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6 11:01: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朗诵。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4、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知音之死: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5、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改变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策略及教法: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在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纯真友谊的环节,我重点抓住“绝弦”、“知音”,紧扣文本,并插入两人相识相知的小故事。最后还是通过配乐深情朗读体会“破琴绝弦”的悲痛,一是再次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二是再次感受两人深厚的友谊。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节奏美和韵味美。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了解文言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抓住对人物的描写,结合课外补充资料,感受觅得知音的畅快和失去知音的痛苦;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抓住子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学习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将音乐艺术具体化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资料收集,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刚才那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高山流水》)大家知道吗?《高山流水》背后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25 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学过哪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并顺理成章引出课题。)

  二、解题。

  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注意节奏。(伯牙/绝弦)知道伯牙是谁吗?(板书:伯牙)(相传为春秋时代人,琴技高超,是著名的音乐家)绝弦是什么意思?(绝:断绝)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注释)所以说,学习古诗文,我们都可以借助注释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现在让你再读课题,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悲伤)齐读课题。设疑:伯牙为什么绝弦?请大家打开语文书137页,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三、初读课文,理解“绝弦”。

  1、出示课文,有节奏自读课文。

  25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伯牙为什么绝弦?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句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2)当时伯牙的心情怎样?(痛失知音、摔琴,极度哀伤)我们都说知音难寻,现在子期死了,我们能通过朗读,将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齐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3、你知道子期是谁吗?(板书:钟子期)他与伯牙是什么关系?(板书:知音)什么是知音?(知己,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为什么说他们是知音?请在文中找出来。

  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善鼓 善听 所念,必得之)齐读句子,读出知音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绝弦”引入,初步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心情,有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知音”。)

  四、再读课文,理解“知音”。

  1、过渡:俗语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对伯牙来讲,得到子期这一位知己,一定十分愉快、满足。因为虽然赞赏他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他的只有子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对知音欢聚的情形,请大家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理解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

  (1)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出示:擅长、善于)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理解“知音”。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齐读句子,读出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2)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请结合注释理解。

  出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死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一、教材说明: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语感。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2、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

  3、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2)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 (播放音乐)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这位知音,他内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现实常常是那样残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会说——志在流水时,也再没有人会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已归,伯牙来到墓前,以琴声悼念子期。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写道: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闻:听]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万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话——(板书:子期已归,悲哉!)

  (播放广播剧剪辑)反复感情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激发学生情感。

  四、回味诵读。

  随着那一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

  八、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在逐层深入的读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

  2.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老师的导语、评价语充满古韵与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语言也富有诗意起来。

  3.合理运用课外资源。无论是音乐、绘画、广播剧,还是拓展阅读的课外文本,都极为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2)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4)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伯牙为什么绝弦?(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牙

  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

  古文化如璀璨的珍珠,熠熠闪光。瞧,这颗颗珍珠,你能将它收入囊中吗?

  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

  (2)桃花潭水深千尺,

  (3)又送王孙去,

  (4)有朋自远方来,

  (5)士为者死。

  请任选一句填空。相机提问:第(2)句作者是谁?第(4)句出自哪里?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xx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谁来读题。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师:“绝弦”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

  3、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绝弦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3、指名读课文,评价1: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开了很好的头,谁还想读一读?

  评价2: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4、老师最喜欢这两句话,师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们也来读读,可以想象古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动作来读。

  5、这篇课文中这句话最难读,谁来试试?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几遍读下来,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板书:伯牙钟子期

  钟子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钟子期,楚国人,生活在汉水边,是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

  2、课文哪句话写出了他俩的的特点?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突出了他们的特点?(善)“善”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连起来就是——

  (2)指名读,请读出你的理解。

  (3)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我们一起来读出他们的特点。齐读。

  3、同学们,课文哪两句话具体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特点?请用“——”划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句,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读读这句话,想想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评: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从哪个词看出是心里想到?(志)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板书:高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

  (出示: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齐读词语。

  你看,那么多画面钟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峨峨兮”)这古人写话如此简洁,这就是古文的魅力。除了“峨峨兮”还从哪个词感受到山的高?(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泰山巍峨的气势来。

