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6 13:55:29 飞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通用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通用9篇)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1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一、找已知明结果

  找出已知,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之所以这样想象的依据。在教学第一段时,先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有两大特点:高大和完整,再提问:①这两个特点中,哪一个特点写得比较详细?②你从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语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转,以设悬念: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样发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后一段)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原因:

  1.上级的正确指挥;

  2.黄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没动。紧接着用:你怎么看出来的?进行追踪提问,以达到如下认知:

  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脚踩石头

  原地没动←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

  然后直奔课文本质所在,设问:科学家怎样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据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跃,形成了溯源教学的起点。

  二、导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设问,即进入对第三段的学习。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二、三、四节,要求学生用三个字分别概括这三节大意。当学生用热、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学热一节(第二节),而是引导学生议果陷(即第四节)。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陷字,开动脑筋,自己对第四节设计问题,并从中选取较合理的问题(如:黄河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让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与此同时,还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节时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这种假想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如由脚踩石头可想到右脚踩在椭圆形石头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侧,栽进水里的细节。这样,前后照应由已知到未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学完了第四节,便引导学生从陷这一结果进行逆向思维,通过层层因果关系的推理,让学生知道致使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见下图:

  接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如因为天气很热,所以黄河象感到口渴。)通过这一组因果关系句的训练,既让学生得到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感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之周密和合理。

  三、练顺推求验证

  为了使逆推教学既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后,又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练习顺推,以验证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所具备的种种必要条件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充分依据。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①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根据板书提示复述黄河象失足落水的全过程。②完成填空:

  这样,变中有序,讲练结合,既落实了双基,又使教路、学路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趋于同步。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2

  一、教学内容

  小学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黄河象》。

  二、教材分析: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散文,介绍的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以及科学家对其来历的假象和这具化石被发掘的相关情况。科学不是空想,在本文中,科学家依据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用合理的推断及假想带我们走进了远古时代,去了解大自然变迁的奥秘。文章既有科学知识的渗透,又不乏语言的优美,是一篇充满情趣的说明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六年级以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能力上的基础。小学阶段学习的说明性文章较少,在阅读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

  四、教学目标:

  (一)、具体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3、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4、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化石被发掘的情况;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以及作者讲述的条理性;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六、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黄河象。请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谈话:“黄河象”是一种动物的名字。如果要你以黄河象或其他动物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刚才有的同学觉得可以写成状物类的文章,有的觉得可以写成记事类的文章,还有的觉得可以写成科普类的文章,可见,一个题目可以写成不同体裁的文章,只要大家开动脑筋,就能做到妙笔生花。

  设计意图: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写作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中。这段简短的谈话,看似与学习课文无关,其实是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渗透写作方法。

  2、问:在本文中,作者写了黄河象的什么呢?(化石)

  课件出示“化石”的基本资料:化石是在地质历史(距今48亿~1万年间)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假如地球历史是一部书,化石就是镶嵌在文字中的图片,它们不仅能生动地注解神秘的史前世界,而且本身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

  指名学生朗读,共同了解化石的一般特点,为学习本课做铺垫。

  设计意图:既承接了前面的谈话,巧妙地将写作知识的渗透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又将课文中重点词语加以理解,分散了阅读中的难点。

  过渡语:看来化石在科学研究领域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预习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黄河象的化石,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全班交流。交流时请学生用一段简短的话进行概括,教师适时板书:样子、来历、发掘。

  2、根据这三个方面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概括主要内容和给课文分段是课标中提出的高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阅读能力,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都应进行相关的训练。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了解化石的基本情况。

  1、请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到详细介绍化石样子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默读,勾出相关句子,全班交流。

  指名朗读勾出的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这具大象的骨架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

  学生读完后,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高四米、长八米、三米多长”等词语体会黄河象化石的高大;结合“除了尾椎以外、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等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完整。

  指导学生总结这段用到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句体会事物特点,是阅读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该能力。同时,此环节的设计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准确使用说明方法,可以有力表现事物的特点这一作用。

  2、课件出示一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图片中既有黄河象化石,又有参观人员和工作人员)。

  请学生说一说看了图片之后,黄河象化石给自己留下的印象。(非常高大)

