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26 16:22: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2页和第3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尺和格子图等实物,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在探索交流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交流资料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收集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交流。

  如:一袋方便面的价钱是1.2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是2.6元……

  (二)师出示图片

  师:王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看大屏幕。

  请你认真读一读,并说一说每张图表示什么含义。

  生读小数并结合图说小数表示的含义。

  (三)小结

  看来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小数(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猜测,实践体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大家伙,(师举起给学生们看)什么呀?(生:米尺)它有多长?(1米)可以干什么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这节课上它的功劳是最大的,借助它我们会掌握很多新知识。

  请两位同学合作测量一下课桌的高度及它表面的长度,谁愿意?

  两位学生测量,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板书记录:桌子长60厘米多,高80厘米。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生:可以用小数。

  小结:在我们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直观感知

  1.借助课件,引导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生:1分米)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生:十分之一米)像这样的分数也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师:那3分米、7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和小数怎么来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汇报。

  生:3分米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三米,也可以用0.3米表示;7分米则是……(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出示。)

  师:0.3米里有几个0.1米呢?0.7米里又有几个0.1米呢?1米里面有几个0.1米呢?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师出示米尺教具:谁能在我的米尺上指出0.1米、0.3米、0.7米及0.9米……

  生台前汇报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太棒了!通过观察以上分数和小数,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形式地强化认识,理解一位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渗透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2.借助直观迁移,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32页图片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生:1厘米)1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一百分之一米)也可以用0.01米表示。那么4厘米、8厘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呢?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汇报整理(课件演示)

  师追问:那么12厘米、38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小数呢?谁来老师手里的米尺上指一指呢?

  生找,指,并说为什么,那么1米里又有多少个0.01米呢?(100个)

  师: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师板书)。

  3.直观迁移,独立探究,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33页的图。

  生独立思考后完成书中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师追问: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如:0.006,0.015……)

  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汇报:分母是1000的分数也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探究、小组交流等方法理解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具体意义,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又一次渗透了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迁移推理。

  师: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来表示?五位小数呢?

  生: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可以用五位小数表示……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迁移应用,已经对小数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继续推理下去,有助于学生清晰而深入地理解,从而感知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认识计数单位

  师:整数有计数单位,小数也有计数单位,你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吗?尝试说一说。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

  师课件出示,并要求学生齐读(板书上显示)

  追问: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

  板书: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然后直接出示,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完成书36页1、2、3题,要求: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基础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总结

  1.师: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生畅所欲言。

  2.齐读书33页“你知道吗?”内容,了解小数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理解。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小数产生的历史,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37页7、8题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亲自经历测量活动,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加强了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在教学小数意义这部分时,我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和实物教具相结合,直观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然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我充分借助迁移类推,合理安排引导和放手的时机,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观察花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开放。

  (2)学习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自然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孩子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体会花儿开放的美。学习用不同方法表达。

  难点:弄清不同植物的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教具准备:

  1.各种花开的图片。

  2.部分课文内容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欣赏鲜花盛开的图片,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大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共同练读难读的句子。

  3.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娇嫩”,书写“娇嫩”。

  4.指名读全篇课文。

  三.品读感悟,理解积累

  阅读第三自然段,解释“花钟”。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1.请学生说说什么是花钟。

  2.师:这位植物学家可真了不起,设计得多少巧妙啊。“只要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了。”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4.课件出示花钟的图片,介绍有名的花钟。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花钟的设计是那么巧妙,那么植物学家是依据什么设计的呢?花钟的奥秘就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同学们快点去探寻花钟的奥秘吧。

  2.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说设计花钟的依据。

  3.师:“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

  4.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5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好在哪里。相机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

  6知识拓展,学习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表达同一个意思。

  三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不同的花为什么样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呢。请各个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2各小组汇报合作成果。

  四总结

  1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花钟》这篇课文,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设计:

  (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概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本科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所需课时1课时。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旋转与平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很有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

  3、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图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及掌握,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采用演示、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电教辅助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玩具风车、飞镖各一个,方格纸题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由“游乐场游戏引入。

  教师先说规则:一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些词(滑梯、推积木、小猴表演),同学们先理解词的意思,然后用动作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面向大家),让他根据大家的动作猜出这个词并说出来。接下来一人猜词,其他学生用动作表示看到的词的意思。

  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几个动作,你感觉它们的运动特点一样吗?其实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读书资料上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在看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读书要求。

  [设计意图:从猜词游戏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对这些词的理解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形体表示词义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先看读书要求,这样使学生知道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和任务看书,使学生有思考的内容,同时对以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8个物体运动的画面。

  (风扇的叶片转动、升旗、、推窗等)。(课件出示)

  生随着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把看到的现象表现出来。

  (2)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3)4人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用符号表示。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移和旋转。

  刚才大家看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平移和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有变?(形状和大小)

  2、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

  想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吗?欢欢想请大家试着做一做旋转和平移的动作。听口令用身体活动来表现这两种运动。

  3、判断下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课件出示)边演示学生边答,注意语言表达完整性。

  (三)、深入感知,探究平移。

  1、出示捉迷藏的游戏。(课件出示)

  生观察,思考,按要求寻找福娃兄弟。

  2、引导生认识平移的方法:看整图(板书)。

  3、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图形的某一部分来研究平移呢?出示:三角形图。

  (1)你能看出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上)你是怎么看的?(箭头)

  (2)那么它向上平移了几格呢?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请生拿出▲和方格纸来移一移,说一说。

  小组讨论三角形怎么数平移了几个格子?引导生认识对应点。板书:对应点

  (4)你还可以从三角形的哪一部分看出三角形也向上平移了3格?引导生认识对应边。板书:对应边

  小结:在物体平移前后的位置上,任意选一组对应点,再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平移了几格。

  4、巩固深化:

  (1)课本P19试一试中间的三角形图,请生任意找一组对应点,用铅笔点出来,再数数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请你在蜡烛图和小鱼图上点一点,数一数,再把空填写完整。

  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注意纠错。

  5、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你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图形吗?

  (1)试画 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

  (2)展示交流。

  (四)、欣赏与拓展。

  平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还运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美丽的图案。( 课件展示图片)

  体会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创造的美,了解平移和旋转的作用。

  (五)、小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表现,设(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像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八、帮助和总结

  随时深入课堂,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对不懂的'学生要及时讲解。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新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 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 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 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四、 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六、 答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教师明确: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同时出示幻灯片。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教师继续提问: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教师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教师明确:获得了。

  继续提问: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再问:这段话在文艺工作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教师明确:“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教师明确:“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师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七、 教学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美的真正内涵,即朴素美有时比华贵之美更加感人。

  八、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八、 板书设计:

  (对比)

  九、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2、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二、练写生字词。

  三、读背第一段。

  四、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五、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六、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七、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八、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九、作业 :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3、预习《燕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个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

  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

  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

  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第2自然段。

  奇异

  第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

  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千米;平均深:2268米;最深:6009米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3、指导朗读:

  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

  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

  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壮丽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神奇 3、自然博物馆

  4、动物王国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七篇02-13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01-23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01-2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03-04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02-2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02-10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01-30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02-09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七篇01-2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七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