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5-30 18:38: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1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

  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投影5)——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投影6)——撕碎的报纸

  师:非常好,仅有这个证据还不足够,我们看看魏格纳还找到哪些重要证据。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只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投影7)——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35页活动)

  师: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他牺牲在他寻找证据的途中,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这是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表现。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投影8)——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三、板块运动

  过渡: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理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师:我们先来看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9)——“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

  (投影10)——六大板块的分布

  师: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投影11)——板块的运动

  师: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注意图上的红色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

  学生回答:有些板块之间在互相靠拢,有些则正在分离。

  师:是的,比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就在靠拢,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就在分离。

  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第一种运动形式叫板块挤压,它使地表隆起抬升,第二种运动形式叫板块张裂,它使地表发生断裂。

  (实验二)

  师:请同学们先将书托到半空中,再用两手从书的两侧向内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或凹陷。

  师:对,书有这种现象,地面也有。

  在两个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投影1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师:图一: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图二:两个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最后两个大陆结合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图三: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而且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演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flash动画)

  (投影13)——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动态图

  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师: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投影14)——展示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位于非洲东部。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地壳的张裂至今一直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红海的形成: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上,由于地壳张裂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一直在扩大,预测以后会成为全球第五个大洋。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长期相互碰撞或张裂,是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

  师:很好,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自然就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我们来一起找找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投影15)——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回答:环绕着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师:对。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都是大型自然灾害,不仅对地表形态有破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下面来看看火山地震带来的灾害。

  (投影16)——火山地震图

  【课堂小结】

  下面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投影17——南极煤炭)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思维拓展】

  回顾我们认识海陆变迁的这种过程,你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历程中,始终是要不断经历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探索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才能有所突破,取得成绩。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

  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投影5)——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投影6)——撕碎的报纸

  师:非常好,仅有这个证据还不足够,我们看看魏格纳还找到哪些重要证据。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只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投影7)——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35页活动)

  师: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他牺牲在他寻找证据的途中,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这是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表现。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投影8)——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三、板块运动

  过渡: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理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师:我们先来看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9)——“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

  (投影10)——六大板块的分布

  师: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投影11)——板块的运动

  师: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注意图上的红色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

  学生回答:有些板块之间在互相靠拢,有些则正在分离。

  师:是的,比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就在靠拢,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就在分离。

  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第一种运动形式叫板块挤压,它使地表隆起抬升,第二种运动形式叫板块张裂,它使地表发生断裂。

  (实验二)

  师:请同学们先将书托到半空中,再用两手从书的两侧向内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或凹陷。

  师:对,书有这种现象,地面也有。

  在两个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投影1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师:图一: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图二:两个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最后两个大陆结合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图三: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而且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演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flash动画)

  (投影13)——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动态图

  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师: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投影14)——展示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位于非洲东部。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地壳的张裂至今一直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红海的形成: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上,由于地壳张裂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一直在扩大,预测以后会成为全球第五个大洋。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长期相互碰撞或张裂,是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

  师:很好,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自然就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我们来一起找找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投影15)——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回答:环绕着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师:对。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都是大型自然灾害,不仅对地表形态有破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下面来看看火山地震带来的灾害。

  (投影16)——火山地震图

  【课堂小结】

  下面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投影17——南极煤炭)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思维拓展】

  回顾我们认识海陆变迁的这种过程,你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历程中,始终是要不断经历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探索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才能有所突破,取得成绩。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4

  教学目标

  1、知道农民进城打工这一潮流,能列举出农民进城后所从事的劳动。

  2、能够说出农民进城打工为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3、对农民进城打工这件事形成积极的态度。

  教学准备

  请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进城打工的农民的信息,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里是否就有这样的人,了解他们所从事的劳动,以备课上讨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学习的好伙伴虎子,特别想告诉我们发生在他们农村的新变化。虎子和他的同学商量来商量去,要向我们介绍农民进城打工这件事,为此他们还采访了村长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整理的采访内容吧!”

  2、阅读交流。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第62~63页上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农民进城打工给虎子他们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2)村里人是如何看待这些变化的?

  (3)村里的外出打工者是如何看待进城打工这件事的?

  3、探究活动

  (1)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后会有那么多农民到城里打工呢?”

