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28 09:47: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猫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猫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猫教学反思(15篇)

猫教学反思1

  《猫》这篇课文的结构分明,内涵丰富。

  一、两节课下来,我发现以下两点值得今后继续保持。

  1、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猫》这课时,我采用猜谜语“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导入。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说说看到猫这个字你想说什么。在这个氛围中,教师也是一个活动的参与者,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爱说,敢说。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找文中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指出猫的特点——古怪、可爱、淘气。在此基础上,以“情感”为基点,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受到爱猫的情感熏陶。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与“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一些猫爪印。”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我从“丰富多腔”这个四字词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想象猫叫唤。

  二、反思不足

  在我整个教学过程中,环节分明,目标明确。但由于我的引导能力不足,学生不能深入领悟。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学生较难体会并运用,例如明贬实褒的词语运用,关联词语的运用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的一部分内容。

猫教学反思2

  10月25日,我有幸聘为20xx年xx县“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实践性教师培训观摩课执教教师,我上的是初中语文《猫》。我因为公开课的经验不足,缺乏自信导致紧张过度,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现就自己执教的《猫》这一课做深入剖析。

  首先,教学设计的能力弱,教学理念陈旧。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握不准示范课的要点,区分不清该阐述的内容范围的宽度和广度。例如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我不知道是为了考试而介绍简单要点,还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详实阐述,因而在矛盾之中,让学生拓展了知识,致使实际的教学在此出现了费时过多的情况。

  其次,教学设计不断更改,想法太多,导致课堂上的问题的出现。

  因为平时自己极少主动上公开课,但喜欢学习像其他教师学习,也因此否定了自我,只听从他人的建议而忘记了自己的思想,致使自己上课时是表演别人的东西,而忘记自己思想的存在,让自己在教学中没有了自己。《猫》这篇文章的篇幅过长,我的设计是将两节课的内容紧缩为一节来展现,但后来采取他人的建议更改分为两课时来上,因此导致上课时写作特点这一重点知识完全可以理清,却改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导致这节课的重点不突出。

  再次,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到位。

  这次执教的班级七(1)班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很高,与我所教班级的阅读水平相差很多,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偏向简单,当要求交流的问题,该班学生不用交流、不用阅读课文就解答出来了,虽然我也极力要求他们先讨论,但这个交流的教学环节形同虚设,也失去了语文教学课堂的内涵。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我感谢这一次的活动,让我清楚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接下来,我急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多找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上语文公开课的水平;同时加大阅读先进教育理论书籍的力度,扎实语文的教学功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猫教学反思3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对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细致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内容具体,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文章。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老猫的性格古怪:讲它又老实又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胆小,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可以说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的小猫,腿脚还站不稳时就会玩耍;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都体现了作者浓浓的喜爱之情。

  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是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可以通过师生分工朗读,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用事例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体会猫的特点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动;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的孩童。这样饱含情感的语句比比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这篇课文有突出的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表达了真挚的感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无论是性格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分的可爱。人与猫之间的相互信任,相处和谐,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老舍先生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性格越来越鲜明活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节课中我点评小练笔的时候最好也能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评论。这样又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猫教学反思4

  案例:

  《猫》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猫写的惹人喜爱。文章谈到猫的性格十分古怪,说它贪玩吧,但是又非常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屏息凝视”,这个学生由于预习不够充分,一时语塞满脸通红,其实这个词从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不必非按照字典的解释来说。于是我对这个学生说:“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吧,这猫是怎样屏息凝视的?”他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摆出屏住气,眼神集中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屏住了气,但眼神太直了,表现不出精神集中的样子,在其他学生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现出了小猫屏息凝视的样子,在学生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学生对小猫尽职尽责这一特点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反思]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理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首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其次,通过这次表演,不但这个学生,全班所有学生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表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猫教学反思5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

  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有如下的几点收获——

  一、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二、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点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也有如下的几点疑惑——

  一、没有“提问”但是应该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除了以话题的形式呈现以为,有没有其他的呈现方式了呢?

