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8-18 11:06:17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1.辨别不同的弯,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不同的弯。

  2.体验用圈圈创造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弯弯绕绕》幼儿用书每人一本,铜丝每人一根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 出示一样弯的实物,提问

  T: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你们在日常生活正看到过象这个一样,弯 弯的东西呢?那现在啊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弯弯乐园玩一玩,看看弯弯乐园里有哪些弯。

  2. 看书,交流

  T:请小朋友们跟老师把书本打开,仔细看看,你能在弯弯乐园里找到几个弯,你找到的弯是怎么样的?

  二:故事

  1.T:请小朋友门啊把书本合上弯弯乐园里到底有多少个弯呢?它们叫什么名字?我们还是一起来听听弯弯乐园里的小动物是怎么说的。

  2.把书防在投影仪上,教师讲述,幼儿说到哪个弯就请全班幼儿用铜丝绕出来。

  3.提问:你觉得哪个弯最有趣?为什么?

  重点讲述螺旋弯,T:你为什么最喜欢螺旋弯?为什么叫螺旋弯?你觉得它象什么?

  4.最后一起看书,教师带领幼儿完整阅读。

  三:设计弯弯乐园

  1.T: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弯,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弯弯乐园,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呢?

  2.出示范画:

  T:弯弯乐园真奇妙,让我也来弯一弯,小小笔儿是汽车,嘟……向前开,向右转半个弯,转出个C字弯。

  3.幼儿做画,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弯。

  4.相互欣赏,介绍自己的弯弯乐园里有哪些弯。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由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万物复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适合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现象,为了能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现有资源,将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特意为托班幼儿设计了“柳树发芽了”的科学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自然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柳树发芽了,学会说“春天,发芽”等词语。

  2、体会春天的变化,感受阳光的温暖,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重难点:柳树发芽了,表示春天来了。

  活动准备: 1、《春天》的磁带,录音机。

  2、冬天和春天的柳树图,《春天》的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1、老师播放《春天》的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2、老师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柳树有什么变化?

  3、老师出示课件中的放大的柳树嫩牙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春天到了,柳树发芽,并指给幼儿看。

  4、老师出示冬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

  5、老师出示春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6、老师变念春天儿歌,边做肢体律动,引导幼儿跟随老师做肢体律动。

  附儿歌: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两臂上举,两手做招手的动作)

  柳树发芽了,(两手并拢,掌心相对,慢慢做张开的动作)

  大雁飞回来了,(两手自然张开,上下摆动双臂做飞翔的动作)

  我们真呀真高兴!(两手并拢,掌心相对,做笑脸的动作)

  7、老师小结: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大雁飞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春天的景色吧!

  活动延伸: 1、如果幼儿园附近有柳树,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参观,零距离接触大自然,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春天的特征。

  2、提倡家园合作,请父母协助幼儿园,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变化特征,如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小树也发芽了等。

  注意事项: 1、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学说“柳树发芽了”。如果幼儿的语言发育水平比较迟缓,可以引导幼儿学说单个词即可,如“春天,柳树,发芽”,对学说短语则不做要求。

  2、要引导仔细观察春天柳树的特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究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斜面是变形的螺旋。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测力计、平板两块、重物、实验记录、

  2、演示实验材料:平板、测量器、小车、50本书、多媒体。,

  3、学生准备:螺丝钉、铅笔、三角形纸。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出示:

  1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机械。

  2、有些机械较复杂,它是有()或()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复杂的机械通常叫做()。

  3、杠杆是()的机械,自行车是()的机械。

  二、情景导入:

  1、观看录像。

  2、谈话:工人师傅推着摩托车上这么高的台阶,遇到了困难,我们班哪位同学最聪明,能帮他出个主意?

  3、学生回答。

  4、观看录像。

  5、讲述:通过录像情景,我们发现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省力了许多。像这样斜搭的木板装置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6、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斜面。

  7、板书:斜坡的启示。

  三、实验探究斜面的秘密。

  (一)、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1、谈话:

  工人师傅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就很容易把摩托车推上去,那么斜面到底省力不省力呢?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呢?

  2、介绍实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二)、探究斜面省力的规律

  1、谈话:刚才有哪组测出重量相等,而拉力不一样,为什么?你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吗?

  2、学生猜想。

  3、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4、出示: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 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N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 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

  5、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

  大组交流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

  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蚊子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消灭蚊子的重要性。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图片:蚊子

  活动过程:

  1、猜谜导入课题

  谜语:有个东西嗡嗡嗡,只会往人身上叮,人人见了都恨它,大家都喊消灭它。

  2、出示图片:蚊子

  请幼儿仔细观察蚊子的外形

  了解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

  3、讨论它们对人体的危害。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种具有舒张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质,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常出现起包和发痒症状。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蚊子“咬”的不愉快事,事实上应该说被蚊子“刺”到了。

  蚊子无法张口,所以不会在皮肤上咬一口,它其实是用针状的构造刺进人的皮肤,这些短针吸人血液的功用就像抽血用的针一样;当蚊子吃饱喝足、飘然离去时,留下的就是一个痒痒的肿包。

  4、说说苍蝇和蚊子都生活在哪

  (垃圾堆、厕所、脏水坑)

  5、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消灭它们吗?

  向幼儿介绍蚊香、苍蝇拍。

  小百科: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科学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夜景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的图片,你们看,漂亮吗?在咱们的平度有这样的美景吗?你在哪儿见过?那你们知道,是什么把这夜晚装扮的如此美丽?咱们同学真是聪明,对,是灯光,那灯光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哦,灯泡亮了,就能发出这美丽的灯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灯泡亮了的秘密好吗?

  二、探究新课

  (活动一)

  师:在研究灯泡亮了之前,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既廉价又实用的电器,看,你们认识吗?

