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09 10:05: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5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倍数和因数

  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

  16÷2=85+6=1118-6=12

  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1)先思考再尝试。

  (2)交流和评价

  2、用这样的方法,找找16的因数和7的因数。

  3、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征?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四、练习

  练习一、二、三。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让学生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让学生在1分钟内写3的倍数,再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2

  听了陶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陶老师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陶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明白除法算式中也能找出倍数和因数。最后,陶老师出示了五个数,让学生从中找找,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一设计既是对上面内容的提升,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2、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寻找,课本上是安排先教学倍数后教学因数的。陶老师在教学时,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找因数的方法比较难一点点,它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所以陶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着学生,扶放结合地让学生去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随后再去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学生就容易找准了。这样安排既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又为学生一个数的倍数提供了方法。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3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材,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三、由点及面,巧架平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即抽象又容易混淆,如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之间的网络体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成功之处:

  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一个联想接龙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单元的知识来描述数字2,学生非常容易想到2是最小的质数、2是偶数、2的因数是1和2、2的倍数有2,4,6…、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的数,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引出本单元的所有概念: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2、3、5的倍数的特征。如何整理使这些凌乱的概念变得更加简洁、更加有序、更加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呢?通过学生课前的整理发挥小组的合作交流作用,在相互交流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渐对这些概念的联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然后通过选取几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整理和调整,最终来完善知识之间的网络体系。

  2.在练习中进一步对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在练习环节中,我根据这些概念设计了一些相应的练习。目的是以练习促复习,在练习中更好的体会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在展评中不会去评价,只是从设计的美观上去思考,而没有从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上去进行说明。

  再教设计:

  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美观的整理形式只是一些外在的,并不是重点。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5

  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

  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层次是先找因数朋友,再找倍数朋友,最后为两个数找到共同的朋友。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因数与倍数的特点,如找完因数朋友时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数朋友点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倍数朋友时起来的学生非常多,让学生再次体验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共同的朋友则是一个思维的升华过程,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去进行有效地思考。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这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是新理念

  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堂课我的个人语言过于随意,数学是严谨的,随意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和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我的语言在某些时候不够严谨。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改正,但这节课有的地方还是没有注意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多问。把握好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多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感谢各位老师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今后,我一定以这一节课为契机,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6

  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拼12个小正方形为长方形,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通过写乘法算式和出发算式,感受到因数是成对出现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一个数的因数时,一前一后成对地写出来,写好以后是一串从小到大排列的数,从而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而对于总结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时,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我在课上对于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所花的时间比较多,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想想做做”没来得及完成,十分遗憾。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7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素数和合数的判断不熟练。一些数如:49、51、91这些数看上去是素数,但其实是合数。这些数经常被学生误认为是素数而导致错误,原因是这些学生就简单的看看,而不愿意用2、3、5等素数去尝试,努力寻找是不是有第3个因数存在。

  (二)意思相同,但语句表述不同时,有的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如:在上面的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有哪些?其实这道题目就是问在上面的数中素数有哪些。

  (三)有的学生缺少分析理解,研究和判断的能力,判断和选择题的错误比较多。例如:1的倍数肯定是奇数。如果一个学生先找到1的倍数,然后根据数的特点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有的学生看到1是个奇数,然后就简单地做出它的倍数也是奇数想法。例如: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如果学生找一个数,看看它的最小倍数是哪个?找找它的最大因数是哪个?这样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有的倍数简单地被题目的意思误导,加上平时的练习中还有倍数一般都是大的,因数一般都是小的概念,学生容易误判。

  教学中,我和学生有时太满足于平时练习的结果,而缺少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训练。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改变教学观念,要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依靠学生。

  建议

  1、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本单元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36的因数”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学中,建议教师不要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探究,独立写出36的所有因数,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作比较,学生才能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交流的过程正是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和重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寓教于乐,游戏中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枯燥,课本上的练习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在认识倍数和因数后,应安排有趣味的游戏,比如数字转盘游戏,让学生看转盘说指针停止时,内圈的数与外圈的数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又能从中发现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学会找倍数和因数之后也可设计游戏,如:“猜猜一位老师的电话号码”,在一个八位数的号码中已知其中四位,根据有关倍因数关系的问题请学生找出未知的四位号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稍有难度的练习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了学习新知识后的成就感。