  二、在围绕话题进行说读活动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说得不够深入,此刻,老师的“追问”,算不算“提问”?如果算,那么,这个课型算不算“无提问设计”?

  三、在学生说读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那么,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

猫教学反思6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讲述了家里三次养猫的经过,故事性比较强。因为打算用这节课录课,所以准备的很充分。差不多用了一星期的时间。但即便如此,讲起来还是有一定问题。三班是第一节课,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录像的缘故,有些紧张,以至于讲得太快,将本来差不多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课就讲完了。讲完之后发现学生们很迷茫,虽然看似他们很积极,

  但实际没学到什么,对知识点并没有完全理解,效果很不好。讲完后指导教师也说,太快了,语速也有点快,把节奏放慢,别紧张。痛定思痛,我重新把课文内容看了一遍,吸取教训,划分没部分大概用多长时间,这样在四班讲得时候明显好很多,内容讲透彻了,节奏也把握对了。第二课时时,由于在三班讲得太快,基本没剩下什么东西,所以只能多说,也让学生多说,比如拓展训练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误解?怎样才能减少被误解的几率?”我让同学们想一下,然后畅所欲言,发现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也能从自己的故事中更好的体会文章主旨,这算“因祸得福”了吧。但在四班讲的时候,因为停电,多媒体不能用了,只能回归原始,因为怕大家不能理解,所以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结果发现时间不够用了,拓展训练没有时间做了。后来指导教师说在黑板上写太多了,太浪费时间,只写重点或学生们不认识的字就行,没必要写那么多。

  虽然讲解这篇课文时状况百出,但通过这些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后要注意。

猫教学反思7

  一、背景分析

  《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前两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是叙事性散文,《华南虎》是现代诗歌,《马》是科普说明文,《狼》是叙事性的文言文,这体现了编者编写教材的同一题材、主题相近而文体裁不限的选编意图。

  编者在“单元说明”中说:“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文章内容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编者对于这一系例文章,提出了阅读要求。同时,编者结合《猫》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给出了阅读性提示:“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和人一样,每只猫都会有各不同的性格。作者的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这三次养猫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课文后的“研读与练习”第一题“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题“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情感。第三题“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是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这道题编者的意图是学生能结合文本的理解能把自己的视野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动物与人应该怎样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人类与动物之间要怎样的和谐相处,了解这些问题,对进入初中不久的学生来说自然是饶有兴趣的。阅读这类内容的文章,不仅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同时对培养他的趣味与情操是有好处的。

  二、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形式上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容上要依据教师对文本及学情的分析与认识。它一方面预设的,同时它又是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所以,它既具有预设的特点,又具有生存的特点。根据以上对《猫》所处的这一单元背景、文本本身、学情认识的分析,可以预设如下教学目标:第一、启发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出作者描写三只猫的相同与不同,并能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与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能有效解读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第三、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领悟,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的明辨事非、反对主观武断的价值观,从而引发学生对弱小动物的关注与同情。

  三、教学策略

  坚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与启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说出自己的独特认识与体验。具体地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发现并解决阅读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出阅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地学习,将学生分成六小组,互相解决各自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地学习,引发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临时生存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内含与意义。在方法上,采取学生自学成果展示,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学方式,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组织教学权留给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一读文本,整体感知。

  (1)画出自己难理解的词语,结合句子识记、理解、掌握它。

  (2)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自己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3)小组讨论,生存一个或几个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4)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提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二读文本,质疑思考。

  (1)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交流对方提出的问题,形成讨论结果。

  (2)各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自己组内的讨论结果。

  问题预设:

  (1)文章写了几只猫?作者在养猫的经历中,哪一次养猫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能把握课文内容重点。)

  (2)试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能根据内容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

  (3)课文主要写第三只猫,那么把写前两只猫的内容删去怎么样?(让学生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把握文章的脉络。)

