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3 11:39: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1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

  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

  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2

  今天听了宗老师讲的《三顾茅庐》,他留给我的印象较为深刻。整堂课上,作为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教师,表现的是轻声细语,波澜不惊,学生反而专心致志,激情澎湃。尤其让我佩服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课上同桌的两人小组配合的太默契了。第一位小组成员那入情入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读张飞的“嚷”,刘备“生气的说”;第二位小组成员那细致入微的感悟,生动形象的解读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一位听课教师,让我们对隆中美景心驰神往。仿佛进入了水流潺潺的卧龙山岗。宗老师的语文课可谓是潇洒的引导,自如的收放,带给我们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学生无论是分角色朗读还是自由表达,都是发自肺腑。今天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使我有了对数学课堂的一些想法:

  一、精读感悟在我们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对知识点的感悟上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同学看题目的时候都是走马观花,更别提去认真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是生活中的数学。而同学们把数学学得太死了,老师有时图省事不想让同学们感悟探究就把结论给提示出来了。导致学生学不到数学方法和数学的真正意义。总之就是缺少了感悟的过程与方法。以后的做法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将自学、交流、展示、点评、拓展、延伸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师对题型的引导和把握上充分留出让学生感悟的时间,不能越殂代庖。让主体和主导作用落到实处。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激发作用。

  数学的严谨性有时会限制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发挥,以致课堂略显呆板。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学生思维的结果评判用语准确而生动。比如学生说课桌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就是不对的,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学生没看出来的话,让他摸一摸课桌和课桌面再做评语:面积是手能摸到的,而课桌就不是手能摸出来一个面就可以的。也可以对大家说:课桌能用它的一个面代表整体吗?同学们摸一摸课桌面和课桌是不是一回事呢?还有一题:一升水的质量和一千毫升水的质量是相等的,学生犹豫的的不敢判对。老师就可以说:大胆的想像:难道一升水和一千毫升水喝起来不一样吗?这样的语言评价既让学生明确了优点与不足,又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三、教师放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课上,每篇课文学生都自主预习,小组间互帮互助,解决问题。课前的读书时间也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数学上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多思考多想象,使数学课堂能呈现别样的风景!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3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4

  本周终于完成了我的校内公开课。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学期进行了集体备课式的校内公开课。不同于以往的单打独斗式,此次更需要同事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具有挑战性。早在上周,我便与杨老师商量选课、备课事宜。经过一番斟酌,最终确定为《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杨老师毫不犹豫地挑起了上课的重任。周末,我便认真地进行了初备。周一一早,我们便交流各自的教学思路。经过商讨,加工,终于确定了教学设计,制作了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经过几天的努力,周四上午,四年级语文公开课出炉了。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设计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为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课堂上,杨老师按教学设计的过程有条不紊地展示着他的精彩,抓住“诚心诚意”一词,让学生自读自悟,再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课文后,从欣赏美景入手,走进隆中,走进诸葛亮,感受诸葛亮的才华。并进行写作迁移,写出自己看过的一处美景。

  关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还是有一些小遗憾的。观察课堂后,我觉得本节课内容设计得还是太满,造成了师生双边活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由于时间紧迫,学生的交流呗无情地砍掉了。开头不错,学生能交流感受,后来也许担心时间不够,便全是老师的分析了,将老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表达了。如果,我能设计得少点,将景物描写放在第三课时,那么就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展示了。课堂上,学生读得偏少。对于课件上出示的重点句段,如果能有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体会人物特点,就更好了。一期一次的校内研修课已经结束,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反思。除了在此篇留下的,更多的是今后教学上对教训的吸取,希望自己在研修之路上不断进步!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5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6

  《三顾茅庐》是一篇历史故事,描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要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教学这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体会人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人物的个性,体现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为了突破难点,抓住了“诚心诚意“这个重点词为主线,质疑导读。

  比如:第二自然段: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上动作表演,体会两个人对人才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一句刘备生气的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桃园结拜的兄弟,从言语中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再如:“离诸葛亮的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刘备怕马惊扰了诸葛亮,半里地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心,从行动中体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

  再如: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让学生体会“轻轻”一词,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指名表演一下恭恭敬敬,进一步体现刘备对人才的虔诚和恭敬。教学中,抓住了这些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语句,反复品读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节课中,我觉得也出现很多欠缺,课堂教学虽然气氛较活跃,但没有真正突破难点。原因是学生课外积累太少,尤其是四大名著毒的太少,因此上起课来挺吃力。其次,教师没有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对学生加以点拨。在今后教学中,要一边教学,一边运用课件,争取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7

  《三顾茅庐》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对于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言行、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并给予学生提示,带领学生一遍遍地读刘备到诸葛亮家后种种行为,一次次地深入,一次次地诵读,一次次地体会,一次次地升华,将刘备的求贤若渴跃然纸上,刻在心中。

