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7-08 14:06: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字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听的过程中说)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我爱北京天安门〉对,我爱北京天安门。古老美丽的北京城就是我国的首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北京〉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大家先请听一遍课文,注意听清字音。

  2,你也想来读读书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看看注音,多读几遍。

  3,同学们读的真认真,下面我们四人一组,一起学一学这篇课文的生字,也可以将生字连成词语读一读。

  4,出示生字,请各小组来试着读一读,看哪个组读的最好。

  5,同学们读的真好,那谁愿意当小老师带我们大家读一读词语啊?你会教哪个就教哪个〈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词语〉

  6,男女生个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一)再读课文

  1,你们的词语读的真不错,那你们能把课文读好吗?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

  2,说说看,他读的怎么样?

  3,指导: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要读准字音,要注意停顿。

  4,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5,北京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那你们最喜欢看什么呢?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段文字

  2,你看到了什么?

  3,教师范读这段文字----学生自渎-----你读懂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随机解释:中央 庄严 矗立等的词语

  4,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比赛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5,学生比赛读,评出最好的那位。

  6,大家表现的真不错,老师准备了很多天安门的图片。想不想再看一看啊?(课件出示图片)

  四,指导写字

  1, 北京还有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啊,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如果你能认真的写一写学过“央,交”这两个字的话,老师就给你们看好不好啊?

  2, 出示生字-----指导写字------自己写一写-----评价

  五,欣赏图片,再次感受

  出示北京风景图片,一边看一边介绍,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丽。

  六,总结课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希望同学们能更加了解北京,喜欢北京,长大能亲自去北京看一看。最后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在我的家乡,我看到人们为了烧火或拿到集市上去卖,就不顾有关规定盲目地上山砍树,我小时候看到的一片林子不见了,山上只留下光秃秃的裸露的泥土,我的心里很难过。有一位苏联的教育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2、揭示课题:路旁的橡树。

  3、学生和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吗?

  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9、 师: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挺拔的橡树和这里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如果你到了教师的家乡或者到了第十课中的那个小村庄,面对着不加节制的砍伐者,你怎么对他们说?

  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一、1 歌曲《拍皮球》

  二、2 读谱知识:2/4拍号及二拍子指挥图式

  三、3 综合训练:

  1、 节奏练习

  2、 音阶和音程练习(宫调式)

  四、4 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男声独唱)

  教学目的:

  一、1 指导学生以非连音的唱法和二拍子的韵律来表现大家在一起拍球时的愉快心情。

  二、2 了解2/4拍的含义和二拍子的指挥图式,掌握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三、3 听辨和感受男高音与男低音的不同音色。

  教学课型:综合课

  课 时:四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 学习读谱知识

  二、 二拍子指挥图式的练习和起、收拍的练习。

  二 教学重点:二拍子的指挥图式

  三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练习

  四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一 组织教学

  (略)

  二、 学习读谱知识

  1、 学习2/4拍号

  (1)含义: 2 每小节两拍

  4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读作四二拍

  (2)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去理解各种拍号的含义。

  (3)强弱规律:强、弱。

  (4)用拍手和拍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5)指挥图式:

  1 2

  教师示范,并说明强拍向下,弱拍向上。二拍子适合于表现雄壮有力、活泼跳跃的形象。

  (6)学生练习指挥图式。

  2、 二拍子的起拍、收拍练习。

  (1)先用《拍皮球》的曲谱作节奏训练,要求划二拍子图式,一边读节奏。

  (2)练习起拍和收拍。

  (3)唱《海鸥》这首歌曲,并作二拍子指挥图式练习。

  (4)让一些学生来指挥演唱《海鸥》这首歌曲。

  三、小结 四二的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

  四、作业 自己练习指挥图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完成综合训练(一)。

  二、 学唱歌谱。

  教学难点:区别XXX和XXX两种节奏。

  教学方法:练习、视唱。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练声:略。

  二、 复习旧课

  1、 复习音符、休止符的名称、时值。

  2、 复习四二[拍的含义及指挥图式、强弱规律。

  三、 引入新课

  1、 完成综合训练(一)。

  (1) 听听。让学生回答出该两句旋律在节奏上有哪些不同?主要是区别XXX、XXX两中节奏。

  (2) 拍拍。先让学生朗读这两句节奏(划拍)然后再拍打。从感官上感受这两种节奏。

  (3) 唱唱。进行视唱练习,巩固这两种节奏的区别。

  2、 学唱歌谱

  (1) 先让学生在歌谱中找出综合训练(一)中遇到的节奏。并单独拍打和朗读。

  (2) 让学生朗读歌谱节奏:

  X----读da, X----读de X-----读di

  0-----读S 0------读S

  (3) 引导学生找出歌谱中有哪些音?

  (4) 老师范唱或范弹歌谱。

  (5) 指导学生视唱。

  (6) 小声跟琴视唱歌谱。

  (7) 分组检查。

  四、小结

  着重总结音符及休止符掌握的方法。

  五、作业

  自己练习歌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综合训练;学唱歌词。

  教学方法:练习,指导,自学。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练声:(略)

  二、 复习旧课

  1、 复习二拍子指挥图式等。

  2、 复习歌谱。要求划拍唱谱。

  三、 引入新课。

  1、 学唱歌词。

  (1) 让学生朗读歌词。

  (2) 听录音机范唱。

  (3) 节奏练习,从感性上认识X·X。

  拍手2 XX XO| XXX0|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跺脚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4) 唱词。(注意有X·X的歌词节奏)

  (5) 分组检查。

  (6) 背唱歌词。

  (7) 一边划拍子指挥图式一边唱歌。

  2、 完成综合训练(二)。

  (1) 先做听音训练,然后唱一唱。

  (2) 把这些音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在五线谱上排列。

  (3) 复习第一课的综合训练(二),让学生了解同样是以“do”为结束音。所包含的音的数量却有所不同。

  四、 小结。

  通过本课练习,学生初步知道XXX和XXX节奏的不同。

  五、 作业。

  自己回家做节奏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处理。

  二、 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钢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略)

  二、 复习旧课。

  1、 复习四二拍号的含义。

  2、 复习歌词(背唱)

  三、 引入新课

  1、 歌曲处理:

  (1) 引导学生想象排皮球时的情景、心情。

  (2) 用不同的速度来唱歌,感受一下哪种速度更能表现“大家玩得多愉快”的排皮球形象。(学生讨论的出结果)

  (3) 请个别来指挥演唱这首歌曲。

  2、 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

  (1) 初听。让学生感受男高音的音色特征。

  (2) 复听。让学生小声跟哼唱,感受歌曲情绪。

  (3) 复习欣赏《国歌》,进行男声独唱的两种音色的对比。

  (4) 完成“听听想想”。

  四、小结

  男声演唱的音色特色。

  五、作业

  自己多听歌曲。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

  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二、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相关讨论题,注意激发学生的争论热情,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法”字在文中出现了28次之多,词性和词义随文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作为实词中的难点处理。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情况;疏通难句。

  教学过程

  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题(作品介绍)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二段。

  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通假字

  “脟”通“脔” 释义:切成块状的肉。

  “益”通“溢” 释义:涨水。

  “有”通“又” 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亏”通“诡” 释义:差异,不适应。

  “契”通“锲” 释义:刻。

  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

  四、词句讲解:

  1.第1、2段中,“法”出现15次之多,其义项有:A动词,取法,沿用;B名词,法令、制度;C动词,照旧沿用。

  将两节中15个“法”字标上序号,答案由学生选择,教师明确:

  A⑴⑿ B⑵⑷⑺⑻⑼⑾⒀⒁⒂ C⑶⑸⑹⑽

  2.教师讲解“所以”等词句

  “所以”是由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以”后面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看作介词宾语,那么,其结构就是“代词‘所’+介宾词组(短语)”,介词“以”可以表示原因、凭借、目的、方式等内容。译为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的原因(缘故、根据、凭借、方法等)”;“用来……的”等等。

  “虽……犹若……”为转折复句,意为“即使……也还是……”。

  “……者……也”判断句式。

  五、请三名同学口译1、2、4段,师生共同补正。

  六、讨论“预习思考题”④,引起学生对本文“中心论点”的争辩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

