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12 13:08: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口算、读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课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是不足之处颇多。

  1、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2、课堂用语不够简洁。

  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觉得教学此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2、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3、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也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从而感受数学的美。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因此在上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因为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求长方形周长的两种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般。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植树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这样三类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平,称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

  二、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那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惩罚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

  以这个为切入点,从而比较顺利地引入新课,正好那天是植树节所以我又创让“打比方”成为数学课堂的闪光点。

  凡是教过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律的教师都会体会到“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律中最难掌握的。学生在做练习题中错误最多。所以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身队深度的剖析和思考。最后想出了用打比方突破课堂难点。虽然我们的“比方”有时看来似乎有点不恰当,但是这种比方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推理能力以及拓展思路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是这样做的:

  我由解决问题引出乘法分配律的等式,但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灌注这叫乘法分配率,而是写下了这样一个式子;{姐姐+我}×妈妈=姐姐×妈妈+我×妈妈然后提问:“谁能解释为什么我这样写吗?思维活跃的学生马上就会回答:“因为妈妈是你和姐姐共有的,所以你和姐姐都有资格和妈妈在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明白了数学原来也是通俗易懂的。然后我再让他们阅读教材,给这个看似“不恰当”的比方定性为“乘法分配率”。归纳整合为字母算式:(a+b)×c=a×c+b×c,这时我再此让学生展开联想,让他们学着老金刚怒目在自己身边和生活中进行举例,学生很快举出(上衣+裤子)×人=上衣×人+裤子×人,(铅笔+圆珠笔)×本子=铅笔×本子+圆珠笔×本子等例子等不是十分贴切,但却富有情趣,孩子在编例子的同时,其实已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学生就不会出现(a+b)×c=a×c+b的错误,在生动活泼的“打比方”中,既带给了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又让我们枯燥深奥的数学概念成为形象而具体的理解形成,这种教法我在教“乘法交换律”时也用到过,我在结尾时把它总结为“左右搬家”然后讲了个铺子搬家的故事,学生们在津津乐道的故事中,在形象贴切的“打比方”中学懂了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真正使数学课堂贴近生活。

  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提出问题: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两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先让学生根据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要求学生照样子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比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分配率的最大区别,前者只在连乘的同一级运算中运用,后者是在两级运算中运用,所以,看清题目是一级运算还是两级运算对决定算法非常重要。这节课虽然成功引导学生发现了定律,但教完之后,在练习过程中还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好,在后一阶段依然要加强练习,边练习边总结算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单元的一个难点。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上好这一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好它?我觉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认识,更要注重意义上的理解。因为单从形式上去记住乘法分配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遇到一些变式如:99×24+24会变得难以解决。注重意义的理解,能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那么将来无论形式上怎么变化,学生都能轻松运用乘法分配律。

  北师大版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规律,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本课是“探索与发现”的第三节课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完全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进行。

  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 +35 )×3 = 80×3 = 240(元)、45×3 + 35×3 = 135+105= 24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 + b)× c = a × c + b × c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可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习。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的教学中,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很难学好。

  我认为其中的不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例题仅仅是分配律的一点知识,在课下的练习题中还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类型的题(不过,这好像也是新课改后教材的表现)。如果让学生仅仅学会例题,可以说,你也只是学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的应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试题,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计算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学生完全可以计算出结果来,只不过不能符合简便计算的要求罢了,问题是学生已学过一般的方法,学生在计算时想的最多的还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其三,本节课的教学灵活性比较大,并没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来死记硬背,就是学生记住了定律,在运用时,运用错了,也是很大的麻烦,从题目的分析到应用定律都需要学生的认真分析及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从以下两个方面时行教学:

  第一,以书本为依托,学好基础知识。

  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虽然课下还有多种类型题,但它们都与书上的例题有着亲密的联系,所以教学还是要以书本为依托。在教学中,我引导生通过观察两个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数:a×b+a×c=a×(b+c),在引导学生经过练习之后,我还强调学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再次经过练习,在学生掌握差不多时,简单变换一下样式:(a+b)×c=a×c+b×c,走回来:a×c+b×c=(a+b)×c。如此以来,学生算是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是怎么回事,具体的运用还差很远,因为还有很多的类型学生并不知道。于是我就在第二节课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教学。

  第二,以练习为载体,系统巩固知识。

  针对乘法分配律还有多种类型,例题中也没讲到的情况,我上网查资料,加上并时的一些认识,把乘法分配律分为五类,并对每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提示,附以相应的练习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9-03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12-28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23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5篇)01-02

《乘法公式》教学反思01-26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02-09

乘法分配律说课设计12-01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15篇)11-07

数学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11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