  刘备的诚心换来了诸葛亮的感激,反之用诸葛亮的感激更能衬托出刘备的诚心。在课上,我出示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三顾茅庐的句子,虽然是文言文,学生不易理解,但写三顾茅庐的句子一眼就能看出。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没有一味地拔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出师表》,最终也为学生感悟“尊重带来感激”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也存在着欠缺。学生学习积极,课堂虽活跃,但有四份之一的同学可能还不能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中。一了解才知道,有的孩子根本没读过《三国演义》,因此上起课来,头脑一片空白。由此我想到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简捷的方法,谁能把学生引导到书的海洋中,久而久之,书的无穷魅力自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后进生,应让他们起点于课外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越是后进生越要引导其多读书,而不是重复性的枯燥的练习。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8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三个片段的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2、在品读文章借助环境描写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时,学生抓住了“雪花纷飞”、“数九寒天”等词语,了解了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刘备能这样做确实体现了他当时的决心之大,心意之诚。但文章中对环境的描写只是这么几个词语,要深入体会出这种诚意,是比较模糊的。于是,在这个地方,我又加入了另一个片段的欣赏——《三国演义》中后人写刘备风雪访孔明的一首小诗: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鞍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通过这首小诗的欣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刘备的决心和心意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个片段的时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摆脱了枯燥的文本的学习,在阅读体会的过程中,增强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口头叙述和表达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语文,丰富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今后的写作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第三个课外阅读欣赏片段。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虽然比较流畅,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我以刘备哪一点感动了诸葛亮为主线,让学生在自渎自悟中去发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当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时,我只是一味地问“你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而且一步步深入分析的过程都是我牵引着学生在思考,只扶不放,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内语句分析多且烦琐,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不够到位,如在比较刘备的“斥责”和“大声斥责”时,学生的朗读没有体现出大的差异,我并没有及时点拨指正,使这一朗读环节在形式上走了过场。在最后出示《前出师表》表中的段落时,有句“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一词古今意义相差甚远,这一点我没有在教学中作渗透,容易引起学生误解。

  总之,本堂课中遗憾之处还有不少,有待于今后不断学习提高。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9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教学时,我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反思我的课堂,有几点觉得较成功:

  1、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画出有关刘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句子。说明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

  2、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对话,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在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比喻句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并用“来到LL只见LL”写一处景物,培养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2、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还有些没能完成。

  3、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整堂课中,我只叫学生读描写刘备恭恭敬敬等候诸葛亮的动作的词语和句子。如果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对话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也会更热烈。

  4、朗读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时,我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导他们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这是我这堂的又一个失误,忽视了理解后的再读课文来继续加深理解巩固。在今后的课堂中要重视并引导好理解后的读。

  今后,我要在这几方面加以改进,因为我知道,只要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实践,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成长。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10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11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文字背后内涵深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紧扣一个 ‘读’子,在读中感悟一个“诚”字,重点处让学生多读、多悟、自读、自悟,力求读出‘诚’,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时,将隆中的景色描写置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的更加紧凑。

  在全文读完以后,我将原著的内容,比如歌曲、电视剧片段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资源得以整合,而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

  第二、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我借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去以后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是我一日活动开课,课题是《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节选,主要讲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刘备的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成功之处。这堂课我总体把握教材挺好,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围绕“刘备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和“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来展开教学,符合中年级“整体把握,突破难点”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操作上,又抓住主要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品质,也领略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细节处理不够好。这正是我上课的缺点所在,大方向不错,整体把握也还可以,但小缺点却很多,该引导时不引导,该深入时不深入,该提升时不提升,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根本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2)教师的“讲”偏多。从传统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总突不破“讲课”这个怪圈。虽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本事,也总是我的话偏多,是担心学生不会吗?有一点;是易于控制课堂吗?有一点;是显示自己的才学吗?我说也有一点。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老师是清楚的,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正是这堂课的不足处,这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课后反思。“上一堂公开课,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摆足了功夫,但平时自己的不足还是像狐狸尾巴一样暴露无遗,知识的不足,语言的贫乏,激情的不够……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深感不足,面对即时生成的信息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在这时,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特级教师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课,那幽默的话语,智慧的点拨,常常使课堂灵动而富有独特的个性,令我们这些叹为观止。那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要想真正上出一堂好课来,功夫要花在课外。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听了陈瑞真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1、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教学前先出示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在课中播放《三顾茅庐》的动画片,最后推荐看《三国演义》,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习的,万变不离其中。

  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从中体会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14

  1、“生活处处皆语文。”

  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

  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篇15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文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在比较中发现:

  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张飞和刘备的不同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备的尊重人才,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对比阅读,在朗读中获得了体会。

  二、抓细节,细细品读:

  文中对刘备“三顾”写得很是详细,读第三自然段,我让孩子们抓住刘备的一些席位举动加以体会,在文中圈圈点点,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孩子们从“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等地方,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7-31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5-18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1-13

《三顾茅庐》课后教学反思02-16

《三顾茅庐》片段教学反思04-15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范文09-14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06-26

《三顾茅庐》的教学反思范文06-25

课文三顾茅庐的教学反思06-25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范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