  生:手电筒

  师:对,是手电筒。那你们能让手电筒的灯泡亮起来吗?

  生:能。

  师:哟,都能,好,你来试试。给大家看看,灯泡亮了吗?灯泡为什么会亮呢?手电筒里有什么秘密吗?请大家先猜一猜。

  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到底咱们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咱们把手电筒怎么样就知道了?对,拆开看看。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小手电筒。不过,在拆开之前,老师要给大家提几点要求:(课件出示)1、小组合作,把拆开的部件按顺序摆放好。2、仔细观察,手电筒大体可分为哪几部分?3、小组讨论一下,这几部分各起什么作用?4、快速把手电筒安装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解决两个问题)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我们动手拆开手电筒,一定有很多发现,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要是灯泡亮起来,关键需要哪些材料?

  生:电池

  师:(实物讲解)对,电池分为正负极,你们知道哪是正极和负极吗?(讲解或板画)电池有什么作用吗?还需要什么?

  生:灯泡。

  师:对,灯泡是用电的,还有吗?

  生:开关。

  师:开关有什么作用?哦,控制灯泡亮还是不亮的,还有吗?

  生:铁皮。

  师:铁皮有什么作用吗?在手电筒里,铁皮起连接作用的,可以导电。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手电筒大体可以分为这四部分,把这四部分组装起来,手电筒的小灯泡就可以亮起来,对吗?

  (活动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在我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只小灯泡,你想不想也让它也亮起来?

  生: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材料。(实物讲解)

  电池,灯泡,开关,这是什么?你认识吗?电线,这些电线有什么作用吗?对,就像手电筒的铁皮一样,可以导电,我们在科学上称它为导线。为了便于大家操作,学具袋里还有一些辅助材料,看,这叫电池夹,你们知道他有什么作用吗?对,真聪明,电池夹是用来固定电池的。这个呢?还认识吗?它叫小灯座,是用来固定灯泡的。材料我们都认识了。接下来,就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吧,不过,老师还要给大家几点提示:(课件出示)1、注意,千万不要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2、在装电池之前,先把开关断开。3、灯泡亮了之后,断开开关,小组合作,组长代笔用你们喜欢的符号把连接的电路画出来。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学生组装电路,画电路图,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了,你们的灯泡都亮起来了吗?同学们真聪明,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先展示并交流电路连接方法,后展示电路图)

  师:同学们看,你们用了这么多的符号,在科学上,电路中的每一部分都有标准的符号,你们看:(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好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一个完整的电路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电池、导线、开关,灯泡

  师:手电筒中的铁皮就相当于导线(擦掉“铁皮”,换上“导线”),导线是用来导电的,那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电池)电池是电的一种来源,你还认识什么样的电池?(学生回答)老师这儿还有几种电池的类型,你们看,认识它们吗?(出示课件)咱们几天上课用的电脑,用电池来供电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对,电池的电力太小了?那么,电还来自哪里呢?对,电还来自发电厂,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这是太阳能发电厂,是用什么发电的?风力发电厂呢?水力发电厂呢?咱们平度也有一个发电厂,你们知道它使用什么来发电的吗?对,烧煤,这就叫火力发电厂。电池和发电厂都是电的来源,人们习惯把它们叫做电源(擦掉“电池”,换上“电源”)。灯泡是用电工作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用电来工作的?(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洗衣机……)凡是用电工作的,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用电器(擦掉“灯泡”,换上“用电器”)。开关是用来控制灯泡的亮灭的,把开关合上,小灯泡就亮了,断开,灯泡就灭了。看来,一个完整的电路就是有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这四部分组成的。只要把这四部分正确连接,灯泡就会亮起来,或者说用电器就会工作。

  三、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真好,不但探究出了电路的组成部分,还学会了画电路图,为了奖励你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水果,你们看,是什么?(西红柿)西红柿好吃吗?对,西红柿含有丰富的营养,非常好吃,老师也很喜欢吃。不过,西红柿不但好吃,还可以做西红柿电池,你们信吗?想自己做一个西红柿电池试试吗?好,课后请同学们参照课本32页,自己来做一个西红柿电池,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不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能区别铁和铁锈的区别,能分析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出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准备】提供给学生一块生锈的铁钉,一块不生锈的铁钉、电路检测器等其他生锈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买的自行车和用了一段时间后,它们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在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铁制品生锈的情况?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是很多,那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观察铁锈

  1.(拿出一块生锈的铁钉和一块不生锈的铁钉),这两个都是铁钉,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颜色 光泽 硬度 体积

  2.师: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学生汇报观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锤子击打;

  (4)用电路检测器进行导电性能检测等。

  3.我们怎样做这些对比实验?分组研究活动。

  4.汇报:通过观察比较得出铁和铁锈的不同点,得出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属于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2.生汇报:铁器可能放在潮湿处易生锈,在干燥处则不易;涂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不容易生锈,而在空气中的“裸”铁器则易生锈。

  3.由此可见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每一小组来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吧?

  4.小组设计实验。

  5.讨论后学生总结:

  (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我们想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变化;

  (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我们猜测是铁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对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6.那如何证明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学生推论:如果第一个假设正确,则在干燥条件下,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第二个假设正确,则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就能生锈;如果第三个说法正确,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

  8.学生经过讨论后,顺利地分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将洁净的铁钉放于干燥的试管中,用塞子塞紧;

  (2)取煮沸除去空气的水装满试管,放入洁净的铁钉,用塞子塞紧,不留一点气泡;

  (3)将洁净的长铁钉放入试管中,倒立于盛水的烧杯里,试管里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气,在试管外壁上标记水面的位置,并放置一段时间。

  四、课外延伸

  课后继续观察,做好记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关于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