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2 13:11: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5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正确理解雪松本领,体会人生哲理。

  3、联系实际正确理解“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教学重点:理解雪松本领。

  教学难点: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词,请看大屏幕,你能读好这些词吗?注意,是读好,读出自己的理解(练读,指名读)

  出示:大义凛然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么读吗?

  (预设:(1)它们是一组褒义词,都是写人的精神的;

  (2)它们都表现了一种宁折不屈的精神)

  3、是啊,透过这些词,我们看到的是面对困境时,一种坚强的人生态度,一种勇敢的斗争精神,一幅可歌可泣的画面,听到的是一首雄浑磅礴的生命壮歌。

  4、带着崇敬之情读好它们(慷慨激昂),(齐读)

  5、谈话导入:在对这种英雄壮举感到由衷地敬仰时,有时候,我们也听到这样一个声音:摆脱困境,是不是还有别的选择呢?

  (沉吟片刻)不急着交流,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后,或许你会有新的启示。

  6、打开书,让我们走进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板书:山谷中)

  二、感受“谜面”

  1、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们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山谷?(指名读)

  2、交流: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谷?

  (预设:南北走向的山谷;平常的山谷;特殊的山谷;有着奇异景观的山谷……)

  3、是的,这是一条既平常又特殊的山谷,它的特殊就在于——(生齐答)[板书:雪松]这种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一个谜(板书:谜),一个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让我们随着两个旅行者走进大雪纷飞的山谷中,去揭开这个谜底。(板书:底)

  三、探究“谜底”

  1、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用曲线把你找到的谜底划出来。

  2、谜底终于被揭开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兴奋、激动),谁来响亮地把谜底告诉在座的同学和老师。(指名读)

  3、课件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4、几乎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这个谜底,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不过,真正的谜底还藏在这段话中,默读这段话,找找造成这种奇异景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交流: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b、雪松这个本领。(内部原因)

  6、雪松到底具备什么样的本领呢?请你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指名读)

  7、课件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雪松与雪抗争的情景,把最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两个词画出来。

  (2)交流:(板书:弯曲、反弹)

  8、组织辩论: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与风雪抗争,那才是勇者。”(出示)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大家运用划句子、圈词语、写批注的方法认真研读这段文字,然后反驳他,要做到有理有据。

  9、交流,相机指导。

  预设1:这是一种斗争的策略,不损害强者的形象。

  预设2:雪松的顽强精神。

  a、“一定程度”:

  (1)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2)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将顶不住,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

  (3)师:对呀!雪松一直在顽强地与风雪作斗争,它是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

  b、“立即反弹”:

  (1)师:是呀,雪松在等待机会,待压力减轻它就立即反弹,多么有效的斗争策略!

  (2)读到这里,你觉得雪松的弯曲是一种怎样的弯曲?(预设:以退为进、充满智慧、充满抗争)

  (3)小结:大家看,作者刘燕敏就是这样的用词精准,一个“一定程度”,一个“立即反弹”告诉我们:雪松不但不是弱者,相反它是强者,更是智者!(板书:强者智者)

  c、“坚韧不拔:(预设:当学生未答到时,可以这样发问:还有什么地方也能说明雪松不是弱者?)

  (1)(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好好地读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仔细看看,风怎样地呼啸,雪怎样地飘落,雪松怎样地抗争,看得真切一些!(自由交流)

  (3)此时,你觉得挺立在我们眼前的仅仅是雪松吗?透过苍松,你看到的还有什么?[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态度;一个生活哲理;一种人,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人]

  (4)朗读:谁来读好这一句?读出它的智慧,读出它的毅力。生练读,指名读,评议。(点击四个字和省略号,你觉得这四个字的顺序能颠倒吗?省略号提醒我们应该怎么读?)