  问:从图片上怎么感觉到的高大?(骨骼化石与图上的人物对比鲜明,一个高大,一个矮小)

  教师说明:作比较的方法也能突出事物的特征。请学生试着用作比较的方式描述看到的大象骨骼化石。

  学生试着用一两句话写出来,然后全班交流。对于学生的描述,教师尽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训练反馈。

  (四)略读第5自然段,了解化石的发掘情况。

  1、过渡语:这么高大完整的化石是在哪儿、怎么被发现的呢?文章有没有介绍?哪一段写了这个内容?(第5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朗读。

  要求:边听边思考,这一段都介绍了化石出土时的哪些信息?用笔勾出相关词句。

  读完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师:它出土时的情形给科学家们的假想提供了依据,其中最基础的有两点——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学生齐读: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当时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五)精读第四自然段,品味描写的生动行。

  1、在文中第二部分找到描写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情形的段落(第四自然段)。

  请学生找到这段中描写它失足落水的一瞬间的句子,勾出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该句子。(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一瞬间”的含义:时间很短,事情发生得很突然。

  指导朗读,试着用朗读来表现出当时情况的突然和紧张。

  先自由练习朗读这句话,再指名展示朗读。

  2、师: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想象出这“一瞬间”的情形的?(它出土时站立的姿势。)

  在文中找到介绍它站立姿势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

  教师小结:一个静止的画面,引出了一段紧张的情节,科学家们的假想是多么生动,多么的合理呀。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第4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对比学习,有机的将前后文联系起来,既可以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假想的合理性。

  (六)学习合理想象,进行写作训练。

  过渡语:作者也给我们留下了推想的空间,咱们也来试着做一下推想。

  课件出示:

  1、“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

  2、“除了尾椎以外”。

  引导学生思考:

  1、文中并没有写出土时它各部分骨头相互关联的情况,你来推想一下,应该是怎样的?

  2、你来假想一下,尾椎为什么没有了?

  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内容来进行想象续写,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写的内容不必过多,三两句话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尽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例:这样严密的逻辑,让我看到了你身上探索科学的火花。)

  设计意图:对于合理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该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素材和方法,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发现素材,并给学生提供训练的平台。

  (七)课堂总结。

  师:德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德】歌德(课件出示,请学生齐读)

  无数事例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融入了想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文学家们借助想象,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不朽的著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愿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攀登科学的高峰。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学会书写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到那里的古生物大厅里参观一番。(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典型图片)

  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出示黄河象化石)当你看到这具化石时,有什么想说的?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直入主题,使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眼前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

  2.小组朗读课文,解决个人不理解的词语。仍然有问题的,记下来。

  学生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假想:想象,假设。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和抽查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给了孩子们展示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说一说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部分?

  教师相机板书: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2——9)科学家假象化石的来历

  第三部分:(10)象化石被发掘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学习一定的表达顺序。)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黄河象》,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深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1.出示中心话题:

  科学家对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作了怎样的假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概括科学家的假想: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引导学生找出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找出文章中的具体句段:

  A.化石的完整性为假想提供了依据。

  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通过指名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特点——准确性。

  B.假想的条理性:

  a.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b.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c.两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让学生先找出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然后再通过情感朗读,体会和学习表达的条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的引领,让孩子们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学习表达的正确性和条理性。)

  2.讲解、复述这个故事。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

  三、课后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zhuītuǒzhǐyūlì

  脊()()圆脚()()泥沙()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3.为这具黄河象化石设计解说词。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有文化味道和创新精神,让人喜欢看,并能从中受益。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理清文章结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这具大象的化石,是1973年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挖掘出来的。你们都读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谁来说一说黄河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让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内容

  (可以从内容上说,也可以从保留文物上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请大家读一读,并说说易写错的地方: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

  2、汇报预习时你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

  四、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

  1、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再从课文里把科学家假想的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准备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给学生充分的默读画批的时间)

  五、交流学习的成果

  1、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学生归纳,老师点拨先找出科学家假想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梳理

  小结:我们带着课上提的这些问题,回去再好好读读课文,查查资料,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19 黄河象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记叙的顺序: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第二部分(2~6)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7)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8)看到的情景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二、三部分也可合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2、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3、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学生的问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谁读一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默读,分出层次来归纳总结。(边读相关语句边说说自己的理解)

