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6-05 20:16:00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鸟对人来的益处是什么,引导幼儿懂得保护鸟类。

  2、引导幼儿知道鸟为什么会飞,了解探究鸟儿的飞行原理。

  3、引导幼儿逐养成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不同种类鸟的图片和模型

  2、不同鸟的羽毛

  三、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谈话导入引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鸟吗?鸟是什么样子的呢?

  2、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鸟会飞的原理是什么。

  (1)小朋友们思考一下,鸟儿为什么会飞?

  (2)是不是所有有翅膀的鸟都会飞呢?

  (3)鸟的羽毛的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好看吗?

  3、教师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了解鸟的特征,请幼儿说一说鸟的身体特点。

  (1)鸟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鸟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请模仿一下鸟飞的情境,感受鸟是怎么飞的。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想一想,由苏很么发明是借助鸟的飞行原理创造的?

  五、活动总结

  首先幼儿知道鸟是一种非常小巧可爱的小动物,幼儿表达出自己很喜欢小鸟的情感。掌握鸟的外形特征,鸟的翅膀完全展开时呈扇形,便于扇动空气,增加飞行的升力。而飞机就是利用这一点,现在成为我们出行旅游的交通工具了。

  其次鸟的骨骼是中空的,质量较轻,提醒呈流线型的,体表有羽毛,提供充足的氧气。而鸟的身体内部有气囊,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关键是鸟的食量大,根本不会担心在飞行的时候因为肚子饿就会被迫掉下来。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水果是幼儿十分熟悉的食物,但他们不一定了解水果的切面形态。在该活动中,我紧扣“水果切面”这个点,以问题引路,带领幼儿进行探索,使幼儿获得相关的认知经验。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整个探索过程包括观察感知、猜想验证、游戏拓展三个环节。“观察感知”环节重在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初步理解“切面”的概念;“猜想验证”环节则通过让幼儿探索苹果、猕猴桃、香蕉的切面形态,感受水果切面形态的多样性;在最后的“游戏拓展”环节中,让幼儿两两合作,根据六种不同的水果切面进行配对游戏,既为幼儿创设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也对幼儿的认知、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水果横切、竖切时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能细心观察、大胆猜想,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1、教具:三块展示板(见图1、2、3),各种水果,实物投影仪,背景音乐。

  2、学具:人手一张记录表,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苹果、香蕉、猕猴桃、梨……)

  师:如果我要把梨分成两半,可以怎么切?切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标记表示竖切,见图1。)

  二、基本部分

  (一)观察感知: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观察梨的竖切面。

  师:“|”这个符号表示把梨竖起来切。你们看看切开后的梨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教师将切开的梨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

  师: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师:我们看到切开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以“竖切”引入主题,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关注水果的切面形态,同时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2、观察梨的横切面。

  师:除了从上到下竖切,还有什么不同的切法吗?(引导幼儿说出横切的方法,同时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一”标记。)

  师:如果把梨横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切面呢?会和刚才竖着切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切面的形态。)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横切的方法,激发了幼儿探索水果横切面的兴趣。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大胆推测和假设,产生了探索和验证自己想法的愿望,这为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

  师:究竟谁猜对了呢?我们还是切开来看一看吧!(教师操作演示,并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画出相应的简笔图。如:看,变成什么形状了?<圆形。>再仔细看看里面的梨核像什么呀?<小花。>数数有几片“花瓣”?每片“花瓣”里藏着什么?<种子。>比比种子的数量和“花瓣”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

  (在对水果横切面的观察感知中较为自然地整合了形、数量、空间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3、比较竖切面和横切面的不同。

  师:竖切和横切出来的切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外形轮廓、梨核、种子三方面寻找不同。)

  (二)猜想验证:分组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水果,有苹果、猕猴桃、香蕉,等会儿请你们每人选择一样水果,猜猜把它竖切和横切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把你的猜想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里。[

  (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水果,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入,让幼儿大胆猜想,这是对幼儿现有知识经验的挑战、幼儿的求知欲就在这种寻根究底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

  2、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观察指导(见图2)。

  3、交流猜想结果。

  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猜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香蕉组侧重从外形进行猜想)香蕉竖切后是什么样子的?横切呢?(猕猴桃组侧重从种子的排列进行猜想)看看猕猴桃组的记录,你同意谁的猜想?(苹果组侧重从苹果核的形状进行猜想)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猜?

