验了解电流能够产生磁性,然后做一个电磁铁进而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 6500 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 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 38 亿年的历史。这 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九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陨星的报道及图片

  教学器材:各种星体图片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太阳和月亮外,还有哪些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太阳和围绕太阳转动的各种星体,共同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太阳系的居民们。地球有八个个头不同的兄弟,围绕太阳旋转,这就是九大行星。

  (图片展示)教师依次显示九大行星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看到的行星面貌。

  (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太阳系录像,引导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的“太阳系示意图”

  2.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讲解)

  (承转)九大行星中,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几颗呢?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解人类观察太阳系的历史,介绍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以及现在的航天探测器。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一些夜空中的不速之客,比如彗星和陨星。

  (图片展示)哈雷彗星

  (展示视频资料)彗星

  (讲授)教师讲解哈雷慧星的周期性现象,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块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体,由岩石组成的叫做陨石。

  (讲授)教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并联系恐龙的绝灭,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学生讨论)

  教案点评:

  太阳系这一段落的内容编排,是依次介绍其中的各种天体——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陨星。教师在讲述过程中,重点要学生注意各种天体形状、大小、组成、轨道上的区别。本节可在设计时注意了配以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星体,并产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

  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

  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着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

  B.代表作:《海国图志》

  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

  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

  B.代表作:译着《天演论》

  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

  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着加按语

  ,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人物姓名:詹天佑

  B.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年代:1905~1909年

  D.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科学教案 篇7

  探究: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知识: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制作潜望镜。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

  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习内容。

  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用镜子反射阳光是学生很熟悉的游戏了。通过打“靶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学生知道平面镜子可以反射太阳光,随着平面镜的移动,反射的太阳的光线也可以改变。

  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

  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

  先由学生提出应该具体怎样操作,他会意识到这个任务一个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会更加珍惜合作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将阳光“请”进教室.

  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会。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让他他说出具体的科学通理,只要能将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潜望镜.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

  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食用蒲瓜有什么功效。

  2、全面对蒲瓜进行认识。

  活动准备

  1、电脑一台。

  2、一个蒲瓜。

  3、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蒲瓜

  1、大家快看这个绿色的是什么啊?

  2、你们有说是蔬菜的,说的都不一样,跟老师用电脑查查,就知道是什么了?

  3、大家看是蔬菜,看查出来了,我们把它跟照片对比一下,看看我们查找的对不?

  4、看上面显示叫蒲瓜,电脑聪明不?是不什么都知道啊?那以后在家有什么不会的也可以用电脑查找。

  5、我们来仔细的认识蒲瓜吧!

  二、对蒲瓜认识

  1、我们都知道蒲瓜的名字了,我们看看电脑这几张图片,是不都像蒲瓜,看上面怎么写的,原来蒲瓜的果型能长成7类型,水壶蒲、杓子蒲、长扁蒲(瓠子)、葫芦蒲(即葫芦)、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都是蒲瓜。

  2、看蒲瓜秧全株上面都长着软毛,有卷须能攀爬,叶边缘有锯齿,叶面是心形。

  3、植物是不先开花后结果,蒲瓜的花只有晚上开,早上就要凋谢了,花朵是白色的。

  三、食用蒲瓜功效

  1、老师让你们认识蒲瓜知道为什么吗?

  2、食用蒲瓜对我们身体好,我们要多认识对身体好的蔬菜。

  3、蒲瓜有润心肺、清心热、除烦渴、消肿等功效,好有很多很多功效。

  4、大家要多吃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哦!

  5、老师出几个问题,看大家对本课学得怎么样,答对的奖励小红花。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人们根据不同需要不断设计新型的车辆。那么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课堂实施:

  (1)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出示真正的赛车的图片介绍“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2、提问:这辆车有哪些设计特点?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2)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提问: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3、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三、小结:

  (1)认识了真正的赛车。

  (2)学会了制作小赛车。

  四、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小赛车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气球》科学教案08-27

科学教案:蜗牛09-11

关于科学教案07-24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7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