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24 10:04:09 登绮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通用7篇)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感知余数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学具分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列式和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希沃电子白板课件,小棒,草莓,盘子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图形宝宝都已经藏好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一部分图形猜出后面藏着哪一个图形宝宝吗?(生猜测后师展示图形并提问:、各有几条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有剩余的情况。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摆小棒)他们是按照怎样的要求在摆呢?你能从图中找到重要信息吗?(生汇报)

  (2)如果让你也摆一摆,你最想摆哪个图形呢?(生汇报;师随机根据生的汇报让生猜测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你想要摆的图形。并随即抽取3位学生上台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展示三位学生作品:

  师:3位同学用11根小棒分别摆了,摆得图形虽不同,却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么?(都有剩下的小棒)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里又藏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与之前已学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莓园,到那里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2、学习例1,在对比中感知余数的产生。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吗?(正好摆完)你能根据你的摆法列出算式吗?(6÷2=3(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6里面有3个2)

  (3)象6÷2=3这样的除法算式咱们以前就学过,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师:同学们真不错,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4)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

  (5)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摆法。(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没有?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不够摆一盘)

  师:这1个草莓就是多余的草莓。

  (6)你能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试着把你的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7)老师也列好了算式7÷2=3(盘)……1(个),看看你们能看懂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引导理解算是含义)

  (8)对比7÷2=3(盘)……1(个)和6÷2=3(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剩余的1个草莓)

  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数字1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表示剩余的这个数叫做“余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该怎么写呢?

  (9)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师边范写边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生随师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请同学认真听!(师范读生学习读法。)

  三、巩固练习。

  1.课本P60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P60做一做第二题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课本P64练习十四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咱们以后讲继续学习。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

  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棒、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操作和有趣的习题,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并喜欢数学。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运用表内乘除法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乘除法问题。本节课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学具和预习,已经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继续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口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表内除法了,并且学的非常棒,老师这里有几道没有写得数的除法口算题,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读算式并直接说出它的得数。(鼓励)

  2.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儿童节到了,有一个班的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个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个草莓,可以摆几盘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6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像屏幕上这样分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示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强调单位的书写、算式每个部分的名称)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在摆果盘的'时候发现原来有7个草莓,现在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7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呢?(巡视指导)

  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不能摆到盘子里?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师:我们把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2)平均分时有剩余,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再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示范)

  生:学生写出除法算式。7÷2=3(盘)……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学生汇报。(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剩余一个”

  (3)通过习题巩固认知

  p60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观察课件,找出规律

  有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了这样的规律图,请你接着写出13根,14根,15根的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除数都是多少?

  余数都是多少?

  余数可能是4吗?余数可能比4大吗?

  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拓展——摆五边形,三角形

  2.通过习题巩固认知(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特意为咱班4个小组准备了几颗智慧星,要奖给大家。看!你知道把这8颗智慧星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几颗吗?

  生:有8颗小星,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2颗。

  师:(贴到黑板上)智慧星代表着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会观察、会考虑,今天这节课你能做到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出示情境图)阳光明媚的一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郊外举行野营活动,大家在野外尽情的游玩,四个好朋友约好午餐时要一起分享带来的食物,瞧!谁来说一说,他们都带了哪些食物呢?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由自身的“一”个问题,再看到了“众”多问题,让同学体验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三、动手操作,认识余数

  1.解决分面包的问题。

  (1)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

  师:那我们先来把9个棒棒糖平均分给这4个小朋友,好吗?

  (同学操作,教师巡视;之后请同学到实物投影前展示)

  (2)同学一边演示一边说明自身的方法:

  师: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了几个棒棒糖?还余下几个?余下的一个该怎么办呢?还能继续分吗?

