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01 09:50:11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大班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大班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课件PPT,单数,双数磁性字卡,红包,1元硬币一个,1元纸币一张,1到6数字磁性卡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好

  二,话题引入教师出示红包教师:这是什么?(红包)是的,红包,过年的时候长辈们都会给我们小朋友一些压岁钱,有了这些压岁钱,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你想要买什么呢?

  幼儿:。。。。。

  教师:嗯,有想买。。那我们上哪儿去买这些东西啊?

  幼儿:。。。

  教师:是的,那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两元超市啊?(听过或没听过)那你们想想,什么是两元超市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超市里面有很多很多东西卖,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通通多少钱啊?(2元钱),这就是两元超市。你们想不想和郑老师一起去逛超市啊?(想)展示PPT(5元代币劵)老师准备了一张代币劵,几元的啊?(5元的)你怎么知道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硬币)那这种软软的,纸的,叫什么啊?(纸币)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硬币一共有几个?(5个)那这张代币劵就是几元钱的啊?(5元)嗯,刚刚老师说了要带小朋友一起去逛两元超市的,那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样买东西的?

  老师先用两元买。。。再用两元买。。。最后剩下几元?还能买吗?差几个?

  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几张代币劵(PPT课件),是一元到六元钱的,小朋友也想想,圈一圈,看看你的代币劵能买到几样东西?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和小伙伴画的是不是一样呢。

  讨论结果。收好代币劵和笔。

  1.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像这种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双数2,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没花玩的?没花完的剩几个?像这种还剩一个的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单数。

  :单数有哪几个?双数有那几个?

  三,游戏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这两个好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祝一下吧。老师把代币劵上的数字宝宝请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我出单数小朋友自己抱自己,我出双数小朋友和小伙伴们抱一起。

  四,结束我们带上代币劵排好队一起去逛超市吧?(播放PPT最后一页)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减法

  活动目标

  1.通过按图意找减法算式题配对的活动,使幼儿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减法算式题所表示的意思,并学习5以内减法算式题的较迅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及积极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喝饮料卡、车到站卡、开窗卡及5以内减法算式题卡若干。

  2.贴有数字1~4的邮箱各一个,有一道5以内加法算式题的“信”若干。

  3.每人一份写有减法算式题涂色用的动物图及蜡笔若干。

  活动过程

  1.看图找算式题配对并讲述算式题所表达的'意思

  (1)教师出示喝饮料卡和车到站卡,请幼儿在桌上寻找可以与图片做朋友的算式题卡。

  1)读一读找到的卡片上的算式题。

  2)讲讲算式题所表达的图片的意思。

  小结:我们看懂了图片的意思,找到了可以和它做朋友的算式题,知道要从原有的饮料里去掉喝掉的几杯,从原来乘车的人里去掉下车的人。要算算还剩下多少时,都可以用减法算式题表示并算出结果。

  3)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关于吃的、用的、玩的、发生的事中是否也能用3-1=2或5-2=3来表示。

  (2)出示开窗卡,请幼儿仔细看看、想想,在这一张图片中能找出哪些不同的减法算式题来表示图片的意思?

  小结:有的图片只能表示一种意思,也就只能找一道算式题来和它做朋友;有的图片能表示几种意思,那就可以找几道不同的算式题和它做朋友。以后看图片要更仔细,尽量把能和它做朋友的算式题全部找出来。

  2.玩送信的游戏

  (1)出示游戏材料――4个邮箱和许多信,让幼儿观察、思考、讨论游戏玩法规则。

  (2)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打开4个信箱,按游戏规则检查“信”都送对了吗?

