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2 08:53: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花的勇气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张卫其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精彩、幽默的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既收获了快乐,又学到了知识。课堂的导入别开生面,张老师以“画面”为题,让学生说一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个季节的画面,不断勾起学生的回忆。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也是抓住作者情感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这两条主线,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且通过导学单和“摆一摆”黑板贴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作者情感高低起伏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语言的训练,通过观察、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精准,如在教学“草下藏花”这一段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作者心情;通过调换段落中的语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张卫其老师让我们找到了课堂的方向,所谓“以学为主”就是要因学设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起一个坚实而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攀爬。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2

  《花的勇气》这节课结束了。从这节课当中,我也悟到了许多东西。

  这节课我本身按照“三环节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出来的。可是最后上出来的效果,并没有达到完全自主课堂的要求,经深入思考和探究,我总结出两方面的原因。

  1、我上的是自主课堂当中的展示环节,可是第一环节的自学部分没有走实,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导学稿的要求认真地将第20课“花的勇气”预习到位,而我也没能将学生自学的结果及时进行检验,就盲目地进行了第二环节的教学。因为学生们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导致许多人在课上无话可说,无题可问,课堂气氛稍有些沉闷。

  2、面对这种孩子们无话可说的尴尬的情况,教师的课堂机智还很不够。当时我心里很着急,于是,就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追着去问,去讲解引入,这样就回到了“老路”----我们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完成了这一堂课。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面对着当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能够多给孩子几分钟思考,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静静地“等待花开的声音”,然后再抛出一个新颖的有争议的问题,课堂效果可能会比现在的结果要更好些。

  课堂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我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教师自身。这就要求我平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有效引导,谨慎走好每一步,这样学生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情可诉。但是,从这节课当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具有亮点的.东西,比如我班学生的思维普遍很活跃,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个别学生的语言也很优美,如果引导到位,学生们在写作、讲话方面很具有发展潜力。

  课堂上需要严格规范地管理,学习步骤上需要扎实稳健地实施,这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下一步需共同努力的方向。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3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努力达到增强学生语感,积累语言之目的。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线,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之后,又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由于经验不足,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正:

  1、教师放手不够,担心学生找不出说不到。

  2、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时未能把握好课文的两条线索,忽视了两条线索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体会上有困难。

  3、学生的朗读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到文本情境中。

  整改措施:

  1、紧紧抓住两条线索之间的密切关系,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3、遵照略读课文的要求,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4

  《花的勇气》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话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我在教学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失望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遗憾

  花藏在草下

  惊奇

  冷风冷雨中冒出来

  震撼

  花的勇气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还配上了画面,在情景互动中,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抓住了句子的理解,如;“我的心怦然一动,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的面对。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教育。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5

  《花的勇气》节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通过对话描写了四月的维也纳:开始见不到花,一阵雨之后,五颜六色的花齐刷刷地冒了出来,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种坚强的气魄给了作者强烈的震撼,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读教学感悟作者内心情感变化这一环节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通过对草地的,绿色泛滥的绿地、藏满花的绿地、花的原野三个不同场面的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从失望--吃惊--惊奇的内心情感变化,从冷风冷雨中的小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味。学生也与作者一起从其他一些植物或生命中感受生命的意味。

  整节课教学下来,我收到了老师们的一些中肯的建议,结合自己对教学后的感受,整理出以下几点:

  一、还学于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花的勇气》是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然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很多环节并未体现这点,如在感受作者看到四月的维也纳哪些景象?学生汇报与我原先预设并不一样,我就直接把我的意想告诉了学生。在体会作者内心感受时也有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不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不敢放手,担心学生说不到。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课堂语言的精确、精细

  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语言的精确,简洁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这样可减少课堂内的罗嗦现象。我在教学中虽然听课教师肯定我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激情,但我还是有语言不够简洁,罗嗦的问题,对提问的目标指向性不明确。这是我该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课堂语言的精心设计,做到简洁凝练而准确。

  三、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这是每位老师都心知肚明的。然而,我在不知不觉中却把错误的知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教学词语时“改天换地”一词,在学生发现了我的错误“改天换日”,我在极力掩饰这一错误时却四次把这个词读错,虽然这不是我故意的但在学生读词甚至在我错误的引导下,也会浅意识的把错误记在脑中。教育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面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出现的问题有了一个改变的方向。要学会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他们也许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语言文字的品读要与文本结合,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品读。作者张丽华

  《花的勇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按常规应该一课时结束。而我虽然扎实地引导学生读了,读懂了,但拖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关键原因还是自己备课时不甚明了,边讲边明晰。理清了自己和学生阅读的`思路,对字词句段摸着走了一遍。精髓的部分,需要升华的地方没有凸现出来。

