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02 17:23: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不大顺畅,除了课堂上魏博宇、毕峻伟同学因理解出现偏差,交流纠正浪费时间外,我认为教师的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

  1、复习导入内容可以再精炼一点。没必要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面、棱的方面挨个去比较,去订正,直接设计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形式也没必要挨个抽学生回答,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抽一组代表回答即可,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抓住了重点。第二个练习题的设计可以直接让学生说出面积即可,其他学生判断,因为是复习内容,没必要像新课一样都是重点去分析。

  2、重点的内容重点突破。长方体的表面积探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在之前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和展开面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直接让学生借助实物或者展开图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让学生理清弄顺长方体展开面的长和宽和原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将小组合作“议一议”的内容作为重点,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占用的时间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时间。

  二、牢记数学课的“三必讲、三不讲”。比如这节课上“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后,没必要定义读三遍,然后又抽取了10个同学依次回答问题。包括温故知新里的练习内容,只要学生回答正确,或者知错能改,没必要一道又一道的讲解。

  三、数学课应该精讲多练。而本节课学生说的多,而且环节过于罗嗦,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练习又少之又少。

  以上原因都是老师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初次带五年级数学,对教材内容以及重难点内容抓不准、吃不透,设计上不敢求新颖只求能正确的教学下来就好,针对以上不足,我以后一定要勤学习,勤请教,争取快速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和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学会运用。

  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能真正学以致用。如在解决课本练习中的给洗衣机做一个布罩时,求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布,部分学生没有直接接触过洗衣机,对给它做布罩需要做几个面不清楚,因而影响解决该题。另外,课本练习中要为一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高位2厘米的长方体选择一合适尺寸的包装纸,几乎全部的学生都选择了第一种包装纸,理由是这两者的面积刚好相等。正是由于学生对如何包装物体缺乏一种生活的认识,所以他们没法做出教参所要求的答案。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该部分时,应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对生活的认识,加强直观教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3

  长方体的表面积属于空间与模型这个模块。在认识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利用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探索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备课的时候,我认为这课虽然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但学生在理解长方体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展,应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但从学生的课后作业上看,还真是问题多多。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总结出来的公式还不熟练。

  虽然,我还教了学生记忆的技巧,但是很明显有的学生在算面积的时候还是张冠李戴,这说明学生对一个新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反复、重复加强。

  2、学生对题目意思理解不透。

  有的学生马虎大意,对完成作业态度不够,草草了事。以致有的题目存在“陷进”,他并没有发现出来。比如,房间贴墙纸,地面肯定是不用贴的,有的.学生就没有想到。

  3、计算上有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些繁琐,这就要求学生计算细心 ,可是从作业上看,还是有些学生算式是对的,算错了。很可惜的。计算基本功以后还是要多加训练。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总结出以下两点:

  1、理解表面积的定义上,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要包装礼盒,需要多大面积的纸片,求什么,把一个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也就是要去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孩子们指一指表面积在哪里。这个时候不急着去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而是让孩子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哪些地方需要计算表面积的,孩子们举例了给教室贴瓷砖、做纸箱、做鱼缸、给教室的们刷漆,等等,这个时候我会追问你的场景中的表面积在哪里,像鱼缸是会少一个面的。这样为学生建立了空间想象的表象认识,学生在后面完成解决问题时就会在脑海里有立体图形的浮现。

  2、在探索具体计算表面积我关注了几下几点,第一,先想计算策略,让孩子们说一说打算怎么计算,那孩子们都会说,把六个面加起来,有的孩子说了不必每一个面都求,对面相等,只要求出三组面。第二,让孩子们说清楚计算的过程,有条不紊的阐述自己的计算过程,我就追问为什么要乘以2这样的细节问题。第三,引导孩子去概括总结计算的公式,最后大家一起总结得到一个公式,用长宽高来表示这个公式。同时出示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体,让学生体会,按公式计算不会重复或遗漏,这样的计算表面积更加是准确。第四、在出示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公式之后,着手让孩子们去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我觉得这里的相同之处十分重要,让孩子们明白求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实际上是在求外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无论孩子们的计算过程如何,公式又是如何,本质就是求那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5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我主要想通过学生的操作,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用求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堂中,在学生认识了表面积的概念后,结合例题,我引导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吗?试着做一做”。不一会儿,两种方法写在了黑板上,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0.7×0.5×2+0.7×0.4×2+0.5×0.4×2和(0.7×0.5+0.7×0.4+0.5×0.4)×2,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史渊博站起来说:“老师,还可以这么列算式:0.7×0.5×2+(0.7+0.5)×2×0.4”。

  说实话,这种方法我们在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时经常用到,而对于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一直认为孩子们不会想出这种方法,所以过去几次教学这一课时从未介绍过。既然今天孩子们提出来了——这种预设之外的生成性资源,那我必须顺势开发利用。我接着提出:“这种方法对吗?”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判断。“你能给我们讲讲是怎样想的吗?”看到孩子们如此的表情,我又继续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包装箱,先做两个底面,需要0.7×0.5×2平方米硬纸板,而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展开是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长是长方体两个长加两个宽的和,宽是长方体的高,所以这四个面的面积是(0.7+0.5)×2×0.4,把两个底面加四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史渊博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是这样子吗?那我们动手将手中的长方体剪剪看吧。”学生动手将手中的长方体上下两个底面剪去,其余四个面沿一条高剪开,发现的确是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长方体的高,这种方法自然很容易理解了。这样一个教师认为不适合对学生讲的问题方法,随着学生的提出迎刃而解了。