  在学生充分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同学们谈了各自的观点,摆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不强求统一,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设喻、举例,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这一论点。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七、集体朗读1─4段。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

  2.思考:全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结合“思考和练习”一、二考虑。

  3.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检查上一课作业;赏析写作特色;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订正“思考和练习”三、四。

  二、讨论课文的论证结构。

  1.提问:请大家先画出文中表明“论点”的语句,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本文提出的“论点”共三个:论点一,“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为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摆出了两点理由: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年代久远,“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几经增删,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其二,“先王之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论点二,应“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对此,作者的理由雄辩有力:“先王之所以为法”为什么呢?是“人也”。“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因而“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接着,作者列举了“审堂下之阴”、“见瓶水之冰”、“尝一脟肉”这三件生活常事为喻,说明“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今人之法,应该“法其所以为法”。也就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人着想的;当今制订法令制度的人,应效法先王的做法,从当今人出发,为当今人着想。不必法古,而应“察今”。接着,作者在前面正面论述的基础上,又从反面讲述了“荆人袭宋”(“循表夜涉”)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办任何事情,特别是制订国家法令制度,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论点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作者先从反面说明死守成法不变则悖,而“悖乱不可以持国”,点出“适时的法制”的重要,由此引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点,作者以“良医”“良剑”“良马”为喻,说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而改变;又以“刻舟求剑”为例,讽喻不顾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之人;最后以“引婴投江”为证,嘲讽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可笑。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以上三个论点的`分析,也可分而论之。)

  关于论证方法:由上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提问:从以上讨论分析中,断定哪一个论点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呢?

  学生讨论,两种意见各执一端。

  教师概括:我个人看法,还是“论点三”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不同的意见允许存在)。“论点三”是在“论点一、二”论述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这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写作特色赏析:

  1.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第三段。

  2.提问: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 的。

  四、教师总结:

  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五、集体朗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有节奏,有感情。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补充练习

  (1)填空:

  ①《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的意思是(明察),“今”是指(当今的实际情况)。

  ②阐述先王之法不可法的原因,课文中的原句是:

  A(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B(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③全文论述的主旨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列举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三个故事,还运用了(良医)、(良剑)、(良马)等三个比喻。

  ④《吕氏春秋》亦称《吕览》,该书成于(秦统一天下之前或战国末)。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

  (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和意义,并简述活用的理由。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案:前一个“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名词“法”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并带宾语“先王之法”,故活用为动词。)

  ②为其不可得而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连词“而”的后面一般不能连接名词,而是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故活用为动词。)

  ③犹若不可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名词“法”受助动词“可”的修饰,故活用为动词。)

  ④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因为后面带了宾语“以近知远”,不起修饰作用,故活用为动词。)

  ⑤使人先表澭水。

  (“表”,名词用如动词,设立标志。名词“表”带省略了介词“于”的补语“澭水”,并作“人”的谓语,故活用为动词。)

  ⑥军惊而坏都舍。

  (“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坏,崩塌。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这里“坏”后面带了宾语“都舍”,使宾语“都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故活用为动词。)

  (3)预习《训俭示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叽、喳”等8个生字。会写“羽、领”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感受到“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播放课件:音乐伴着鸟鸣,教师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二、朗读感悟,初识生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自读课文,侧重读准字音。

  ⑵ 同桌互读互查。

  2、赛读课文,流利通顺。注意“蓬、棱、崭、喳”。

  3、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⑴ 争当“最活泼的小鸟”。通过读表现出来。

  ⑵ 争当可爱的“红领巾”。先明确文中的“红领巾”是指谁,再引导用坚定的语气读“请爱护小鸟”一句。

  ⑶ 争当“善于赞美的小鸟”。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句。

  4、多读,找规律,引导背诵。

  ⑴ 引导发现:将三小节做一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⑵ 与同桌以问答的形式读书。

  ⑶ 与好朋友以问答的形式试背。

  三、开展游戏,巩固识字

  1、“分分捡捡”,找出自己已经学会的字,告诉大家你在哪见过。

  2、“听听找找”。

  3、“小猴子学样”,师出字,生做动物。

  4、“猜猜看”:让生根据生字的局部猜字。

  四、引导创新和实践

  课下仔细观察本课生字,试着编字迷或画迷。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养花》设计理念:

  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承,不是外在的告诉。教学只有与学生当下的生活与成长发生意义关联,才能被学生所认同,所喜爱,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引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架构起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多层次对话,让学生在经历“疑问”、“体验”、“发现”等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发展。《养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养花的 一些情况和 感受,说明养花是一种既须劳动又长见识的 事情,流露出对花草的热爱。全文文风质朴,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知识与能力:

  1、学会4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否定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3、揣磨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1、在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结合精彩句段,发现文章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批注与文本对话的方法和揣磨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1.师生问好,以姓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同学们,花草能装点自然,美化生活。花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给了我们丰富而敏锐的感受。自古以来,诗人作家写花的很多,不同的诗人和作家对花的感觉也不一样。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 板书:23 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检查读文,初知“乐趣”

  1、认真倾听,是否正确流利。注意字词的读音。

  2、找一找: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3、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及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出示第一句话“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爱养花?(学生自由读课文:只要开花,作者就高兴,而不是只喜欢好看的花;作者在小院子里种满了花草。)

  (2)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本段的段意。(我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问:这句话向我们解释了作者为什么要养花。从全文来看,本段起到了什么作用?(全文的总述)

  4、理解课文第七段,并了解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段,想一想,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全文的总结)

  (2)养花的乐趣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老舍先生觉得养花给他带来了哪些乐趣。

  5、读着老舍爷爷这段感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喜、笑、有果实,这些都堪称乐趣,为什么劳动累得腰酸腿疼也是乐趣?甚至是“忧”、“泪”也被视为养花的乐趣呢?)

  6自读思考:那么老舍爷爷向我们讲述了养花过程中的哪些事呢?每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作重点研究。

  四、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取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

  预设:着重理解以下内容:

  (l)“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可以体会出作者爱花,确实把养花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这句话中“自己会奋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指有些花草不怎么选择天气,不怎么需要养花技术,就能自己生长。作者爱花,养花,不是为了研究和试验,而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所以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

  (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4)“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5) 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如此循环”指“像这样循环”。指作者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这句话是说养花付出的劳动可以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调节,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比吃药效果还要好。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

  (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6)、投影出示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c.补充空白,强化感觉。

  师:a、老舍在劳动中发现了真理,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他的文中 发现不少真理,继续读下去,你也会发现不少真理的。

  不劳动,就( ),这也是真理。

  b、你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真理,联系你的生活说说:

  不劳动,就( ),这也是真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7)作者养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与朋友分享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也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8)菊秧遭灾,不怪暴雨,也不抱怨邻家,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说明作者宽厚待人。当花受到摧残时,养花的人难免忧伤,这说明作者对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伤心中表现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9)从小猫上房看出了院子里的花草很多。菊秧有“三百棵”,“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还养着昙花?? 说明:老舍养的花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些都说明老舍的花养得很好。对养花充满了乐趣。

  (10)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

  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爱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随机板书: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

  即须劳动又长见识

  五、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小结:作者通过养花,掌握了养花的门道,在他眼里,花草就像孩子一样需要呵护,这足以看出他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热爱。走近自然,珍惜自然,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2、向生活延展。

  a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b、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

  (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自主认识汉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壁、墙、蚊、咬、断、您、拨、甩、赶、房、傻、转”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捉、条、爬、姐、您、草、房”7个汉字。

  3、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有什么用处,明白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

  4、 通过了解科学常识,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了解各种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 师生交流谈话:生说说自己平时都向别人借过哪些东西。

  2、 师过渡:你们听说过向别人借尾巴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只向别人借尾巴的小壁虎。

  3、 师板书课题,指名生认读,相机出示壁虎图片,引导生观察并交流有关壁虎的资料。

  二、 初读故事,识字学词

  1、 师过渡:这篇课文和上一篇课文一样,只有一小部分汉字有注音,如果你们再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汉字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词语来猜一猜汉字的读音和意思。)

