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9-07 10:50:34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科学教案汇总9篇

科学教案 篇1

  大班科学:贴邮票

  活动目标:

  1、了解邮票作用,正确计算邮资,初步感受数的守恒。

  2、对邮票感兴趣,体验寄信中数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面值分别为1角、2角、3角、4角、5角、6角、1元的邮票若干。

  2、课件PPT。

  3、信封若干(附照片)。

  4、文字:杭州、山东、北京、四川、***等地名,相关的邮资价格(6角、7角、8角、9角、1元)(附照片)

  活动过程:

  一、说说“邮票”

  (价值分析:了解邮票的作用)

  1、游戏“邮票秘密知多少”

  出示邮票,这是什么?

  T: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关于“邮票”的游戏,你说出邮票的一个秘密,我就能够往前一步,看看谁能帮助我最先到达我的宝座。

  T:谢谢你们让我回到了宝座,你们觉得什么时候需要用到“邮票”呢?(寄信)

  2、情景导入

  最近世博局的叔叔阿姨写了好多信给远在外地的小朋友,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世博会的一些热门场馆将继续开放,邀请他们来参观。可是这些信都被退了回来,说信上缺了一样东西,你们说说信上到底少了什么?(邮票)

  小结:邮票很重要,它代表着寄信的时候需要多少钱,也就是邮资。没有邮票的信是不能寄出去的。

  T:今天,世博局的叔叔阿姨们想请你们帮忙贴上邮票,然后寄给远在各个地方的小朋友。

  二、说说“邮资”

  (价值分析:了解邮资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

  1、了解收信人所在地,感受收信人和寄信人的距离(出示PPT——地图)

  T:你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家乡在哪里吗?看看哪个地方离上海最近?哪个最远?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地名,并且按照远近关系排列在黑板上)

  2、了解邮资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T:给不同地方的小朋友寄信,需要的邮资都一样吗?(幼儿先猜测,再出示PPT)

  小结:邮资与收信人住的地方有关,住的地方离寄信人越远,邮资越高,相反,它住的越近,邮资就越低。(可通过观察让幼儿尝试说出邮资与距离的关系)

  三、幼儿选贴邮票

  (价值分析:运用已有经验正确计算邮资,初步感受数的守恒。)

  1、操作要求:

  1)3人一组,幼儿自由分成5个小组;

  2)选择信封,观察:信是寄往哪里的?

  3)查一查需多少邮资,贴上相应价钱的邮票。(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可以用多张邮票累积到相应的邮资)

  (操作时,幼儿分5个小组,一个小组上的信都是寄往同一个地方,为了让幼儿理解数的守恒,每组只投放了一张完整邮资的邮票,如:寄往杭州的那组,只放一张6角邮票,其余都是1角、2角、3角、4角、5角的邮票,需要幼儿使用多张邮票合计。)

  2、互相检查:与朋友交换信封,算一算,贴的邮票邮资的总价是否正确。

  3、交流验证:(将信分别展示在黑板上,寄往同一地方的信放一起)

  T:你的信是寄往哪个地方?需要多少邮资?你使用了几张邮票?

  小结:从一个地方寄往另一个地方的信件,使用邮票的张数和面值可以不同,但是邮资总价是不变的。

  T: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世博局的叔叔阿姨可感谢谢你们,相信这些小朋友收到信一定会很开心,因为他们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啦!

  四、延伸:寄信

  (价值分析:进一步了解邮票的重要性,模拟寄信,体验活动的快乐。)

  带孩子参观邮局,并且模拟寄信。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用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小鸟的认识。

  2、通过故事《鸟类大罢工》,引导幼儿了解鸟类和人类的关系。

  3、知道爱鸟、护鸟的方法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课前完成调查表,了解小鸟的种类;有关鸟类及环境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小结:小鸟会唱歌、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有的小鸟还会捉害虫,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鸟。

  欣赏故事《鸟类大罢工》,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小鸟的故事,仔细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师讲述故事提问:

  1、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什么叫罢工?(就是不愿意再工作了,小鸟罢工就是鸟儿们不再捉虫、唱歌了) 小鸟们为什么要罢工?

  3、猎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不能伤害鸟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做小鸟的朋友应该保护小鸟)

  4、小结:小鸟为树木捉害虫,保护着我们的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小鸟。

  二、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做小鸟的朋友,保护它?小鸟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森林邮递员、森林医生、果园卫士。有会报春的鸟,会播种的鸟、供人们欣赏的鸟。)

  2、教师小结:有了小鸟,森林才能更加美丽,小树才能茁壮成长,果实才能获得丰收,小鸟帮我们做那么多的事,它可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谈谈如何保护小鸟。

  1、讨论:小鸟为人类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鸟呢?