  3.算算涂涂

  出示5以内减法算式题卡,算算减法算式题,按答数涂色。答数是1的涂自己喜欢的颜色,答数不是1的不能涂色。

  步骤三:自由编题。

  教师不提供任何编题的条件,让幼儿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编题。这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编题形式,同时,自编应用题能唤起幼儿头脑中有关加减情景的表象,起到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幼儿抽象能力的提高。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小朋友到了大班应该有一定的时间概念,在平时问小朋友今天是星期几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不能正确说出,通过思考我便设计了这堂课,让幼儿能够学会看日历。

  活动目标

  1、学习看日历,知道一个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2、知道日历的意义,并能按指定条件找到日历上的位置。

  3、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并让幼儿学会和同伴协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一个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难点:

  按指定条件找到日历上的位置

  活动准备

  大的日历一份,教师自制5月和9月的日历各一份

  幼儿人手一份日历,铅笔,幼儿会认识1~30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猜谜语,引出内容(日历)

  2、认识日历的种类(年历、台历、挂历等)

  二、带领幼儿听故事了解日历,并结合1~30的数字

  三、出示一张大日历让幼儿观察,并让幼儿说出上面看到了些什么?

  (教师在这个环节仔细讲解日历上面的数字的含义,讲解每个格子的`含义,讲解日历上面的数字有不同颜色的含义)

  四、认识星期

  (告诉幼儿一个星期有7天,而这7天用了不同的颜色来表示)

  五、教师出示5月和9月的2张挂图,带领幼儿认识日期

  教师让幼儿先找年份,再找月份,最后找几号,并指导幼儿找出5月1日和9月10日

  六、教师给幼儿发一张日历表,让幼儿按照老师指定的条件在日历上找出相应的位置,并让幼儿说出你找到的是几月几日。

  七、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八、总结,活动结束。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生成背景:

  在种子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大的种子占的地面大,小的种子占的地面小,

  他们来告诉我:“老师,这么大的种子,都放不下了,小的倒是放得下的。”这里蕴涵着数

  量守恒的数学概念,于是我们一起探究了关于蚕豆种子的数量守恒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将种子进行分类,排队,并作记录。

  2、探索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队长短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红豆、黄豆各10颗)

  2、排队卡片人手一张。

  3、道具钢丝一条。

  活动过程:

  (一)观察种子

  1、这里有什么?

  2、它们有什么不同?

  (四) 第一次探索: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样的种子,排队长短不一样。

  1、观察分析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2、幼儿操作记录:要求每颗种子要挨紧,小心洒落地面。

  3、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排列队伍不一样长。

  4、师生: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实录:在这个环节中,我选取了蚕豆、花生和黄豆这三种大小差异很大的种子,认为

  靠紧排列后蚕豆排列的队伍一定是最长,花生其次,黄豆最后,但是在幼儿操作过后,我

  发现情况并不是我预想的一样,有的幼儿把蚕豆竖着排队,把花生横着排队,结果发现花

  生排的`队比蚕豆长。讲评的时候,我故意把这个现象拿出来,引发孩子讨论,发现原来排

  列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队伍的长短。因此,承认学习方式的多元性也是教学个性化的体现。

  (三)第二次探索:感知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长度相同时,数量不同。

  1、观察分析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2、设疑:请幼儿猜测如果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用不同的种子排队,他们用的数量会

  不会一样多?

  2、幼儿操作记录。

  3、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颗粒大的用的少,颗粒小的用得多?

  4、师生:队伍一样长时,颗粒大的用的少,颗粒小的用得多。

  (四)游戏:排队

  请部分幼儿上来排队,每排数量一样多,请幼儿思考为什么数量相同,排队长短

  也不一样。

  实录:由给种子排队到自己来排队,把教学拉回了生活,这里,没有用一点教具,

  就运用孩子的身体,就能发挥孩子多的优势,而不把它当作一种弊端来看。

  (五)电脑游戏:哪种种子多、少、一样多

  1、个别猜测。

  2、集体猜测。

  反思:把幼儿又拉回到抽象的虚拟世界中,故意了排队的干扰因素,如大小、间

  距、位置后,幼儿的数量守恒概念又要混淆了,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这与平时老师

  渗透得不多或者幼儿自己的经验有关,因此课后还要多引导和发现。

  活动延伸:

  1、利用更多的材料体验物体大小、排列疏密与队列长短的关系。

  2、到户外游戏:用脚步(脚尖顶着脚跟走)测量相同路段的线哪种路线最长。(有直线、斜线、曲线等),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种子排队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横坐标是统计的物品种类、纵坐标是统计的物品数量。

  2、能根据前后统计图的对比,明白条形统计图一眼就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并能独立制作完成条形统计图。

  3、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齿轮积木8个、雪花积木5个、子弹积木7个、圆圈3个、聪明棒6个。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空白条形统计图。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你们身后的桌子上有很多的积木啊?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桌上有哪些积木?他们有多少个呢?

