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27 12:01: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初步句式的训练。

  3、初步写左右结构的字。

  4、熟记成语。

  5、朗读背诵诗歌。

  6、按要求连贯地说几句话,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拼音训练、词句训练、写字训练、读背训练、说话训练。

  教具学具安排:小黑板。

  主要板书:练习1。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教师讲清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读字母的呼读音或名称音。

  (2)教学《汉语拼音字母歌》,熟记字母名称和顺序。

  (3)背诵大写字母,并练习默写。

  3、练习。

  (1)出示卡片,集体练读。

  (2)按字母表顺序背诵。

  (3)默写大写字母。

  4、反馈。

  (1)请学生试背字母表,从读音、顺序、连贯等方面给予评价表扬。

  (2)展示默写写得好的字母,表扬默写写得好的同学。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导学生学习第一组句子。

  a. 朗读句子,要求读通顺,读连贯。

  b. 再读句子,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c. 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d. 初步认识句式。

  第一句:用两个句子把意思说明白。

  第二句:用一个并列复句把两个意思说明白。

  第三句:用一个单句把句子说明白。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 指名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b. 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

  c. 师生共同评论朗读情况。

  3、练习朗读。

  4、反馈。

  用开火车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争取检查到每个学生。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认读汉字。

  (2)引导学生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师巡视。

  (5)反馈。

  表扬姿势好、写字写得好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范读。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

  a. 诗歌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

  b. 第一、第二节分别写什么?

  (3)学生边读边想象庄稼的样子和水果的色彩。

  (4)再读诗歌,读好停顿和轻声,逐步达到生动和流畅有感情。

  (5)练习背诵。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检查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一、审题

  1、揭示说话的话题:9月10号是教师节,小朋友给老师祝贺节日,还亲手做了贺卡送给老师,大家都是尊敬老师的好孩子。那天,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2、板书课题;老师,祝贺您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投影出示图画,问:教师节到了,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怎样做贺卡?贺卡上会写些什么?

  2、指导说话。

  (1)看看图,想想你自己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是怎样做贺卡的。说话时用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做,卡片上写了些什么”等,用几句连贯的话说说。

  (2)你把贺卡送给哪位老师?送贺卡时,你对老师说了什么?老师又会怎样?

  (3)分角色扮演老师和学生,练习对话。

  3、句式训练。

  (1)你去送贺卡,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句子练习。

  找老师

  a. 你去送贺卡,怎样找老师?

  b. 你看见老师正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把“找老师”是这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

  送贺卡

  a. 你找到老师,把贺卡送给他,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b. 全班讨论,板书动词。

  c. 要把内容说具体,还可以加上:你怎样走到老师那儿,怎样把贺卡递给老师,怎么说的,是什么神情?

  d. 出示句式:我()地说:老师()。

  把“送贺卡”的经过说说。

  收贺卡

  这时,老师非常高兴,脸上是什么神情?会对你说什么?

  句式:老师()地说:“()”。

  4、练习说一段话。

  个别练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徐远敏(板书),你们可以叫我徐老师。初次与你们见面,我本该先自我介绍一下,可我这个人没什么特点,也没什么优点,更没有多少的缺点,让你们马上记住我,难呀。你能记住我了吗?为什么?

  谢谢你们,能记住我。

  走进这幢房子,我就感觉自己像似一个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听过吗?我现在就是灰姑娘),魔术棒给了我一次和你们三(5)小朋友交流和学习数学的机会,我真是太幸运了,所以我今天也一定要记住我们三(5)班的每一个同学,你叫什么?谁能介绍一下我们三(5)班的一些情况。我们班共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通过交流相互都有些了解了,相信接下来数学学习会让我们成为知己。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师生问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产生需要。(约5分钟)

   1、如果我把这四苹果分给他们两个,我可以怎么分?

  生:每人两个。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这样公平。

  师:这种分法,数学上叫什么分?

  生齐说: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均分。

  生:4 2=2(教师板书)

  2、我再想把这2个苹果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2÷2=1(师板书)

  4、我再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后面两个小朋友,(师用小刀切出苹果)每人又得到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1÷2=0.5(师板书)

  5、半个,可以用0。5表示,还可以用怎么表示呢?(学生40妙钟没有学生发言,但在思考,教师也没有引导,)

  6、师:你们想知道数学上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吗?生:想

  7、师:数学上还可以用这个数来表示(板书1/2)

  师:谁知道它怎么读?

