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02 12:12: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记得前些年,外出学习时,总能听到一些年长的同事说,公开课不过就是秀课,没有什么意思,我们平时的课怎么可能这样去上,哪有时间这样去精心准备;还有人说反复地磨课,对被磨班级的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被磨课的学生为什么就应该接受不成熟的课而占用他们的时间呢?这些话乍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我也在想,时装秀上的服装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不会穿到,但是,这些风格和元素将会引领着人们的穿衣打扮。所以,我觉得公开课还是有它非同寻常的价值的。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学校的公开课,每人每学年都会上一节,大家也都会去认真的准备,但是,没有新的思维进来,就将是原地踏步。所幸的是我校王伟民校长很有远见,让我们参加了深圳市田国生名师工作室。在工作室这样一个平台的影响与引领下,我们得到了新的血液的注入,工作室赠送给我们的每一期教育杂志,发给我们阅读的教育专著,让我们首先在“知”的层面打下基础。开学不久,田老师布置我和蔡妙秀老师上一节工作室及全校的公开课。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有压力同时也觉得很幸运。没有想到工作室的工作会开展得这么接地气,直指教学与教师成长的核心问题。带着幸运与感激的心情开始着手准备课。这一路走来,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一、集众家之长,理念先行——“备课”所思

  首先,选择课题之思:是上计算课、概念课,还是上一节综合实践课?是上一节自己听过的专家上过的课,还是挑战一节自已没有听过、也没有上过的课?上课的价值是什么呢?一是要展示出水平,但同时也是给自己新的挑战。最后,经过综合考虑,我选择了没有教过的四年级数学好玩中的《数图形的学问》一课。

  引发的思考:我们小学阶段到底有哪些课型?每一种课型的上法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哪种课型或是哪些课是适合公开课的?这本身难道不是很好的课题吗?

  第二,纵横理念之建构。从教以来,由于没有教过三四年级,又没有熟读过课程标准,所以,对于这一节课的纵向与横向的知识结构得先了解。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我开始发现2011年版《课程标准》这本书不再那么无味了,它成为我备课之旅的一个“指南针”,同时,让我在上这一节课时犯知识性错误的机率降到最低。

  引发的思考:平时的课,为什么不可以让《课标》与课本同行,进行单元备课,或是学段备课呢?这样做不是反而提高效率,降低了课堂上犯知识性错误的`机率吗?为了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功,作为数学教师应苦练哪些基本功呢?

  第三,独立设计方案。结合课标并调动自己大脑中存储的理念尝试独立设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把课本中的情景换成了乘地铁的路线问题,形成了一个初稿。

  发现问题:如何让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有趣且有探究的必要性?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觉得有必要学习呢?当然,学生觉得有趣,有必要学习,也就是要刺激其大脑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第四,博采众家之长。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上网查找有关这一节课的资料,收集有关这一节课的视频,还有与这一节课有关的论文或是教学实录,发现:有以握手为问题情景的,也有与原课不变的两课时教学的实录。我还发现,《数图形的学问》这类课型,它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加汇报交流,但以往上课教师都是采取一问一答式,没有很多的生生互动。不管怎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逐层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思维的难点处缓一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发现与概括,最后引导学生回过头来梳理整节课的研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将数学的思想出方法迁移。

  引发思考:是不是一问一答式就是传统课堂?而小组合作的形式适合这节课吗?小组合作中,会不会出现“替代思维“的现象,反应敏捷的学生会不会在小组讨论中就成了这个组的大树,出现树大好乘凉,最后,让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后轮为班级的“长期观众”呢?小组合作的弊端如何避免又将是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课题。

  第五,名师指引,督促“知行合一”。一开始,没有强列的磨课意识,但田老师告诉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叶伟生老师将会给予我们指导。接着叶老师电话来了,他要我们(包括蔡老师)先传教学设计,准备好后进行磨课,希望把试教的视频发给他。没有想到叶老师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给了我很宝贵的意见,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很多的修改,包括标点符号与格式,还在教案的后面附了建议,从课的结构,课的理念,课的重难点等提了详细的建议与指导。

  以下是叶老师长长的留言:

  下面有几点思考:

  1.情境设计很好,与生活直接联系。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一下出现30个站点对他们来说提出了学习的挑战也可能带来了学习上的压力,甚至产生畏惧和焦虑的心态。当然后面提出了“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能起到一种数学方法的学习也不失其价值;另一种方式是减少站点数,从离学校最近的站点作为起点来引入,只有4个站点。掌握规律后,然后再增加站点数。到底用哪种方式,请王老师斟酌。

  2.课前交流是“如何计算连续自然数相加”,这不能说是课前交流,只能说是知识的铺垫,这个可以在上一节课处理。何不换成关于“有序思考”的游戏。

  3.关于找出多少个站点,设计中做到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然后按照“文字表示、图形表示、字母表示和列式表示”,这是这节课的精彩所在,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思考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呈现这些不同的方法?王老师采用“学生上台来汇报自己的方法。台下同学作评委,给台上的同学提问,或是提出建议和补充。”这种处理方法很好。但要注意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要兼顾,比如列式“1+2+3+4”,“1、2、3和4”在图形和字母表示方法中指的是什么?