  (4)文章写“我”三次养猫,“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让学生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品味作者的情感,重在句子的朗读,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5)从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三)三读文本,拓展延申。

  问题预设:

  (1)假若第三只猫没有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的机会吗?说说你的看法。(让学生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说出自己的思考。)

  (2)被别人冤屈或知道自己无端冤屈了他人,滋味都是不好受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请说说你的经历与情感体验。(让学生能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的目的。)

  对教学过程施行的说明:整体感知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与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强调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质疑思考部分的问题预设是教师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学生展示的问题是不是这些,应据学生自学情况而定。不过,学生展示了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通过巡查,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归纳,有的可能就是教师预设的问题,这可以按预设的教学方式解决,有的可能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而的确又是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有相当的教学机智,同时也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解决。这施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一定让学生说,不能解决的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绝不越俎代疱。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理念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读”与让学生“说”便是重点。

  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有多种,有朗读和默读,有精读、略读和浏览,要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写三次养猫经历中所表达的思想。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一读文本,整体感悟”、“二读文本,质疑思考”、“三读文本,拓展延申”为主线贯穿,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后由文本到生活,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等起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这么强调“读”,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事实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性的阅读,生成了许多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如,第三只猫明明是不被喜欢、令人可厌的,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会比前两只猫的亡失要“更难过得多”?又如,写第二只猫时,作者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有何用意?再如,作者写自己养猫的经历,是告诉我们严于律己的做人还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弱小的生命?学生不自主阅读,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

  读是情感体验,情感认同,也是一种感悟。在施行“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评说,教师的择机引导、指导朗读,师生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学生自主地找出这样三句话来朗读与评说:“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辛酸、愤恨、怅然、伤感、懊悔,语调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高有低,很好地体味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说学生“读”是隐性的思考,那么,学生“说”就是显性的。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教师要鼓励学生能根据阅读作品说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能品味作品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言说,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也彰显了学生的智慧。如在对三只不同的猫的认识上,学生这样说:“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运用了动作描写,写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猫;“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飞扑过去捉。”——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晃着圆圆的脑袋,睁着圆圆的眼睛,长于爬树、善于捕捉的神态跃然纸上,这是一只活泼而有趣的猫;“冬天是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猫来的时候是冬天的早晨,它给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蜷伏”一词,表现出这是一只很可怜的猫。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想通过学生的自主的读、合作的读、教师引导的读,通过学生展示生存的问题,然后学生自由言说、教师点拨学生深层次的言说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并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学流程做到了严谨有序,如果从学生的实际收获来看,不谦虚地说,已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标。但是,从最终的课堂呈现状态来看仍有几点值得反思:

  (1)教学设计理性有余而趣味不够。

  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程序的设计基于自己学习文本的认识。想通过学生的读与说,通过教师的一步一步点拨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发言,可惜的是只有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大多数同学只是认同别的同学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不处于一个“顿悟”的状态,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获得认同,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做到严谨有序,同时也就有效,这样理性的成分便多了。但是,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如何做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有趣,且又能适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只采用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形式,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不足与学生的阅读心理把握不准。

  (2)教师调控不够机智

  在节课中,教师应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但绝不是教学的旁观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者过多的依赖于已预设的教学设计,过多的担心达不到预设的目标,教师自己的思路受到了教学设计的“监控”,所以,课后一些老师说我对学生的一些有价值言说听而不闻,而这些自由言说恰恰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亮点”、“出彩点”,教师为什么不适时引导、追问,把对问题的思考推向深入?由此看来,教师怎样机智灵活地改变已生存的教学预设,调控好自己,又能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是值得思考的。

猫教学反思8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剪裁得当,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的范文。猫虽然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生动活泼,那么惹人喜爱。这篇文章细致生动地描述了长大后猫的古怪性格,刚满月时小猫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是较常见家养小动物,绝大多数学生见过猫,不少学生还养过猫,因此,在第一课时里,我首先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在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喜爱地动物,喜爱猫的原因的基础上进入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以及展开想象等方式具体感知小猫的可爱淘气,体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喜爱之情,从而为第二课时打好基础。