  生:一分之儿;

  生:二分之一;

  师:它叫二分之一,我们应该从下往上读(师在分数旁边画上一个箭头)

  生齐读

  师:这个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生;没有平均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生重新再说一遍)

  生:我把窗户……

  生:我把文具盒……

  6、师:图形、黑板、铅笔,其实就是把什么平均分成两份?

  生:物体、东西

  师:其实就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的它的1/2。

  7、如果我把这个一排同学人数看作是一个东西,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生:1/2。

  师:那这个1/2里有多少个人?

  生:4个。

  师:如果我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这个1/2里又有多少人。

  生:1/2

  生:18人。

  三、认识其他分数(约8分钟)

   1、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只只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有时候可能要分成3份、4份……更多的份数。

  师:现在,我要把这个圆形平均分给四份(教师对折,再对折),我取其中的一份,用一个什么分数来表示?

  生齐答:1/4

  师:如果取其中的两份,又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2/4

  师:你知道我要出哪个分数?

  生:3/4

  师,那我要取几份?

  生:3份

  师生齐叫出4/4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分数?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平均分

  生:他们都是把圆形中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的问题:是观察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都是4?

  生:因为他们都是把圆平均分成了四份

  生:分子一个比一个多。

  师:为什么?

  生,分子代表他们取的份数,所以才会这样

  师:那也就说分子表示的是……

  生:涂色部分的份数。

  生:所取的份数。

  2、如果我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生:1/8(板书)

  师:5份又是几分之几?

  生:5/8(板书)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又是多少?

  1/100(板书)

  师板书29/100,它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9份。

  3、师:现在,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2/5,3/9、23/50……

  师:我们能把所有的分数都说出来吗?

  生:不能,有无数个。

  目的:1、认识其他的分数;2、让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感悟:学生在观察比较1/4、2/4、3/4、4/4的特点中,知道了分子和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很成功,在后面的练习中得到了验证。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全班36个人,3/4的人得到了发言,学生参与面广。

  四、巩固练习(约8分钟)

   1、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那我要考考大家,哪些小朋友是真正了解分数?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

  3/4 2/3 3/5 1/2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3、看到这个图,你会想到哪些分数?

  五、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约5分钟)

   1、今天,我们通过分一分,认识了分数这个新朋友。那我们回顾头来看看,分数与我们的老朋友除法,有没有联系?

  4 ÷ 2 =2

  2 ÷ 2 =1

  1 ÷ 2 =1/2

  1 ÷ 4 =1/4

  1 ÷ 8 =1/8

  学生观察后:

  生:有联系。

  生:分子就的被除数,分母就是除数。(教师用箭头表示)

  师:其他同学,也发现了吗?

  师:如果,我写一除法式子,你知道等于多少吗?1 ÷ 8

  生齐答:1/8

  师:板书2 ÷ 3等于多少

  生:2/3

  师:真得等于2/3吗?这个知识大家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以后我们也会学到。

  2、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很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能善于发现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那我们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六、课堂总结(3分钟)

   师: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钟声马上要响起,魔力马上就要消失了,在最后的这一分钟的时间里,我想做一个调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静静地想一想。

  师:有收获的请起立?用一个分数怎么表示?

  生:36/36

  师:我采访几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

  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

  生: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

  师:谢谢,你们的收获,你们的快乐,就是我这次灰姑娘之行的最大收获。你们的表现,我也非常的满意(板书1/1)。下课,朋友们,再见!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31×

  2×

  3×

  4√

  5√

  6√

  7√

  8√

  9×

  10×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 7+3>6 8+3>6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 31×1+3<6

  2×2+3<6

  3×3+3=6

  4√4+3>6 3+6>4 4+6>3

  5√5+3>6 3+6>5 5+6>3

  6√6+3>6 3+6>6 6+6>3

  7√7+3>6 3+6>7 7+6>3

  8√8+3>6 3+6>8 8+6>3

  9×9+3>6 3+6=9 9+6>3

  10×

  ……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展板一块及生字词卡片。

  3.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从学生展示资料中的新奇点、趣味点入手,或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想一想: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初读感知,练习读正确流利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 ,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 ,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接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默读思考:读懂了什么?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a.太阳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b.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地球关系的?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学习写太阳特点的部分,领悟表达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愿望: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太阳公公,知道大家都想了解我。我呀,离你们很远、很远,我的身体很大、很大,我的温度特别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据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进入下一个环节)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a.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教师板书:列数字。

  b.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一千八百万度。

  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2.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指导学习本课生字

