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时间:2023-07-27 08:46:00 记录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华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一、 发散思维,引出课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华15篇)

  例题: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

  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

  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内容: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

  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 ,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请大家一起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

  课本上特别指出(板书):0的相反数是0。

  口答练习: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7, -0.5, 0, 6, +1.5

  三、数形结合,深入讨论

  例 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4的相反数的点.

  0 4

  从数轴上看,相反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表示每一对相反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相反数的概念中“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号后面的数相同”,在数轴上就是距离相等。

  掌握了老师提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关于相反数,我们是从“符号”和“符号后面的数”两个方面去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既包含在相反数的概念中,又体现在数轴上,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将有助于以后的数学学习。

  到现在为止,关于零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众: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零的相反数还是零;零不能作除数。

  练习及解答(略)

  附(部分板书)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零的相反数还是零。

  符号 相反 相反 分居原点两侧

  到原点距离相等

  通过这次七年级(三)班李红鸽老师的课,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加油!

  愿所有的人开心快乐!!!!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 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 (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开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板书设计】

  毫 米 的 认 识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2毫米=1厘米2毫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3

  一、师生问好,激趣导入

  1、引出机器人

  师:今天呢,黄老师给一(1)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看它是谁呢?(课件出示)

  生:机器人!

  师:对了,是机器人!第一见面,我们一起来听听机器人想对我们大家说什么?好吗?

  2、倾听机器人的“话”

  机器人:我是机器人贝贝,听说大塘小学一(1)班的小朋友学习特别努力、认真,今天我想和你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好,那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贝贝的到来!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师: 学习之前,我们得先陪机器人贝贝买一些学习用具,听说啊,小鹿文具店里的文具挺多的,而且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先让我们和机器人贝贝一起逛逛小鹿文具店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师:我们知道,小鹿文具店之所以整齐、美观,因为它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那么像小鹿文具店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就叫做分类。(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类。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8页。

  三、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说一说

  师:刚刚我们逛了小鹿文具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参观参观小熊文具店。

  这一次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它和小鹿文具店有什么不一样?哪位小朋友能来说一说?

  生:东西多、乱。

  师:好,先让我们来看看小熊文具店到底都有什么文具(课件出示)——那我们该怎样帮助小熊把它的文具店弄得像小鹿一样整齐、美观呢?谁愿意帮忙出个主意?

  2、帮一帮

  师引导学生把小熊文具店的文具归类。

  师:那么在摆放这些文具之前,我们得先把这些文具归好类,现在请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筋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好呢?请一位同学来帮一帮小熊。

  3、练一练(完成课本练习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

  (2)组内互相交流是怎么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3)汇报交流(每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请2—3组就行了)

  (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启发学生:4辆车是同一类的。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同桌可进行相互交流,使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四、应用拓展、自主构建

  1、整理马大哈水果店

  师:马大哈水果店里有这样一些水果,看得黄老师眼花缭乱的,我们一起来帮帮这位马大哈这些水果整理一下,让它更加美观好么?

  生:好(并说出原因)

  师:真积极!那么下面请小朋友们再次开动你们的脑筋,用我们刚刚学的分类知识想一想,待会请你来回答。(指明一名学生)

  总结出——相同的物品一起。

  2、分小组,给平面图形归类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归类?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有一些平面图形,你能再次用我们学的分类方法把他们分好类么?好,请各小组行动起来。分好了之后请派一名代表告诉老师,为什么你要这样分?你是怎样想的?

  (总结出这些平面图形是按照形状分类)

  3、整理学具盒

  (1)师:现在一起来看看你们的学具盒整齐吗?如果不整齐,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分类的方法把学具盒整理好吗?如果整齐,你能帮帮你身边的同学吗?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五、总结

  1、请生回答(表扬: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孩子,希望大家都能向他学习)

  2、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懂得了如何摆放东西更为整洁、美观。希望大家今后能够养成整洁、美观摆放东西的好习惯,相信一(1)班的小朋友一定都能做到的,对吗?

  生:对。

  师:时间过得很快,也到了机器人贝贝和我们说再见的时间了,它刚刚跑到花店里买了四朵鲜花想带回外星去给自己的爸爸妈妈。那么买到的鲜花有郁金香和月季花,花的名字不一样,而且颜色也不一样。怎么样分类搭配摆放才显得漂亮呢?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回去开动脑筋想一想,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和后面的老师们说再见!