  因为本篇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思路时, 并没有在内容上花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同时边读边用笔划出能够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语句,在此基础同桌交流。在教学中心句时,我用幻灯出示一组话:猫的性格古怪。猫的性格有些古怪。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让学生通过反复品味,体会语气的不同。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出作者语言的准确具体,以及作者渗透进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教师相机紧扣喜爱之情,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予以适时地引导,让学生通过体会关键字词,体会喜爱之情,并进行读书指导。在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来再现猫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的基础上,猫的老实贪玩等性格特点也就一目了然了。在对语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猫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等特点,并及时的板书出示,并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作者看似矛盾的安排,实际上更加突出了猫长大后的性格古怪。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品位语句。比如在处理在教学“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个部分时,我请同学们学着猫的样子,尽可能的长时间的屏住呼吸,眼睛集中注意力,一分钟过后他们纷纷松了这口气,无比地感叹道:“太难受了!太难受了!我真佩服猫呀,一连几个钟头的‘屏息凝视’,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 通过这次表演,全班所有学生不仅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而且他们对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猫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脚印是比较脏的,而在作者眼中脚印是小梅花,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同学说:“我从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叫声不是厌烦而是喜欢,老舍先生听它的叫唤就象在欣赏美妙的音乐。”还有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这句话中的‘蹭’字体会猫与作者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猫就象一个撒娇的孩子围在主人身边转来转去。”总之,学生们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教学反思9

  读书之乐何处有,数声铎振天地心

  ——《猫》教学反思

  指定主题伊始,便开始思考如何架构课堂,《猫》公开课教学反思。如果把这堂公开课比喻成一个孩子的话,他诞生的那一刻带给我的感觉自然是喜不自胜的,但比起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在长长的几个月的孕育过程中我体会到的震撼与幸福,实在无法用简单话语言说。

  就我自己而言,对文本进行社会学解读是我的强项,这种以作者为中心,以挖掘作者原意为目标的解读方式很对我人文理想的胃口。去年的公开课选定《风筝》为题,与其说是初生牛犊挑战难度,不如说,我对自己个性与文本契合度的把握。于是,我开始长时间的“开掘工程”,从《猫》文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入手,围绕《猫》与郑振铎、1925社会大背景的关系,思考其社会性、思想性、时代性。在与师傅崔晓丽老师讨论过程中,师傅则从文化学解读的角度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她以一种历史透视的、全息的眼光,紧扣对文字语言的分析,提醒我从文本纵向的超时代的深层思想底蕴角度。注意作者所创办的文学研究会“文学为人生”的理念,要侧重于文本横向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时隔八十年后,在今天,作品仍然具有的“关注弱势群体”这一社会意义,不仅对文本进行“过去式”的解读,更要引导学生进行“现在进行时”的解读。

  在课堂架构的雕琢过程中,如何在看似简单的“三只猫的亡失”中找到共性,挖掘主题,是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某天突然想到鲁迅先生对于悲剧的解读:“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前两只猫有着毋庸置疑的美好,也有着共同亡失的命运,不正是一出接着一出的悲剧么?可是第三只猫,它长得难看,性情懒惰,形迹可疑,基本没有任何美好可言,那么它的命运算是悲剧吗?如果算,那与鲁迅先生的话有矛盾;如果不算,作者又为何悲从中来,永生悔恨?“悲剧”是必然的,也许,被毁灭的“美好”并不在第三只猫的身上……我就这样沉浸在“悲剧”的思考中,伴随我的是一整个周末的阳光,和书香……当我带着思考成果“第三只猫的悲剧中被毁灭的是人的美好”去见师傅时,还为自己的“新发现”窃喜不已。

