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7-17 10:45:59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六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等活动,在分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集合,了解集合与子集的包含关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场景布置:用彩带围成草莓、西瓜、苹果、葡萄、香蕉的家;

  音乐磁带:《我的朋友在哪里》;

  头饰:草莓、西瓜、苹果、葡萄、香蕉各6个;

  幼儿操作材料:衣服、花、图形及空白集合图若干、记号笔;

  电脑课件:小动物找家,蔬菜的家。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集合。

  (一)

  1、今天我们都成了水果娃娃,请你告诉我你是什么水果娃娃呀?

  2、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请每个娃娃去找跟你相同的娃娃做朋友,找齐了好朋友,就可以找一个家坐下来。

  3、幼儿游戏。

  (二)

  1、你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小动物们还没有找到家呢?我们愿不愿意帮帮他们呀?

  2、出示大屏幕一(小动物找家):

  提问:

  ①这是什么地方?

  ②蓝蓝的天空会是哪些小动物的家?为什么蓝蓝的天空是这些小动物的家?

  绿绿的草地会是哪些小动物的家?为什么绿绿的草地是这些小动物的家?

  青青的小河会是那些小动物的家?为什么轻轻的 小河是这些小动物的家?

  3、小结:

  小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蓝蓝的天空是会飞的小鸟的家;青青的小河是会游泳的小动物的家;绿绿的草地是会跑爱跳的小动物的家。

  二、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集合、子集的包含关系。

  (一)出示大屏幕二(蔬菜的集合):

  1、这个家里有谁?(用激光点指示幼儿集体讲述)

  2、我们给这个家取个名字吧?(蔬菜的家)对,这么多蔬菜住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二)

  1、我们可不可以组成一个大家庭?为什么?同时提问那我们的家应该取个什么名字。(绿带圈起来)

  2、水果大家庭由哪些小家组成?

  3、是苹果娃娃多呢还是水果娃娃多?为什么?

  (三)幼儿分组集体操作活动:

  1、这是谁?衣服和花看到我们既有大的家

  又有小的家,很羡慕,也想请我们帮帮忙,给他们分小家,你们一边分,一边想想:我们 是按照什么来分的。

  2、每组请一名幼儿讲述结果:

  提问:你们组是按照什么分的?是花衣服多还是衣服多?为什么?

  三、幼儿分组个别操作活动:

  这些是谁?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家,请你们赶快帮他们找到家吧。请幼儿分组按颜色、大小、形状分成不同的子集,并介绍给其他幼儿或客人老师听。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学习观察金鱼吃食等活动,尝试用动作表现金鱼吃食的样子。

  2. 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并学习短句“这边吃吃,那边吃吃”“上面吃吃,下面吃吃”。

  3. 初步知道金鱼爱吃鱼虫,但是要少量喂食。

  活动准备:

  1. 鱼虫干若干份,放在小盘中备用。

  2. 教学桌上摆放一缸鱼。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教师示范喂金鱼吃鱼虫。

  (1) 你们知道小金鱼爱吃什么吗?

  (2) 小金鱼,你喜欢吃什么呢?(教师以小金鱼的口吻告知幼儿,我们最爱吃小鱼虫。)

  (3)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鱼虫干,示范喂小金鱼,并引导幼儿尝试学习如何取少量的鱼虫喂金鱼。(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几粒鱼虫干。)

  (4) 将鱼虫干放入鱼缸后与幼儿共同仔细观察小金鱼吃食。

  3. 幼儿自由喂食,观察鱼吃食的动作。

  (1)教师:小金鱼吃鱼虫真可爱,你们也来喂一喂,看一看。

  (2)将鱼虫分发到幼儿桌上,指导幼儿少量喂食。

  4.幼儿喂小金鱼,教师巡回指导这距离仔细观察金鱼的活动。

  5.交流、表达自己的观察。

  6.教师以小金鱼的口吻反馈幼儿的喂食活动,激发幼儿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这一课,将对孩子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然教学的内容是“使用工具”,那就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多种工具的'过程,在使用中培养兴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

  总体而言,本学期的第一课还是能够较好地实现激发学生学趣,培养技能,达成了为后续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的教学目标。

科学教案 篇4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 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 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 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 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有关科学教案06-12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刷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