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时间:2023-07-26 17:19:18 记录 我要投稿

[经典]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经典]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

  7. 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1、3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

  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赵曼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赵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3

  按数排下去应该是什么?扑克牌怎么排呢?(J Q K)

  7、K哪一张大?为什么?

  生1:K大,因为K排在7的后面。

  生2:K大,因为A,2,3,4,5,6……J,J比7大,K比J大,所以K比7大。

  生3:K大,K是KING的缩写,KING是国王,国王很大,比7大。

  生4: K在牌中表示13,13比7大,所以K比7大。(课件显示:7)

  如果K表示13,J表示什么?Q呢?

  揭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经历求出数列中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明确字母可以表示确定的自然数、小数和分数。

  1、求出下面的字母分别表示的数。想一想,你是怎样求出这些字母表示的数的?

  1、0,1,2,m,4,5,6…… m=

  2、1,2.3,2.5,a,2.9,3.1 a=

  3、2/15, 4/15, 6/15, b,10/15,12/15 b=

  想一想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课件显示:字母可以表示自然数,小数,分数等。

  三、经历求运算中字母所表示的`数和用字母表示钱数的过程,明确字母可以与数一起进行运算:

  1、求出下面字母表示的数。想一想,可以通过怎样一个算式的计算,求出这些字母表示的数?

  ①a+5=16 a=? ② k-8=1 ,k=? ③5×y=20 ,y=? ④x÷4=2 x=?

  (学生报答案,说算式:a=16-5,k=1+8……)

  课件显示(第一个算式):a与5一起进行加法运算,根据加法各部分的关系,求出a表示的数。

  能像这样说一下另三个算式中的1个算式,这个字母与数字进行了什么运算?根据什么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求出字母表示的数。

  小结:字母可以跟数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

  2、课件出示存钱罐。(说明:里面都是一元的硬币)

  你估计有多少? 100表示了什么?(100个1元硬币)有可能不是100吗?用数字表示时,5意味着里面有5个硬币……用字母C表示,存钱罐里有C元钱,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1:里面的钱不知道,只能用字母表示。

  生2:里面有c个1元硬币。

  (1)再放进去3个一元硬币,现在有多少呢?(C+3)

  (2)从罐里倒出2个1元硬币,里面有多少钱呢?(C—2)

  (3)3个一样的存钱罐,合起来一共多少钱呢?(C×3)

  (4)把钱C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人得多少?(C÷5)(第3、4两题同时进行)

  我们知道c到底是多少钱吗?看一看(1)—(4)题,字母C与数一起进行了哪些运算?

  小结: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字母表示的未知数可以与数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四、经历数量关系具体与一般的表征过程,明确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变化关系:

  1、显示:小红的年龄 小红爸爸的年龄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4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 (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意见:

  今天,我听了陈老师上的校级公开课,课题为二年级上册数学《7的乘法口诀》。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就教材而言,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显得很枯燥,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赵巧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归纳起来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直观生动的`活动情境。课的一开始,通过“用三角形拼小船”的情境,很直观的帮助学生展现了1只小船需要7个三角形,2只小船需要2个7的三角形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加法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了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从表象上理解1个7,2个7是14,21是几个7相加的和,28里面有几个7等等,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算式来源,也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为后面学生编写乘法口诀作了很实在的准备。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表格填写的结果和以前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而且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根据口诀的得数学生很快就编出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各句口诀的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交流讨论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说说哪些口诀比较好记,使学生明白即使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结果。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知识处理方面,能够用“摘苹果”,观察七言古诗词,以及找出《西游记》歌词的数字中隐藏的乘法口诀,算七星瓢虫背上的星星等趣味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整节课,赵老师创建了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是快乐的。

  最后一点小小的建议:

  第一、找规律背口诀时,我觉得还是看算式找规律更清楚些,便于学生比较;

  其次、自由背口诀的时间稍长了些,还可以多换几种形式背更丰富学生的记忆。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3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旧知

  1、请你说出徐老师站的位置?