  “抵”,不要少写一点;“氏”,不要多写一点;“兽”,下面是“口”不要写成“曰”或“田”。

  抄写生词

  抄写词语:差不多、抵得上、摄氏、庄稼、野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绳、比较、预防。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句子。

  自读自悟

  1.认真阅读第4~8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再想想对这句话的理解。

  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必考虑发言内容是否符合课文叙述顺序;可以用课文中语句,也可以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就没有自然气候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指导有感情朗读。

  a.自己读,练习读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b.多种形式的比赛朗读,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实践活动

  各小组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文资料精选一部分,贴到展示板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设计、美化展板,拟定专题题目(如“日月同辉”“神秘的星球”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愫。

  2、品味课文优美而富于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3、感受文章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写作特色。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抒情散文,构思新奇、想象奇特、语言清新、富于激情,且难度适中,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很适合中学生阅读。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大多数中学生或许都见过,“小桥、树木、山泉”……并非罕见之景,有的或许还见过更美的景色,但问题在于大多数都缺乏作者这样的那种发现美的眼光,缺乏与大自然真诚交流的童心,缺乏将美景转化成文字的写作技巧。这也就成为学习本文的一个重大任务。

  【教学设想】

  美文需要美读,在美读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作者奇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本课试图通过“美读五步曲”来完成对此文的学习。

  1、诵读,初步感受美。

  2、品读,探究发现美。

  3、联读,拓展比较美。

  4、背读,积累丰厚美。

  5、写读,片段创造美。期望以读代讲,以读带学,读读品品中探究美文、美点。

  【教学准备】

  1、选择配乐音乐。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然之景”的美文,山水古诗。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热爱读书的你,想必也曾游历过许多山山水水,在你的心之角落存放着哪些至爱的风景?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畅说。

  老师点评小结后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李汉荣到文字中去旅行,去触摸语言中的山山水水,相信灵气逼人的你们一定会有美的启迪,新的收获。

  课题呈现。(见课件)

  一、诵读──初步感受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诵读是学语文的最佳方法,何况今天学的是如此美的散文,美文更需要美读,让我们蓬蓬勃勃地读起来吧!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

  ⑴ 积累本文的生字雅词。

  ⑵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就此文的?

  ⑶ 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汇报。

  二、品读──探究发现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可谓学习之高妙技艺,让我们在读读品品中发现课文的美点,在赏赏读读中探究课文的亮点。(如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1、学生再读课文,探究:

  ⑴ 你最喜欢哪一个段落,谈谈它的美处。

  ⑵ 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谈谈它的美处。

  ⑶ 你最喜欢哪一个词,谈谈它的美处。

  2、学生交流,且配乐朗读喜欢的段落,并由学生点评。(音乐见课件)

  3、教师推荐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与学生分享。

  小结:

  文章的美处:

  语言清新之美 描写细腻之美

  想象丰富之美 情景交融之美

  结构新巧之美 童心童趣之美

  前后呼应之美 自然生活之美

  ……

  作者用他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笔墨让我们走进了画中,走进了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似乎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缕微风,一抹夕阳。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带着感情朗读段落(第4、第5段)或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联读──拓展比较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潜的读书求知之道。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自然美文”,四人小组合作。

  ⑴ 传阅诵读。

  ⑵ 选择其中一篇重点联读,比较课文,发现异同。

  2、小组代表交流。

  3、教师在学生推荐的美文中选一篇,作较详细的联读。

  教师小结:自然之美丰富多彩,用语言描绘自然更是异彩纷呈,无论哪一种自然之美,哪一种语言表达,却都有其共性的方面:饱含激情的心绪是妙笔生花的前提,奇特的想象是灵秀文字的翅膀。

  四、背读──积累丰厚之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文似珍宝,需要好好珍藏,积累使你丰厚。

  1、竞背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背读收集的自然山水诗,学生交流展示。如: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烟来,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落,

  云从窗里出。

  晚秋

  (南朝)庾信

  凄清临晚景,疏萦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传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风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五、写读──片段创造美

  (绍兴名胜风光照片连放)见课件。

  让我们带着好心情,拿起笔去勾画你心中美妙绝伦的景致,用语言阐释风景,用真情铺染底色,相信你的妙笔会生花。

  要求: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仿写。(音乐见课件)

  2、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小结:我们跟着作者从“清晨出发,踩一路月色回家”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学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和启迪呢?请你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悟得。

  学生交流。

  下课。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01-09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01-10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七篇01-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8篇01-10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01-0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八篇01-04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01-26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八篇01-2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4篇01-22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