  大体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假想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情况和地理环境。时间:200万年前的一天;天气情况:天气酷热(大象干渴难耐才会跑到河边来喝水,才有陷入淤泥的可能)地理环境: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容易沉积泥沙被,河床淤泥加厚,老象才能陷下去而不能自拔)。

  第二层假想了老象来到河边陷入淤泥的情景。这一层写得生动、细致、入情入理,把这头老年公象的动作、心理细腻地描述出来。(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导学生朗读好2~6自然段: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第3自然段前两句语气要低沉缓慢,突出“扑踏扑踏” “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边形成对照。第4段更要引导学生把老象陷进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老象的右脚正好……深深地陷了进去。”是关键句。朗读时语速稍快些,要表现出老象突然陷入淤泥的那一瞬间的紧张状态。

  第三层假想了陷进淤泥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漫长的时间,尸体腐烂,骨骼和大牙变成石头一样的东西)

  2、假想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那么你能找到科学假想的依据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3、小结: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用词的严谨。

  二、文章的顺序已经理清楚了,谁能按照文章的顺序复述课文?想一想还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复述?

  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顺序

  1、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

  2、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黄河象化石的挖掘──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

  3、挖掘出黄河象化石──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4、挖掘出黄河象化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

  四、指名按照不同的顺序让学生复述课文,学生评价

  【板书设计】

  19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知道这“黄河象”名字的来历吗?课文介绍的这具大象的化石,是1973年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发掘出来的。在自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一具高大的黄河象化石了吗?你想知道它是怎样挖掘出土的吗?你想了解科学家对它进行的考古分析及山此假想出来的一段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讨论因为它高大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外,全部由它完整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也………完整地保存所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很少见

  五、学习第三段小声读,画山描写骨架的词语斜插泥土,脚踩砾石,原地未动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只黄河象死后未被移动?骨架完整

  填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相互关联的情况可以(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2。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科学家的.假想,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呢?

  三个方面:

  l)时间,气候

  2)来到河边陷进去

  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3、默读第一层,画出假想的时间,地理环境,气候,说说为什么这样假想炙热—一喝水弯弯小河—一有水喝这一层写了什么?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疲劳和干渴——喝水——掉河里的原因

  用鼻吸水水浅够不着脚踩在石头上有淤泥左脚踩淤泥身重全身栽进河里科学家为什么这样假想。从发现的化石来看斜斜地插——身子一侧

  脚踩砾石——河边踩砾石上原地未动——陷进淤泥这一层写了什么,假想黄河象来到河边喝水,陷进淤泥里的景象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2000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部分内容。首先讲了什么?

  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象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

  (1)天气环境;

  (2)老象失足;

  (3)成为化石。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6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发掘、古生物大厅、化石、砾石、冲积、一瞬间、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骨骼化石的样子

  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读了课文《黄河象》,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化石样子→来历假想→发掘过程)[板书:化石样子→来历假想→发掘过程] [出示课件二]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小组讨论,说说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课件三]

  小组启发:4米、8米有多高多长,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找出字词

  4、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

  (高大:用了例数字的方法,“高4米,长8米”、“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

  完整:用了举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我们在读课文时怎样读,就可以读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读出数字)

  哪些字词写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甚至……也……;连……也……)

  5、齐读第一小节

  6、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厅里参观,看到这样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会有什么问题呢?

  7、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有:骨骼化石怎么这样大?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二、学习科学家对化石的假想

  1、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样来的呢?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科学的假想。时光,回到了200万年前。

  2、轻声读27小节,用自己的话比较概括地说说化石的由来

  (200万年前炎热的一天,一群黄河象到河边喝水。领头的老象一不小心踩在松动的'石头上,陷入淤泥中死去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黄河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变化成了化石。)

  3、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群象处于炎热的天气中

  △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炙:烤。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这两个小节怎样把它读好?(前半段读慢些,表现出天气的热,使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和群象的疲劳;后半段读轻快些,表现出它们见到河时喜悦的心情和急切的想喝水)

  试读

  4、正当群象干渴难耐想喝水的时候,它们找到了小河,跑到河边喝水,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找出老象喝水、陷入淤泥的句子(老象的右脚正好……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试读[出示课件四,圈出其中的动词]

  试读

  5、老象陷入淤泥后使劲挣扎,可它却越陷越深,其它黄河象吓得四散逃跑,可怜的老象被活活闷死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的尸体渐渐腐烂了,它的骨骼和大牙慢慢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成了化石。200万年过去了,大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草原变成了高原。

  三、了解发掘过程

  1、当甘肃省的农民挖掘沙土时,发现了这具化石,它是什么样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出示课件五]

  2、从化石的样子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什么?

