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绿》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10 08:14: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艾青《绿》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下面给大家分享艾青《绿》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借鉴!

艾青《绿》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文中运用精妙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朗诵《春》里的语段,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朱自清常识,从“导游”这一角色切入,引出课题《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完成达哪些任务呢?(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读,加深印象。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生默读课文。要求:

  1、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理解、掌握,注释中没有的随时询问;

  2、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老师结合学生询问补充生字难词。师生共同梳理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重点朗读第三段,欣赏令作者惊诧的绿、体会作者对绿的深情。

  1、老师对朗读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2、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绿,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然后请该生朗读,师生对朗读情况点评,对于朗读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也都很美,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

  1、老师对赏析方法作指导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们喜欢的句子,写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反复朗读直到会背。

  3、课堂展示,师生点评。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1、回顾这节课,反思收获,提出疑惑。

  2、老师总结: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了。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书设计。

  瀑布、亭子等——衬托→绿←写、赞——比喻、排比、拟人、对比、想象等。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倒、处、找、浅、淡、发、所、静、交”10个生字,能描写“处、找、浅、淡”4个字。积累9个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歌颂。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

  2.学生交流,绿色的()。

  3.师:小草苏醒,树木发芽,山川田野好像

  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1)指名读句子。

  (2)学习生字:倒、处(着重区分:“到”和“倒”)

  (3)齐读句子。

  3.今天,我们随着诗人艾青的诗歌,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

  4.出示课题:

  6、绿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春姑娘的手真巧,调出了那么多绿色。

  (1)媒体出示有关各种带绿的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学习生字:浅、淡、发

  “淡”:注意两个“火”字的笔顺指导。

  (3)男女生对读。

  (4)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初步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5)发:注意第一笔是“竖折”,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出示第二小节。

  (1)学习生字:找

  (2)指名读。

  3.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指名读三、四、五小节。

  (2)学习生字:交、静、“交”:理解“交织”。

  “静”:后鼻音。换部首能变成什么字呢?

  (3)出示插图

  学生想像:风中的是绿的,雨中的是绿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的。

  (柳条、树叶、草地)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的一句展开想象,说一说)

  (6)学习第四、第五小节。

  ①看所有的绿交织在一起的样子。

  ②看绿飘动在一起的样子。

  ③朗读第四、第五小节。

  四.复习巩固,总结全文。

  1.游戏:绿色调色板(读词语)

  词语:好像到处找浅绿淡绿出奇阳光所有

  2.指导写字。

  (1)观察“到、刮、浅、淡”四个字。

  (2)注意共同点:“到、刮”左宽右窄;“浅、淡”左窄右宽。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师生评价。

  五适时拓展,布置作业

  1.春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说一说: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学生可挑选准备交流。

  3.实践活动:双休日,与父母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

  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

  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

  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

  明确:梅雨瀑。(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三段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瀑布就在襟袖之间,却视而不见;瀑水那么响,却听而不闻。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绿。瀑布那么美,如飞花碎玉般,使人惊诧,但潭水的绿更令人惊诧。写瀑布,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绿的美。

  三、分析重点段(第三自然段)

  大家边听(一生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着实可爱”)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看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

  明确:奇异、醉人。奇异、醉人的绿正是文章要写的重点。这段细致地描写了梅雨潭绿的美。

  1、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然后从心理上写绿的奇异、醉人。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致深情赞美“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接下来主要从整体写绿的特点:大、平、厚。

  2、用三个比喻写绿的特点

  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平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

  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

  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

  3、用四组对比写绿色浓淡相宜,波光明暗适度

  ②思考: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写西湖的波。

  明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波作对比呢?

  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面对这样的绿,难怪作者要抒发感叹“比拟不了”,扣题说明绿是令人惊诧的。

  4、用三个想象把梅雨潭绿之美提到神妙高度

  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四、创新性练习

  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前两种写法平时大家常接触到,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现在请大家根据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五、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

  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便成为作家摹形状色的得力手法。

  六、作业

  写一写我们的金少湖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

  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合作学习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远景)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近景)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联想)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3、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四、问题探究

  1、在三个观察点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个观察点所见景致的?