  小结:(课件)看来,9个棒棒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2个棒棒糖,还余1个。

  【通过同学亲自动手分小棒,感受余数的发生,为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比除数小”奠定基础。】

  (3)尝试列算式,认识余数。

  师:你能把刚才分面包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尝试列算式,师巡视。

  【引导同学根据自身动手分棋子的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协助同学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具体含义。】

  师:同学们都有自身的想法,把9个棒棒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2个棒棒糖,为了表达的规范,数学上统一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剩余(板书)。余下来1个,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除法家族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它就是……(生:余数。)

  (4)学习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以和读法。

  ①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其他成员?(生:被除数、除数、商)还有一位新成员――余数。

  ②师:在这里,被除数9表示什么?除数4表示什么?商呢?余数呢?

  生:9表示9个棒棒糖,4表示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2表示每人分2个棒棒糖,1表示还余下1个。(指名回答)

  ③师: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生尝试读,个别读)

  ④师:那,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生:9个棒棒糖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2个棒棒糖,还余下1个。(指名回答)

  【通过引导同学用算式表示分面包的过程,使同学理解了算理。】

  2.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分10个面包。

  ①师:9个棒棒糖同学们分的可真好!你们能再帮他们分分这10个面包吗?同桌合作。

  【同学通过互相交流分棋子的方法以和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思,以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分其它的6种食品。

  刚才我们帮四个小朋友解决了把9个棒棒糖和10个面包平均分的问题,他们可高兴了!

  下面我们就继续同桌合作,把余下的食物分完吧。听好了,选择其中一两种食物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想一想,假如不用小棒,你会这样分呢?想不到的,可以借助小棒,并且将你们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生同桌合作,分余下的食物)

  【在这一环节,有的同学根据表内除法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同时,也遵循了同学在学习中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四、观察分析,探究规律

  1.观察考虑1(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①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各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②生观察。(必要时,看暗示、启发关注除数与余数的比较)

  ③师:假如余数比除数大,或者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那样的话,还能继续分。

  【为了引导同学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让同学认真观察算式中的各个数,自主发现余数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引导同学深入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提出“假如余数比除数大,或者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让同学在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在具体、实际的情境中,深刻认识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五、应用拓展,巩固提升

  1.刚才同学们帮四个好朋友解决了问题,下面我们来完成课本上60页的做一做。

  【通过巩固练习,让同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图中表示的意思,培养了同学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2

  一、借助情境,感知“剩余”

  教材“主题图”呈现了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提供了许多可以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如插彩旗时按4面一组的方式插;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板报下面的花摆成3盆一组的形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具体情境中的平均分,有的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有的分后还有“剩余”。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动手操作,建立“余数”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应从学生已学过的“整除”出发,再过渡到有余数的除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

  1 教学除法竖式计算。教材例1是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景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然后出示:“有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引导学生列式计算,理解除法的意义。先用15个圆片代替15盆花摆一摆,每5个圆片为一组,看看可以摆几组,再结合除法竖式计算过程,介绍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最后,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 认识“余数”的意义。教材例2继续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景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出示题目“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先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摆:每5个圆片为一组,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强化表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为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教师告诉学生剩下的3,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尝试计算;帮助学生弄清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介绍在横式中有余数除法得数的写法: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写6个小圆点,6个小圆点后写上余数3,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算式的商和余数,并引导学生区别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商4表示4组,单位名称是“组”;余数3表示3盆,单位名称是“盆”。(竖式如下)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例1、例2两个横式和竖式的写法,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弄清:从横式上比较,例1的得数只要写出商,而例2的得数既要写出商,又要写出余数;从竖式上比较,例1的余数为0(没有余数),而例2出现余数,余数为3。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三、比较异同,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材例3进一步安排了解决布置会场摆花盆的实际问题,旨在通过列式计算,引导比较异同,让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课件出示:“布置联欢会会场摆花盆,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19盆,20盆……25盆呢?”这些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列式算一算,然后通过交流、汇报,展示所有算式:

  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20÷5=4(组)