  第二节课,针对另外一个班,我又做了适当的补充,可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同样由“失望”到“遗憾”到“惊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路不由自主的形成了前后文章的对比:失望和惊讶。很明显的对比出了作者惊讶于小花改天换地勇气--冒出来的勇气,顶着风雨拔地而起的勇气。顺着思路觉得花的勇气不仅仅在于冷风冷雨中的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教学虽然结束,但我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尾产生了疑问小花有如此的气魄,什么气魄?在文中小花体现出了哪些勇气?带着这些疑问,应该再细细地读文,去品味。相信,对花的勇气会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课后,我给学生朗读了《一个普通灵魂能走多远》。希望靠我的朗读弥补我的遗憾。遗憾我没有找到原文来读一读,遗憾自己课前没有准备的再充分一些。匆匆,太匆匆。

  纷纷烦烦中反思这课的教学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教师自身对文本体悟挖掘不到位,不能够敏锐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处。

  2、教师对教学中的轻重之处处理不当,导致拖沓,重点不够突出。

  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读书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培养不够。其实,教师自身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也不够好。需要学习和培养。

  如果说优点的话,应该是关注的了学生需要和面对了大部分的学生。对学生有着真诚平等的态度。

  需要探究的问题:

  如何提升自我,准确感知把握文本。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探究和培养。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6

  这是冯骥才先生写的《维也纳三个画面》中的一个画面,我自己很喜欢这篇。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一课时完成。第一次研读教材时,我发现这篇课文不难理解,通过多读课文,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这节课应该让孩子们学会什么呢?说来惭愧,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后来在我们校长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每段都有可供语言训练的点。基于它是一课时要完成,不可能每段都教。我选择了第一、第二、第七、第八四个自然段作为训练点,而前三个画面中对应地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于是就抓住这条主线设计了今天这样一节课。

  今天的教学,训练点基本上都完成了,基本目标都达到了,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缩句练习,及体会“非……不可”这组关联词,第二自然段的当堂背诵优美句子,第七自然段中学会用各种好词形容盛开的小花,第八自然段中的模仿最后一句话的作者写法,这些基本目标的顺利完成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较好。

  但在这节课中,我犯了一个常识性的毛病,就是忽视了讲解法运用。以前讲解法是传统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有着不少的弊端,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需要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都忽视这种方法,就怕被人评论成“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多采用的指导学习法,自读自悟法,引导读书法等等。但我认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理解力还有一定的局限,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干瞪眼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老师就可以运用讲解法,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一些有关知识,例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指导学生完成把“辽阔”一词换成四个字词语的.练习时,学生一下没有想到,不会回答,当时我也有些慌乱,就选择让孩子回家去想这种做法。而过后,我就在想,其实这个练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什么我不在课堂上就当场教给孩子一些跟“辽阔”意思相近的词语呢?比如“无边无际”“一望无际”等,再让他们把词放到句子中去读,去体会,这样孩子们不也能学到新的知识?显然,这比让他们回去想更有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多地去运用了。

  我想一节好的课,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只有空架子,而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去引导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会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使之成为言语的!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7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教学时应以读为主 ,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8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在课文的最后,我原打算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如梅花、苍松、竹子、小草等,谈谈它们身上所具有的勇气,让他们可以由此及彼的感受到看似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其实也蕴藏着人类无法撼动的力量,但是因为个人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导致

  课堂任务未如期完成,因而对文章主题未进行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印象不深,从而对学生的启发触动作用就微乎其微。

  本堂课无疑是失败的一课,导致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1、对教材课标把握不准,未充分深挖解读教材,导致课程学习目标不明,不能够敏锐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处。;

  2、课堂上对课文朗诵感悟不够,未能真正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到文章的主旨精神;

  3、“三学模式”课堂中,在预学模块的“前置学习”中对于自学提示的问题设置上总是把握不准,导致问题设置不合理,致使在课堂中可操作性不强,学生没有头绪,课堂上师生都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4、在学生交流展示环节,老师的引导作用几乎没发挥到,这是我的失职,在展示点拨过程中,学生对题目把握不准,交流不够深入,加上老师未能找到合适的介入口进行引导,学生的交流情况不甚理想;

  5、课程容量安排不够合理,时间安排不恰当,对教学中的轻重之处处理不当,导致拖沓,重点不够突出导致课程未能顺利如期完成,留下了尾巴,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很难再次使学生入情入境,达到第一堂课的效果,而且因为这样,影响课时进度;

  6、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读书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培养不够。其实,教师自身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也不够好。需要学习和培养。

  本堂课存在很多不足,我将深刻反思自己,力争找准原因,早日改正。如果说优点的话,应该是关注了学生需要和面对了大部分的学生。对学生有着真诚平等的态度。需要探究的问题:如何提升自我,准确感知把握文本,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探究和培养。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9

  听了《花的勇气》,受益匪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说实在的,这篇文章不好上,我想根据自己的所听、所见谈几点自己的所感。

  一、导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在导入环节,老师运用由花想古诗的方法,总共出示了六种常见的花,学生借此复习了和每种花有关的古诗句,温故知新,复习了古诗,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教材处理上整体把握,抓主线