  △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它的“姿势”指怎样的姿势?

  △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可以想象出那一瞬间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情景?

  3、人们推想这只老象死后没被移动过,这又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各部分关联的情况;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板书:未被移动]

  四、复述课文

  这篇课文是按化石样子→来历假象→发掘过程的顺序来写的,除此以外,还能按什么顺序来写?(来历假想→发掘过程→化石样子;化石样子→发掘过程→来历假想)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黄河象”名字的来历吗?你想知道它是怎样挖掘出土的吗?你想了解科学家对它进行的考古分析及山此假想出来的一段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详见教参)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讨论:

  五、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画出描写骨架的词语,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只黄河象死后未被移动?

  3、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泥?

  三个方面:(1)时间,气候(2)来到河边陷进去(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3、默读第一层,画出假想的时间,地理环境,气候,说说为什么这样假想?这一层写了什么?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2000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九、回归整体

  1、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2、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3、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4、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5、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6、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7、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十、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设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和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实际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是首届课改实验班,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这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能通过预习基本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为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但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大局部学生身上还落实不到位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观赏吗?

  生:想。

  师:谁为我们当导游呢?怎样才干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观赏黄河象。

  2、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师: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沛调动起来。]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考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这篇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身的想象或另编一个合理的故事。

  生:读了《黄河象》,我感觉科学家的推断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推断?

  师:对,同学们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之所在——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

  (2)对照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3)指名汇报。

  生:“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理解:“有气无力”。

  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天热极了,大象又累又渴,难受死了。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示出来。

  师:请大家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的情景。

  师:一群大象向河边走来,本想痛痛快快地饱喝一顿,哪知道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谁知道是什么事?

  生:一头老象最先跑到河边,它伸长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够不着,它就跨进水里,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没想到石头下全是淤泥,石头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脚来不和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大家再读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老象太倒霉了,我很同情它。

  师:请你再读一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请大家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情景。

  用简单的几句话归纳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形成过程。

  (4)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师:《黄河象》是根据推想而写的,除了这样的推想,还有其他的推想吗?

  生:一天老象带着儿子去拜年,来到一条小河边,由于老象带的礼物太多,它对儿子说:“我把礼物送到河对岸,再返回来接你,说完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刚到河中心,脚下的石头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进去。

  ……

  师:这些同学的推想很有趣,这就是这篇课文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课件出示“金钥匙”,全班一起读一读。)

  (5)指导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说体会到什么?

  (6)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它们主要讲什么?理解“发掘,挖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在读中思,读中悟,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细读全文,体会感受。

  (1)同伴互助细读全文,找出表示作者合理想像的细节的词句。

  (2)学生汇报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

  (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

  小结:本课作者多处用到细节描写,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丰富、合理的想象力,同时文章的内容也较生动形像。现在就请大家模仿《黄河象》的写作手法,有顺序有条理清晰地把你对黄河象的由来的想像写一写,或者说自编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身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展开合理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创设情景,用当“导游”,看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阅读课文时,我采用“递进阅读”方式,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中感悟,细读课文,体会感受,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学习要领:有顺序的叙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丰富合理的想像等写作方法。

【《黄河象》逆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河象》的逆推教案设计08-29

《黄河象》逆推优秀教案设计08-26

《黄河象》教学设计 小学课文《黄河象》05-10

《黄河象》教学设计03-10

《黄河象》的教学设计06-03

《黄河象》优秀教学设计05-30

《黄河象》教学设计(精选15篇)07-15

黄河象教学反思04-01

《黄河象》教学反思04-14

黄河象教学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