  (5)创设情境朗读:

  a“听!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飞舞,只有雪松——”

  b、“听!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柘、柏、女贞等树,只有雪松——”

  15、总结: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弯曲,这种生存技巧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顽强的毅力。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表达对雪松的赞颂之情,把充满智慧和力量的雪松读到我们的心里去!齐读整段话。

  四、学会“弯曲”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仅解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而且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启示。作者刘燕敏是这样说的——(出示: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2、齐读句子,同学们,课文到此应该结束了,可文章为什么还要写两个旅行者的谈话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4、5两个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3、出示两个句子:“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4、这是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两个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联系上下文,即联系课文内容;二是结合实际,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举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就请你读一读句子,把你的理解和体会写在老师下发的纸上。(学生写话,交流评议)

  五、总结全文

  1、师总结课文: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同学们,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遇到困难和压力,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但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以退为进的策略,具有生存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当然,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同样,不讲策略折蛮干也只能是自取灭亡。让我们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

  2、像这样以退为进的成语或谚语、俗语比较多,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不仅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更要做一个智者!

  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作业超市

  1、摘抄文中或老师提供的富有哲理的句子。

  2、阅读以退为进的故事如《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把你读后的收获写下来。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反弹”、“弯曲”等新词。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二、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三、板书设计:

  (北)

  特殊的风向

  10

  (西坡)山(东坡)

  长谷只

  雪小——满中有——雪大:积长期观察

  杂的雪

  树谜松——本领大:弯曲反弹细致观察

  底苍翠挺拔落

  有所发现

  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生存和发展

  (南)

  四、作业设计、安排

  1、课内:生字描红、抄写词语。

  2、课外:搜集有关揭开自然之谜的故事和文章。

  读了课文后想到了哪些名言、俗语,写下来。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并揭示课题

  1、板书“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谜可以指谜语,有时也指不明真相的事物或现象。如自然之谜、科学之谜等等。(强调“谜”是言字旁)

  2、板书“底”,再让学生说说对“谜底”的理解。谜底可以指谜语的答案,有时指的是事情的真相。

  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神奇的自然界中就有许多人类一时还无法了解真相的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山谷中的谜底。(板书“山谷中的”)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呢?学生质疑。(预设:山谷在哪里?山谷中有什么样的谜?谜底到底是什么?谁揭开了谜底?怎样揭开的?)

  二、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想想自己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几个问题?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想想生词的意思,对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与同桌商量一下,实在不能解决的词语准备质疑。

  3、交流并检查课文的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指读,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质疑,并讨论解决词语的意思。

  4、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个问题了?是从哪一小节中读明白的?指读课文,检查课文的读通情况,结合进行正音,指导学生读顺部分句子。读准“少顷”一词。

  三、再读课文,学习1、2小节

  1、加拿大魁北克的这条山谷留给你的是什么印象呢?读读1、2小节。

  2、讨论:这是一条的山谷。(南北走向、普通、特别、奇异)

  3、引读:说它奇异,是因为。结合板书:西坡长满杂树东坡只有雪松

  说它普通,是因为。

  4、小结:这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山谷,但人们常说“看似平常最奇崛”,的确,就是这普通的山谷中,却有着人们的难解之谜,你知道人们不明白的是什么吗?(为什么西坡长满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没有杂树呢?)

  四、学习第三小节

  这个不解之谜直到1983年的冬天才被两个旅行者解开,谜底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两个旅行者一起走进这个普通而又奇特的山谷,去揭开这个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底吧。

  1、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想想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长满杂树呢?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指读句子并出示“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你认为产生这种奇异景观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板书: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a、是风雪大,b、是雪松的本领大)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当时环境的语句,读一读,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交流读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出示相关的句子,读出风雪之大。句子(一):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句子(二):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句子(三):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6、仅仅是因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这些外在因素才造成了这个奇异的景观吗?认认真真地再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学生再读那段话。(雪松的本领)

  7、出示填空题:东坡没有杂树,是因为。

  西坡长满杂树,是因为。

  8、那东坡的雪松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能存活下来呢?读读书上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9、讨论:出示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指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板书:积压、弯曲、滑落、反弹

  10、东坡雪大,而雪松却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这是因为。

  11、出示句子“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会更加敬佩雪松的。指读句子,让学生说说敬佩它的理由。我觉得雪松。