  (2)学生汇报,教师把学生提到的原因概要地板书。

  (3)提问:“有那么多的农民进城打工,他们给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呢?他们的'劳动与你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如果城市没有了他们会变成怎么样?”

  4、明确:农村人和城市人是平等的。

  5、教师总结。概括本课题重点,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搜集我国国产汽车品牌,并调查清楚它们的产地。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

  2、读通文章,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词语的变迁。

  3、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完成收集新名词的练习,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词语的变迁》。

  1、指导浏览阅读。浏览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意的能力。

  2、学生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看一看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中心句: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3、怎么样理解“历尽沧桑的老人”、“充满朝气的新生儿”的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二——六段,感受词语的变化。

  1、为什么说“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了解汉语词汇变迁的原因。

  2、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结合诗句说一说“平台”的本意和现在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品读文章时,要读出文章的趣味。

  2、采用多种方法读,如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读后可以让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读?这样深入体味字里行间的.意义,课文才能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

  3、朗读课文,注意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逗号、顿号、分号、句号比较多,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

  五、小练笔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搜集的新词,写一段话,要求语句流畅,有中心句。

  板书设计:词语的变迁

  具有“地域性”的特色

  有些词语是“舶来客”

  词语中的新宠儿——“平台”

  农民口中的新名词

  动物世界里的语音也在发展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6

  “我说你做”:

  1、幼儿园沿习以往的观念和做法,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对幼儿教育不够了解,没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因此,将家长视为配合者而不是合作者,家长多是被动完成幼儿园布置的配合任务,扮演材料收集者。

  2、“三多三少”现象,即:教师的指令多,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少;教师的抱怨多,对家长的具体指导少;家园活动展示性、表演性多,反应幼儿的学习过程少……

  3、存在的问题:家园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以幼儿园为中心,教师指挥,家长配合,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家长处在被动服从地位。

  第二阶段顺着家长走

  “你说我做”:

  教师们对《纲要》中提出的“尊重、平等、合作”原则,有理解,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

  1、视家长为上帝,家长的需要就是我们要做的,“顺从迁就家长不合理的教育要求”,在“教什么”上过分“尊重”家长。于是幼儿园开设了各种学习班。

  2、家长工作更多是邀请家长来园观看幼儿技能展示,旁观教师教学不错的活动。

  3、存在的问题:教师对《纲要》中的家园工作要求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对自身在家园合作中的专业引领作用认识不足。

  第三阶段引领家长走

  “家园协同齐步走”:

  1、我们的新认识:

  (1)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家园合作应考虑家园双方的需求,但核心是幼儿。

  (2)幼儿园要在家园合作中承担起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任务,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以引领。

  2、引领的方式有:

  (1)个别化引领:根据家长的不同需要和实际情况给予个别的指导。如给家长推荐适合的文章,向家长介绍恰当的育儿方法,和家长一起做个案研究等等。

  (2)案例法引领:以教师、家长、专家共同来说案例的方式巧妙地向家长传递教育策略。

  (3)互动引领:发挥家长的优势资源,以家长引领家长。

  (4)全程参与式引领:家长直接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的设计、准备、组织实施等,家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孩子的活动中亲身感受教师正确的教育方法。

  (5)专题培训式引领:针对家长工作的热点、难点和重点以及焦点等问题进行专题培训。

  3、成效:

  “引领家长走”使家园双方建立了平等双向互动关系,形成了有效的家园合作,构建了“八个一”家园共育管理体系,带来了幼儿、教师、家长及幼儿园的.发展,通过家长的口碑宣传,使幼儿园生源源源不断。

  6、床的变迁

  床的变迁

  “床”,异体为“牀”。形声字,从木,爿声。“牀”的本义为坐卧的器具,也写作“床”。

  甲骨文“爿”是有牀脚、牀面的物体的象形,应契刻之便竖书作“爿”,当为“牀”的本字;后于“爿”旁加“木”,以明示其制作材料为木头。

  《说文》:“牀,安身之坐也。从木,爿声。字亦作床。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

  “床”字有多种释义。

  《康熙字典》对“床”字给出二义:“人所坐卧曰床”,“又井干曰床”。

  《辞海》解释,“床”字有三义:“卧具也,古坐具亦曰床”;“井上围栏”;床形物。

  河南信阳长台观出土的战国彩漆大床,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床实物。

  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已和今天的床相近。

  但是,古代的床往往“身兼数任”——可坐、可卧、可读书、可就餐等。

  唐代以后,桌椅出现,床才由最初的多功能家具,慢慢变为纯粹的睡卧用具。

  7、变迁的同义词

  变迁,是描述事物变化转移的意思。下面是关于变迁的同义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变迁的同义词