  小结:哦,像这种先把要统计的物品分一分类,再数一数,最后再把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就是统计。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统计。

  (1)幼儿按要求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物品的数量。

  师:在统计的时候呢,一桌5个小朋友,担会请小朋友自己去选择,统计一下你们桌上的东西并把统计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统计图上。在统计的时候可要细心一点,别统计错了。

  (2)交流统计结果,巩固、复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的统计结果。(老师把他的统计结果记录在大的统计表里)

  小结:从这张图上你们能看出统计了哪些东西?他有多少吗?(一起看图说一说)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记录方法,看,这里也有一张统计图,你能看懂这张图吗?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用?(重点引导孩子从横纵坐标上看出物品的数量)

  (2)比较前后两张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和刚才我们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条形来制作统计表呢?(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可以一眼就看出哪种物品数量多,哪种数量少)小结: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那像这种有横坐标、纵坐标,用条形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统计图,我们就叫他条形统计图。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一眼就看出物品数量的`多少。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师:你们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吗?老师帮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张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该怎么记录呢?在记录统计物品的数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记录呢?(要看纵坐标上的数字)

  (2)幼儿根据原来统计图上的数据,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拿出刚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上的统计结果,把他们制作成一张条形统计图吧!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讲讲你的统计图,你统计了什么?你能从你的统计图上一下子就看出来什么积木最多?什么积木最少吗?谁也想来说一说?

  5、活动延伸。

  欣赏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条形统计图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个条形统计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条形统计图统计了什么?有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一眼就看出来什么东西最多?什么最少吗?

  结束:原来条形统计图有这么大的用处啊,可以不用数数就能一下子看出物品的多少。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所以很多地方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下课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条形统计图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

  2、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蛋壳小娃娃:“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教师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种玩具、材料,让幼儿分组用各种方法比出它们的轻重。教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启发幼儿说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教师出示自制的天平称:“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教师在天平称一头放木珠,一头放玻璃珠,请幼儿观察,哪边重,哪边轻。师小结:“玻璃珠重,木珠轻,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4、幼儿第一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请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5、教师出示三种水果:“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请一名幼儿用教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学习词语:不轻不重)6、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1)请幼儿从小篮子里拿三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感受、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实现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活动准备

  1、课件。

  2、身高尺、电子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数字王国的国王想邀请身上有数字的小朋友到数字王国做客。激发幼儿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的欲望。

  二、感知自己身上的数字及用途。

  (一)找一找自己身上的数字并讨论其表示的含义、用途。

  (二)测量身高,知道身高和数字的关系。

  1、利用买票的规定,激发幼儿测量身高的欲望。

  2、幼儿测量身高。

  3、小结:身高可以用数字表示,身高的数字让我们知道自己的高矮。

  (三)测量体重,知道体重和数字的关系。

  1、观看课件,激发幼儿测量体重的欲望。

  2、幼儿测量体重。

  4、小结:体重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体重的数字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轻重。

  三、迁移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拓展幼儿思维,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1、讨论: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2、观看生活中的数字的实物图片,并进行讨论。

  3、讨论: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进一步感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反思

  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幼儿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些不同用途的数字,但是他们还不能清晰的感受到这些数字的重要性,本次活动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游戏、寻找、发现、交流等,让幼儿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感受、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这也正体现了《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对环境中各种数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的目标要求。

  一、对目标定位的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的目标制定紧扣《3—6岁儿童发展指南》和《纲要》中科学领域中数学目标的要求,目标为:1、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感受、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整个活动都围绕目标来开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明确主题,让幼儿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最佳契机,已达到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的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数字王国的国王想邀请身上有数字的小朋友到数字王国做客的情景来激发幼儿,当我问小朋友身上有没有数字时,孩子们觉得自己身上没有数字,脸上显示出了一些失望的表情。