  潭边

  2、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

  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绿的成因,还衬托梅雨瀑的美,又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拟人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对比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联想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总结: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文章从比喻、拟人到对比、衬托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6、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运用学到的写景手法,也写一种身边的颜色。如:晚霞的红、秋叶的黄、天空的蓝……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积累一些词语和诗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能说几带“绿”的成语来吗?(灯红酒绿绿草如茵绿林好汉桃红柳绿青山绿水青枝绿叶绿肥红瘦花花绿绿绿叶成荫粉白黛绿橙黄橘绿穿红着绿绿林大盗花红柳绿红情绿意……)

  2、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有《朱自清文集》。代表作品有《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初读感知,梳理文路。

  1、用3分钟略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标示出第一、四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符号)

  (2)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主要写了哪个景点?(写旁批)

  (3)四个自然段中哪个是重点段?(写旁批)

  (4)第二、三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写旁批)

  明确:

  (1)关键词:第一段,“第二次”“惊诧”“梅雨潭的绿”;第四段,“不禁”。

  预设问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第一次来仙岩游是春天,春水绿波,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体会:作者两次来仙岩景同色异,绿——是作者惊异的原因。开门见山,点题,留下悬念。结尾“不禁”二字,与首段呼应。

  (2)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的绿

  (3)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着重描绘了梅雨潭的绿

  (4)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绿色的所在地,描绘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为梅雨潭的绿色作了铺垫和衬托。

  (五)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

  一、比喻: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潭水的特征: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梅雨潭的绿: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特点。

  预设问题:

  1、“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2、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小结:我们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比较

  1、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

  什刹海的绿杨“太淡”

  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太暗”

  2、小结: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梅雨潭的绿美得恰到好处,可说是“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绿是能和梅雨潭的绿相媲美的。苏轼曾有一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会背吗?

  3、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联想拟人

  1、按理说,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但作者这时却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作者实在是太喜爱梅雨潭的绿了,正是这种炽热的情感,点燃了他想象的火花。那么作者由此生发了哪些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哪?

  联想是——“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这一联想写出了绿的——奇异、鲜润的特点。

  想象和拟人是——“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这两句写出了绿的轻盈、清澈、含情特点。

  2、“……若……”什么句式啊?——假设。

  请大家模仿这种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预设问题的答案:

  生1: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酿你以为酒;我将赠给那吟诗的高手,他必能诗兴大发了。

  生2:那醉人的绿呀,我若用你以为种;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农夫,他必能稼穑满园了。

  生3: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制你以为裙,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生4: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治你以为墨,我将送给那善绘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预设答案: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

  4、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参考: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小结:

  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和拟人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

  预设答案:“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朝孟浩然《过故人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枚《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朝宋祁的《玉楼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教法设计: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尖子不多,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依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所以要抓好文本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可默读、小声读、朗读,并在课本上标画生字和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词语、句子。

  2.检查下列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纠正误读字音,全班齐读。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棱(léng)角

  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

  善睐(lài)挹(yì)掬(jū)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课本圈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可用多媒体展示下面内容: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你以为,要把握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哪一句?那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学生能较容易找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①教师追问: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答案提示:“惊诧”

  ②教师再次追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学生举手发言。

  参考答案:

  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处理方式:学生现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力求措辞准确、语言流畅。教师随即选几名学生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上展出,教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其次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当堂检测

  1.为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什刹(shíchà)

  尘(zǐ)___皱(xié)___明(móu)___善(lài)_____

  2.填空。

  (1)《绿》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一词?

  (2)开头和结尾,头和结尾的句子几乎一样。开头是

  结尾多一个词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文写景时选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是。

  附:板书设计

  绿朱自清

  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真情的流露

  衬托描写环境,交代成因。梅雨潭的绿

  何若玉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 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 作者对美的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 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 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

  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 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现手法。

  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有灵性。

  8、问:作者笔下的绿和瀑你觉得哪一个更美?为引导讨论,激什么? 发审美感受,培

  明确:绿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绿 养正确审美能力。运用了加倍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了

  绿的种种特点:从视觉的角度,从潭水的面积形状写它像荷叶; 引导体会从语从绿波写它像裙幅;又从触觉的角度,从水的亮度写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从感受的角度,写潭水的洁净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从而较,广泛联想,经过这样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笔下 学会审美。立体化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而写梅雨瀑,虽然也十分逼真传神,但都角度较单一,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亭的姿态,写了瀑布的远景和近景,就是写水花,也仅是写它的色泽、形状和活泼可爱的灵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绿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衬托地位,也就无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情在感染着我们。段首以招引和追捉两词,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旌摇荡的激情。招引是客观物象影响于游览者,追捉则是游览者倾注感情于客观物象。正因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诸词,以及一连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之间撞击飞溅,作者也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只随着潭水而摇荡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然而,这只是一个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样是一个妄想,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赞颂之情夺口而出,称呼而由她变为你,神往、陶醉、倾而生的百般珍爱之情则倾泻而出,想裁为带、挹为眼,最后还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着抚摩着你,掬你入口,至此,作者的感情在与景物描写的交融中已抒发到了极致,而读者的感情也被这如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

