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8-22 14:32:07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合集8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信息反馈】

  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让学生体验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两点都有较好的体现。

  针对第一点,我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更多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的探究活动,并将自主探究而得的多种挂法记在记录表上。由此,学生就有了第一手数据资料,可供后续的分析研讨之用。在分析数据资料时,考虑到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没有采用"撒大网"式的研讨模式,而是采用"扶放结合,有扶有放"的师生共同研讨模式。在研讨过程中,我先展示了省力状态和费力状态的两张记录表,通过简单的研讨认识了这两者的根本性区别,并让学生将手中的记录表分成省力和费力的两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难度,也有利于后续研讨的深入。接着,我组织学生在省力状态的记录表上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并进行比较。由于记录表上线段的直观性,学生很轻松、准确地推导出杠杆省力的原理。最后,顺着直观教学的思路,我利用“反证法”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杠杆费力的原理。在这个师生共同研讨过程中,学生手中的信息是在自主探究中记录下来的,学生所得出的科学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获得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着学生进入有效的研讨思路,再“放手”让学生自行获取学习成果。在这个"扶放结合,有扶有放"的研讨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针对第二点,我注重突出“体验”,即让学生实际体验杠杆工具的效用,从而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例如游戏“以弱胜强”中,通过支点位置的移动,一名弱小的女生战胜了强壮的男生;通过铁丝在老虎钳钳口位置的变化,学生感受到老虎钳作为一个省力杠杆工具的强大;通过手拎铁块和用火钳夹铁块的比较,学生马上感受到火钳是一个费力的杠杆工具等。正是这些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头脑中抽象的科学概念化为现实具体、活泼生动的应用实例,巩固了概念的记忆,并反过来加深了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中来看,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学得既开心,又有效率。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我在这个环节中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但并没有让学生简单地“就事论事”,拘泥于一件工具的认识,而是追求“举一反三”,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实现对科学概念的再认识。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分析老虎钳的省力原理之后,教师提出“铁丝放在钳口的哪个位置最省力?”这个问题,学生正确地利用科学理论指导了生活实践;学生在理解杆秤的工作原理之后,教师设计情境“如果称量要扩大10倍,秤砣不变,怎样设计杆秤?”,学生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增加秤杆长度、在靠近重点处增设一个提纽,而这第2个方案我在课前也没有预想到。正是由于科学概念与实践体验的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这个应用环节的学习,对于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与近期所听的科学课相比,本课的预设成分比较多,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其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无异于盲人摸象。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探究教学中,较多的预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篇3

  一. 学习目标:

  认识我们的牙齿,知道牙齿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学习正确刷牙方法。

  三.学习难点:

  牙齿对我们有哪些作用。

  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

  五、学习准备: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刷牙”这一课。牙齿的用处可大了,你知道牙齿有哪些作用?看谁知道的多?

  生:小组讨论,进行回答。

  (二) 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麽多,保护牙齿最重要的是有效刷牙!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该如何正确的刷牙吗?

  生:选用保健牙刷的优点:刷头小,在口腔里转动灵活.毛束少,排列合理,便于清洗和干燥.毛尖设计合理,对牙龈刺激小。刷牙的时间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三分钟,饭后要漱口。牙刷用具自己专用,每次刷牙后都要把牙刷洗净甩干,牙刷头向上放于杯中,这样就会减少细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以免得病。最好选用含氟、含钙牙膏刷牙,牙刷要三个月更换一次。

  师:谁还查找到了有关刷牙的知识?

  生:刷 牙 歌“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齿没蛀牙。张张口,笑一笑,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七、板书:

  刷 牙 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张开小嘴巴。

  刷左边,刷右边,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齿没蛀牙。

  张张口,笑一笑, 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八.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2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3 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4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

  2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3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 .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 .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 .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5 .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 .模拟生态平衡。

  ( 1 )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 37 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

  A 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 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 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 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 2 )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 3 )预测一下,:

  A 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 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提问: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 5 )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 .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 1 )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 2 )讨论书上 38 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 3 )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

  ( 4 )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 5 )阅读书上 39 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 .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 1 )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 226 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 2 )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 3 )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 .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 .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科学教案 篇5

  一、 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 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二、 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一、引入(1-2分钟)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师∶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 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加、经历这些活动。比如观察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1、 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二、看图片上的树

  1、 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

  2、 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 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师用手势、用问题――鼓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 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

  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互相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

  3、生分小组讨论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讨论、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1、 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3、什么是观察(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察”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察与看是不一样的。

  五、交流观察的

  内容和方法

  1、 提问: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 小组讨论: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察建议:每组观察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建议课后观察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察的那颗树。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争论――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3、师生共同交流――简要了解观察大树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的运用。

  4、老师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察、记录和描述。鼓励学生观察更多的大树。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六、观察大

  学生分组观察大树。

  老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并参与。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西红柿、黄瓜的特征

  2、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1、西红柿与小黄瓜若干,提篮人手一个。

  2、各组贴有西红柿与小黄瓜标志的篮子各一个;餐盘若干,湿纸巾人手一条。

  3、切好的西红柿、小黄瓜若干;小碟子、汤匙人手一套;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

  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了解西红柿与小黄瓜的外形特征。

  二、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西红柿和小黄瓜的主要特征。

  1、幼儿人手一个西红柿,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西红柿的外形特征:

  西红柿是圆圆的.红红的身体,滑滑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摸起来凉凉的。

  2、鼓励幼儿看看并摸摸小黄瓜,然后说出其特征:又绿又长。

  3、引导幼儿通过与小黄瓜的比较,了解西红柿的特征。

  4、比较西红柿和小黄瓜的颜色、形状、大小。

  三、观察切开的西红柿与小黄瓜,在比较中了解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1、西红柿有红红的肉,有籽,还有许多汁流出来。

  2、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你看到了什么?摸了觉得怎样?用鼻子闯到什么气味?

  3、小结:西红柿外表是又圆又红的,顶上有绿色的叶子;

  切开后里面果肉的颜色是浅红的,有汁和籽,摸起来光滑皮薄。未切开前没有味道,切开后有点酸的气味。

  四、品尝西红柿、黄瓜,感知味道,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1、教师:西红柿有什么作用?你吃过西红柿吗?是怎么吃的?

  2、引导幼儿了解西红柿的吃法---西红柿汁、西红柿蛋汤、西红柿炒蛋等;

  知道吃西红柿有益于身体健康。

  3、将切好的西红柿、黄瓜分发给每组。

  引导幼儿用小碟子、汤匙取出自己想要的份额。

  4、提出品尝要求:

  将手擦干净(洗})后品尝;品尝时注意卫生;吃完后将碟子、汤匙放在指定的地方、用纸巾擦嘴等。

  五、幼儿边品尝边自由交流

  西红柿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黄瓜脆脆的,很清淡。

  在品尝中自由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7

  一、设计意图

  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探索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之后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二、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四、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

  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科学教案 篇8

  单元教学目标:

  一、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

  二、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和说明,并能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

  五、组成合作小组展开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举办一次口头新闻发布会。

  六、查阅和搜集有关“狼”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说说对“狼”的认识,进而学会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 2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 1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狼》专题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春天科学教案03-09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关于科学教案07-24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