  4.练习题目在教案中要体现出来。因为你只上30分钟,练习题估计时间比较紧张。建议:第3题调为第2题,原第2题设计成“小组合作制作动车票”。第2,4,5和6题类同,可以在一个情境的基础上扩展,比如在第2题的基础上扩展“往返”,删掉第4,5,6题。

  5.这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的吗?它的前备知识应该是三年级上学习的“搭配的学问”,那节课涉及有序搭配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和“搭配的学问”一节课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以上想法,仅供参考。

  叶老师用语委婉,但建议中处处可见其尊重与智慧。最后一条就是在引导我去看课标与教师用书,要明白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二、知学生认识之短,磨课同行——“备生”所思

  第一次试教,带着很好的心情开始,结果是带着一头的雾水出教室。自己想要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由于我们学校四年级只有四个班,学校还要安排参赛录相课的试教,后来就选了五年级试教,结果,学生对这个话题并不感兴趣。晚上,又电话叶老师,叶老师在百忙中还抽出一个多小时给我指导,分析原因。正如叶老师在后来的《对思维教学一些思考》一文中说到的:数学教师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一是专家的思维活动,通常以演绎的形式将繁杂的思维过程处理成凝炼的思维结果,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在课本上;二是教师的思维活动,以教案、板书、语言等为载体呈现在课堂上面;三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以答问、作业等形式反映出来。而我第一次的试教,完全只有教师的思维,以思维的输出为主,只想着怎样在20分钟内把课上完,完全是走流程(因为,想将公开课压缩成区里举行的20分钟的录像课来上)。后来反复几次试教,虽然每次都有新的困惑,但经过调整后又产生新的动力。最后,田老师还是要求上一节完整的课,时间上充足了,就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改变。

  磨课中的发现:同一个课题,在不同年级上效果是不一样的。在磨课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认知上的盲区和兴趣所在,以便做好充分的预设;面对不同的学情要“投其所好”,知道这个年段学生的喜好;磨课要请同事来听课,不同学科的不同学段的教师会给自己不同角度的建议。

  三、课上知已所长所短——“备己”所思

  在前面的磨课中,学校主任和同事们也听了课,指出,(我)缺少激情,没有进入状态;爱重复学生的话,语言不简洁;评价学生也不兴奋。这些问题的确需要改掉,心理暗暗表示:课上尽量不重复学生的话,让自己的语言更简洁一些。正式上课后,发现自己改了一些,但还没有能做到想改就改的地步,看来还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地去改正。

  引起的思考:如果自己对所教的内容都不热爱,表现不出兴奋或者是好奇的情绪,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染呢?如果以一种过于“淡定”的状态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就会缺少节奏感与趣味性。

  四、课后观课之评课——“提升”所思

  课后,各位名师与同伴们对我这一节课给了不少肯定,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1.让学生边画边讲,结合课件动态呈现思维的详细过程。在思维的生长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2.从形到数,再从数到形,在这一相互的过程中充分地辨析。

  3.教师在呈现思维过程时把握住思维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把握住先形象后抽象的原则。

  4.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来升华课堂。例如,课上生成的精彩回答,或是教师期待的精彩问题出现时,要及时鼓励学生把他的想法仔细说一说,引发其他孩子的共鸣,让学生的思维层次达到另一个高度。

  5.引导自主探究还不够到位。整节课的小问题比较多,如果能以一个大问题进行教学,以“数图形有些什么学问?”这样一个大问题为构架,大问题呈现的思维的大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此基础出提出的相关小问题。

  6.最后的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找不同的三角形“难道相同的就不找吗?如果找正方形呢?是不是可以拓展一下,让学生接触一些变式练习。

  活动结束后,工作室QQ群、工作室博客上发表了9篇工作室老师们的评课专文,每一位导师与同伴的观课评析文章,有理论,有具体方法,有肯定,也有好的建议,让我再次得到修正与提升的机会。

  读了蔡妙秀老师的精彩反思之后,我很受启发,觉得自己也要好好写一写反思,把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及时记录下来,正如巫小明校长(工作室第一期成员)所说,有所思所悟时,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不然很快就消失。而写反思的过程也是一次练笔与提高自己的概括与梳理能力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收获同伴与导师们影响的过程。

  这次的公开课,让我发现听讲座或是看名师上课,与自己上公开课的成长效果差别是很大的,前者只是给了你一个认知的框架,或是“知”的层面,只有理念,没有执行力,最终不过是纸上谈兵;而不听不看,只是自己操作,那是缺乏理念指导的“行”,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行,只有实现“知行”合一才能体现出公开课的价值所在。

  这次的公开课让我看到,这种五段式:备课——磨课——上课——评课——反思的教研形式,可谓之“实”,之“新”与“活”。能源源不断地激活执教者以及观课者的思维,不断地开启新的认知窗口。看到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学员的思维之窗,没有年龄界线,只有新的学习起点。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教研学习的共同体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本次公开课,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这么系统地备课、磨课、上课,到后来学校同事、工作室的导师、工作室伙伴们一起来参与观课评课再到反思的系列过程,带给我的是触类旁通,是成长的快乐。在这一路上,因为有你们同行,让我倍感幸福!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02-17

《数图形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12-15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03-21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03-29

《数图形学问》教学反思07-07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范文06-14

《数图形中的学问》课程教学反思11-01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07-05

《数图形中的学问》听课反思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