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5-14 11:42:04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范文汇总5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锻炼幼儿运用味觉来对食物进行辨别的能力。

  2、丰富幼儿有关食物味道的感知及形容词,丰富词:酸的、甜的、香的。

  教学准备:

  布娃娃一个,录音机、音乐磁带,有关甜味、酸味、香味的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1、出示各种味道的食物,通过给凡凡小朋友过生日,来引出课题:尝尝味道。

  今天是我们班凡凡小朋友的生日,我们一起给他庆祝生日好不好?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小朋友吃的时候,看看你吃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味道的?小朋友边吃边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2、讨论食物的味道:

  (1)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糖果味一样是甜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杨梅味一样是酸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花生味一样是香的?

  (2)丰富形容词:酸的、甜的、香的。

  (3)小朋友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东西呢?

  (4)不能吃太多甜甜的东西,这样,牙齿会吃坏的。

  3、按酸、甜、香的味道来分类:(出示酸、甜、香的食物请小朋友分类)(1)凡凡请我们吃东西,我们也送好吃的东西给凡凡吃好吗?凡凡要我们把礼物放在三个篮子里。把味道是甜甜的放在一个装糖果的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酸酸的放在一个装杨梅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香香的放在一个装花生标记的篮子里。

  (2)凡凡说你们分得真好!这是甜甜的味儿;这是酸酸的味儿;这是香香的味儿。谢谢小朋友送来这么多好吃的礼物。

  4、活动结束:今天凡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味道的食物,有甜的、酸的和香的,谢谢凡凡嘛,那让我们唱歌跳舞来祝贺凡凡的生日吧!

  小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小小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活动目标:

  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2、第一次尝试A、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B、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

  3、第二次尝试A、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B、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4、总结"我们把放到水里后不见了的东西这一现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看的见东西的这一现象叫浮。"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以及生活习性。

  2、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能插接的恐龙蛋图片;幼儿自带恐龙蛋玩具。

  2、《恐龙世界》录象;大记录纸一张。

  3、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尝试提出问题。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神秘的恐龙蛋

  ——教师出示一个很大的可以打开的蛋宝宝图片:看看谁来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蛋?(幼儿自由猜测)

  ——教师:咔嚓,蛋宝宝裂开来了,瞧,谁出来了?(恐龙出来了)

  ——教师:原来这是一个神秘的恐龙蛋,小恐龙就是从这个恐龙蛋里钻出来的。

  2、交流:我所知道的恐龙。

  ——这段时间我们已经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很多恐龙的资料,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知道有哪些恐龙?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本领?

  ——幼儿交流讲述。

  3、设疑:我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恐龙的知识。那除了这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恐龙的知识呢?你可以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答。

  ——鼓励幼儿大胆提问,教师对幼儿的提问用文字的形式及时地记录在大记录纸上。

  4、观看《恐龙世界》录象,解答幼儿疑问。

  ——小朋友提了这么多恐龙的问题,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找一找有没有我们要的答案。

  ——幼儿观看录象后,教师针对记录纸上的问题让幼儿自己解答。

  5、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可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亿七千万年以后却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幼儿自由讨论、猜测并交流。

  ——教师小结:就象你们的猜测一样,我们的科学家也作了各种猜测,但却都没有根据,所以恐龙的灭绝,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小朋友,你们觉得恐龙神秘吗?希望我们小朋友努力学习,不断地去探索、研究恐龙,早日找到答案。

  6、结束活动:玩恐龙蛋。

  ——幼儿自由玩恐龙蛋玩具自然结束。

  活动建议和延伸

  1、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参观恐龙园。

  2、可组织幼儿继续收集恐龙的图书、图片、录象资料,了解恐龙之最,举行“恐龙知识大比拼”的比赛。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技能目标

  1、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 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质变化,接着问要想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该如何来判断呢,从而引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分两部进行,第一部笼统的来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什么证据,第二部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物质变化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一、 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

  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 木材燃烧, 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投影:图1-1 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图1-2 木材燃烧

  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图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投影:图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钢铁生锈

  2、 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

  3、 镁带能燃烧

  4、 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

  5、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出示: 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度: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

  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图1-7 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科学教案范文汇总5篇】相关文章: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04-06

【实用】科学教案汇总6篇05-05

【实用】科学教案汇总5篇05-05

【推荐】科学教案汇总10篇05-01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六篇05-11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五篇05-09

【精选】科学教案汇总6篇05-09

有关科学教案汇总7篇05-08

【精品】科学教案汇总五篇05-08

【推荐】科学教案汇总5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