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教案

时间:2024-04-07 14:31:2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教案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2-7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演示,出现聪聪和明明:小朋友们,新年好!我们又见面了,聪聪和明明向你们拜年了。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聪聪和明明还在数学王国等着你们呢,现在就让我们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吧!

  【评析】:上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聪聪和明明开场白,自然过渡到本学期的学习,不仅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而且为全学期的学习起了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1、出示情境图

  师:元宵节快到了,学校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瞧,这群小朋友玩得正高兴呢,让我们也一起加入他们的活动中吧。(学生观察情境图)

  2、汇报交流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小朋友在看木偶戏、有的在玩丢沙包、有的在玩翘翘板,还有肚子饿了要去买面包)

  师:我们就先去看戏吧。

  3、出示例1主题画

  师:小朋友,你们瞧,聪聪和明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全班交流

  方法一:22-6=16(人)

  16+13=29(人)

  方法二:22+13=35(人)

  35-6=29(人)

  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小组合作,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让合作活动真实有效,并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知识迁移,学习例2

  (1)师:现在有29人在看戏,第二场演出又开始了,第一排的同学(7人)说我们看过了,不想再看了,到别处去玩吧,第二排的同学(9人)看到第一排的同学不看了,他们也想到别处去玩了(课件演示)。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看戏吗?

  (2)生独立写出算式解决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方法一:29-7=22(人)

  22-9=13(人)

  方法二:29-9=20(人)

  20-7=13(人)

  方法三:7+9=16(人)

  29-16=13(人)

  师生一起完成方法一、方法二的综合算式。

  (5)错例引发冲突

  方法三的综合算式由老师完成:29-7+9=13(人)

  学生发现:29-7=2222+9不等于13

  师:那怎么办呢?

  (6)小组讨论、汇报

  (7)师生小结:可以请小括号帮忙,让要先算又不能先算的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了。29-(7+9)=13(人)

  【评析】在学生基本掌握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再小组交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并能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在新知和难点处设置错例引发冲突,在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效果较好。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1、出示主题画2

  师:同学们看累了,肚子也饿了,一位同学建议去买点面包。瞧,他们多有秩序,一个个把面包买走了,最后一位同学说:还剩几个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她解决吗?(鼓励用综合算式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再次体会小括号的用处。

  【评析】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四)全课总结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而且方法很多,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老师希望小朋友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评析或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关注了两个方面:第一,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第二,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整节课能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独立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提供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群体中交换想法,在与他人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下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a 原来有22人,b 又来了13人,c 走掉了6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刚才发现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3.请你列式解答。

  学生试着列式,教师巡回指导。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35-6=29(人)

  还有谁的列式是和它一样的?举手!

  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谁再来说一说它的意思?

  老师还发现了这样的列式

  22+13-6=29(人)

  同样是先加后减,比较一下!

  学生:后面一个是综合算式。

  师:是的,这样合在一起算的叫综合列式。

  还有谁列的算式不一样?你是怎么列的`?

  (2)22-6=16(人)16+13=29(人)

  还有谁的列式是和它一样的?举手!

  请你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谁再来说一说它的意思?

  那么综合算式怎么列?

  22-6+13=29(人)

  5.金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惑,同样都得了到答案29人,它们在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请你仔细观察后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

  第一组算式,先算来了13人后的人数,再算走掉了6人后,剩下的人就是现在看戏的的人。

  第二组算式,先算走掉了6人后的人数,再算来了13人后,一共的人数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

  师:哦,原来一个题目可以有这么多的解决方法。你们真厉害!那再来看看这个题,你是否能够解决呢!

  三、一展身手

  1、储蓄罐里面原来有52元,捐了15元,卖废品得13元,

  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呢?仔细想一想,想好后,请拿起笔动手写一写吧,如果想分步列式怎么列,综合列式又可以怎么列呢?

  52-15=37元 37+13=50元 综合列式:52-15+13=50元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2-24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6-08

数学估算解决问题教案01-25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02-21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02-1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05-14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设计04-26

数学教案《“1”和“许多”》01-02

“1”和“许多”数学活动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