  这时,我及时的请幼儿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激发幼儿急切想找出身上的数字的意愿,活动自然的进入第二环节,开始孩子们还不知道从哪里找,老师适当的以动作暗示,为孩子们的寻找提供了线索。幼儿们都积极的寻找起来,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鞋底上有数字,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衣领上有数字,大家都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不已,激动的交流着自己在哪里找到了数字。当孩子们与同伴分享了自己发现的数字时,他们恍然大悟,原来在我们身上藏着这么多的数字朋友啊!此时,我请幼儿猜想,孩子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到鞋子大,数字就大,鞋子小数字就小,又进一步进行了验证。这个过程是孩子们主动参与、猜测验证、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明白了鞋子、衣服上的数字是代表其尺码,尺码可以让我们找到适合我们大小的衣服。

  我们身上的数字找到了,这时可以到数字王国了。我继续以要坐公交车的情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做公交车时身高低于120cm的小朋友可以免费,身高超过120cm的要买票。进而激起幼儿测量身高的欲望。小朋友们都积极的参与到测量身高的环节中,在这个环节中,我听到幼儿们与同伴谈论着自己的身高,如:我有125要买票了!我有110可以免费。此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测量出来的这个数表示什么!幼儿都异口同声的说代表我们的身高,接着我又问幼儿身高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有了之前活动的经验,幼儿很容易就说出:身高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高矮。

  之后,我播放课件:小朋友玩跷跷板。引导幼儿谈论因为两个小朋友的体重悬殊太大,所以跷跷板翘不起来。自然的过度到测量体重的环节,激起幼儿想知道自己体重的愿望。测量体重的过程中,我听到幼儿在交流,如:我有20公斤,你有18公斤,我比你重等。从幼儿的谈论中,看出幼儿已经会用体重的数字来比较高矮了,这时我请幼儿们猜一猜身高差不多的两名幼儿谁重谁轻。小朋友有了不同的猜想,我再让两名幼儿说出自己的体重,通过体重的数字大小,孩子们马上就说出了两个孩子谁重谁轻。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积极参与,而且还知道了身高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轻重。

  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导”的作用,以情景贯穿,在发现、猜测、验证、讨论中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让幼儿感知我们身上数字的有用及有趣。

  借于以上环节的活动,孩子们的思路已经打开,紧接着,我引入下一环节,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孩子围绕问题讨论生活中的数字。我通过追问、插问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数字的用途,这一环节也是整个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给孩子们尽量多的时间去问、去想、去讲,孩子们思维活跃,表现积极,说出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字,如手表上的数字、遥控上的数字、商品价格的数字等等,甚至说出了平时孩子们不怎么接触的水表的数字及用途。使幼儿感知到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之前幼儿的思路已经很开阔了,这时我再让幼儿观看生活中的数字的实物图片,并进行讨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幼儿的认识,让幼儿通过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有了以上环节的感知、感受,我提出问题: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幼儿们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讨论。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获得许多经验,如公交车如果没有几路车号码,乘客就不知道乘哪一辆车了;电视机如果没有频道号码的话,就不知道很难找到要看的电视节目了;没有数字就不知道价格,买不了东西等等;使幼儿理解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于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培养幼儿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幼儿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

  在这次活动中,我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目标定位准确,活动中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内容生活化,用于生活,实践生活化。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孩子的生活素材,选取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拮生活数学实例,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如①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衣服上的尺码数字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用得着的,但是平时幼儿常常没注意到,活动引起了幼儿对衣服尺码的关注,唤起幼儿的兴趣。②围绕生活中的数字进行讨论,并采集生活中不同场景且上面有数字的物品的图象供幼儿观察,由于来源于生活,幼儿很愿意说和看。通过说和看,能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捕捉生活素材,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孩子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孩子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用数字比较鞋子的大小、小朋友的轻重,超过120cm的小朋友要买票等。

