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1 11:44:53 海洁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菱形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

  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活动1:课题引入

  思考:给你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可以通过折叠、裁剪等方法如何得到一个菱形?

  答案:教师演示,将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就会得到菱形。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课题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菱形?什么样的图形叫菱形?

  活动2:认识菱形

  1.展示出我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毛衣上的菱形图案、菱形耳环、办公室窗子的防护栏、自动收缩门、操场上地砖拼成的图案。

  2.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通过等式“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菱形,强化菱形的概念。

  【设计意图】:引入菱形的定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菱形性质的探究

  观察得到的菱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你能看出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

  学生容易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根据图形的轴对称性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探究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要深入学生中,了解、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并及时的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

  2.探究菱形的性质:(分组讨论:菱形具有哪些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3.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命题: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证:(1)AB=BC=CD=DA

  (2)AC⊥BD,AC平分∠DAB和∠DCB

  BD平分∠ADC和∠ABC

  【设计意图】通过对猜想的论证,进一步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逻辑推理的必要性,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逻辑推理是得出结论的重要手段,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此外,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交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探求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活动4:菱形性质的运用

  练一练:

  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2、菱形ABCD中∠BAD=60度,则∠ABD=_______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边长是()

  4、菱形ABCD中,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AB=5cm,AO=4cm,求两对角线AC、BD的长。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菱形的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活动5:菱形的面积

  5、菱形ABCD两条对角线BD、AC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的结论引入讨论菱形的面积公式。

  生活中的数学:

  例1: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周长为80m,∠ABC=60度,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和0.01m)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答出可以用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4倍来求。此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菱形的面积也可以由两条对角线的长求出,即用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求菱形的面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菱形性质的应用,巩固了菱形性质,会灵活运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2: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cm,BD=6cm,DH⊥AB于H。求DH的长

  【分析过程】由菱形性质及AC=8cm,BD=6cm,易得菱形边长AB=5cm。又DH⊥AB于H,这样可由S△ABD=S菱形ABCD得到AB·DH=AC·BD,从而可求线段DH的长,即DH=AC·BD/AB=×8×6/5=24/5(cm)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答过程应在师生共同分析后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对仍有困难的同学给予适当帮助,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6:课堂小结

  对自己说我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说有哪些温馨提示?

  对老师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感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树立自信心.

  活动7:作业布置

  1、在A4纸上画出菱形,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

  2、教材:P60页第5题P61页第11题

  活动8:利用希沃的课堂活动制作分组PK小游戏,课间或课后学生积极参与,在玩中学,复习本节课“菱形的性质”。

  板书设计: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3)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并且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

  S菱形=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附)当堂检测:

  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特征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 B、对边相等且平行

  2.已知菱形的边长为4cm,则菱形的周长_____.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BAD=120度,AB=6cm

  求:对角线AC,BD的长度和菱形的面积.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和8,则菱形的周长是()

  A.40 B.24 C.20 D.10

  5.如图,菱形ABCD的内角∠ABC=120°,AB=4cm,求菱形ABCD的面积.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菱形的概念以及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了解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

  能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观察、做一做、议一议,感受身边的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菱形的性质与平形四边形的性质的区别的理解及菱形的性质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你知道下列图片中有什么四边形吗?

  投影一组图片:

  中国结、铁丝网、有菱形图案的图片、有菱形图案的衣服

  学生观察,讨论。

  活动二:你能从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剪出一个菱形来吗?

  学生活动,由平行四边形较短的边折叠到较长的边上,剪去不重合部分,可得到一个菱形。

  有的学生可由其他方式得到一个菱形,也认可。

  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拓展思维,并由语言叙述自己的发现,引出菱形的概念(尽量由学生归纳)。

  菱形概念:组邻边相等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三:菱形具有什么性质呢?你能发现吗?

  1、折叠,上下对折,左右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2、旋转

  说明: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一个平台,指导学生通过活动从边、角、对角线去发现菱形的性质,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减少对知识的生癖感,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可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同时,对学生和思维受到阻碍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引导、鼓励。

  结合学生探索、讨论、交流的情况,必要时教师对知识作适当梳理,板书菱形的性质。

  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菱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三、大胆探索、试一试

  活动四:投影:菱形两对角线的长度已知,如何求它的面积呢?你能有几种方案?与同学交流。

  (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各小组代表、演示交流、学生语言概述归纳,教师指导语言叙述)。

  S=1/2ABBD

  分析说明:学生在前面的探索菱形性质的活动过程中已清晰知道菱形中包含的相等线段,全等的三角形,因此他们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三角形进行面积求导,教师只须引导学生说清依据,最终明白这些三角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作基础,实际上就是菱形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菱形面积计算的独特性,便与他们理解掌握。进一步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化归的数字思想。

  然后启发学生讲清道理,得出菱形的面积公式。

  四、深化知识:

  1、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的长度分别为4cm,3cm,求菱形的ABCD的面积和周长。

  (学生思考,分析,作适当交流。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与讲解,然后给出解题过程中的范例模式,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逻辑推理)。

  五、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1、请把下图中相等的线段、角找出来,并指出图中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

  学生口答完成。

  2、教材练习1题,2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小组互查,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互相促进,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并给予恰当的鼓励、表扬。

  六、小结

  学生活动,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并交流自己在本节课的感受。与老师共同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七、作业安排教材习题1,2,3。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菱形的基本性质,包括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等;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菱形图案,如窗花、地砖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菱形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

  探究菱形性质

  (1)四边相等:引导学生观察菱形图形,发现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然后,通过折纸、测量等方法验证这一性质。

  (2)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让学生用尺规作图绘制菱形,并观察其对角线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对方,并通过证明过程加深理解。

  应用菱形性质

  (1)基础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求解,如计算菱形的面积、周长等。

  (2)实际问题:引入一些与菱形性质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设计菱形图案、计算菱形地砖的铺设面积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菱形性质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菱形的性质与其他几何知识相结合,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搜集生活中常见的菱形图案,分析其特点并尝试运用菱形性质进行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菱形的定义,掌握菱形的基本性质。

  能够应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究菱形的性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与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提问学生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后续学习菱形做铺垫。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菱形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特点,引出课题《菱形的性质》。

  (二)新课讲解

  定义:菱形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性质:

  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菱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探究性质:

  通过让学生画菱形、测量边长、观察对角线等方法,探究菱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总结性质,并记录在课本或笔记本上。

  (三)巩固练习

  示例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强调菱形性质的应用。

  学生练习:提供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选取部分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

  总结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强调菱形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搜集生活中菱形的实例,并尝试用菱形的性质解释其特点。

  五、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活跃度等。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菱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菱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以优化后续的教学设计。同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关于菱形的性质的教学反思06-25

菱形教学设计05-24

《菱形定义与性质》说课稿07-06

《菱形的定义》微课教学设计07-02

菱形的对角线具有哪些性质06-05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学设计06-19

矩形、菱形、正方形教学设计07-02

菱形教案设计05-05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06-19

精选《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