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6 15:18: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殷切期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挂图、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有层次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热切期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课文,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收到过亲人送的礼物吗?你了解这些“礼物”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礼物》。

  二、初读诗,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诗歌,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读诗,也可以读生字组词,并引导学生随机介绍自己识记字方法、积累的好词语。

  三、自读诗,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想想自己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

  2、全班交流,你最喜欢诗中哪个礼物?为什么?

  教师随机抓住学生回答的原因,指导他们通过不同方式深入理解自然的力量,生命的伟大,时间的珍贵和知识的重要。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3、指导从整体上朗读诗,读出喜爱之情。

  四、创设情境,体会感情。

  1、音乐渲染,教师朗读诗,学生想象。

  2、学生谈从亲人送的礼物中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点拨出无论什么礼物,都表达出了亲人们对“我的关爱与期望,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深深情谊与殷殷期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亲情的可贵和伟大。朗读的形式多些,可以个别读,分节读,小组读等。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试背颂。

  七、板书计划

  礼物

  种子

  懂得

  自然

  礼物

  小鸡

  懂得

  生命

  亲人的关爱、期盼

  手表

  懂得

  时间

  《少儿百科全书》

  懂得

  世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2、会写本文的生字。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学习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体会到亲情的?

  3、观察文中前四自然段,看看这几小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依照诗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5、全班交流所写的内容。

  二、指导学生写字

  1、学生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提出较难写的。

  2、教师示范写有关字,重点指导写“礼、懂、精、博”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D2中的第一行。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游子吟》。

  2、和家人一起制作家庭小档案。

  3、预习第二课。

  四、板书计划

  游子吟

  家庭小档案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与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汇报单,小奖品,磁扣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形,一定要注意观看啊。(课件出示一个圆点)。

  生:老师,就是一个圆点啊。

  师:是啊,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可别小看这个点。许多点排列起来就组成一个有趣的点阵,比如:我们常玩的五子棋,围棋(出示五子棋,围棋的图片)都是由各个点组成的点阵。其实,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就开始研究点阵了。这节课,我们也来尝试研究点阵的规律,好吗?(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1、出示点阵,提出问题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数数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

  生:我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2的正方形,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3的正方形,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4的正方形,共有4×4=16个点。

  2、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在研究这一组点阵中点的个数时,同学们研究得非常好,但是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又该怎样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师:谁来汇报讨论的情况?

  生:我们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这个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也就是n×n

  师:总结得非常好,教案《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教案》。也就是说:用“横排数×竖排数”,对吗?(板书)你们能根据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点阵有多少个点,并画出此图形吗?(学生点子图上画第五个点阵图,展示)

  师: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前面四个都可以看作正方形,所以第五个图也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我们把第5个点阵中的点,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划分(出示教材第82页第(3)题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

  生:(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所有奇数相加的和。

  师:真了不起。这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叫做“折线划分法”。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这组正方形点阵中有很多规律。能用刚才的方法来研究长方形的点阵吗?

  生:可以。

  师:课件出示一组长方形的点阵。提问:你们能用刚才的两种方法发现这个点阵的规律吗?

  生:(1)。横排×竖排:1×2,2×3,3×4,4×5

  (2).折线划分法:2,2+4,2+4+6,2+4+6+8,2+4+6+8+10

  师:在点子图上画出第5个点阵。小组交流,研究: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生:(1)两个两个数:1×2,3×2,6×2,10×2,15×2

  (2).斜着一层一层数:1+1,1+2+2+1,1+2+3+3+2+1,1+2+3+4+4+3+2+1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点阵外,还有很多其它形状的点阵,我们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看看,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课件出示三角形点阵图)你能用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展示,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画出第五个点阵。

  生;1,1+2,1+2+3,1+2+3+4……

  三.应用新知,兴趣优在:

  师:其实,点阵是灵活多样的,每个点阵都有自己的规律。(课件出示练一练第2题)观察下图中的几个图形,小组内说说他们的规律,然后小组合作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学具粘出下一个图形。

  生:汇报,展示。

  四.课末设计,兴趣高涨:

  师: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一些点阵的规律。现在,你想自己设计一个点阵吗

  生: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点阵设计大赛,好吗?课件出示要求:

  点阵设计大赛

  1、设计时间:5分钟

  2、设计要求:(1)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幅有规律、美观的点阵图,画出前4个点阵,并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的数量.

  (2)每组派代表说明设计的方法及点阵中的规律,并展示作品.

  (3)优秀小组的作品,在班级”展示台”展出.

  生:小组内自由设计,展示。

  五.联系生活,兴趣永存:

  师:看来,同学们各个都是个出色的小设计师啊!点阵的规律,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课件出示图片)一些大型活动的展示标志,广场上美丽的花坛,由点阵构成的各种图案等等。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点阵的规律,离不开数学的知识。对吗?那么,就让我们用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学习: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幅简洁准确的图像。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拓展。以各种美术活动为引线,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及情感需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设计

  说明

  教学内容:

  初中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优美的校园》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2、认知目标: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3、技能目标: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教学重点:

  1、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

  2、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消失的规律?