  2、引导学生用指南针找北方,说出南北、东西两对相反的方向。

  二、探究新知,深化认识

  1、指名指出北和南,并说说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2、小组合作:顺时针找东方

  一个小组汇报后教师分析。

  3、转换观察点,问:北方向在哪?找出后学生齐答其它三个方向。

  4、三个点的北方向有什么相同点?指向哪?

  5、师小结:这说明北方向是一致的。

  6、猜C点的北方向和A点的北方向?

  7、让学生贴出北方向。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小组活动:找出你喜欢的点指出东、南、西、北。

  根据观测点的不同找准方向。

  2、全体做游戏:

  (1)明确要求。

  (2)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找方向。

  (3)分组展示,体验成功。

  四、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北极和南极,拓展延伸。

  分析:

  1、徐平老师的这节综合实践课《认识方向》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得比较好。徐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巧妙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找方向。

  2、教师的语言精炼,教态自然,和蔼可亲,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能恰当地运用教具和学具创设情景,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总的来说,这节课是上得很成功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6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看书地20页“走进乡村”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画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3、对找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4、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和梯形的定义。

  三、画一画: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梯形和三角形。在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填一填: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之间的关系。

  听课

  评议

  从情境图中找出并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三>、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8

  一、教学例1:

  谈话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老师这里有四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图中的阴影部分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出来吗?

  出示例1中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四个分数:1/3、 1/2 、2/6 、3/9

  引导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前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都是1?其他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3=2/6=3/9。

  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从图中看出来的。)

  这3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3个分数的分母变大,分子呢?(也变大)

  因为平均分的份数多了,要使分数大小不变,所取的份数应该怎样?(也要多)

  师:为什么这三个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各不相同,而它们的大小相等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来探究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提问:你能先对折,涂色表示它的1/2吗?学生折纸、涂色。

  反馈后,提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再创造出和1/2相等的其他分数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组织交流,学生的折法可能有:

  (1)连续对折两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表示2/4,1/2 = 2/4

  折法可能有:

  (2)连续对折三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表示4/8,1/2 = 4/8

  折法可能有:

  (3)连续对折四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8份表示8/16,1/2 = 8/16

  折法可能有:

  ……

  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对折方法,同时完成板书:1/2 = 2/4、1/2 = 4/8、1/2 = 8/16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与1/2相等的分数吗?猜一猜可以写出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2.师:请大家观察例2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看一看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如1/2变成了2/4【板书:1/2 =1×( )/2×( ) =2/4】课本第61页第二行下边的几个等式都是反映这种变化的,你能把它们填写出来吗?

  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第61页的填空,再组织交流。

  师:先看左边的三个等式,说一说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再看右边的三个等式,说一说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

  师:再让学生观察例1中的三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先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例1中3个圆中,还隐含着一组相等的分数,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交流得出:2/3=4/6=6/9。

  师:在这三个分数中,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先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提问: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小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3.讨论:相同的数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0要除外?

  结合学生讨论后的汇报,小结:如果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0,则分数成为0/0 ,分数里分母是不能为0的,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0;又因为在除法里,0不能作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除以0。

  4.师:刚才折纸后大家得到一些与12相等的分数,还猜想与12相等的分数有无数个,现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说明自己的猜想吗?

  师:你觉得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等。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求注意关键词语的读音。

  5.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同桌相互检查所写的一组分数是否相等。

  6.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内容有些相似?引导得出: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你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组织交流。

  三、运用规律,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题。

  学生按要求完成涂色,填空后,再让学生比较表示每组两个分数的图形,以巩固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7 =5×3/7×( )

  12/18 =12÷( )/18÷6

  7/21 =7÷( )/21÷( ) =1/( )

  4/25 =4×( )/25×( ) =( )/100

  9/18 =1/( )

  3/4 =( )/20

  8/12 =4/( ) =( )/60 =( )/( )

  3.啄木鸟诊所(判断并说出理由)。

  2/5 = 2×4/5×4 =8/20 ( )

  12/24 = 12÷6/24÷6 = 2/4 ( )

  1/15 =1×3/15÷3 =3/5 ( )

  2/7 =2×a/7×a =2÷a/7÷a ( )

  3/7 = 3+2/7+2 = 5/9 ( )

  5/12 = 5+5/12+12 = 10/24 ( )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觉得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9