  当伯牙的琴声表现高山,钟子期就能感受高山的磅礴,真是善听的子期啊!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

  一、揭题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伯牙绝弦》。师生读课题。

  二、初读吟诵———整体感知古文行文格局

  1、初读正音: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古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师范读,生跟读;自练,争取读得有有板有眼。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读课文,尽量读得有滋有味。

  2、讲故事──整体感知行文格局。

  出示:

  “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的两个人……”

  三、朗读品味,感受高山流水意象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知识点:

  善,鼓。是什么意思?

  读出他们两个人的特点。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知识点:

  同样的一个字却有不同的意思,如“善”;不同的字却表达同样的意思,如“志”和“念”;哉、兮语气词的妙处。

  个性朗读,体悟:

  峨峨泰山与洋洋江河。

  3、回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走进所念,咀嚼体会词句意味。

  出示:

  “志在……,钟子期曰:“……”

  四、高山流水,道是无琴缺有情

  1、追寻思念,感怀千古寂寞、万般惆怅;切己体察,感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补充伯牙与子期相遇材料。

  2、诵读倾诉,感悟高远志向、宽阔胸怀:

  体会朗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钟子期仅仅听懂我的琴声吗?还听懂我的什么?

  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反复叩问,体悟伯牙“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诵读与友情有关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1、理解“绝”的意思

  2、理解课题的意思。

  (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了。)

  3、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

  3、指导读好语气词。

  4、再指名读,注意停顿。

  5、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善”“志”、“念”的意思

  6、再读全文,把握好停顿。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2、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樵夫

  质疑: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指导朗读。

  3、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说说意思。

  ②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③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旁若无人地赞叹。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④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指导朗读。

  4、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家自由读一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文学家、艺术家擅长寄情山水,伯牙鼓琴,念在大海,透过大海,他还想表达什么?

  (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5、可是,多少年啊,伯牙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演奏,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师生分角色读)

  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读)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1、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传来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你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你会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

  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他为什么这么做?

  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一生读)

  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你有朋友吗?你又知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知音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题,齐读课题)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名读学习目标)

  师: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并指名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3、默读课文并思考:

  (1)用横线画出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

  (2)伯牙作为弹琴高手,为什么只把钟子期作为知音?

  (3)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师:自学竞赛开始

  三、检查自学效果

  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刚才大家学的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回答也一定非常精彩。

  1、指名读古文,教师及时纠错。(一至三名学生朗读)

  2、指名说说对古文的理解。

  3、指名读文中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并指名说出句子的意思。

  4、提问:伯牙作为弹琴高手,为什么只把钟子期作为知音?并指导学生读好相关语句。教师适时引出对“知音”的理解

  5、提问: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并指导学生读好相关语句。适时引出对“伯牙绝弦”的理解。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下面让我们伴随着这首动人的音乐一起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个故事。

  四、当堂训练题

  1、背诵课文《伯牙绝弦》。

  2、完成字词句第159页的第三题和实践天地。

  五、总结下课

  本节课我们都被钟子期语伯牙的感人故事深深感动,从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知音难寻,希望大家能从你的生活中找的你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方法与能力】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拓展与延伸】阅读《伯牙学琴》

  【重、难点突破】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友情的民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二、初读古文

  1、回忆我们五年级上册学习的《杨氏之子》一课的学法,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效果会好一些呢?

  教学提示:学习古文方法有两点:一是要读通,即要符合断句的要求;二是要读懂,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2、学生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读古文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学生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课件展示:范读并画面提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提示:结合注释理解古文每一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确实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教。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可用意译的`方法,也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

  四、有感情地读古文。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对“朋友”感情的体会,自由读古文。

  2、学生个性化朗读古文主。

  3、学生齐读古文。

  4、试着背诵古文,时间大约是5分钟。

  五、课件展示: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读古文。

  六、作业:搜集一些关于交友的名言

  附: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9-17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6-2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1-30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02-20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09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02-28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7-0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2-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6-2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