  教学难点:

  1、怎样取景与构图才能表现好校园?

  2、采用什么表现方法才能显示校园的美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厚纸板、建筑物图片或挂图、本校校园环境和建筑物照片等。

  学生准备学具:厚纸板、方开纸盒、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一、导入新课(4分钟)

  师:让我们去游览校园环境,大家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到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记录。(培养学生爱我校园的美好情感。)

  生:兴趣盎然。

  二、发展阶段

  1、师生活动(10分钟)

  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师欣赏大屏幕(校园建筑物图片欣赏:主要是体现平行透视规律和成角透视规律的)

  师:提出问题:结合刚才在外面欣赏的校园,来总结一下这些建筑物的特点。

  生:回答(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注: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你们真的是很棒。(鼓励)

  大家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思考,看哪一个同学说得最好。

  请举手的学生回答,教师要不断鼓励大胆发言,表扬回答有个性的同学,鼓励不敢举手的同学参与进来。

  生:路灯。(掌声)

  师:在想想看,还有吗?

  生:路旁的大树,电线杆,楼梯。(掌声,气氛热烈)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有谁能为我们表演一下记忆中的大树呢(课堂掀起了高潮,大家的表现欲很强,都想上来试一试。)

  2、学生活动(分钟)

  3、合作评价与探究总结

  充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小组评,集体评。(此时高潮迭起,全体参与,氛围热烈有序)

  生:通过自由组合,讨论交流,小组成员间达成共识

  师:分析学生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平行透视规律。在这样的活动中,大家轻松而又快乐学会。

  师:打出投影:两种透视现象的不同。成角透视规律在大家看来是不是很容易学会了?

  生:是。

  4、自主合作与练习

  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课前准备的纸盒,练习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纸盒的立体形象。教师巡回指导,走进学生当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表现,并且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生:练习

  5、动手制作与欣赏

  师: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

  生:欣赏,领略一下表现手法,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但要提示学生,不要被教师的示范框住思维,目的是发挥个人所长、个人风格,体现个性。

  三、收拾与整理

  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在校园中进行对景写生。写生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确定最佳构图、对物象主次的区别表现以及对物象简繁的必要的取舍。

  五、课后反思

  (一)扬两个亮点

  1、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平行透视规律和成角透视规律的,学生赏心悦目,学习过程兴致盎然。

  2、学法引导注重过程的生成性,由浅人深,从扶到放,在认识、掌握、应用中逐步形成了学习能力。

  (二)纠一个偏离

  教之过。教师过多地在教上下工夫,淡化了对学生认识基础的考察,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深入体会战象的思想感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预习课文,了解大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很多事情,大象还能帮助人们冲锋陷阵,这样的大象叫战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战象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3.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本课的战象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你想知道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4.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 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Kou jiāo gé

  日寇 香蕉 皮革

  三、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哪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归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品味情感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嘎羧行为、神态的句子,体会嘎羧的高尚情怀。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第 二 课 时 教学流程: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嘎羧的事情。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已养成,本课课文较长,教学易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找出描写嘎羧行为、神态的句子,体会嘎羧的英雄情怀。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亢奋”怎样理解,从哪些地方看出亢奋?(急切心情,两只眼睛烧得通红,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它急着干什么?

  (2)“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这是什么动作,嘎羧可能在想什么?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 “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这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是做什么的?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

  (3)“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péng)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jiǒng)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嘎羧来到哪儿?(原来嘎羧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

  嘎羧来到这里干什么?找出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证明你的观点。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

  “亲了又亲”的礁石,嘎羧可能在想什么?

  (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péng)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jiǒng)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

  想一想,这是什么动作?结合“吼声激越悲壮”理解

  嘎羧可能在吼什么?

  (“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4)太阳升到了槟(bīng)榔(láng)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钻进一条草木茂盛的箐(qìng)沟。在一块平缓的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来。

  “哦,这里就是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我记得很清楚,喏(nu),那儿还有一块碑。”波农丁悄悄地说。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荒草丛中,果然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三个金箔(bó)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tuǒ)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鸡叫头遍时,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走到坑边查看。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嘎羧来到哪儿,它来干什么?找出它的动作

  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

  挖一阵就喘息一阵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

  嘎羧披挂了象鞍,凭吊了战场,怀念了战友,又在这里费劲了力气,从早到晚挖坑,他想做什么?

  (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4、战象为人们做了许多的事,人们又怎样对待大象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你的感受。

  (1)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2)“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5、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评: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四、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五、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⒉学习声母与“aoou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aoouiu”的发音。拼读有关音节。了解“iu”的标调。

  教学难点:“ao”的发音是难点,口型唇位到位,才能正确发音。

  “iu”的教学也是难点。发“iu”时,中间有“o”;“iu和

  “ui”的字形相近,学生容易混淆。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⒈师:老师给你们变魔术,看谁的小眼睛最亮,一眼就看出老师变的是什么拼音朋友?

  用电线加手型变出:z、s、n、d、q、x、b

  ⒉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很多拼音朋友,老师这儿就有几位老朋友很想念大家了。来,小朋友,咱们和它们打个招呼。

  出示单韵母卡片:a、o、e、i、u、ü。(齐读)

  ⒊师:谁能从这六张卡片中找出二张拼成我们已经认识的三个复韵母?