  12、是啊,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挠,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长久的生存,它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一棵普通的植物却充满了智慧,让人不由地佩服、赞叹,让我们把这种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再来读读这两段话,赞美一下风雪中的顽强者、聪明者和胜利者。

  13、山谷中的这个不解之谜,如今终于被揭开了谜底,引读句子“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你认为这是旅行者偶然的发现吗?说说理由。

  14、小结:是啊,没有谁会随随便便获得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如果旅行者不能顶风冒雪去山谷观察、思考,又怎么会揭开这个自然之谜呢?看来,困难和压力是对我们的考验,就看你能否经受住考验。

  五、学习生字词

  1、再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易错处,引起同学注意。教师重点提醒“帐篷”的`“篷”字不要写成“蓬”,可以引导学生比一比它们的不同,再分别组词。

  2、学生描红生字。

  3、抄写词语。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外去认识“柘”、“女贞”等树。

  3、围绕“多么的雪松啊!”写一段赞美雪松的句子。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引出需求

  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环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的确,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而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领悟!

  2、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到加拿大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明确了今天的任务,就是将跟随两位旅行者前往山谷中,一起去揭开谜底。打开书本,默读第三节。思考: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呢?用铅笔勾画出能帮助你解开谜底的语句。

  2、交流讨论谜底:

  (1)“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b、 松树特有的本领决定。(自身原因)

  3、这个本领是指什么?自由朗读第3小节,找出重要的句子回答。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2)自由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哪些词语?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

  (3)齐读这句话

  (4)哪位同学愿意借助实物把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借助尺演示)

  (5)小结:刚才的演示物换成硬木头行不行?为什么?

  4、教师范读:“就这样,反复地积,……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积、压、落、弹)

  学生齐读这句话

  5、小结: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只会一个劲的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是啊,雪松一次次地承受着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着这种压力,从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了山谷中一道奇异的景观。如今,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让我们再次把谜底告诉大家。(齐读第三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山谷中的旅行者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自由朗读第三大段。

  2、出示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球反弹的机会。”

  “弯曲不是到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3、齐读这两句话。

  4、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出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小不忍则乱大谋。

  退一步,海阔天空。

  大丈夫能屈能伸。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齐读这些名言俗语。

  (2)积累。

  (四)总结全文

  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学会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和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记住:进一步,寸步难行;退一步,海阔天空!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谷?

  (南北走向的山谷)

  2、藏在这山谷中的谜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这谜底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1)师:我想,谜底终于被揭开了,每个人都会——(很兴奋、激动),让我们兴奋地把谜底告诉大家。

  出示: “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2)究竟是什么原因才出现如此奇异的景观?

  a、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b、(还有原因吗?)其他树没有雪松这个本领

  (3)对于这一原因,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

  2、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重要的句子来回答。

  (1)自由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了哪些词语?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

  (2)哪位同学愿意借助实物把这部分内容讲解给大家听一听?

  (4)小结:刚才的演示物如果换成硬木头行不行?

  3、不过,雪松刚直,大雪又袭来,就这样——(齐读)

  (1)教师相机圈出:四个“反复”,积,弯,落,弹

  (2)讨论:你们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什么?

  4、小结:是啊,雪松一次次地承受着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着这种压力,从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了山谷中的一道奇异的景观。如今,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让我们把这个谜底再次告诉给大家——(齐读)

  5、此时,你怎么看文中的雪松?

  6、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

  三、深究课文,学习第4—6自然段。

  1、两位旅行者也想到了很多,闭上眼,让我们细细聆听!

  2、听了这两位旅行者的启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让我们也像旅行者一样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再读课文第4、5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1)讨论。

  (2)学生交流:

  ①自由说对待外界压力的两方面:ⅰ 正面抗争

  ⅱ 先适当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②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吗?

  ③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④让我们记住旅行者给我们的启示吧!(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悟。

  1、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无论是谁,对于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

  2、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从雪松身上感受到“弯曲不是 ,而是 呢?

