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30 16:15: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学生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

  二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灵活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领会意图,做到用教材教。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晰地体现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灵活的运用教材,深放领会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

  二、模式运用,做到灵活自然。

  模式是一种思想或是引子,面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应该大胆尝试,不断的积累经验,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机械的。只要是能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要运用模式而把它们淡化,反之,应该想方设法,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

  如本课中例1是“求18的因数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数有哪些”教材的设计已经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轨迹,那我们何不通过一句简短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呢?而没有必要非要设计出两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让学生对比着去感受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学例1再学例2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发现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更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内涵比形式更重要,发现比引导更有效!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简单的内容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谁被谁整除,而改成借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显得比较容易了,学生在学因数时,对于求一个数的因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感觉很清楚,明白。在学倍数时,对求一个数的倍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也认为容易简单,但有关因数、倍数的综合练习不少学生开始犹豫、混淆。如判断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少学生判断为对。练习中:18是的倍数,个别学生选择了18、36、54。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练习,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写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观察比较,会打消列问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它本身的关系。

  3、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间的.整数。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多数学生较好的区分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概念课。教学时我首先以拼图比赛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和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我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还有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要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有些学生还不能找全,没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

  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最后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

  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三、探索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现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始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跃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馈看来,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基础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习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容易接受吧。这一改好像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老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相关文章: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6篇11-15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02-11

因数和倍数数学课件08-07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3篇02-11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7篇)05-06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1-10

关于因数与倍数的单元测试题08-14

《找因数》教学设计02-25

《河流和湖泊》教学反思(通用6篇)12-25

树和喜鹊教学反思(通用5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