  25÷5=5(组)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这些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余数<除数。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一个数除以5,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6、7、8,它们的`余数又可能是多少呢?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深刻认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教材例4借助本单元“主题图”中的“跳绳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观察、描述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明确所求的问题,然后出示:“有32个同学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解决所求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32÷6”,然后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的。学生无论是用竖式计算,还是用口算,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进而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用口算或笔算计算的过程(将两种算法板书)。结合具体的题目,直接口算:32÷6=5(组)……2(人)

  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使学生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五、组织巩固练习,发展应用能力

  1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题,形式多样地组织训练。在练习题的编排上,本单元教材练习十二、十三提供了一些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材料,这些内容反映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组织练习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分析和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如练习十三第5题,给出“森林餐厅”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这道题的难点在于每张桌子可坐4只小动物不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从图中观察得出,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含的条件。在学生明确了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板演,可能出现下面几种解法:

  (1)35÷4=8(张)……3(只),8+1=9(张)

  (2)4×9=36(只),36>35

  所以都有座位。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解答都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 设计拓展练习题。除了用好教材上的练习题外,根据班级的实际,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现有20元钱,可以买下面的哪些学习用品?

  由于要买的学习用品没有指定,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在引导解答时,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选择购买的学习用品,算出所购买学习用品的价钱。在表中所列学习用品中,学生可以只购买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购买其中的两种或三种。而所花的钱可以正好用完,也可以还有剩余。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通过同学们秋游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和笔算),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见到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特别高兴。一高兴我就想把自己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道吗,前几天我和我们班里的同学一起去秋游,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意图: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不再。生:愿意。

  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解决问题”

  师:到了景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于是大家提议去划船,我们一起来到了租船处。出示幻灯片

  (二)课堂授课

  例题

  1、读题,批画,分析题意(3分钟)

  师:请你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找找,在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意图: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以及解决问题的前提。

  生:共有30人,每条船最多做4人。(限乘4人)

  师:在你们说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些重要的信息进行了圈画,这种方法叫批画,就是把重要的数学信息圈画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在在面的问题中尝试使用。我们接着理解题意。意图:交给孩子审题的要点 师:什么叫“限乘”? 生:最多只能做4人。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数学信息,那你们猜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生:老师不知道租几条船?

  师:你们真厉害,就是这个问题难住了老师,那谁能将这个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呢?

  生: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我们找出了条件,也找出了问题,将条件和问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实际问题。请你轻声地读题。生:读题

  师:说说这道题什么意思?

  生:有30条船,每条船坐4人,可以租几条船?

  师: 这道题让咱们求可以租几条船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 生:说不出来

  师:学具演示,老师这有30人,4人拿出来坐一条船,那就是再求什么? 生:求30里面有几个4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30里面有几个4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除法

  师:谁能列式?板书:30÷4

  师:那你们能帮老师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自己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分钟)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汇报结果

  预设:(1)画图策略

  (2)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8只船

  (3)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7条船

  (4)竖式计算

  3、生汇报结果并比较(3分钟)

  师:展示学生解题策略,说说自己解题的方法

  生:共有30人,每条船上坐4人,可以坐几条船?实际上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30÷4=7(条)?2(人)师针对学生方法,进行评价

  如果有学生没有使用画图方法可以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说说途中每个动作都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培养学生解决策略的方法,图形结合理解题意。

  10分钟

  情境创设:到了中午,我们都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食物准备野餐,这时爱学习的小红给我出了一道她买东西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图片(3分钟)

  小红拿了20元钱去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观察法和画批的方法,标出重要的信息。生:批画

  师:说说你画批了那些重要的信息?教师出示,强调问题我们要用曲(qū)线画出来。

  师:我们把这些条件和问题放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实际问题,谁能完整的把这道题读一读。

  师:想一想我们求最多可以买几瓶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 生:实际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师:下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没有思路可以按照咱们画图的方法,画一画,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

  生:列示计算(2分钟)

  师:听了小红的.提问,小强也给我出了道题?你们在帮老师解决一下。(3分钟)师:请你按照审题要求在图中批画出重要信息。生:批画,汇报

  师:你们到找到了数学信息,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点什么? 生:同学们所花的钱必须少于15或者等于15元。