  师傅只轻问了一句:“第三只猫,真的不美好吗?”,各种疑问不断拥堵在我的头脑,第三只猫真的不美好吗?如果不美好,那人对它的毁灭又怎么能说是人性的自我毁灭呢?同样是猫,我是根据什么来断定它比起前两只没有一点美好呢?果真不美好……那作者行文的意义何在?仅仅只是要表达歉意?抑或我能牵强地说他在表达着反省、表达着……

  “生命”——师傅又是轻言一语,如同一个久失武功的人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切疑问在“生命”二字面前土崩瓦解:第三只小猫的美好与否,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断定的,致使它在家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尊重,即便是作为解读者的我,也被带入了这样的错误,它的冤屈,是人类根据自己平时对小猫的印象,粗暴武断地误解,他的死亡,更是因为人类冷漠的棒杀……第三只小猫,它的生命本身就是美好的,人类对于这种美好的毁灭,不正是一出真真正正的悲剧么?而人类的每一次粗暴、武断、冷漠的行为,不正是人类在生生地撕毁作为万物灵长在面对生命时本该有的平等、尊重与保护这些人性的美好吗?是了,如果没有正视生命本身的美好,一切分析都是徒劳,教学反思《《猫》公开课教学反思》。

  主题架构好后,我们开始了细节的雕琢: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悲剧主题的探究很可能难度太大,深沉的悲剧主题如何能通过更直观的影像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与课堂如何能巧妙灵活、不着痕迹地契合?如何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接近主题?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设计学生活动……

  “语文价值”——是师傅挂在嘴边的词,她不断提醒我,一定要注意在文本分析时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总结概括、迁移拓展等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做“问题设计”的功课。如何把课堂的环节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不着痕迹地串起来;一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可能的回答是什么,能回答到哪个维度,如何追问引发学生对更深层维度意义的挖掘;学生答问后,如何以肢体语言或口头语言来肯定学生,激发他的自信和创造力;

  “多媒体的巧妙运用”——是师傅再三叮嘱注意的,不要被课件牵着走,而要让它成为课堂的增色剂。可爱猫的图片、模拟的小猫叫声十分契合“美好”一词,学生在文中找依据时便也不亦乐乎地爱上了这几只小猫,在引出了猫与人的双重悲剧之后,忧伤的小提琴音为背景,画面上缓慢出现的无家可归的老人、被逼卖艺的孤儿、汗流浃背衣衫褴褛的农民工,我在描述着发生在孩子们生活之畔的“社会悲剧”……我看见,孩子们眼圈红了,师傅在教室后面抹着眼泪,此时无声胜有声。

  “活动设计”——设计这个环节时,不禁想到段考前语文备课组的几位老师带我们去某学校听课,当时对于他们的课堂小组学习模式中高效、自主的小组讨论和师生约定的暗号引得我们啧啧称赞,回来后,我也在班上有意训练学生,讨论结束时,老师读一句诗,学生接下一句,字落静音归位。这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习惯,在他们驾轻就熟的`学习活动中,收获自然不必说。

  “课堂架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导入的方式和结课的方式,这次也不例外。郑振铎先生的名字正是他文品的一个真实写照:“振铎——敲响警铃,警醒世人”,上课之初的这一悬念在对文本的逐步挖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最后,我以龙应台先生对于作家的观感结语:“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为课堂作了一个完整的呼应。

  粉笔,成了人性解剖的利刀;课堂,成了心灵自省的圣地。;学习,成了自主自由的旅程。

  而遗憾,更是如影相随、显而易见。

  首先,对于文本的接受美学解读,作为新手的我显然没把握好。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价值。《猫》一文的两极组合就是根据读者的介入情况赋予的。这一点,陈曦老师值得我学习,她的课上不仅从作为人的角度对文本主题进行了挖掘,呼吁人们平等尊重第对待一切生命,更从猫的角度,阐述了作为弱者,应该如何自立自强、赢得尊敬。这种多角度解读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的重要手段,非常值得学习。

