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05 14:21: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范文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