  2、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去学习,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如: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的强烈欲望;猜想验证老师和幼儿鞋子上的数字大小,这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信息和经验体系,将教师的角色由“教”转变为“导”;又如:创设情境请幼儿量一量、称一称,让幼儿体验数字的有趣和用途,相对于幼儿的学习方式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再如:讨论生活中的数字,在幼儿讲述环节中,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导的作用,幼儿是学习讨论的主动者。

  3、教师有激情,能运用动作、语言、表情调动幼儿参与活动兴趣。幼儿注意力比较集中,思维活跃,师幼配合,让幼儿在快乐的参与中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探索精神。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儿童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状态之中。

  4、教学活动中能灵活调整策略,更好的完成目标。

  教师的“教”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学”,在活动中我注重关注幼儿反应,根据幼儿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如:在让幼儿说自己的体重时,两名小女孩的性格有点内向,忘记了自己的体重数,我灵活的处理,及时拿出小称让幼儿再次称量,使教学活动富有弹性。

  但是在活动中我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比如寻找到数字后、测量完身高、体重后,有的幼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和同伴谈论了,这时应该留出一定时间让幼儿与同伴交流、探讨这些数字的用途,让幼儿在交流中更好的感知有用的数字;又如,在测量完体重后可以让孩子和体重一样的同伴玩一玩跷跷板游戏,从而更进一步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2、活动的准备工作应更加细致。

  比如,在活动中孩子们正在讨论生活中的数字时,我发现一个孩子手指着大屏幕说:“我看到110,可以用来报警。”我转头一看,大屏幕上出现了我们还未进入的环节的图片,虽然当时我及时灵活的处理了这一突发情况,但是我觉得在活动前教学准备工作一定做得更要细致,以免影响幼儿的学习。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觉得我还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经验,更加大胆的放手,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实验,获得有关容量守恒的经验。

  2、乐意动手动脑探究水的变化,了解它的主要特性。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容量比较;

  2、标有刻度的瓶子,水,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一、观察提问1。出示趣味练习:容量比较教师:小朋友看一看这六瓶水是一样多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现在我们想办法做一下实验,比较一下水的多少吧。

  二、实验操作

  1、教师:用什么办法验证呢?怎么操作?

  要求:实验用的两瓶水不能混在一起,实验时动作慢一点,避免将水洒出影响实验结果。

  2、记录实验结果

  (1)高矮不同的两只瓶子方法是通过比较水位的.高低,我们可以看出瓶子的水是一样的。原来瓶子的高矮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2)粗细不同的两只瓶子小选择两个相同的空瓶,把装在大小不同的瓶内的饮料倒入其中,比较出饮料一样多。

  方法,任选一个瓶子,将一瓶饮料倒入,用笔画或粘纸条的方法做标记,把饮料倒出后再将另一瓶饮料倒入该瓶,看饮料位置与原来留下的标记是否一致,比较出饮料一样多原来瓶子的粗细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一只含内容物的的瓶子内容物为石子方法是取出瓶中石子,比较水位的高低。

  内容物为海绵小结:方法是将海绵中的水挤回瓶中,比较水位的高低。

  原来瓶子里面是否有物体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总结:瓶子的高矮、粗细、内含物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这种现象就叫做容量守恒。

  三、活动延伸想一想,如果把两块一样重的橡皮泥塞进不同形状的瓶子里,橡皮泥会变重吗?回去试试看吧!

  反思

  本节教学,课前我准备不充分,语言组织不严谨,在环节上衔接不好,以至于活动层次有点不分明。这个活动的教具太多,摆放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周到。针对这个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课后我深入地反思,希望在下一次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等分_大班数学教案07-05

大班数学教案:趣味抽奖_大班数学教案07-13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数字_大班数学教案07-05

大班数学教案:分苹果_大班数学教案07-05

大班数学教案:森林火车_大班数学教案07-05

大班数学教案:小鱼游游_大班数学教案07-05

大班数学教案12-31

大班数学教案08-20

大班幼儿数学教案06-12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