  其次,口头禅和教态细节,粗线条的我往往忽视细节,而细节对于一位站在台上,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重要影响的老师来说,是异常重要的,更何况,是本该发挥语言的神奇魅力,引领学生思绪的语文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精益求精,像雕琢艺术品一样雕琢每一堂课、每一个瞬间。

  读书之乐何处有,数声铎振天地心。

猫教学反思10

  《猫》是郑振铎小说,课文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

  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作者的情感变化,激发学生感悟作品的主旨。

  一、分别说说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

  三只猫来历不同,外形不同,性情不同,结局更不同。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能实现了这一目标。

  二、找表达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

  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用笔默最多。前两只小猫略写,第三只小猫详写。这样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铺垫。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引出散文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明理。

  三、说感悟,明道理。

  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多,说出了自己的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最后联系学生的作文,让他们明白了:本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以上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四、抓住文中的伏笔和铺垫,理解文章前后照应。

  本文中即有伏笔,又有铺垫,正好教学生简单区别一下,二者区别是细微的,都是写作的技法,讲究一个行文的前后呼应。区别在于,而伏笔是埋下关子,设下包袱,你后面得抖开包袱。铺垫是前面有所交代,打好基础,以便后面的高潮。仅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从课文中举例进行讨论分析。一部分学生能理解。

  课上完了,目标基本实现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回顾这堂课,自己并不十分满意,觉得最大的遗憾是:

  学生自由说话了,学生主动说话了,但学生说的还是少,老师讲的还是多。

  分析原因:

  1、因为平时上课总怕学生什么也不知,所以,一上课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一不发言我就说。

  2、学生预习情况比我估计的要差。学生一说慢了或说错了我就着急。

  3、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余毒”还影响着我,有问题就急着要答案。没有好好的让学生讨论解决。

  当然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可是,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这将是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探索的问题。

  另外我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后我会把课堂变成学生的最大的舞台。

猫教学反思11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这篇课文在讲授之前,一些老师就告诉我《猫》这篇课文特别好,一定要给学生多讲点儿。本来有机会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借鉴经验,但由于特殊情况没有听成,所以就自己准备好了之后直接讲的。虽然整体上还可以,基本算达到要求了,但个别环节还是出现了问题。

  平时讲课主要面对自己的学生,还是很自在的,结果通知去别的学校讲课,还要录视频,心里的紧张一下子就扩大了,平时张嘴就来的话,在看到陌生的学生整齐安静的坐在那里,忽然说不出来了,课件本来也是准备的很熟练了,内容几乎都记住了,但是由于紧张还是出现了差错,在讲到后面的内容的时候,尤其涉及平时的地方,好像有有点话多。

  本来设计的课时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但在讲授时,由于预先设计的提问环节出现偏差,所以课时的内容到后半节课时一直在赶,这是本不应该出现的。在之后又听了别的老师的课,发现自己在讲授时有几个知识点强调得不够,这也是不应该犯的错误。

  总之这节课暴露了许多问题,今后必须认真踏实地研究教材才行。

猫教学反思12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我教学《猫》的第一课时,引领学生走进了老舍笔下的猫。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深切的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初步感受了作者是真实具体的描写。

  在教学中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仅关注他们的本生的感悟,更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提升感悟。第二自然段的句子,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与学生实际的理解有距离,特别是“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三次提升(首先是比较朗读,其次是以梅花图引发美感,最后提出反问引起思考),让学生的学习价值得到实现,而不是在课堂中虚度光阴。那么,用什么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感悟在提高了呢?这决不是附和性的意见,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便是朗读,读出自己的特色,而这篇文章又适宜用朗读来体现,当然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由于对句子的一再提升的认识而读得津津有味。

猫教学反思13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郑振铎的《猫》,教完之后,感觉师生配合默契,学习效果不错,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课前精心备课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至少三遍,包括课前的阅读提示和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又多次翻阅教

  学用书和教材详解,透彻的了解、理解教材,把握文章主旨和重难点。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又上网查阅了若干幻灯片,结合我自己的备课和学生情况重新制作,精心备课做到有备无患。