  2、 生自主阅读课文,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

  3、 检查生的学习情况,识字学词。

  (1) 指名生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在这一段中猜出了哪些字的读音,是怎么猜出来的,师予以鼓励和指导。相机出示词语卡片:墙角、捉蚊子、咬住、挣断,指名生认读并正音:“捉”是翘舌音,“挣”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读第四声“zhèng”,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2) 指名生朗读第2自然段。

  ① 出示词语卡片:难看、一条尾巴,指名生认读,强调“难”是鼻音。

  ② 鼓励生说说除了“一条尾巴”,还可以说一条什么(如:一条鱼、一条毛巾、一条小河)。

  ③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小壁虎思考的感觉。

  (3) 指名生朗读第3自然段。

  ① 出示词语卡片:爬呀爬、姐姐、您、拨水,指名生认读,强调“姐姐”的第二个字读轻声,“您”是前鼻音,“拨”不能读成了“bá”。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② 理解“您”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在哪些情况下会说到“您”,理解“您”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③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3自然段,注意强调读好小壁虎和小鱼之间的对话。

  (4) 指名生朗读第4自然段。

  ① 出示词语卡片:甩着、吃草、赶蝇子,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蝇”是后鼻音,明确“蝇子”就是“苍蝇”。

  ② 引导学生区别“甩”和“用”这一组形近字。

  (5) 指名生朗读第5自然段。

  ① 出示词语卡片:房檐、阿姨、掌握,指名生认读。

  ②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5自然段,指导读好小壁虎和燕子阿姨的对话。

  (6) 指名生朗读第6、7自然段。

  ① 出示词语卡片:爬呀爬、傻孩子、转过身子,指名生认读,注意正音:“傻”是翘舌音,“转”在这里读第三声。

  ②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7自然段,读好壁虎妈妈和小壁虎的话。

  4、 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师提醒学生重点读好人物的对话。

  5、 巩固识字。

  (1) 师随机出示本课的词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读成果。

  (2) 单独出示本课的12个生字,指名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3) 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生字识记方法。师指导学生借助汉字的偏旁来理解意思,如“壁、墙、蚊、咬、您、拨”都是形声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加以记忆。“甩”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就好像是老牛的尾巴。

  三、 再读故事,把握内容

  1、 师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了尾巴以及结果怎么样了吗?请你们再次捧起课本,读一读这个故事,从故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2、 生自主读书,在读中思考,抓住关键信息。

  3、 指名生交流,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小结。(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他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课时都没有借到,最后小壁虎发现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

  4、 鼓励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说通顺,抓住重点的内容,语言表达尽量简洁。

  四、 指导生字书写

  1、 师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捉、条、爬、姐、您、草、房。

  2、 再次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在具体的词语中进一步理解字义。

  3、 生自主观察汉字的字形,交流书写要领。

  4、 师适当指导:“捉、姐”是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宽右窄,“爬”的第四笔捺画略长,要托住上方的“巴”;“房”是左上包围结构的汉字,下方的“方”要写得半藏半露。

  5、 师范写,生观察书空。

  6、 生自主描红、仿写,师巡视进行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五、 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汉字,还认识了一只断尾巴的小壁虎,他到处去借尾巴,最终他借到尾巴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动物世界的探究兴趣。

  3、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表演呢。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故事,创设情境。

  1、 师出示断尾巴的小壁虎的图片,指名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生交流的过程中师适时出示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并张贴在黑板上。

  2、 师创设情境: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这只断尾巴的小壁虎,一起踏上他的借尾巴之旅,在他借尾巴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吧!

