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7-04 13:13:14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汇编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科学教案汇编六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

  ⑵台风的利弊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

  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怎样做】

  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

  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

  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

  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

  【应关注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要与自然状态相似。

  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效果会更好。

  【学到了什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

  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括花被、叶鞘、叶片、茎),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科学教案 篇4

  小孩子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但是真的让他们去弄明白这个东西的原理又很复杂,不过我们可以让孩子从观察开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分享了观察科学认识的活动教案,欢迎借鉴!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学习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能借助自制天气图像卡,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能对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和天气实景图进行配对,提高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报。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两个方面的资料:“天气预报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知道天气预报(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等)?”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气预报截图”、“动物气象员”、“有趣的天气图标”。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天气小图标,配对操作学具(城市天气实景图和天气图标)。

  活动过程:

  1.户外观察和谈话互动,引发幼儿对天气变化及天气预报的关注。

  (1)教师以手偶“喜羊羊”与幼儿展开谈话导入。

  “喜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参加了环游中国的活动,刚刚从北京来到广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们这儿,天气暖和多了,穿着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这里的温度是多少啊?”“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天气预报今天是7℃~1 5℃,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感受一下天气吧?”

  (2)幼儿和“喜羊羊”一起到活动室外去观察、感知天气特点,并学习用晴天(或阴天、雨天)来描述当天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的幼儿可能会说出当天的天气类型和气温)。

  (3)“喜羊羊”:“过几天,我要到香港去旅行,不知道那里的天气怎样。小朋友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气呢?”

  适时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回忆和交流自己和家人了解天气的基本途径。

  2.通过讨论,幼儿学习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感知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1)教师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截图,启发提问:

  “图中有谁?”(天气预报员和天气图标。)“天气预报员告诉我们什么?”(预报明天的天气情况。)“除了看电视,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到天气预报?”

  (2)幼儿根据经验回答。

  (3)教师逐一出示报纸、手机、网络等三种天气预报截图,让幼儿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天气情况。

  (4)简单复习已有知识“小动物气象员”,巩固幼儿对动物习性的了解。

  指导语:“除了天气预报,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有些小动物能‘预报天气’,还记得它们是谁?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幼儿回答。师小结:鱼儿上浮、蜻蜒低飞、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现象都是动物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

  (5)讨论,进一步了解天气预报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指导语:“除了晴天,还有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雨天、阴天、多云天气。)指导语:“如果明天是周末,天气预报是晴天,你想做什么?如果预报是雨天,你想做哪些事?”

  3.幼儿认识天气图标,能准确说出其名称并操作相关学具。

  (1)出示教具中天气预报图的天气图标,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图片,结合操作学具,认识晴天、雨天、阴天、多云、晴转多云等天气图标。

  指导语:“这个图标画了什么?表示什么?你手上有与这个相同的图标吗?请把它举起来,和同伴互相看看举得对不对。”

  (2)出示北京和广州的城市图片(教具),其中有过去一周内连续5天的天气情况。要求幼儿根据图意,正确找出学具中与教具图片相对应的天气图标,并大声说出正确的天气图标名称。

  (3)引导幼儿了解天气图中的气温如8℃,在播报时要念成“8摄氏度”;如果图中的气温是“一11℃”,要念成“零下11摄氏度”。

  4.幼儿了解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尝试按要求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

  (1)指导语:“哪位小朋友能像天气预报员那样播报天气呢?大家一起想想播报天气时要说些什么呢?”

  (2)幼儿自主上前,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播报天气。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播报,了解其播报的内容和顺序是否符合要求。

  (3)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然后说一说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本次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播报要求(按“日期一城市一天气类型一气温”的方式进行播报)。

  ①幼儿独立尝试按要求播报天气(如:“2O13年1月8日,北京,晴,-11℃~O℃”;“20xx年1月8日,广州,多云转小雨,7℃~13℃”)。

  ②幼儿说出天气类型后,还要提醒同伴在这样的天气中应该注意什么,如:如:广州明天是“雨”,大家出门时要记得带伞等。启发幼儿在家时也提醒家人根据不同的天气安排好生活。