  一、情境导入:

  1、 师:小朋友,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小朋友,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哪位小朋友愿意用我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

  师:这可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选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学生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开始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 观察直尺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

  师:对,你们按顺序读一读。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长有短。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评: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三、用厘米量

  1、 估几厘米

  师:咱们估计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2、 量几厘米

  学生量,老师巡视。选取几位学生演示,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然后互相说说是怎么量的。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评: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量的基础之上再用说的'方式来巩固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环节的新知识。而且选取学生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分析了以后能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那么自己尝试时便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

  四、探究交流:

  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 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 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 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 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较长的时间单位,认识年、月、日。(板书课题)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来。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认识年历:

  1.师:认识时分秒要看钟表,认识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的年历,(课件圈出老师自己的生日)课件上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这一天可能是老师的什么日子?是几月几日?

  2.生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说。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打开数学书P17,圈一圈。

  谁能从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1到12这些大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每个月里的数字呢?

  3.师:知道祖国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指名说一说,找一找。

  师: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先说一说什么节日是几月几日,再找一找。

  教师可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4.小结: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时间单位。

  三、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观察各年年历,获得年月日的知识。

  师:观察书上的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12个月时,师引导:年历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几个月?每年都有12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学生回答每月的`天数时,师引导: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板书:31天、30天、28天)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非常喜欢爱动脑筋的你们。

  2.整理每月天数,认识大小月。

  师: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来整理一下吧。填写表格。

  一起来把整理的结果说一下。集体交流,师把表格填完整。

  师:谁再来看着表格说一说一年有多少个月?

  师:观察表格,每个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呢?还有呢?

  课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月(28或者29天)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课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课件:小月)。还有一个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谁再来说说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书同课件)

  请大家给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是这样涂的吗?数一数大月、小月各有多少个?

  师:2月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个大月,多少个小月?还有1个二月。总共是12个月。

  3.记忆大、小月。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观察这张涂色的表格,找找规律。同桌商量一下。

  (1)儿歌记忆法:“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

  生读一读,理解。记住这些大月后,其它除了2月就是小月。

  (2)拳头记忆法:结合课件介绍拳头记忆法,拳头鼓起来的地方是大月,凹进去的地方是小月,2月也在凹进去的地方,但不叫小月。

  师引导学生用拳头记忆;生自己练习一遍。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儿歌边做边念: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四.计算一年的天数。

  20xx年的二月有几天?20xx年全年有多少天呢?我们来算一算吧。

  学生计算一年的天数。交流算法,可以连加,可以算出7个大月和4个小月的天数,再加2月的天数。

  五、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思考,在P17用彩笔圈出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和我国的国庆节。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说下面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再在年历里圈出来。

  六、实践应用,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1 、我会答:

  ( 1 )一年有几个月?

  ( 2 )哪几个月是 31 天?

  ( 3 )哪几个月是 30 天?

  ( 4 ) 8 月 1 日 的前一天是几月几日?

  ( 5 ) 6 月 30 日 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2 、手势判断,并说理由。

  (1) 两年是 23 个月。 ( )

  (2) 一年中有 7 个大月, 5 个小月。 ( )

  (3) 小华说:“我爸爸 4 月 31 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

  3 、思维训练:

  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正好是 62 天。她在奶奶家可能住了哪两个月?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四 条 直 的 边

  四 个 角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4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要求: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

  要求: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体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3.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

  a+30这个式子表示小红爸爸的年龄,表示小红爸爸比小红大30岁,也表示小红比小红爸爸小30岁。

  小结: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

  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关系。

  五、经历概括“数量关系的表征句”,假设字母并写出用字母表示式子的过程,初步学会假设字母表示关系。

  1、关系:小红爸爸的年龄比小红大30岁。

  表示小红与小红爸爸年龄之间的关系。

  想一想,我们是怎么用字母去表示关系的?(课件显示)

  第一种方法

  第一步:假设 小红的年龄a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07-28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合集)07-26

小学听课记录12-16

[热门]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07-26

[集合]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07-26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集合】07-26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2-15

小学下册听课记录05-17

小学听课记录【实用】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