  请学生上台拼卡片并指导说话:

  a和i在一起ai、ai、ai

  e和i在一起ei、ei、ei

  u和i在一起ui、ui、ui

  ⒋导入:单韵母的本领可真大呀!除了能组成“ai、ei、ui”外,还可以组成另外的新朋友呢!想不想跟他们交朋友啊?(板书课题)

  (二)初步认形。

  ⒈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汉语拼音第10课。看看今天要写的3个复韵母分别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

  ⒉指名说,师板书:aoouiu

  (三)读准音。

  ⒈这几个新朋友谁会读呀?指名读。

  ⒉不会读的小朋友,我们也可以根据图来猜出读音。

  像第一张图,图上画的是五环旗,是奥运会的标志。“奥”字就是“ao”的第四声。

  第二张图上画的是“藕”,“藕”就是“ou”的第三声。

  第三张图画的是小朋友在游泳,我们就可以推出这个复韵母念“iu”。

  ⒊听录音读→同桌互听互读→全班抽查→正音。

  ⒋读读四声。

  ①自由读→同桌指读。

  ②师任意写“ao”的四声,学生读,开火车读。

  ③生标“ou”的四声→纠正→各种方式读。

  ④生标“iu”的四声,注意与“ui”比较,儿歌记忆——小i在前iu、iu、iu,小i在后ui、ui、ui,同时强调“iu”的声调标在“u”上。

  ⒌做手势齐读板书,抽读。

  ⒍“比耳朵”游戏:师读带调韵母,生上台指出韵母,对了,其余学生拍三下手,齐说“对、对、对”;错了,就举手帮助他。

  (四)课间操。

  iū,iū,什么iū,语文写字得了优;

  iú,iú,什么iú,鱼儿鱼儿水中游;

  iǔ,iǔ,什么iǔ,你是我的好朋友;

  iù,iù,什么iù,上下楼梯要靠右。

  (五)音节练习。

  ⒈“aoouiu”很喜欢交朋友。瞧,它和谁交上了好朋友?

  出示:z—ao→zaoj—iu→jiuy—ou→you

  l—ou→louy—ao→yao

  自由拼→指名拼→开火车拼。

  ⒉它们还可以和谁交朋友呀?你来帮它找找朋友,好吗?

  ①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②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朋友。

  ⒊同学们真能干啊!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朋友呢!看看你们能不能认识它们?

  jjiao

  出示三拼音q——i——ao——qiao指名拼→同桌互拼→标声调拼→选一个音节扩词说句子训练。

  xxiao

  (六)书写练习。

  ⒈说说要注意什么?①要靠拢;②要匀称;③写中间。

  ⒉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拿笔姿势要正确。

  (七)扩展练习。

  ⒈做音节卡片

  要求:⑴给韵母戴上帽子。

  ⑵写完了要把它拼一拼。

  ⑶完成后端端正正坐好。

  ⒉汇报交流。

  ⑴小组代表上台领读音节,并把卡片贴在墙上。

  ⑵学生走出座位拼音节。

  ⒊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0课,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板书:

  aoaoaoaoaoz-ao→zaosaobao

  y-ao→yaodaomao

  taolao

  ouououououl-ou→loumou

  y-ou→youfou

  zouzhou

  iuiuiuiuiuj-iu→jiuniuliu

  qiuxiu

  jjiao

  q——i——ao——qiao

  xxiao

  五、教后感。

  这是我支教下乡的一堂示范课。

  这堂课依据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七、八岁的孩子一上一年级,就要学习抽象的汉语拼音,是很枯燥乏味的。因此,以“情趣性、游戏性”为特点,倾心教学情境的设计。如:“变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ao、ou、iu”的读音时,充分利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看插图猜读音,听录音读,尝试读(亲自体验),并以学生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3个新的复韵母。在教学复韵母的四声时,我大胆地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带着学生学完ao的标调后,让学生尝试ou和iu的标调,让学生当“小老师”检查其余学生对韵母的四声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互学互评的生生交往。在三拼音教学中,标调后选音节扩词语进行说话训练,体现了拼音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特点,也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我结合了iu的四声,把教材有机整合到课中操中,这种有计划的行动,在增强趣味时的同时,调节了学生学习的情绪,也巩固了iu的四声。为了进一步巩固“ao、ou、iu”与声母相拼的音节认读,我设计了给韵母找声母朋友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情绪很高涨,思维很开放,这一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凸现了学生主体性,张显了他们的个性,解放了他们的创造性,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而动手让学生“做音节”卡片,这一环节学生同样表现出一种饱满的激情,在展示作品时,学生异常兴奋,因为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20xx-10-14]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学习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师生共同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再次总结出来。

  4.引导提示学生本文的结构和以往的课文有所不同。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和读音发生变化的字。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与同桌议一议。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把你受到的启示写下来。

  2、学生写启示。念给同学听听。

  3.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03-0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十篇02-14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01-31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01-2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03-12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四篇02-09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02-22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七篇02-13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七篇01-31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六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