  《分类》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如:完成教材第52页的“练一练”出示图片,板演这个环节中我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分小组内同学的铅笔……。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图时应该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这节课中学生只能找到图中都有什么,不能感觉到同类的商品分类放在一起,起不到导课的作用。低年级开始要指导学生看图。学生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时都是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不应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是说出后半句,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哪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应该教师说,教师说了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学生板演时“可不可以按颜色分?”

  书包内课本分类,学生如何分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道理,不应该教师说;货架上物品的分类让学生自己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复习巩固过程中学生答错的问题应该当作错例来分析、指导如:5比3少几时有几个学生答5减2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但让学生分学具时,学具数量和种类都单一(黑板上的分类教具种类和颜色都单一),所起作用不明显,像是个小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体现了合作、探究但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单单是了解交流情况还应该注重一下儿指导,低年级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小组学习。如: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东西(发现了什么?)这一节课上下来,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下,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4

  一、教学例1:

  谈话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老师这里有四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图中的阴影部分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出来吗?

  出示例1中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四个分数:1/3、 1/2 、2/6 、3/9

  引导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前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都是1?其他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3=2/6=3/9。

  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从图中看出来的。)

  这3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3个分数的分母变大,分子呢?(也变大)

  因为平均分的份数多了,要使分数大小不变,所取的份数应该怎样?(也要多)

  师:为什么这三个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各不相同,而它们的大小相等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来探究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提问:你能先对折,涂色表示它的1/2吗?学生折纸、涂色。

  反馈后,提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再创造出和1/2相等的其他分数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组织交流,学生的折法可能有:

  (1)连续对折两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表示2/4,1/2 = 2/4

  折法可能有:

  (2)连续对折三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表示4/8,1/2 = 4/8

  折法可能有:

  (3)连续对折四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8份表示8/16,1/2 = 8/16

  折法可能有:

  ……

  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对折方法,同时完成板书:1/2 = 2/4、1/2 = 4/8、1/2 = 8/16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与1/2相等的分数吗?猜一猜可以写出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2.师:请大家观察例2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看一看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如1/2变成了2/4【板书:1/2 =1×( )/2×( ) =2/4】课本第61页第二行下边的几个等式都是反映这种变化的,你能把它们填写出来吗?

  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第61页的填空,再组织交流。

  师:先看左边的三个等式,说一说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再看右边的三个等式,说一说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

  师:再让学生观察例1中的三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先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例1中3个圆中,还隐含着一组相等的分数,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交流得出:2/3=4/6=6/9。

  师:在这三个分数中,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先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提问: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小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3.讨论:相同的数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0要除外?

  结合学生讨论后的汇报,小结:如果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0,则分数成为0/0 ,分数里分母是不能为0的,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0;又因为在除法里,0不能作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除以0。

  4.师:刚才折纸后大家得到一些与12相等的分数,还猜想与12相等的分数有无数个,现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说明自己的猜想吗?

  师:你觉得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等。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求注意关键词语的读音。

  5.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同桌相互检查所写的一组分数是否相等。

  6.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内容有些相似?引导得出: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你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组织交流。

  三、运用规律,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题。

  学生按要求完成涂色,填空后,再让学生比较表示每组两个分数的图形,以巩固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7 =5×3/7×( )

  12/18 =12÷( )/18÷6

  7/21 =7÷( )/21÷( ) =1/( )

  4/25 =4×( )/25×( ) =( )/100

  9/18 =1/( )

  3/4 =( )/20

  8/12 =4/( ) =( )/60 =( )/( )

  3.啄木鸟诊所(判断并说出理由)。

  2/5 = 2×4/5×4 =8/20 ( )

  12/24 = 12÷6/24÷6 = 2/4 ( )

  1/15 =1×3/15÷3 =3/5 ( )

  2/7 =2×a/7×a =2÷a/7÷a ( )

  3/7 = 3+2/7+2 = 5/9 ( )

  5/12 = 5+5/12+12 = 10/24 ( )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觉得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6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看书地20页“走进乡村”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画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3、对找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4、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和梯形的定义。

  三、画一画: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梯形和三角形。在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填一填: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之间的关系。

  听课

  评议

  从情境图中找出并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

  按数排下去应该是什么?扑克牌怎么排呢?(J Q K)

  7、K哪一张大?为什么?