  2、老师介绍人们是怎样爱护小鸟的。(在广场上喂鸽子,搭鸟窝、司机给小鸟让路)小结:小朋友真能干,知道这么多保护小鸟的方法。我们大家都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样我们的周围就就会变得更美丽。当春天来到时,小鸟一定会来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除了保护小鸟,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师:我们要保护小鸟,可最近一些鸟类,像鸽子、鸡、鸭等都生病了,你们知道他们生什么病了吗?(禽流感)我们应该怎么预防禽流感呢?(不能养鸽子、吃禽类,远离鸟类等)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活动:

  身体部位的转动活动的生成:这些天,孩子们一直在讨论生活中的转动,电风扇、车轮、时钟、地球仪……答案声此起彼伏,突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我的眼睛也会转!”

  活动目标:

  1、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感兴趣,了解身体哪些部位会转动,并能大胆地用语言、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利用水笔在图片的相应的位置作标记。

  3、体验转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人体图片、水笔、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由风车的转动引出身体部位的转动

  二、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请幼儿在人体图上将会转动的地方画上标记。

  2、鼓励幼儿与周围同伴进行交流。

  3、集体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说说并进行演示。

  三、讨论:为什么这些可以转动,为什么要转动?

  四、游戏“闯关”请幼儿根据标记一下子说出4个能转动的部位,若闯关成功将得到一件小礼物。

  五、随音乐放松地做身体转动动作

科学教案 篇4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下面快随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过河》”。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过河》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办法怎么才能过河?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由于泡沫比较轻,放在水中会飘在表面上,不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浮”。现在我们把小蚂蚁放到上面,你们看它过河了吗?

  3.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从记录的结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记录出沉浮的现象,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借此机会,我进行随机教育,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在幼儿使用记录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记录卡设计不太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完全看不出是沉还是浮;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在中线以上表示沉,中线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结果不分明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近实施主题《旋转乐园》,幼儿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陀螺,随着课后“一、二、三,go”响亮的声音一落,一个个手中的陀螺也随之飞落在地上,既快乐又兴奋地转起来,一双双明亮而活泼的双眼齐刷刷地盯向了地面。最近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蹲在一起比赛陀螺,陀螺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看到这个情景我很是莫名其妙,为何他们会如此精通地玩,一个个都是陀螺高手?为何他们会突然了解那么多陀螺知识,什么暴旋战斗陀螺、闪光音乐陀螺……一个个小问号萦绕在我的心头,原来孩子们看过一部动画片。既然孩子们对玩陀螺那么感兴趣,又有丰富的经验。我想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孩子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孩子们探究科学的能力。

  教案目的:

  1、认识陀螺的外形特征,知道陀螺的一些种类。

  2、通过制作陀螺,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

  3、探索制作陀螺奥秘。

  教案准备:

  1、各种陀螺。

  2、牙签、笔芯、火柴、吸管、各种厚薄不一的纸、萝卜、橡皮泥、长短不一的筷子、大小不一的盖子、水彩笔等若干材料。

  教案流程:

  1、出示各种陀螺,激发幼儿兴趣。

  问:

  (1)这是什么?你们玩过吗?你玩过什么样的陀螺?(拧的、木头的、电池的、发条的等)

  (2)你们发现这些陀螺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不一样?(如:花纹、材料、颜色不一样,陀螺的下面都有一个尖尖的东西等)

  (3)为什么每个陀螺底部都是尖尖的?

  (4)今天老师带了一只特别的陀螺,小朋友想不想看?(不平衡的陀螺)咦,它怎么不转呢?(请幼儿说出自己的见解,师将陀螺修好,让幼儿明白中间棒是保持陀螺的平衡)

  (5)装饰陀螺:你们觉得这只陀螺好看吗?

  (6)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看一看有什么?它可以做陀螺的什么?

  2、幼儿选材,制作陀螺,师巡回指导,要求:先选材,再涂色,最后做中心棒。

  3、幼儿自由玩。

  问:你们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说)

  4、师小结,将陀螺展示给客人老师看。

科学教案 篇6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四中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

  2、知道蔬菜营养丰富,教育幼儿要多吃蔬菜。

  活动重点:

  知道从蔬菜的食用部分,比较异同点,形成蔬菜概念。

  活动准备:

  与内容有关的课件西红柿、白菜、土豆、萝卜等实物若干、展板一张蔬菜图片与幼儿相等活动过程:

  1、今天有赵老师与小朋友们一起来上课,小朋友们高兴吗?(高兴)2、刚才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给老师打来的?(想)是蔬菜王国的国王给老师打来的,它告诉老师说他们蔬菜王国给咱们小朋友寄来了许多东西,放在了咱们活动室里,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是什么?(想)那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3、展板、实物(各种蔬菜):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4、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大屏幕)(根、茎、叶、花、果实、种子)5、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几部分组成,那么小朋友就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6、猜谜语: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西红柿)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7、还有一个谜语猜猜看: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巾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我们人人都爱它。(萝卜)说一说萝卜的样子?(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师告诉小朋友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自古就有"萝卜是土人参"之说。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8、看图中有哪些蔬菜?(白菜、菠菜、油菜)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

  9、这是什么?(土豆也叫地蛋或马铃薯)土豆的样子。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老师还有一个关于土豆的儿歌:老师说一遍,课下再教小朋友说。

  10、考考小朋友:小朋友们,平时吃我的哪一部分(屏幕)11、谁在一拽老师的衣角,摸出来瞧一瞧,哦,是一一封信,看看上面写的什么?是蔬菜王国给小朋友的信:(我想考考小朋友对我们蔬菜的了解,呀,还有小奖品呢?谁答对了给谁一个)看看都有什么问题?