  师:那小强可能买了哪些食品呢?下面我们小组一起来写写这道题,看看那组写的方案最多。注意你写完一种方案后要答清楚你买了几个什么。生:创设自己的方案,5分钟 展示方案(3分钟)

  总结买的两点规律:

  ( 1)钱有剩余,

  (2)钱没剩余 出示主题图

  情景创设: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接着往前走,走着走着看到了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黄色的康乃馨,红色的玫瑰,和金色的郁金香,园丁阿姨正在扎花,我们就过去帮忙。可是阿姨说了,扎花是有要求的,赶快在你的练习纸上找一找圈一圈,扎花有哪些要求? 课件演示什么叫一束

  师:我们知道了怎么把花扎成一束,再仔细看图,我们还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康乃馨22枝,玫瑰16枝,郁金香10枝。

  师:下面小组合作看看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这样的几束? 生:合作交流

  预设:生学生做不出来,老师演示 生:在完成

  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三)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和我一起重温了秋游的过程,我们也一起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6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

  1、例2以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横式表示。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了解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感知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当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各能摆几个?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感受我们身边的除法,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新知探究

  (1)教学例1,认识余数

  ①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师:摆一摆,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师:能结合摆的结果和算式说一说吗?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现在给你7个草莓,还是同样的要求,你会摆吗?动手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这1个草莓怎么剩下了?还能继续摆吗?为什么?

  师:这一次摆的过程和结果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2×3+1=7(个);6÷2=3(盘);7-1=6(个)6÷2=3(盘);

  7÷2=3(盘)?1(个)

  师:对比这些算式,你想说什么?哪个算式更能表达出刚刚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

  师: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你能结合摆的草莓来解释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具体含义吗?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②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比较这两幅图和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对比: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怎样?用算式怎么表达?

  设计意图: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2:余数要比除数小

  用小棒摆正方形。

  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正方形?算式怎么写?

  师: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并写出算式。

  师:如果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呢?请你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师:如果给你一堆小棒来摆正方形,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会是几根?为什么?

  师: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算式中数据的'观察对比和思考发现得出:余数比除数小。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重点说出“余数”是哪个数。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师: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圈一圈、分一分,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4、课堂总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放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时正好分完,有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课时作业

  1、17个,3个3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

  算式:17÷3=□(组)?□(个)

  看到17÷2=8(组)?1(个)这个算式,你知道五角星是怎么圈的吗?

  看到23÷3=7(组)?★(个)这个算式,你又读懂了什么?★到底还剩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3。每3个圈一圈,数一数圈了几组,剩余部分表示余数,借助直观图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算式17÷2=8(组)?1(个)主要是看除数了解每份的个数,这个算式23÷3=7(组)?★(个)的问题是对整个除法算式意义的考察,余数到底是几渗透了今后学习有余数除法检验的方法,如果有难度,可借助直观来理解。

  2、17个,你还想每几个圈一圈,先圈一圈再写一写。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2。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要明白不管怎么分,分得的结果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主题图、PPT课件。

  五、教学方法 :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听说咱们二年级(8)班的小朋友计算能力特别棒,所以今天老师想考考咱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跟老师挑战一下。师随机出示“做一做”。

  25÷5﹦ 24÷4﹦ 36÷9﹦ 72÷9﹦ 81÷9﹦ 63÷7﹦ 学生口算出结果,师订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老师买了6颗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可以摆几盘?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怎么列式呢?请学生代表说老师列式:6÷2=3(盘)

  师小结:

  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几,用除法计算。

  ②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为一份,求可以分几份,用除法计算。)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学生代表说老师列式:7÷2=3(盘)?1(个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师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把没有分完的部分或数叫做余数)

  2、动手操作:摆一摆

  学生分组用11跟小棒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看看各能摆几个?

  并列出算式进行观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小结:

  ①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②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1-08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3-1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05-26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6-30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07-10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12-0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13篇)06-09

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06-28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通用10篇)09-09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通用19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