  (这种提问方式既避免了拖沓,又突出了重点。)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 ;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 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 (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结构。

科学教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在进行“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主要想体现这几个基本理念:

  1、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探究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时,“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的问题是在学生“玩”了小电珠等材料后根据“玩”的结果自发提出来的。提出这一问题后,按照两个研究方向展开下一步的探究,也是在学生小组交流、进行充分猜测设想后自然归纳出来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起到点拨的作用。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这一环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玩弄”,这种“玩弄”其实是一种探究,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亲身去经历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点亮”与“点不亮”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逐步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3、体现教学设计的动机情感原则。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在开始部分,从“介绍材料”到提问“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再到“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充分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急于动手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因此引入相当顺利。避免了这类课引入时很容易出现的“学生不顾教师反应,却急于动手玩弄材料”的现象。在教学观察小灯泡内部秘密时,抓住学生很想搞清“看不清的部分”(也就是小灯泡的关键结构:两根金属柱下端到底连接到哪里?)适时提供材料,使学生带着强烈探究欲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的投入程度就是建立在学生兴趣情感之上。在课的结束部分,点亮小灯泡的环节安排,其实是想再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应及时引导、鼓励和启发,从而创立一个更有利于满足学生探究情感需求的环境。

  (二)、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用笔画出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三)、学习重点:

  观察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懂得小灯泡点亮的道理,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四)、学习难点:

  画出电的流动路线。

  (五)、学习准备:

  学生材料:放大镜、电线、电池、小灯泡、剪刀、红蓝黑水彩笔各1份、小灯泡电池实物图和白纸各6份。

  教师材料:课件(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图)

  (六)、学习过程:

  1、引入: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谁能来介绍一下?(指名回答)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师揭题:这节课的任务就是点亮小灯泡(师板书课题“点亮我的小灯泡”)。

  2、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

  (1)、师:好,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来玩一玩,要求是:①用一根电线将电池、小灯泡组装起来,②无论会亮、还是不亮都用实物图画出来。注意:会亮的打“√”,不亮的打“×”。

  (2)、师巡视,选取典型图例请学生按“亮”与“不亮”两类分别张贴到黑板上,师标号。

  (3)、全班讨论张贴的图例,发表个人意见。(师不作具体评议,只适当鼓励)

  (4)、师板书:为什么 亮 不亮

  3、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

  (1)、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猜测性发言。

  (2)、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研究要点。

  师板书:A、材料结构 B、连接方法

  (3)、按照以上两个要点展开研究

  A、 材料结构:

  ①(板书:电线)观察电线,你有什么发现?(内部是金属,两端去除了包皮),想一想电线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②(板书:电池)观察电池,你有什么发现?想一想电池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③(板书:小灯泡)用放大镜观察小灯泡,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师张贴小灯泡实物图,与学生共同给各部分取名,并板书)

  ④ 以上这些部分可以直接看到,哪个部分我们却没法看清?(两根金属架的下部)你想不想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了解这一部分?为什么?

  ⑤ 师提供剖开的小灯泡(每组1个),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后在自己实物图上画出两根金属架下端的走向。(指名一生板画)

  ⑥ 画一画,电流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指名一生板画)

  ⑦ 想一想,小灯泡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B、 连接方法:

  ①师补贴电池,组成放大的典型电路。小组讨论流动路线,然后指名一生用粉笔画出电的流动路线。(师课件演示)

  ②选几个代表性图例,指名多生同时上台,用黑笔画出板示图例中的电的流动路线。全班评议纠正,调整张贴位置。

  ③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哪些图例中电是流过灯丝的?哪些没流过?)(板书:正确——亮不正确——不亮)

  ④从不正确的电路中挑选典型图例认识短路与断路两种现象。并说明短路的危害。(师板书:短路断路)

  断路:将放大图中的电线切断,小灯泡会怎样?从而引出断路。

  短路:选一典型错图,观察电线的连接特点,从而引出短路,指出注意点。

  ⑤改一改,错在哪里?(a、b同时进行)

  a、指名将张贴的不正确的电路用红笔纠正错误。

  b、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图纸上画一画电的流动路线,不正确的改正。(师巡视指导)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谁来解释一下小灯泡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

  4、说一说,你的最大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认为最大收获是什么?