  课后,细细琢磨,教师只不过是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实际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结果创造了水到渠成的事。看来,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真正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激起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的课堂也就更加精彩!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6

  老师们在讨论《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节时,常常会有几点疑惑:一是前节刚上过《展开与折叠》,这节有什么必要再把长方体再展开?二是教材为什么要安排“估算”?三是教材中的正方体图形有什么必要同时给出三个棱长的数据?对这几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本节为什么要把长方体再展开?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求的是面积。既是面积,就是平面几何的研究对象,因此,从逻辑上说,教材在这里必须要把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才能用面积的概念去给表面积下定义。在平面几何里,所讨论问题的前提都是“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要再次展开。

  三维立体空间与二维平面空间的图形的相互转换,是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技术的限制,对于立体图形,目前我们在教材里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三维示意图”(实际上是二维图形)。因此,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常常具体地体现为“让‘三维示意图’立起来”。而学过立体几何的人都知道,未来学生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最重要的意识与能力就是“转化”,即把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本节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形的对应关系的讨论,意在加强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为什么要安排“估算”?

  教材在“估一估,算一算”的小标题下,提出:“做上面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先估一估,再精确计算。”

  我认为,这首先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是做纸盒时必然要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既然从生活中提出了做纸盒,就理所当然地要服从生活逻辑。

  其次,这里说的是“至少”,也就是,估算时应当“往大里去”。因此,可以是用最大面的面积乘以6,也可以是把整个展开图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的局部。这样处理,就不会跟后面精确计算的过程重复,也就不会显得多余。

  更重要的是,估算技能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技能,估算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意识,重视估算,是新课标、新课程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最显著、最重要的改进之一。本节的引例又确有估算的实际需要,因此,教材在本节安排估算是很有道理的。

  三、正方体图形为什么要给出三棱长?

  本节的课题是《长方体表面积》,而非过去教材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教材的正文中实际上只讨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而对正方体表面积只是在“试一试”中作为长方体表面积的一个应用给出。在“试一试”里给出的条件是“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而在紧接着的“练一练”中,给出的正方体图形则标明了三维的数据。

  我认为,这段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套用长方体表面积的算法来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把“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平方乘以6”处理为学生的“已知”,而必须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也就是,要把“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转化为“长、宽、高都是0.8米的长方体”,然后,套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简化为“棱长平方乘以6”。否则,在数学逻辑上就是不严密的。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7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却出错了,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的。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之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长方体革面的人是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一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四、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看观察分析得出表面积的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兴趣较浓,且对计算方法也掌握的较好,避免了死记公式的办法。

  五、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出示一些生活实际应用题,既练习了实际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8

  上个星期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效果还不错。

  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然后,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我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我用最简单的方法说:表面积其实就是表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触摸这些面。让学生形成了表面积的表象。然后,我告诉学生说:“表面积其实就是所有面的面积的和。那么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几个面的面积的和?”学生回答说:“六个面?”然后,我让学生分别求出来上、下、前、后、左、右这六个面的面积。然后,学生通过学习得出:上下面=长×宽×2,前后面=长×高×2,左右面=宽×高×2。这时,学生虽然得出了结论,但是这个公式太长,很多同学记不住。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出长宽高,再次引导学生说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固。

  通过这件事,我们明白,一是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劳,就要把知识尽量的简单化、有趣化、直观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学,有信心学。二是不要把我们想当然的事情,强加给学生,我们会的,就认为学生也会,我们认为简单的,学生也认为简单。我们要尽量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把教材的内容,简单、直观、形象的教给学生。而不是,直搬教材,生搬硬套,学生就学不好,学不牢,记不住。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9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出示一个礼品盒,如果在礼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样求吗?这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长方体的六个面的表面积。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礼品盒,测量礼品盒的长宽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然后求表面积也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总结出了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宽×2+宽×高×2+长×高×2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乘谁能求出哪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长方体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层商标,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不知是否有考虑,不管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求六个面的表面积,和实际相脱节。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学的数学知识不就是要运用于生活中吗?不正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去参观一些实物建筑,让学生们在参观中学习计算获取知识,加强直观教学,这样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0

  1、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

  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问题:“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凭借想象表示出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我们教师为了急于获得知识的结果,用简单的方式,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想,如果这个问题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教师给于“启发”、“点拨”,学生知道了:“噢!原来是这样。”还谈得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什么发展吗?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是在想的过程中,就是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越是对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是积极,一旦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发展。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再说,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今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发展。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思维的东西却不多这一大遗憾吗?

  2、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当我把问题:“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凭借想象表示出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并不如我所预料的学生无法解决。有的学生说出了:长8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长4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长2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还有的学生画出草图。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确实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12-23

《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反思12-2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23

《圆柱的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11-18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11-02

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5篇)12-16

《望岳》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16

《台阶》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12-23

春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12-23

zhchshr教学反思范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