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9 15:47:00 赛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10篇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听录音范读,学生在音乐中初读课文

  (四)、学习前六章内容

  (五)、分类归纳前六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方面对前六章进行知识点小结

  作业布置:

  1.有哪些成语出自刚才学习的这六章当中?

  2.我们称二十岁为“及冠”,称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耳顺”(也称为“花甲”),那么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一百岁又分别称为什么呢?

  3.背诵前六章,熟读并自行翻译后六章。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

  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

  二、检测预习: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检测学习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五、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六、课堂小结:

  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唐代吴道子根据史料画的。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我提议咱们用现代人的鞠躬礼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吗?

  七、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好下课!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

  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9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围绕“乐”,解读孔子的快乐之道,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快乐体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朋友”

  2、我们三类人都是“朋友”

  3、热情洋溢地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这句出自《论语》(第一则)

  二、由“乐”引出的读音解困

  1、“乐”字,读音有疑问

  明确:多音字,解释为“快乐”,读“le”

  2、再次齐读这一句

  3、自由朗读《论语十则》再看看还有哪些字,在读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确: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顺带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结合意思能更好地确定读音,确定了读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齐读全文(注意:已经疏通的读音)

  三、孔子的快乐之道一:向一切人学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什么样的 )朋友? 来( 干什么 )?

  明确: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2、背景:《史记》中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多,至远方来”。

  明确:既然来的都是跟他学习的人,可见学问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乐的?

  3、引导诵读:第七则(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释义这句话(注意:三、必、择其善者、从、改)意思

  ②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个别读)

  明确:肯定的语气(必、从、改)重音

  ③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④小结板书:孔子之所以“快乐”,因为可以“向一切人学习”。

  四、孔子的快乐之道二:坦然面对无知

  1、因此,孔子拥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贤(贤能贤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个,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将“快乐”传递给他的学生的。

  3、齐读第五则。

  4、这里你读到“快乐”了吗?这则说什么?

  明确:学生很可能是没有读到的,没关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一读)

  明确:学生自由想读。生气、温柔、严肃……

  6、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分清“知与不知”?

  明确:不知道装作知道会让人很烦恼(庸人自扰)

  7、你有过这种“不懂装懂”的经历或者见过“不懂装懂”的人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联系自己谈谈)

  明确:让学生体验到孔子看似责备的话语,事实上是将一种生活态度与“快乐”情感带给子路。

  8、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9、小结板书: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知与不知,学会“坦然面对无知”(如果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乐)。

  五、孔子的快乐之道三:学会宽恕他人

  1、然而,我们知道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令人气愤的时候,比如:下面出现的几个场景:

  ①场景一:语文课上,我和同桌轻声讨论书中一个生字的读音,老师发现了,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

  ②场景二:下课期间,我的同桌小明垂头丧气地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脸上,然后恶狠狠地丢下一句:“我今天偷带漫画书到学校的事,你告诉老师的吧!”“谁说是我干的!”我冲他大喊,他却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这时候我 。

  2、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的事实,一味地生气好吗?我们来齐读第十则,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①先解释意思:关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结合第一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学会“宽恕”,你能获得什么?

  明确:快乐

  3、重新回归场景联想,这时你的言行会有变化吗?

  4、齐背第十则,个别背

  5、小结板书:学会放下包袱,“学会宽恕别人”,该放下时且放下,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六、总结送赠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学会“快乐”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论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我们学习了仅仅才三句《论语》,却已经有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见《论语》是一部蕴含孔子大智慧的好书,我们一定还能在阅读其他几则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齐声读全文,然后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学选取一句你觉得最适合或者最能表达你期望的《论语》篇目作为赠言送给他们。

  明确:学生背送的句子,谈谈理由。

【《论语十二章》最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03-20

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2-16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通用11篇)08-29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08-18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3-31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1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1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7-09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范文12-23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