  5、结束:请同学们再次点亮自己的小灯泡。下课。

  (七)、板书设计:

  2、连接方法

  正确——亮

  不正确——不亮

  短路断路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我们正在进行“动物的花花衣”主题活动,发现孩子们在认识动物朋友时因为有一些动物的花纹比较相似,在辨认时常常会混淆,孩子一时难以说清楚,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科学课。

  我在活动中,选择了形象生动的动物形象,并创设了易于孩子融入的环境,能使孩子在强烈的背景渲染下,融入情景之中,在看看、说说、找找、过程中,达成目标。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动物皮毛花纹的不同。

  2、能激发幼儿亲近动物喜欢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ppt动物的图片、幼儿用书

  重点:了解常见动物的皮毛花纹。

  难点:区分各种动物皮毛花纹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兴趣。

  师:动物王国要选美大赛了,小动物们都想来参加,那你们来当评委选一选谁的花衣服最漂亮?

  师:你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

  二、出示奶牛、斑马、老虎、长颈鹿、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动物的花纹、颜色,并说出动物花纹、颜色有哪些不同。

  师:这个小动物是谁?

  师:这个小动物的花衣服是什么颜色?

  师:这个小动物的花纹是什么形状的?

  师:小动物的花衣服是斑点还是条纹?

  师:那你们来说说它们的花衣服是不是一样的呢,那你认为哪个动物可以成为今天的冠军呢?

  三、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猜测动物并熟悉动物的花纹。

  师:看一看,书里面都藏了哪些小动物,你可以通过小动物的花纹说出它到底是谁么?

  四、教师总结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字。

  师:看看你们猜对了么,找出藏在书里的小动物了么!

  活动反思:

  幼儿在开始看动物图片的时候,能够说出动物皮毛的颜色,但是不能准确的说出动物花衣服的花纹形状,所有我进行引导幼儿说出,是长条状或是圆形斑点,之后的动物图片中也有之前出示过的相同的花纹形状,幼儿就能基本说出来了,幼儿用书分发给每个幼儿,让他们自己寻找探寻藏在里面的小动物是谁,因为之前的图片没有出现豹子,所有在豹子的时候部分幼儿会认为那是长颈鹿,所有在最后总结的时候我又向幼儿介绍了豹子的花纹特点。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在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剥一剥、尝一尝的过程中认识蚕豆颜色、外形、触感和味道;

  2. 在剥蚕豆的过程中发现多种剥蚕豆的方法;

  3. 体验剥蚕豆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托盘;人手一只小碗;

  2.煮好的蚕豆;

  3.小毛巾一筐;

  4. 餐盘每组一只;笑脸盘每组一个;

  5.白色小桌子,其上放置宝宝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 出示蚕豆,引发兴趣;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什么颜色?你看,像什么?(观察颜色,形状)师:请一位宝贝上来摸一摸,感觉怎么样?(鼓鼓的,表皮毛毛的)

  2. 引导猜测,想象里面藏着什么;

  师:摸起来鼓鼓的,里面藏着什么呢?(神秘状,激发猜测想象)

  3.认识操作材料;

  师:究竟里面藏着什么呢?等会儿,韩老师请你们来剥一剥。剥开来,就知道了。

  师:现在看看,桌上放了些什么?(一托盘蚕豆、小碗人手一个)师:猜猜空空的小碗用来干什么?(放什么?)(放剥出来的蚕豆)师:现在请宝宝搬小椅子到桌子边坐下。(按组先后)小脚藏在桌子下面,就开始剥。

  4. 指导宝宝剥蚕豆;

  师:剥出来,是什么?什么颜色?

  分组指导剥蚕豆的方法。(鼓励宝宝自己剥)

  5. 引导宝宝观察蚕豆宝宝,并与豆荚的表皮进行比较

  师:摸一摸蚕豆宝宝,感觉怎么样?(滑滑的)师:蚕豆宝宝摸起来滑滑的,豆荚摸起来毛毛的。

  6. 引导宝宝尝一尝煮好的蚕豆;

  师:这滑滑的,绿绿的蚕豆,你们吃过吗?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呢?

  师:我带来了煮好的蚕豆,请你们尝一尝。

  (拿出煮熟的蚕豆)师:小毛巾擦擦手,小勺子手中握,轻轻放进小嘴巴,啊呜啊呜真好吃!

  师:蚕豆的皮皮放到笑脸盘中。(不然笑脸盘要哭咯)教师分发蚕豆到每组的餐盘中。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六篇05-18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九篇05-07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5篇05-20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6篇05-17

科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05-26

科学教案模板集合7篇05-17

科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05-16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8篇06-02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5篇05-29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