  生1:K大,因为K排在7的后面。

  生2:K大,因为A,2,3,4,5,6……J,J比7大,K比J大,所以K比7大。

  生3:K大,K是KING的缩写,KING是国王,国王很大,比7大。

  生4: K在牌中表示13,13比7大,所以K比7大。(课件显示:7)

  如果K表示13,J表示什么?Q呢?

  揭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经历求出数列中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明确字母可以表示确定的自然数、小数和分数。

  1、求出下面的字母分别表示的数。想一想,你是怎样求出这些字母表示的数的?

  1、0,1,2,m,4,5,6…… m=

  2、1,2.3,2.5,a,2.9,3.1 a=

  3、2/15, 4/15, 6/15, b,10/15,12/15 b=

  想一想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课件显示:字母可以表示自然数,小数,分数等。

  三、经历求运算中字母所表示的数和用字母表示钱数的过程,明确字母可以与数一起进行运算:

  1、求出下面字母表示的数。想一想,可以通过怎样一个算式的计算,求出这些字母表示的数?

  ①a+5=16 a=? ② k-8=1 ,k=? ③5×y=20 ,y=? ④x÷4=2 x=?

  (学生报答案,说算式:a=16-5,k=1+8……)

  课件显示(第一个算式):a与5一起进行加法运算,根据加法各部分的关系,求出a表示的数。

  能像这样说一下另三个算式中的1个算式,这个字母与数字进行了什么运算?根据什么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求出字母表示的数。

  小结:字母可以跟数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

  2、课件出示存钱罐。(说明:里面都是一元的硬币)

  你估计有多少? 100表示了什么?(100个1元硬币)有可能不是100吗?用数字表示时,5意味着里面有5个硬币……用字母C表示,存钱罐里有C元钱,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1:里面的钱不知道,只能用字母表示。

  生2:里面有c个1元硬币。

  (1)再放进去3个一元硬币,现在有多少呢?(C+3)

  (2)从罐里倒出2个1元硬币,里面有多少钱呢?(C—2)

  (3)3个一样的存钱罐,合起来一共多少钱呢?(C×3)

  (4)把钱C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人得多少?(C÷5)(第3、4两题同时进行)

  我们知道c到底是多少钱吗?看一看(1)—(4)题,字母C与数一起进行了哪些运算?

  小结: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字母表示的.未知数可以与数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四、经历数量关系具体与一般的表征过程,明确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变化关系:

  1、显示:小红的年龄 小红爸爸的年龄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8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1)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 边 形

  时间

  xx-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四 条 直 的 边

  四 个 角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9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 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 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 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

  第一次行动(教学)

  ……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精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很顺畅,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进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在经过积极和独立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进,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问: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 ;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现在,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改革,没有休止符;课程改革,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1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要求: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

  要求: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体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3.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2

  (一)

  师:一走进咱们四(九)班,我的心里就感到非常温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的同学用热情的话语问候我;有的同学用甜甜的笑脸迎接我;还有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面对我,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和你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之旅。首先让老师见识一下你们的数学功底。(出示课件: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生:括号里最大能填7。

  师:为什么想到填7呢?

  生:因为316里面最多有7个40。

  师:说的真好,老师想请几的个同学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后面几题。

  师:看来这几道题对于同学们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请再看几道题,你们能快速

  的说出商是几吗?(出示课件:想一想,商是几)

  生 : 商是8。

  师:为什么想到商8呢?

  生:因为165里面有8个20。

  师:165除以20商是8,那么175除以20 185除以20商分别是几呢?

  生:8和9。

  师:除数都是20,为什么165除以20 175除以20商是8而185除以20 商却是9呢?

  生:因为165 175里面最多都有8个20,而185里面最多却有9个20。

  (二)学无止境

  1.学习例3(1)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咱们四(九)班的同学数学功底的确很扎实,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你们到商场逛逛,这是一个文具专柜(出示课件)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个笔袋21元,一个台灯62元,一个计算器29元,一个足球38元。

  师:说的真完整,小红也在逛商场,她来到这个文具专柜,提了这样一道数学问题(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我有84元,可以买多少个笔袋?

  师:能帮她解决吗?

  生:能。

  生:84÷21=4(个)(师板书)

  师:你真厉害,直接口算出了结果,这道题的除数和被除数都比较小,一眼就能看出商是几,如果除数和被除数都比较大,不能直接口算应该怎么办呢、

  生1:估算。

  生2:可以用笔算。

  师:(板书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这里除数21不是整十数应该怎样想商呢?把21看成多少来想商呢?