  3、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第一课时学生交流12的因数时,教师展示了三位同学的作业:第一种是无序的,第二种是从小到大有序的,第三种是一对一对有序的。接着老师让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让其他同学评论,此时大多数学生的评价都认为不好,找得缺漏、无序,这时其实作为老师是否可以问问这种答案“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毕竟找到的这些答案都是正确地,然后再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如果老师能经常注意这样引导评价,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再看别人的缺点,也给了刚才那位学生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使他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8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从而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及倍数和因数的特征。

  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因此为了让乏味变成有味,在课开始之前,跟同学们讲了韩信点兵的故事,从一个同余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告知学生所用知识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很大关联,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

  在教授倍数和因数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状下所得到的不同乘法算式,通过这些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且让学生自己想一道乘法算式,让同桌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从学生的自身素材去理解概念,使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更深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由于紧张,忘记让学生从“能不能直接说3是因数,12是倍数”这一反例中体会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致到后面做判断时出现很多同学认为“6是因数,24是倍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将教材中先教找一个数的倍数改成先教找一个数的因数,也正因为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有难度,所以,我先让学生根据之前例题中的三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12的因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来找,并且初步让学生感受有序的思想,给学生一个方法的认知。为了让学生得到反思,在找的过程中,请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请学生自己纠正,在错误中产生反思意识,从而能够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课堂机智将其很好的转化成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以致跟预设的效果不一致,学生没有很充分地得到反思。并且对于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契机,今后,我会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9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概念课。教学时我首先以拼图比赛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和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我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0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1彼“因数”非此“因数”。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2“倍数”与“倍”的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其本身。

  【篇三:因数和倍数2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该是几,找的朋友应该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1

  体会:

  一、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片断一开始,以“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为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样摆,有哪些不同的摆法?这里牛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根据教材中的3种长方形的摆法,教师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6种操作方法,事先用课件预设好。同时,教师在学生小组交流、操作后,又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演示自己的一种摆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后,再用课件逐一呈现。这样的安排,首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知识的得到是从实际问题的解决,抽象为具体讨论的数学问题。其次,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两方面好处:一方面让学生乐于接受,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学习态度。这里的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知识的传授与理解。

  二、能挖掘教材,精心设计练习,达到有效的训练

  本片断的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请你做裁判”。这一组的3题突出了说倍数和因数时,强调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两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第二个练习是“请你说一说”。教师选择了2,3,5,6,9,20这6个数,让学生选择性的分析以上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哪两个数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接着教师又增加了“1”,让学生再次用“1”与其它数比较,小组交流发现1与其它自然数的关系,学生很快总结出1是其它自然数的因数,其它自然数是1的倍数。这样的练习形式,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同时,形式上也较多的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觉得处理的较好。

  反思:

  一、教师的语言准确性和科学性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四年级国标版教材的倍数和因数,和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教学的约数和倍数单元内容相近,这里的概念也是建立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不同的是国标版第八册教材是用乘法的方式引入新知的学习。

  牛琴老师在教学练习二时,有一个学生说出3是2的倍数,2是3的因数,该同学刚说完,就有很多同学指出这种说法的错误,老师追问错误原因,有一个学生说因为3除以2不能整除,教师也及时给出结论:因为3除以2不能除尽。这个结论显然不准确,或者说犯了科学性的错误,3除以2能除尽,但是3除以2得不到整数的商,所以3不可能被2整除,在这样的前提下,3不是2的倍数,2也不是3的因数。我觉得教师如果不自己下结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对比,可能会使课堂增添一个意外的惊喜。

  二、练习的设计与挖掘

  1、练习一第3题:54是9的倍数。在学生判断后,能否再展开拓展,54还是哪些数的倍数,鼓励学生发现54与其它自然数的倍数关系,也为后面教学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做铺垫。

  2、练习二中,老师选择了6个数字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两个数判断倍数和因数关系,从实际情况看完成的较好,不过是否显多了,能否去调2个,这样课的结构会不会更紧密,课堂效果会更好呢?