  二、 学习故事,了解知识

  1、 学习第1自然段。

  (1) 指名生朗读第1、2自然段,指名生交流小壁虎尾巴断掉的原因(被蛇咬住尾巴后使劲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2) 体会小壁虎的心理活动:出示“没有尾巴多难看哪”这句话,指名生朗读,抓住“多难看哪”体会小壁虎的心情。师相机出示有尾巴的壁虎和没有尾巴的壁虎的图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难看”。

  (3) 指导朗读:再次指名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好“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这个问句。

  2、 学习第3-5自然段。

  (1) 师出示学习要求:结合课文插图,自主朗读第3-5自然段,看看小壁虎都向谁借了尾巴,是怎么说的,结果怎么样。

  (2) 生自主朗读第3-5自然段,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3) 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可是都没有借到,因为小鱼的尾巴要用来拨水,老牛的尾巴要用来赶蝇子,燕子的尾巴要用来掌握方向。

  (4) 在生交流的过程中师重点指导以下几点。

  ① 引导学生观察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是怎么动的,画出“摇尾巴”“甩尾巴”“摆着尾巴”,鼓励生说说为什么同样是晃动尾巴,动作和作用也不同,同时,师适时出示这三种动物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体会。

  ② 引导学生关注小壁虎的问话,从“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称呼、“您”“行吗”这些词语中体会小壁虎的文明礼貌,同时适当进行品德教育。

  ③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名生分角色练习朗读小壁虎和三种动物的对话,指导读好小壁虎的文明有礼和三种动物委婉拒绝的口气。

  3、 学习第6、7自然段。

  (1) 指名生朗读第6自然段,鼓励生拓展想象小壁虎“难过”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2) 练习转述。

  ① 出示“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鼓励学生把自己当成小壁虎,想想回怎么对妈妈吗说。

  ② 指名生进行表述,师适当指导指导学生要把自己当成小壁虎,说清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并注意人称代词的转换。(示例:“妈妈,我的尾巴被蛇咬断了,我向小鱼姐姐借尾巴,她不借给我,因为她的尾巴要用来拨水;我又向老牛伯伯借尾巴,他也不借给我,因为他的尾巴要用来赶蝇子;最后我向燕子阿姨借尾巴,燕子阿姨也不借给我,说她的尾巴要用来掌握方向。我没有了尾巴,好难看啊!”)

  (3) 指名生朗读小壁虎妈妈和小壁虎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小壁虎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小壁虎是傻孩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行师适当小结:壁虎妈妈在知道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之后,很心疼他,觉得小壁虎“傻”得可爱,这里的傻不是真的傻,而是一种疼爱的口气。

  (4) 再次指名生分角色朗读壁虎妈妈和小壁虎的对话,指导读出壁虎妈妈对小壁虎的疼爱之情和小壁虎的欣喜之情。

  4、 总结全文,适度拓展。

  (1) 生交流学了这篇课文后收获了哪些知识?

  (2) 鼓励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在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出示相关图片,拓展学生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对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

  三、 熟读故事,情境表演

  1、 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人物的对话语气。

  2、 五人一组,分别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小壁虎妈妈,在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3、 指名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4、 鼓励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请留名同学上台进行表演(五名同学扮演小动物,另一生旁白),师生共同评议,在此过程中,师适当进行指导:表演中要根据情节配上一定的表情和动作,人物的对话要自然,不一定要和书上的句子一模一样,只要意思表达对即可。

  5、 再次指名六名同学上台进行表演。

  四、 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尾巴虽然样子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看来,动物世界真是充满了无穷的奥秘。课下,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更多有关动物尾巴的知识,制作成资料卡,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板书设计

  向小鱼借:用尾巴拨水

  21.小壁虎借尾巴?? 向老牛借:用尾巴赶蝇子? 自己长出了新尾巴

  向燕子借:用尾巴掌握方向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学情分析】

  本课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理念】

  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见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信封。)

  1、提问:

  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2、谈话: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二、指导阅读

  1、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

  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2、讨论:

  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3、自读回信,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柯老师信中的语气特点:真诚、耐心。

  三、总结延伸

  1、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发现去信与回信的异同。

  2、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3、辩论会:

  结合本班实际,自由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正视自己

  善于沟通

  【相关作业】

  1、给自己的亲友写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

  2、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读后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巴”等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信息资源:

  1、猴子、兔子、公鸡等各种动物图片及相关动物尾巴图。

  2、学生收集查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文字、图片、玩具或模型等资料,注意留心它们尾巴的特点。

  3、认读生字的相关课件。(生字卡片也可以)