  生:把21看成20来想商。

  师:为什么要看成20呢?

  生:因为21最接近整十数20。

  师:可以商几呢?

  生:商4。

  师:为什么想到商4?

  生:因为84里面有4个20。

  师:(板书4)4应该写在个位上,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4行不行,我们应该用4去乘20还是去乘除数21呢?

  生1:去乘20。

  生2:去乘21。

  师:这道题的除数是多少(21)所以应该用4去乘21等于84(板书竖式),再考考大家这个84是怎么来的?(生回答4×21)乘来的积等于被除数这个商行不行?

  生:行。

  师:积可以等于或者小于被除数,但不能大于被除数。(完善板书)

  2 学习例3(2)

  师:小明来到了文具店,小红也来了,我们来看看小红提了一道什么数学问题?(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我有430元钱,可以买几个台灯?

  师:能解决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试着笔算一下(出示课件)

  生独立做师巡视,发现两种不同的做法并请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师:做好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黑板上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这是两位同学做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他写了两个竖式,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

  生1:我先把62看作60,因为430里面有7个60,所以商7,然后用7去乘62积是434,我发现积比被除数大,说明商大了,把商调小到6,6乘62积是372,余数是58。

  师:说的真好,我们再听听这位只写了一个竖式的同学的.想法。

  生2:我首先把62估成60,想到商7,用7去乘62的时候发现商大了就直接在原来的地方改商了6。

  师:原来他们想的一样,都是先想到7,发现商7大了就调小到了6,同学们想一想商为什么会偏大呢?

  生:因为我们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容易偏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完成板书,同学们说想的过程我来写。(师总结 估 试 乘 调 四个字)

  (三)百炼成钢

  1 算一算

  师:你们真厉害,这么快帮小明和小红解决了问题,老师这也有两个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师:(出示课件并读题)请一二组解决第一个问题,三 四组解决第二个问题,比一比那一组的速度快。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把列了两个竖式的同学的本子放到投影仪上请学生说想法。

  师:我们也可以像有些同学这样做(把只写了一个竖式的同学的本子放到投影仪上)

  他们把想商和试商的过程放在心里,直接写出准确的商,我们以后做熟练了就可以直接这样做。

  2估一估

  师:同学们是不是特别的有成就感,在逛商场的时候帮到了这么多人,接下来我们到商场七楼的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出示课件 儿童乐园)儿童乐园的门票不是用钱购买的,它是靠智慧获取的,我看有些同学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帮小动物找家)请一组帮蓝色的房子找到主人,二组帮绿色的房子找到主人,三组帮黄色的房子找到主人,四组帮红色的房子找到主人。

  学生分小组完成后汇报结果。

  3比一比

  师:顺利闯过第一关后我们快来看看第二关(出示课件 根据试商的情况谁能说出准确的商。)

  生抢答。

  师:集体的力量可真大,我们靠集体的智慧获取了门票,我宣布咱们四(九)班全体同学都可以免费进入到儿童乐园。(出示课件 儿童乐园门开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在儿童乐园玩耍的情景。

  4改一改

  师:同学们玩好了吗?请睁开眼睛可能又要请你们帮忙了,体育用品专柜的售货员阿姨遇到了难题(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改一改)

  (四)拓展延伸

  师:看来任何问题都难不倒你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挑战题你们敢挑战吗?

  生:敢。

  师:是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出示课件)这道题被除数是两位数,十位上是6,个位上的数字被遮挡了,想一想商可能是几?请小组讨论一下。

  生1:可能是4。

  师:是4行吗?

  生:不行,如果是4 ,4乘22的积是88,被除数十位是6,积比被除数大。

  生2:可能是1。

  师:是1行吗?

  生:不行,如 果是1,积是22 ,余数比除数大。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3

  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

  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赵曼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赵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4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1.读课题:谈话:以前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采用哪些策略?

  【板】画图、列表、操作

  2.飞镖激趣:如果让你来投一次,可能得几环?【板】10、8、6、0

  列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为什么要把它们列举出来呢?

  3.揭示课题【板】一一列举

  回顾旧知:【课件】认识小数和四年级搭配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谈话:用一一列举的策略玩中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1.教学例1

  师:苏州乐园的管理员王大叔家想在一块空地上围一个花圃,他用什么来围呢?