  当然,我们的研究正如我们学校出版的教学片断的书序中所说:燃一根火柴,会闪亮一点,倘若用一根火柴点燃一堆篝火,定会带来无限的精彩。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给兄弟学校一定的思索,同时也希望兄弟学校能反馈给我们宝贵的建议,让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更加坚定,更加执着。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2

  1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这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小数乘除法,只接触过整数乘除法,因此教材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

  2要求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长方形的不同摆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乘法意义的表象,为后面利用乘法找因数和倍数埋下伏笔。

  3重视说的训练,要求具体明确。“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当学生说到12*1=12时,感到有些拗口,教师即时鼓励,体现了数学的人文精神和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作风。

  4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老师给予有有效得多。

  5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即颠覆传统又扎实训练。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的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某些特征。

  2、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能力,并在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难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12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陶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语文水平,你能用“()是()的()”这样一句话来表示陶老师和你的关系吗?

  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所发现。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于倍数和因数已经掌握得不错了。不过刚才陶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这五个数中那些数是36的因数?

  其实要找36的一两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由于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度,所以陶老师作几点说明:

  ①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③想一想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如有困难可参照书本第71页。

  ④写下因数,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作业纸上更好。

  (2)学生找完后交流:你是怎么找的?怎样找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结: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按一定顺序,一组一组地写出36的所有因数。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大家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2)师生共同寻找。

  提问: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样表示3的倍数?

  (3)小结并规范写法:

  3的倍数:3、6、9、12、15……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

  3、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①观察比较: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③小结归纳: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不存在,而一个数的

  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4、填一填。

  15的因数有()

  30以内7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数学中相互依存的关系了吗?其实数学中有趣的事儿多着呢!

  阅读《神奇而有趣的“完美数”》,感受数学的神奇。

  学生尝试寻找第二个完美数,师提示:第二个完美数比20大,比30小,是个双数,而且正好是老师的年龄。

  (五)课堂作业

  《数学补充习题》

  教后反思:

  总的感觉是上好一堂课不容易。倍数和因数是学生闻所未闻的两个新概念,是纯知识性的内容,而且整节课的容量较大,学生能有效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比较困难。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注重下面三个方面的设计: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试上下来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不到位,看着学生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我与学生的关系呀。于是我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以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作为难点的突破口。

  在教学一个数的因数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有序的思考一个数的因数不但可以避免重复、遗漏,而且书写整洁清楚。让学生充分感受有条理、有序的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学习求一个数的倍数时,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去有序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作业的汇报,发现只有有序的去找,才没有遗漏,没有重复。整节课下来,我发现这种有序思维不但能加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进度,而且还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

  3、以精心设计的练习作为有效训练的载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和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练习中我设计了72÷8=9这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这样学生就明白了除法算式中也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接着我有设计了3、5、18、20、36这5个数,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选择性说说哪两个数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为了更进一步巩固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在课尾,我还设计了寻找“完美数”的活动,这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齐、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4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节课又是这一单元的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只让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设计情境,引起思考。

  改变教材的情境图,用学生有兴趣的情意引入课题:有12个小方块,要求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想怎么摆。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想到有3种摆法,每种摆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块?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从而理解决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求找因数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放手让学生找出24的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与答案,在探索这些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的应用教材,使之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有效的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

  1、以“理”为基点,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

  概念教学重在“理”。学生理解“因数”、“倍数”概念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意识建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排列整齐的队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数因数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简约并充满自信中学习新知,在数与形的结合中,深刻体验因数倍数的概念。

  2、以“序”为站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因数,这既是对概念内涵的深化,也是对概念外延的探索。这时思维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度之一。在教学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12的因数,并在交流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把握个别到统揽整体、从思维混沌走向思维清晰的过程。抓住教学的难点“如何找全,并且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自由地说,再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并加以调整。表面看来仅仅是组合的变换,实质上是思维的提高和方法的优化,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一对一对”找因数的方法,经历了互相讨论、相互补充、对比优化的过程。第二个层次是在学生已经有了探索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后,启发学生“能像找因数那样有序的找一个数的倍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思”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规律的形成重在“观察”,教师如果能在此恰到好处的“引导”,一定会让学生收获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设计时,我借助了“找自己学号的因数和倍数”这个活动,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学生亲自的尝试中,在有目的的对比观察中,学生的思维被逐步引导到了最深处,知道了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反过来也是正确的。教师在这里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3篇03-15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6篇11-15

因数和倍数数学课件08-07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7篇)05-06

关于因数与倍数的单元测试题08-14

《找因数》教学设计02-25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和反思12-16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12-21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2-16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