  3、想象练笔,出示:

  弯曲不是 ,而是为了 。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读,体会雪松的智慧与顽强。

  4、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

  1、板书“谜”字。学生猜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手指)

  2、简介谜语的组成: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

  3、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

  (板书:山谷中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要求:

  (1)边读边画卅生字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字形。

  (2)找一找“山谷中的谜”和“谜底“分别是什么,用横线面i出来。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

  ①出示认读,纠正读音:柘、丫、贞、帐、摧。

  ②同音字比较:“摧”与“催”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①“山谷中的谜”是什么?

  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②“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谜底”又在哪里呢?

  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这足课文告诉我们的“谜底”,补充课题中的“底”。

  4、课文除了写了山谷中的“谜面”和“谜底”,还写了什么?

  人们从“山谷中的谜底”中得到的启示。

  5、默读课文,根据“谜面——谜底—启示”划分段落。

  三、精读课文,弄清“谜面”

  1、这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教师相机用简笔画画出这个山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l自然段,把山谷中的奇异景观在图上示意出来。

  2、指导看图复述“山谷中的谜”。

  四、布置作业

  1、描红生字,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预习第3—6自然段,体会两位旅行者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初悟谜底

  1、出示词语: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

  (1)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儿来?

  (2)这些词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有时我们必须选择坚强,并且通过正面的抗争战胜困难。但有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另外一种抗争与生存的方式,那是什么呢?谜底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山谷中有个什么“谜”呢?它的谜底又是什么呢?回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探究谜底

  1、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1)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真正的谜底就藏在这句话中,建议同学们用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语句的方法去找一找。

  (2)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你发现了吗?

  ①出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没有雪松这个本领

  ②过渡: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山谷中的大雪吧,课文中有所描述吗?

  用边读边在脑海中画画的方式读一读第3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把出现在你眼前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

  ③狂风呼啸,漫天飞舞的大雪肆虐地朝大地袭来,整个山谷被一片皑皑的白雪笼罩着,面对这样的气候和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再读第3自然段的前三句话,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山谷中所独有的雪景吧!

  2、能在风雪更加猛烈的东坡生存的只有雪松,而其他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那是因为其他植物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在谜底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1)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2)这句话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仔细地圈一圈,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想象“积”到一定程度,是什么样的程度?(板书:积)

  ②过渡:在这样的重压下,雪松那——(引读)(板书:弯)这是雪松向风雪屈服低头的表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③原来,弯曲是为了……(板书:落)雪橙把纷纷扬扬的雪片从身上抖落下来,原来它一时的弯曲是为了能立即反弹过来,(板书:弹)这样的反弹卫重新展现出雪松独有的身姿,你们看见了吗?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④作者用这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描写,为我们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谁能用这句话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富有弹性)

  ⑤雪松是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卫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虽然是弯曲,但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力量!

  (3)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①面对着暴风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

  ②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

  ③从这幅雪松傲雪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挠,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它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这种对生命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怎能不让人惊叹,佩服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3、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就是雪松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的原因,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

  三、整合拓展,揭示谜底

  1、从雪松的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船示呢?

  出示两位旅行者的对话,引导学生读好这段对话。

  2、如果说雪松面对外界的压力是雪花,是狂风,是最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么我们每个人面对外界的压力可能是什么呢?

  3、拓展延伸。

  (1)雪松在与风雪的搏斗中智慧地弯曲,从而顽强地存活下来,其实不止是雪松,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都有这种弯曲的本领,你注意过吗?

  植物尚且如此,智慧的人类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2)对于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我们的古人已心神领悟,所以才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有了“小不忍则乱大谋”。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或谚语、俗话吗?

  4、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式的弯曲,请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四、布置作业

  1、收集并整理有关“智慧的弯曲”的成语或谚语、俗语。

  2、写一篇读后感。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7、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反思12-16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02-27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02-24

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设计12-11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10-23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12-11

余光中《乡愁》的教学设计12-11

《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11-28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01-17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范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