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1-06-11 18:17: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交通》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交通》教学设计及反思

  1.知道最基本的交通设施、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路交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飞机的出现促使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形成;理解交通是在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知道古代国家通过发展交通网加强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理解交通是文明交流的基础;其他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交通能力增强。

  2.通过对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的发展史的回顾与讨论,进一步掌握运用文明史理论框架理解文明现象的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是如何从孤立的状态走向交往、融合,而文明之间的一切往来都伴随着交通的发展,人类的活力与激情在交通史中首先被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历史更深层的感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的发展。

  难点:交通与文明的交流及发展。

  说明:

  1.交通可以分为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容。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首先是在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交通的发展意味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发展,这是本课的重点。

  2.交通是文明交流的基础,交通的能力意味着文明交流能够达到的程度,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活动半径不过几十千米,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因此而难以产生较多的联系;当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国家开始广泛地修筑道路,形成陆路交通网,将广大的地区通过交通设施连接起来,促使原来被自然分隔开来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比较密切的联系;工业革命之后,蒸汽动力与燃油动力的广泛应用使得交通能力得到了飞跃,全球因此而被联结为一个整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激烈的融合与冲突开始出现;当代交通追求更快的速度与更便捷的方式,从而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交通与文明交流及发展的关系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交通与文明。 3.交通对文明的反作用 4.给出板书,归纳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交通与自然。——教科书68页。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的交通。——教科书66页、68页。

  材料三:国家与交通。——教科书65页小字部分。

  材料四:

  (1)原始社会落后的交通面貌极大的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在不同地区间的人类很难产生交流。

  (2)国家主持的大规模交通设施建设将国家的不同地区联结为一个整体,为原先被地理环境分隔开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并为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3)工业革命之后逐步出现了立体交通网,全球化的浪潮汹涌而至,文明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

  (4)当代社会中日益发达的城市交通网加快了城市的生活、工作节奏,城市文化日益显现出来,但是便捷的交通方式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人口密集化以外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口可以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生活在郊区但工作在市区,城市开始获得另一种发展道路。

  [板书设计] 交通设施交通工具(或方式)影响与作用

  原始时代(受自然限制)道路、索桥、梁桥徒步行走活动范围小,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产生后的古代时期(并且受历史文化的影响)陆路交通网、拱桥车、船、轿等利用畜力、自然力、人力的交通工具活动范围在各国内发展起来,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因此得到加强

  工业革命之后的近、现代时期(可见生产力对交通的`推动)铁路、公路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活动范围遍及全球、人类在冲突与融合中加深了文明之间的交往

  当代高速公路、城市轨道、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学生列举,不限内容,可包括磁悬浮列车等)节奏更快、交往程度更深

  [训练设计]

  阅读以下材料,并运用文明史的观点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英国商人私自在吴淞修筑铁路,后被清政府发现而拆毁,但在被拆除前的一年中,火车载客达16万人次。

  材料二:孙中山非常重视革命后中国铁路的建设,曾对袁世凯说:愿君练十万强兵,孙文筑十万公里铁路,共致中国富强。

  问题:

  1.请用文明史观点解释吴淞铁路这一历史现象。

  交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当进步的交通工具与设施出现的时候,即使受到各种力量的反对,仍然会受到人民的欢迎。

  2.联系材料一、二,解释为何孙中山将“练十万强兵”与“筑十万公里铁路”相提并论?

  交通是加强国家内部联系,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孙中山将“练十万强兵”与“修筑十万公里铁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教学反思]

  《交通》这一课与前两课情况颇有不同。因为已有两次实践的经验,学生完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自行组织、准备并进行大部分内容的讨论。

  但是交通与社会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居住在文明史解释框架下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交通本身对于文明史要素中的文明交流有着尤其直接而且重大的影响,并且交通通过对文明交流的影响也影响了文明的其他要素,这一点在本课中应当着重讨论。

  大部分学生在准备文明交流与交通这一主题时会注意到不仅仅是文明交流影响交通,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交通会对文明交流产生作用。

  即使学生之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不妨碍本课讨论的进行。学生可结合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来进行简单的判断并得出结论。如果学生表现出学习困难,可采用如下的引导式提问,例如:

  如果上海没有地铁,没有高架,如果从昆山到外滩只需要40分钟而且不会出现交通堵塞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般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反映积极而踊跃,能够回答。

【《交通》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交通安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7-07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1-24

教学设计的反思06-29

教学设计反思01-27

教学设计与反思08-14

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反思教学设计06-01

交通安全的教学反思07-07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