  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化学~ㄧ~多端变化

  变迁造句

  1、随着岁月的变迁,老房子周围的景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观念也要不断更新。

  3、由于环境的变迁,有些动物灭绝了。

  4、远古时代,有不少动植物在大自然的变迁中灭亡了。

  5、随着时代的变迁,妇女已摆脱三从四德的观念。

  6、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7、不管岁月如何变迁,这块巨石还是老样子,坚强地矗立在那里。

  8、由此我们就看到了制度变迁的雪泥鸿爪。

  9、沧海桑田的变迁,物换星移的变幻,时过境迁的冷酷,错过花期的忧伤,在岁月的积淀里逐渐退色。

  10、这当中变迁的轨迹,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可见变化并不是突如其来的。

  变迁的同义词造句

  1、今天,人们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代替了昔日的茅屋草棚。

  2、这几年,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家乡变化真大啊,旧日的痕迹几乎找不到了。

  4、有些动物对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

  5、海湾地区的局势陡然发生了变化。

  6、家乡变化真大,我简直认不出来了。

  7、这学期,班级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8、而今的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9、火烧云变化真快,刹那间变成一座山岭,一刹那又变成一只老虎。

  10、电子温度计很灵敏,能随时显示出气温的变化。

  11、故乡的变化太大了,真令人惊奇。

  12、自从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13、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4、家乡的变化真大,高楼大厦随处可见。

  15、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16、我们的老师非常细心,连同学们情绪上的细微变化也看得出来。

  17、自从通了火车,小镇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18、如果能抛开气候变化,这里就是一个别样惬意的地方。

  19、人们通过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

  20、归国华侨回到了家乡,眼前的变化令他耳目一新。

  21、黄土高原的三月天就像婴儿的脸,变化无常。

  22、这篇小说写一个青年的心理变化,真可算是曲尽奇妙。

  23、这本散文集中的每篇文章写作手法都不相同,变化多端,各有特色。

  24、六月的天突然下起了冰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大家无所适从。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

  26、变化让我们不至于停滞不前,让我们的生活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让我们实现我们期望和应得的伟大与崇高。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7

  一、说教材

  《变迁中的家园》是苏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3课。本课按照学生的学习方式划分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家园,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本节课主要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上两课进行了风景画欣赏、写生,为本节课的再创作打下了基础。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体验创造美的乐趣。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产生了与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感染力、表现力等艺术手段有关的情感体验,审美观念正逐步形成。初中生的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理解力、设计能力、动作制作能力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且对物体形状、体积特征有更强的感受力,对于空间、运动、观察等知觉过程有更好的判断力。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新旧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观察、分析、讨论中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工具表现建筑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新旧建筑的欣赏,感受身边房屋的变化,懂得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家园。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家园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难点:掌握速写风景画的绘画步骤和技巧。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法、实践练习指导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在操作中发现并进行自主探究和评价,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实物展台、铅笔、速写本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建筑风景的旧容新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循着时间的线索去了解,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居处的变迁,畅想未来的家园。从而揭示课题:《变迁中的家园》。

  环节二:观察分析,直观感知

  (一)寻访的踪迹

  首先,出示油画作品《林中的小屋》,提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枝叶清晰的深绿树丛中透出白色的水泥公寓,轻盈的笔法描摹出房屋密集的窗户,形成了有趣的反差。接着我将出示油画作品《六月的小区》,并提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画中暖色的光影笔触强化了阳光直射的感觉。与《林中的小屋》对比,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到处都是密集的楼群,当房屋一栋栋增加以后,绿树便逐渐减少。