  5.幼儿分组操作,制作天气记录卡,尝试当“天气预报员”,按要求播报天气。

  (1)天气记录卡制作要求:仔细看手中天气预报记录卡上的一些图片,想想看图片中是什么天气,找出代表这种天气的图标,每组制作出两份天气记录卡。

  (2)幼儿4人一组,根据学具中已有的图像,找出相应的天气标志图片进行配对后粘贴,制作出天气记录卡(记录卡例举)。

  (3)组员互相观察和评价自制的天气记录卡(活动当天是星期一,幼儿预报的是星期二、三、四的天气),如有不正确之处,尝试在组内讨论并修正。

  (4)学做“天气预报员”。

  ①教师再次强调播报要求:“小朋友播报天气的时候,要讲清楚播报的日期、城市、天气情况和气温,比如,今天是1月7日星期一,小朋友可以播报明天的天气‘2Ol3年1月8日,北京,晴,一11℃~O℃’。”

  ②幼儿先在小组内按照播报要求和记录表的内容,向同伴播报天气,同伴之间相互评价。

  ③请幼儿推选出小组内的优秀“天气预报员”,让他(她)拿着本组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到“小小气象台”上预报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其他幼儿认真倾听。

  ④优秀“天气预报员”轮流上台播报天气。

  ⑤教师点评幼儿的播报情况,重点指导幼儿学习播报“晴转多云”等有变化的天气情况。

  指导语1:“如果1月8日当天,广州上午是多云,而下午是小雨,那我们应该怎么播报呢?”

  教师按顺序出示广州的晴天和多云两幅图,并通过手势暗示幼儿。

  指导语2:“如果遇到当天天气发生了转变的情况,我们可以先说前一种天气情况,再说后一种变化了的天气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转’字来表达天气的变化,如‘20xx年1月8日,广州,多云转小雨,7℃~13℃’。”

  6.结束环节:集体到户外去观察并尝试推测明天天气情况,相互用完整句式预报。

  结束语:“刚才我们都试着进行天气预报,请小朋友今晚回家和家里人一起看看天气预报,对自己刚才的预测进行验证。明天回园时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为大家播报天气。”

  活动延伸:

  1.在班级主题墙上设置“天气预报图”,引导幼儿轮流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

  2.在语言区新设“小小气象台”,供幼儿自主播报天气。

科学教案 篇5

  1通过讨论知道我们的生活中那些是浪费能源的行为

  2.知道节约能源的和利用新能源的方法。

  3.了解新能源有哪些。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活动一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现象和行为?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课本图,结合日常生活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找出浪费能源的现象和行为。

  2、评价、补充和总结

  活动二讨论怎样节约电和燃气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课本图,结合日常生活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进行判断,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

  2、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各组交流,训练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评价单进行记录。

  3、评价、补充和总结

  活动三:怎样利用新能源?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课本图“未来的住宅”思考它在哪些方面利用了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利用能源的角度进行分析,“未来住宅”上的标号名称,并说说未来住宅是从哪些方面利用新能源的

  2、评价、补充和总结

  活动四;开发新能源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自学课本62页,思考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新能源有哪些?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件图片,了解新能源有哪些?

  2、评价、补充和总结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概述】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相同的热源中,导热速度是不同的。学习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进而认识到生活中人们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一样的导热性能。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过程与方法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意识实验方法的选择对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老师这里有3个材料,看一下有什么特点?(材料不一样,长短、大小一样)

  猜一猜把它们放到热水中,谁能把热先传到顶端?

  下面我们就来一场传热比赛,不过先想想怎么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公正呢?

  二、实验验证

  为了更好的比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个实验盒。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一一出示)。还有温度传感器、MGA数据显示仪、热传导套装实验仪器、热水等。

  1、介绍实验步骤

  (1)把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放入同一个容器中并固定。

  (2)把传感器和MGA连接好,将传感器插入容器中相应测量物的孔中,启动MGA。

  (3)往容器注入适量热水。

  (4)观察MGA中3个不同材料的物体2分钟内温度的变化。

  2、推导结论

  不同的材料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钢的传热速度最快。科学上我们把像钢那样传热速度快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传热速度慢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三、生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应用例子呢?

  四、巩固练习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分类:

  金 木材 棉花 银 铜 皮革 铁 铝 铅 塑料 油 水银 水 陶瓷

  热的良导体:金 银 铜 铁 铝 铅 水银

  热的不良导体:木材 棉花 皮革 塑料 油 水 陶瓷

  五、课后延伸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钢的传热速度最快,哪谁最快凉呢?运用刚才所学的实验方法,自己做实验试试看,并根据你得出的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刷子09-20

科学教案:泡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