  12、问题: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

  (3)为什么称萝卜为土人参?

  (4)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5)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

  13、小朋友都累了咱们来休息一下,做个游戏:找朋友小朋友拿着自己手中的图片找自己的朋友。(老师讲评)

  14、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蔬菜拼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制作蔬菜拼盘。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筐操作材料:内有磁铁、回形针、螺丝帽、螺丝钉、硬币、布条、纸张、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片、泡沫等。

  2、纸杯(内装带有回形针的小兔)若干、迷宫及钓鱼工具。

  3、每人一张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魔术表演,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一个磁铁小人,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

  2、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小人就能跳舞了。

  二、尝试操作,发现并提出问题

  1、介绍材料,引导幼儿初步探索磁铁的特性。

  指导语:小人会跳舞,有趣吗?(有趣)。老师给小朋友准备许多东西。(铁制品和非铁制品)。请你拿着磁铁去玩一玩筐里的东西,看小朋友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由操作。

  3、交流、分享发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再次操作,尝试记录

  1、出示记录表,指导记录。

  重点指导幼儿再次探索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不能吸住哪些东西?并把探索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2、幼儿再次操作并尝试记录。

  3、交流: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没被吸住的又是什么做的?

  4、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以玩魔术的口吻引起幼儿兴趣.

  指导语:“磁铁真有趣,它不但会变魔术还会跟我们玩游戏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们玩好吗?”

  2、教师介绍游戏材料及方法。

  3、提出游戏要求:

  (1)救小兔时,不能把手和磁铁伸进这陷阱,只能用磁铁在陷阱外边想办法,否则就会被大灰狼发现;

  (2)在带蜜蜂等动物走迷宫时,把动物放送到迷宫的入口就不能用手碰到这些动物,只能用磁铁在迷宫下面移动带着动物选择正确的路线走出迷宫。

  (3)每人拿一根钓鱼杆,把钓钩放下就可以钓鱼了。

  五、教师小结,活动自然结束。

  教师小结:磁铁真好玩,因为它会吸铁,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磁铁碰碰家里的东西,找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让磁铁吸起来?磁铁还有什么秘密?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学习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的分和的有序性。

  2.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发展,充分体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快乐。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西瓜、桃子的图片若干,不同种类的拼插玩具和废旧材料。

  2.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课件3.颜色或图案不同的数字1-6的卡片。

  4.7的分和式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拍手游戏: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幼儿一起复习6的组成。

  师: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

  幼儿:嗨嗨,你的1球碰5球。

  2.每组组长自报家门,教师为每组贴上相应的羊羊贴画。

  3.师:我们每只羊羊队的小朋友都很好,今天老师还特别为你们请来了一个朋友(出示数字7),让数字7作裁判,评判出究竟是哪只羊羊队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羊羊大战

  1.数字7裁判为我们每只羊羊队的小朋友都准备了7件物品。(出示西瓜、桃子、拼插玩具和一些废旧材料),但是数字7可给你们提要求了:

  (1)请每组幼儿拿到7件物品后不要乱动,先观察这些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再把这些物品分成俩份,并说出你分的依据是什么?转动脑筋,看看哪组分得方法多?

  (2)分完后要把你分的结果填写到记录表上。

  2.幼儿分组合作进行分解、记录,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喜羊羊队材料:桃子图片;

  美羊羊队材料:西瓜图片;

  沸羊羊队材料:金鱼图片;

  懒羊羊队材料:拼插玩具;

  暖羊羊队材料:奶盒和奶瓶;

  慢羊羊队材料:各种纸盒(牙膏盒、药盒、烟盒)。等等

  3.幼儿汇报

  4.教师小结。引导幼儿归纳7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

  5.数字7裁判评出优胜奖,给予鼓励。

  三、教师课件演示7的分解和组成,并发现规律。

  四、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张数字卡片。

  2.找朋友。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手拿数字卡片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

  3.幼儿互相检查,找到的朋友对不对。

  4.汇报。我是草莓3,我是草莓4,我们合起来是数字7,我们俩是好朋友。(俩个好朋友互相抱抱)

  五、延伸:

  我们学习了数字2-7的分解,也知道他们的分解方法有多种,请幼儿回家自己探索8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你能找到怎样的规律。

  反思: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本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设计了归纳7的分合式中两次数列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进一步升他们数概念质地飞跃。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有关科学教案06-12

《气球》科学教案08-27

科学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