  (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的散文《春》里的句子,大家都知道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不过与一般的导游不同,他是用生花妙笔引领我们去完成一次秋游。今天就跟随他开始我们的“秋游之旅”—走进梅雨潭的《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显示)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三、初读课文,思路梳理

  生默读课文。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学会,没有的随时询问;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师结合学生疑问补充、明确:棱角,尘滓等。

  1、找文眼。这是一篇散文,作为散文,往往有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我们叫它文眼。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你觉得哪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生答。(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是: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⑵那醉人的绿啊。)师引导明确。

  2、理思路。过渡,作者直接写梅雨潭的绿了吗?请大家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追寻。先“走到山边”,写__;接着到__,描写__;然后才到了__,着力描写梅雨潭的绿。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三段,来感受另作者惊诧的绿。(指导:朗读总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自然段由叙述,有描写,还有直抒胸臆,但叙述、描写中也融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朗读时要满怀深情,充满激情。)

  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答案预设:⑴那醉人的绿啊,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用比喻写出了绿的醉人和奇异。⑵她松松地皱缬着------但你却看不透她!写绿的绿波荡漾、鲜润、纯净⑶我曾见过------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写梅雨潭的绿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恰到好处。⑷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她必能明眸善睐了。①我舍不得你;我怎会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②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对于第一类句子,请该生朗读,同学边听边想象;对于第二类句子,请该生读出作者热爱赞叹的感情。)

  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引导:绿色的象征意义:生命)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你最喜欢的地方,并细细品味,然后用“我认为__写得好,好在__”来赏析。小组内(或同桌)交流后,班内展示。(赏析指导:可从精妙的用词如“镶”字;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抒情的句子等)指名回答后评价激励。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作业:背诵第三段。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9

  一、多媒体导入解题,通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子音,不丢字,不加字。

  3、继续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开头空两格),然后分段读课文。

  4、找同学读文,要求正确连贯的读文。

  三、分析课文

  绿是一种颜色,是一种风景,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象征。这道儿歌描写一棵棵树汇成了一片绿色,表达了要行动起来绿化祖国的决心和愿望。这首儿歌只有一节,前半部分用铺叙手法展开,描绘出绿色的画卷,后两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我们都栽小树苗,齐给祖国添新绿。 诗意理解:一棵树、一点绿;十棵树,一行绿……

  1、齐读(看拼音读)读准字音。

  2、自由读,看拼音、汉字对照读。画出生字宝宝。 齐读生字 找生领读生字 同桌互考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

  3、同桌读

  4、指名读(互评,看谁读的好)排比句描绘出一幅绿色的画卷,有点、有面,细到一棵树,大到一片树都是绿色,都是生命的象征。省略号给为望不到边的感觉。

  5再读文,教师引导学生动笔画,掌握读的节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读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他背下来。

  四、积累词语:引导学生说说,写写:

  1、你见过那些美好的花草树木?

  2、你打算怎样为周围的环境添课题新绿。

  3、写一写:一棵、一点、一行、一片、一朵、一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找同学读文。

  二、生字学习。1把书中圈出的生字反复读几遍。 2认读的字在课文中找出后小黑板展示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认识生字。(齐读、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学写6个字。(利用课件,写在写字书上)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学生认识双人旁。片:第一笔要写成竖撇,第四笔要直。苗:上下结构。齐:上下要端正。

  三、语文实践活动:收集花草树木种子或欣赏植物。

  板书:绿 一棵 十棵 百棵 千棵 栽树

  艾青《绿》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的美景,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2、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知全文,理解有关描写绿的词句,感受西湖的“绿”,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花红柳绿”、“一碧千里”。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绿”,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标题的几种形式。

  2、读课文,想想课文还可以以什么为题?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最后把这篇课文的题目确定为“绿”?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的结构。

  (2)初步理解“领略”。

  三、精读,体味课文

  1、自由读课文,作者到底“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绿”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1)作者领略了哪些地方的“绿”?

  (2)作者领略了哪些不同的“绿”?

  3、比较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有什么不同?

  4、观看“绿”的录像,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较深入地理解“领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引课:

  用“领略”说话。

  四、深读,领悟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所“领略”到的这个“绿”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观看“荷叶”录像。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深入理解“领略”。

  五、熟读,背诵课文

  1、用最好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课文部分。

  2、检查背诵,交流背诵方法。

  六、拓读,超越课文

  1、小结:绿,是有意蕴的,需要用心去“领略”。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绿》,用心“领略”其中的意蕴。

【艾青《绿》教学设计(通用10篇)】相关文章: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12-23

学生《艾青诗选》读后感02-28

《小绿龟》的教学课件09-12

朱自清《绿》教学反思3篇04-01

《雷雨》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31

《元日》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5

秋天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5

《爱莲说》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4

《画风》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3

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