  本文是略读课文,连老师首先引领学生复习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且牢牢抓住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经历的事件和由此对应的人物心情的变化,这符合略读课文的学习特点。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也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出示的填空题,由事件和心情交错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理清了课文的整体脉络:“(无花)失望——(藏花)吃惊——(不见花开)遗憾——(花开原野)惊奇——(气魄)震撼”这是一组颇具特点的课文脉络图,连老师巧妙地运用这张图,借此要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段学生对文章梗概的把握需要方法的指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由此图老师还让学生说说还能发现什么,这是对文章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作者的心情皆因花起。

  三、巧妙处理文本,因果倒序教学

  在重点环节老师先让学生感悟“花满原野”时让作者心头一震的画面,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了作者这种心情?通过让学生对词语的细细品味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认知:“改天换地”写出了变化大,“全冒出”来体现了变化快……教师由这一段的教学引入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藏花”时的.教学,同样让学生挖掘体现作者惊奇的词语,“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从果到因的反序教学,更能体现对比的巧妙,也更能体现出文中的中心——花的勇气,由此花儿由藏身到开满原野的过程更加令人回味,令人印象深刻。借此出示填空题:青草下藏的,不仅仅是花,还是( )。此项语言训练,训练了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内涵且合理表达的能力。最后再次回到第七自然段,配乐朗读,学生一定沉浸在从惊奇到震撼的画面中,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由此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

  四、读写结合,联系实际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老师又引导学生学习《花的勇气》的写法,让学生写出种子的勇气是();梅花的勇气是( );青松的勇气是( )。训练了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0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在《花的勇气》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的:作者的心情为什么由“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呢?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认真体会课文哪些词句词表现作者的心情,读完之后组内交流。”(学生或默读或朗读或勾画)当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我认为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很失望,我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学生动情地朗读:“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学生各抒已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来共同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我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1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

  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因为;

  拨开草看,我感到,因为;

  离开之前,我感到,因为;

  雨中去看,我感到,因为;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因为。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时,学生第一次朗读并不好,我就让学生看图片感受,那一声声惊叹之中,我已经知道,他们下一遍肯定会读得更好,果然如此。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2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一、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

  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

  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⑴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⑵ 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3、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⑴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⑵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五、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3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

  写在旁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4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一、对略读课文的认识

  在初接触这篇课文后,我首先关注到了课题前面的雪花号——这意味着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苏教版的课文都是讲读课文,之前我从未听过、上过略读课文。因此特地上网查了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从中我了解到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上略读课文,教师应放得更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其实就是教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并理解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我教学思路就是按照这阅读提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令我很不满意,学生的反应平平,当然,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未能有充分的预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境地。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以下几点:

  1.对学情估计不足

  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但遗憾的是,因规定课前不得接触学生,我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我以为所借的既是朱棣文小学的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必定比我们乡下学生高出许多。因而在我本人所执教班级的基础上,又人为地增加了难度。如当学生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后,还要求学生依次概括成四个字——“绿野无花”、“草下藏花”、“无缘看花”、“原野冒花”、“花有勇气”。我的本意是:学生既然基础好,只要求找出文中现成的语句太过简单了,而将文中语句“浓缩”成四字短语,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回答也并非要和我所设想的几个短语一模一样,只要意思相差无多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仅够得上边,我也能及时引导。但事实上,这一设计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了课堂上的“鸡肋”。因为当我提出要求后,学生响应的寥寥无几,原本学生的发言就不够活跃,这样一来,更把他们难倒了,甚至在某些时候造成了“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尴尬局面。

  2.未能及时作调整

  其实当课前准备与学生谈勇气时,我就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重新估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容易举例说明的,学生应该能够脱口而出,但事实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考虑降低一些难度(如不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只要求找出表明原因的相关语句来朗读体悟),以使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即能顺利地完成填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可以节省更多课堂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会,而无需在“概括”上面纠缠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学得累,教师教得累,给人的印象也未必深刻,反而将本该深入体会文本的时间也都占去了。

  3.情的因素未凸显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可是,由于教师的设计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些美的文字,这些体现花儿品质的语句,学生们都未能深情品味。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而因未真正深入文本,师未入情,生亦未入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课堂教学稍为满意之处

  当然,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地方还是有的。如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 ,因为 ;

  拨开草看,我感到 ,因为 ;

  离开之前,我感到 ,因为 ;

  雨中去看,我感到 ,因为 ;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 ,因为 。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短短三十分钟的教学,让人感慨良多。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有教学机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5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 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

  首先,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清晰的脉络,我设计了这几道填空题: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我让孩子们用最喜欢的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填空。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后,我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个人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且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的智慧火花不断闪现,个个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7-04

《花的勇气》的教学反思06-13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1-12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3-13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8-05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3-15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3-05

《花的勇气》教学课程反思02-19

关于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