  然后我将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向家中的老人了解家乡的旧貌,有何变化?并说一说。师生共同总结:以前的建筑物——土坯房、茅草屋等,简陋、拥挤、不合理、不卫生;今天的'建筑物——公寓、别墅等,美观、舒适、实用、健康等特点。

  (二)感受速写魅力

  首先,我会请学生谈谈我们家乡变化的因素,说一说自己的构思,打算用什么样的形式、构图和方法来表现家园?周围有什么样的景色来衬托?请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回答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接着我将出示柯布西埃的旅行速写作品,引导学生赏析速写本上记下的变迁,并分享柯布西埃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速写的魅力。

  环节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所以我会演示速写绘画的一般步骤:观察描绘对象、确定构图比例、勾勒物象基本形态、基本要素具体表现、深入描绘细节。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创作的方法。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材料以及颜色形状根据自己准备的礼物设计制作一个作品,设计的作品美观新颖又充满趣味的创作练习,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寻找老照片或旧图片,画一幅描绘过去家乡的速写作品;或通过摄影、文字等多种形式感受并记录家乡的变化。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选景的透视关系及构图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将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交流评议——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记录家乡的变化,并试着用手工制作工具或是废旧材料表现家园,学生会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8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第16册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家园,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从七年级画静物,画人物,到八年级画风景,画家园,形成了中学阶段美术基本技能的一个系列教学,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主要面对的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的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上一课进行了校园风景的写生,为本节课的再创作打下了基础。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工具表现建筑物。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常州老房屋和现代建筑的`欣赏,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透视规律来描绘家园。

  教学难点:透视在建筑物中的表现。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谈话、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变迁中的家园》;水彩笔、麦克笔、彩色铅笔等各种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欣赏图片创设情境畅谈感受(5分钟)

  在优美的音乐中,课件中展示常州的一些老房子和一些有名的建筑风景,让同学们看到常州的旧容新貌,在教师的引导下畅谈感受。通过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各色建筑物,为后面创作做好铺垫。

  师问:你能认出这是我们身边的什么地方吗?你觉得这些图与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归纳出技法上的不同;角度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身边房屋的变化,体会出生活的巨大变化,懂得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了对家乡美的情感教育。

  2、激情p k归纳知识化解难点(10分钟)

  用游戏方式比赛画房屋。通过短时间的绘画比赛,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在构图和透视上的缺陷,从而引出难点,化解难点。找几张学生的作业来讲解透视,老师再结合建筑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行透视,什么是成角透视。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方式来突破难点,既活跃气氛又使学生对后面的学习充满兴趣。

  3、教师示范板演步骤显示重点(5分钟)

  教师在投影下快速示范画房屋的步骤,先整体构图,再画主要房屋轮廓,再画次要房屋轮廓,再画出周围背景轮廓,再从主要房屋到次要房屋到背景的细节勾勒,再着上适当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清楚明了如何去画一座房子,如何去画一群建筑物。从而也明白了如何去设计建筑物。

  4、大胆创作尽情发挥创造美丽(20分钟)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把作业定为对校园风景的再创作,运用近大远小、近长远短的透视规律,从学生自己的审美角度对校园环境重新创作。技法不限,在再创作过程中,教师着重强调学生要注意透视正确,色彩搭配协调。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借鉴,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挖掘校园的美丽,再创美丽校园。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5、展示欣赏相互评价感受美丽(4分钟)

  在学生绘画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技法、角度、透视、色彩等方面尽情感受学生创造的美。评选出最佳绘画奖,最佳设计奖,最佳色彩奖,最佳视觉奖等奖项激励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6、课堂小结:(1分钟)

  教师根据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展示、分析、表扬画的扎实的同学,最后设计一小段结束语:本节课主要在于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老师的查看,同学们能用不同材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房屋的美,我相信只要你们做个有心人,定会发现你身边的更多的美,并能运用你们灵巧的双手创造许多美来点缀你们的生活。使每一天都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结,目的是延伸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爱美的心悄悄溶入爱家乡爱生活之中。

  四、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书一体,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分如下部分:

  变迁中的家园

  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绘画步骤:——构图定位

  ——绘基本形

  ——刻画细部

  ——着色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11-03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03-31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范文03-31

家园合作的变迁教案04-28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0-18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范文06-23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07-06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范文06-13

海陆变迁地理教学设计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