  重点难点: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教学重点;读好书中问句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以“动物王国要举行比赛”为题谈话导入,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注意“尾巴”的轻音读法。

  (从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出发,先让学生试读、领读,然后教师再重点指导轻声的读法。)

  3、释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圈划出生字。要求:读正确。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同座互相练读,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4个小伙伴合作读, 尝试互相评价,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汇报读,请学生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

  三、随文识字,感情朗读。

  1、认读理解带动物名称的生字。

  (1)逐一出示生字“猴”、“松鼠”、“公”、“鸭”,看拼音读准字音。

  (2)不带拼音,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3)把生字卡片贴在对应的动物图上,指名领读。

  (4)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认读理解“短”、“扁”、“最”。

  (1)出示生字“短”、“扁”、“最”,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重点指导问句的读法:

  谁的尾巴短?兔子尾巴短。(教师重点范读指导好问句末尾词语的升调。学生做游戏,两个小朋友,我问你读,你问我读,看谁的语气读的最像。)

  (3)其他几句问句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尝试读。

  在问句的指导中,教师帮助学生比较各种动物尾巴,顺势理解“最”的意思。

  (4)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运用词语。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长?什么东西短?“扁”用在什么地方?和“弯”相反的词是什么?

  3、利用字族“巴”认识“把”,教师重点指导长句“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的停顿和断句。学生感悟体验着模仿读。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生生引读、对读。

  2、同座拍手读。

  3、加上动作表演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小组内评读、推荐读

  6、开展“比尾巴”表演赛(背诵)

  (多给学生展示、评价的机会,如“你喜欢背哪部分?”“你哪里比他读的还好?比试着读读。”“谁还想读,站起来一起读。”“对于他的朗读,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

  1、贴画,说尾巴。结合书后“读读画画”让学生贴(指名贴)、画(全班学生在书上画)。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说说它们尾巴的特点。

  2、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让学生以小解说员的形式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表达形式不限,能用上今天学习的词语更好。

  (充分展示学生课外的学习资源,如图片、玩具、模型等。)

  3、有能力的学生还可模仿书上的句子也编几句小儿歌。

  六、指导书写“云、公、车”。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习惯。

  2、学习写板报稿。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板报稿的要求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弄清板报稿与平时的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按照板报稿的格式,写清要写的要素,并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明确写作内容。

  板报稿一般要写出哪些内容?

  让我们先研究例文《和书籍交朋友》:本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写?都交代了哪些要素?(活动时间、场所、人物、活动情况、活动方法、意义……)这些要素就是写板报稿必须交代清楚的,也就是板报稿要写的内容。

  二、区别比较,突破难点,学习写法。

  根据习作要求:写报道做到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把内容写具体,标题要醒目,末尾要署名。

  怎样把板报稿的内容写得乘法而不失具体呢?

  研究例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地方写得具体?与记叙文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板报稿与记叙文的区别就在于:板报稿并不需要仔细刻画人物,细致地描写事情每一步的经过,也不需要很多华丽的辞藻,精心的修饰,只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开展活动的情况,结果,意义……因此,篇幅短小。

  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自然段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事例怎样做到简洁而又具体的?通过研究,学生可以发现,这一节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写现象时只重点写了石头、石上小洞的样子。作者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过多的修饰,很细致地描绘,语句十分简洁。

  通过这两篇例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本次习作的写作方法和要求,知道板报稿在结构、语言上的特点,并根据这一要求习作。

  在习作中,命题也是一个难点。怎样才能做到标题醒目?可以要求学生先想清楚要写的内容,再根据内容进行概括,用词语或简练的语句来确定命题。

  三、习作要求,练说练写

  明确了习作要求,就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你准备写什么活动或事情?准备怎样写?在口述的基础上练写。不过,在说或写的时候,一定要对照习作要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写完后再命题,写完后在右下角署名。

  这三步教学过程,要紧扣住教学难点重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习作要求,并按照要求,完成板报稿。

  四、学生练写。

  学生练习写作,完成初稿,教师巡视,相机点评指导。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相关文章: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1-0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02-12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9篇01-2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9篇01-1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01-07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02-04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5篇01-1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五篇02-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02-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八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