  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以学生为主,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是这样 来安排本节课的各个环节:

  1 、用图片导入。

  将若干个动态的小猫组合在一张图片上,省去一张张图片的时间。这一张图片上形态各异的小猫马上

  攫住了学生的眼睛,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叹惊喜声:“哇,好可爱”。我顺势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猫有关的文章,出示幻灯片二,郑振铎的《猫》。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 、出示教学目标(幻灯片三),学生自由看,明确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3 、检查预习:本环节包括三个部分:①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先让学生自由谈,互相补充,老师及时激励加☆,出示幻灯片四,作者简介,学生齐读。②检查字词读音,出示幻灯片五,学生排火车读,教师及时纠正不准确的读音,其中惩为二声而不是三声,然后出示正确读音,学生齐读加以巩固。③本文讲了什么故事?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4 、学习新课:本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环节让学生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作者的感情等几个方面来填三只猫的表格,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表格,在班上展示,老师相机指导。出示幻灯片六,然后引入第二环节,这三只猫,作者最不喜欢第三只,但却是第三只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终生难忘,为什么呢?出示幻灯片七八,因为芙蓉鸟事件,这第二环节,我让学生采用抢答的形式来完成,人人争当小法官,案发现场?犯罪嫌疑人?犯罪证据?案发前嫌疑表现?案发后嫌疑表现?惩戒方式?案件定性?(冤案)知道真相后作者的心情?这一系列问题不是很难,采用抢答的形式,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是活跃,我将最后一个问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做了强调——得到启示?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靠自己的好恶来判断问题,同时在该环节我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这只芙蓉鸟死于家中养第二只猫的时候,作者还将如此判断吗?还会如此惩戒吗?学生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由此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深化主题,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在我们生活中,要学会客观地理性去分析,不要凭个人喜好,更不要持有偏见去看待事物,看待别人。

  第三环节,品读,30 —34 自然段,出示幻灯片九。即作者惩戒第三只猫后的所思、所感、所悟(后悔、难过、愧疚)。为了体会作者的这种感情,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首先是设身处地,假设你是作者,怎样读?体会?学生第一次读不好,我进行了范读,指导语气强调,学生自由练读,再次读时好多了,这就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又不会到会,这才算学有所获。

  第四环节,情感体验:即课后第二题“第二只猫丢失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出示幻灯片十,学生思考回答,师生交流。

  第五环节,明确课文主旨。出示幻灯片11 ,学习本文,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畅所欲言,说的很到位,能够理解明确本文主旨。

  5、拓展延伸:即课后第三题。(出示幻灯片十二)在生活中错怪别人或被别人误解的事?大胆说出

  来,老师激励考察你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时刻到了。每人加5 ☆。 李帅、王继文、李杨、李政等同学说的都很好。这算学以致用,将文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这算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吧。

  6、考考你(出示幻灯片13 ),图上你看懂了吗?你想说什么?

  7、共勉下课,出示幻灯片14 、15 。

  师生齐读: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让我们关爱弱小,宽容仁爱!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总结本节课,我觉得亮点之处在于:①关注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我尽力做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②注重朗读,朗读是情感的再现,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书读好了,读透了,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侃侃而谈。④寓情感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永远铭记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⑤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半功倍。⑥适时激励,包括语言激励和加☆激励,让学生时刻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学无止境,教学亦是。今后,我亦要用心去对待每一节课,与学生真正做到情感交融,如此我心快乐,学生亦是,相信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与学 生共进步,齐分享是我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猫教学反思14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结构上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得到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因此,我设计了第一个教学环节“你喜欢哪只猫”?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

  接着引入第二个环节“我的家人对待三只猫又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有几个学生品味语言很深入,能够从某个词语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出现了不少亮点。从某个意义上说,此时语文教学的真谛得到了体现。接着引入第三个环节“作者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但大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

  有一位同学提到了“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我引导学生重点朗读“我心里十分难过·······”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也能够体会作者在第三只猫亡失后的那种愧疚和后悔的心情。如果我换用另外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揣摩“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多朗读,多品味,他们自己独立思考,能更深入地体会文本内涵和作者思想感情。整堂课,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发挥。这些好的方面,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力保持。作为语文的教学,应该多注重朗读品味,在课堂上,这方面我重视不够,另外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有时显得随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改进!