  解决 18 ÷ 2= 9(米)

  周长 一条长宽之和

  (1)四人小组研究、操作。可以用你熟悉的方式探究,如画图、列表,有困难用小棒围围看。将你的想法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投影展示作品(巡视中选择学生三张作业纸: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填到长5米宽4米时,追问:还有不同的围法吗?为什么?

  重点交流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与上一张比较好在哪里?有顺序地列举有什么好处?(或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有序

  明确:不重复、不遗漏也是一一列举策略的基本要求。

  (3)屏示:直观图形与有序表格,初步感受有序的优越性。

  伺机比较表格:

  长(米)8765

  宽(米)1234

  长(米)8765

  宽(米)1234

  引思:都有序思考,你喜欢哪一种(更合理容易些)?为什么?

  感悟:从宽最短1米,也就是长最长8米思考起比较方便。

  如果你是王大叔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比较:是最大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

  观察图和表格: 4种围法中什么没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4)小结:屏示后读一读【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和宽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有序的列举不但能找全答案,也更容易发现隐藏的规律。(说得真好,你们也都是这样想的吗?

  2.教学例2【改编题】苏州乐园的游乐场

  “最少可参加 1项,最多可参加3项”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不参加呢?

  (1)练习纸独立尝试:提问:你准备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接着你能用你喜欢的的方法一一列举,你觉得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三种分类

  (2)全班交流,投影展示。(画图连线、字母或数字列举、接近列表的形式)

  (3)逐步完善列表的策略,体会表格清晰、简明特点。

  【课件展示】用打钩的方法列举的过程

  提问:从表格上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玩法?(一列就是一种)

  (4)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尝试都很有创意,但是不管用哪一种形式来列举,都要怎样?当情况比较复杂时都是——先分几种情况去考虑,即分类去思考。

  【板书】:先分类

  三、比较反思,感悟策略。

  我们解决了围花圃和游乐场的问题,一一列举的策略好不好?什么时候用?(答案多种时)比较:两种一一列举有什么不一样吗?

  四、辨析应用,优化策略。

  1.放手尝试解决飞镖问题: “小华投中2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思考:读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要不要分类?可以怎么分类?两次的环数能否通过计算来列举呢?(引导到算式列举更简单实用)

  【预设】一种分类:两次同一环,两次不同环

  另一种分类:最好成绩10环、最好成绩8环、最好成绩6环。

  但注意不能交叉划分。分类列举后因题目实际情况也有可能重复的,即列举情况与答案是有差别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改题:将“投中2次”改成“投了2次”,又增加了哪几种分类情况?你会继续一一列举出来吗?

  2.练习第1题。苏迪广场是1路游览车和2路游览车的起始站。1路车早上6时2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早上6时4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1路车6:20

  2路车6:40

  你会找第一次发车时间吗?顺次第三次?第四次呢?

  【板书】:先列举,找规律

  3. {机动}练习第2题(改编成马戏团演出时间)。

  精彩的动物表演就要开始了,已经知道上午表演了四场: 9:00、9:40、10:20 和11:00,那么下面哪个时刻也正好是一场表演的开始时间?

  13:00 14:40 15:40 16:00

  将表格简化成流程图。

  【板书】:先找规律,再列举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根据板书回顾我们这节课是怎样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

  五、练习作业

  {机动}自主探究:小明用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请有序列举)(表略)我发现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先分类一一列举10、8、6、0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18 ÷ 2= 9(米)

  (先列举,找规律 周长 一条长宽之和

  先找规律,再列举)

  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小练习姓名:

  1.绿化管理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我想画图:

  也可以列表试试:

  长(米)

  宽(米)

  2. 游乐场有三个游乐项目可选择,空中飞人、天旋地转、豪华波浪,最少可参加 1项,最多可参加3项,有多少种不同的游乐方法?

  思考:可以分成( )种情况,再用你喜欢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

  一共有( )种游乐方法。

  3. 苏迪广场是1路游览车和2路游览车的起始站。1路车早上6时2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早上6时4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1路车6:20

  2路车6:40

  4.精彩的动物表演就要开始了,已经知道上午表演了四场: 9:00、9:40、10:20 和11:00,那么下面哪个时刻也正好是一场表演的开始时间?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xx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 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五、 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07-28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合集)07-26

小学听课记录12-16

[经典]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07-26

[热门]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07-26

[集合]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07-26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集合】07-26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2-15

小学下册听课记录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