猫教学反思15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养宠物的经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养猫的经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理解故事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及文章蕴涵的哲理。

  3、培养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下列字词,老师再出示答案,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注)

  读一读 (幻灯片)

  sa sesong yong chàng zǔ quán cheng jia

  污涩 怂恿 怅然 诅骂 蜷伏 惩 戒

  四、速读感知(出示幻灯片)

  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

  速读要求:

  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

  学生按要求速读课文,在课文中标画??

  请三名学生分别简述三只猫的故事,提醒学生抓住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老师简单点评)

  (过渡语)我们从故事中得知:三只猫的结局不是失踪就是死亡。这让我们深表同情。那么,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五、小组交流,精彩展示(出示幻灯片)

  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要求:标画出文中的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充分交流??

  小组精彩展示?? 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花白猫 小黄猫

  喜欢 猫郑振铎 喜欢 酸辛 怅然、愤恨 可怜猫

  愤怒→难过、自责、愧疚

  老师追问:“我”对第三只猫为什么会产生难过、自责、愧疚这样复杂的感情呢?

  引出“芙蓉鸟事件”

  六、拓展联想(出示幻灯片)

  想一想: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说法:①第二只小黄猫不会吃黄色芙蓉鸟。②第二只小黄猫吃了黄色芙蓉鸟,也决不会责怪它)

  (过渡语)同一件事,人们对待两只小猫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七、探究文章蕴涵的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学生齐读启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客观公正;要关爱,善待弱小者。(幻灯片)

  (过渡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是一只猫而已?

  八、说一说(幻灯片)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说一说事情的经过。

  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学生谈自己的经历??老师适时点评

  (过渡语)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想对同学们说

  九、结束语(幻灯片)

  让我们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吧!(学生齐读)

  十、板书设计:

  愤怒→难过、自责、愧疚

  《猫》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与学生见面的短短20分钟,老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让学生齐读课文一遍,以便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让学生标画文章中的生字新词,自行解决。

  这篇课文篇幅长,语言通俗易懂。因此我在课堂设计上让学生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并且对速读提出要求,并在屏幕显

  示: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从课堂反馈来看,效率高,效果好,节省了时间。

  这篇课文,我紧紧抓住了情感主线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只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让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展示。从课堂上看,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文章一些情感语句的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揣摩、朗读。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小组加分很适合初中低年级学生心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个环节的设计收到了预期效果。

  为了加深对文章所蕴含的哲理的体会,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想一想: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两只猫比较,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主旨。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过渡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是一只猫而已?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说一说事情的经过。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下一环节: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最后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中,结束课堂。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值得自己深思的地方:

  小组模式的教学,座位的编排,可以4人一个小组,但由于时间仓促和讲台空间的局限,不能设计传统座位的编排。使老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进度和课堂纪律的掌控都受到限制。我在想,这样的座次排列,不使用小组教学模式也可以。

  课堂上,学生感受体会多,课文读得还是有些少。

  另外,有些紧张,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没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专家点评:教学设计新颖,对文本挖掘深入,教学活动围绕情感主线设计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有深度,课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效发挥教师导学作用,适时进行方法指导,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氛围和谐融洽。

【猫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猫教学反思11-28

《猫》教学反思人教版12-22

《猫》教学反思人教版12-22

老舍的猫教学反思04-10

老舍《猫》的教学反思11-23

老舍《猫》教学反思范文11-04

猫教学反思集合15篇11-30

猫教学反思(集合15篇)11-28

猫教学反思精选15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