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10-20 13:08:3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汇编10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观察生与熟食物,发现生与熟的不同。

  增进幼儿对食物的煮熟过程的了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1、 生的河虾、鸡蛋、速冻汤圆、饺子、发面团若干,熟的河虾一盘。

  2、 小电饭煲2~3只。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小朋友,过春节的时候,你们在家吃到过哪些好吃的菜?

  2、你看过妈妈烧菜吗?说说生的菜和熟的菜有什么不同?(请幼儿举一种菜的例子给予说明)

  二、观察并烧制食物

  1、出示一盘生河虾和熟河虾,让幼儿区分生和熟。

  说说哪一盘是生河虾,哪一盘是熟河虾呢?

  你是怎么看出(判断)生和熟的?生河虾和熟河虾有什么不一样?(熟的虾颜色是红的,有香味道又鲜)果真吗?老师来煮一煮试试。(教师把生河虾放在电饭煲里煮一煮,看一看外壳有什么变化)

  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生河虾、熟河虾的不同。

  2、让幼儿观察汤圆和饺子生熟的变化。

  将电饭煲中的水烧开,分别放下汤圆和饺子,观察这时候的汤圆和饺子是怎样的?(沉在下面,是生的)烧着烧着汤圆和饺子怎么样了?(浮起来了,熟了)

  闻一闻、尝一尝、比一比生汤圆、熟汤圆、生饺子和熟饺子的不同。

  三、幼儿操作

  请一部分幼儿揉发面、做成小面包样,一部分幼儿打蛋浆。(教师事先把蛋打在盆子里,再让幼儿舀到小碗里,把蛋黄打散)活动中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教师把幼儿做好的生面包和生蛋浆放进电饭堡里蒸,留下一些生的面包和蛋浆

  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比一比生面包和熟面包、生蛋浆和蛋羹的不同。

  四、生活经验交流

  为什么有些东西要烧熟了才能吃?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科学活动:

  会翻跟斗的猴子

  活动目标:

  1、对科技小制作活动感兴趣,体验玩的乐趣。

  2、学习看图示制作会翻跟斗的机灵候,感知物体重心下移使物体下降的现象。

  3、能发现问题,学习比较分析及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制作图示、电池、斜坡、纸张、剪刀等。

  【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机灵候成品,激发幼儿对制作机灵候的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机灵候从斜坡上滚下的状态

  2、引导幼儿围绕"机灵候为什么会滚动"进行大胆猜想与观察探究。

  二、观察、探究制作材料及制作的步骤图示。

  1、拆分机灵候的成品,展示并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结构与局部的特征。

  2、提出问题:为什么药在机灵候肚子里放置电池?

  3、展示制作图示,引导幼儿逐图观察,理解图示。

  4、师幼互动话题:

  A、制作活动由几个步骤完成?你是怎么知道的?

  B、按步骤图示的顺序,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C、那个步骤图示你看不懂,需要同伴和老师帮助?

  5、提出制作要求:根据制作图示,有步骤地独立完成制作;制作完成后,是否成功应在斜坡上进行验证。

  三、幼儿分组制作,教师观察指导。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示,有步骤地操作材料。(在电池摆放位置、纸张重叠黏贴等环节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2、引导个别幼儿分析制作不成功的原因,对照图示,发现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鼓励幼儿多次尝试。

  四、游戏"比比谁的小猴滚得快",幼儿从中感受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投放相关材料,引导幼儿继续制作翻跟斗的机灵候。

  活动反思:

  幼儿能说出小胶囊在斜面上翻跟头是因为钢珠在里面滚动的原因,并说出钢珠与两外两个材料的不同,活动很成功。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推力的作用,知道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骨牌的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有关。

  2、了解多米诺骨牌的起源及玩法。

  3、能够通过观察、合作、比较,大胆的进行有目的有规律地探索。

  4、培养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游戏的乐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三张路线图、两张记录表各5份、骨牌若干数量、笔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理解多米诺骨牌的玩法及规则

  1、今天我们来玩一种特别的游戏——多米诺骨牌。

  老师演示玩法,提醒幼儿注意排列的特点:注意在排列时木块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是一样的,推积木时要用手指轻轻推第一块积木,我们就可以看到后面的木块跟着倒下。

  2、骨牌为什么会一块接一块地倒下?

  3、规则:每人10快,在垫子上进行

  二、知道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骨牌的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有关

  (一)幼儿个人自由探索,初步尝试多米诺骨牌的玩法

  老师辅导,及时给予帮助,并观察幼儿操作过程中的亮点

  结束提问:好玩吗?你成功了吗?

  (二)探索其中的规律之一: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排列的路线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弯曲的就越慢。

  要求:1、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合作

  导语:为什么有的组排得快,有的组排得慢?(排得快的组每个小朋友都合作得很好,排得慢的组也要象他们一样更合作才行)。再想想为什么有的组倒得快,有的组倒得慢?(虽然是同样数量的木块,排列的路线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弯曲的就越慢。)

  (三)探索其中的规律之二:同一路线里间隔密就倒得快,间隔疏就倒得慢。

  导语:假如是在同一路线下木块的间隔疏密不同又会怎样呢?

  要求:1、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过程可以反复尝试

  小结:从我们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到骨牌倒得快与慢是和排列的路线、间隔的疏密、木块的数量有关的。路线越弯曲木块倒下的速度就越慢,同样路线的骨牌间隔距离疏的倒下的速度就越慢。

  三、了解多米诺骨牌的起源

  多米诺骨牌起源于中国,它是一项体育活动,需要人们投入极大的耐心、细心和智慧,观看多米诺骨牌吉尼斯记录的图片

  四、观看多米诺骨牌视频

  让孩子们感受到多米诺骨牌的神奇

  活动反思:

  1、教学各环节比较清楚有条理性。在解决力的传递这个问题时引导幼儿探索还不够,因此幼儿没有很好的理解和表达。

  2、活动时应该让幼儿在地板上玩比较好,首先声音轻,其次利于幼儿的合作。

  3、活动中幼儿交流演示的时间安排可以再紧凑一些。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这一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贴合幼儿生活而又有趣的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瓶中吹气球的兴趣,让幼儿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积累科学知识,经历分析、尝试到判断的过程。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预设幼儿的想法,经历三次尝试与分析,活动流程为:经验的回顾(吹气球)——分两次探索得出瓶中吹大气球的秘密——借课件提升“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瓶中吹气球”比赛——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我主张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与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不同的探究中发现、分析得出不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激发孩子的灵感和欲望,空洞的教育只会约束孩子的思维和想象,他们在贴近生活的题材中学习,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主动性更强,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不用手也行》这则案例就来源于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小朋友在玩球时,发现球放在平台上会滚得到处都是。于是,在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就产生了预设这则案例的想法,想通过具体的生活素材来引导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品质,激发幼儿探索生活现象的兴趣。同时为了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促进完整人格的成长,我们还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培养他们自信的性格并学会认同别人的优点。整个活动都积极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注重长远发展目标,把激发对周围生活的探索兴趣,作为促进幼儿一生发展的切入点,以此进行熏陶教育,真正体现《纲要》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一张纸稳定滚动的球;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学习合理评价操作结果;

  3.激发幼儿探索生活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遇到问题会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的品质。

  三、活动准备:

  1.许多海洋球、乒乓球和纸、展示台

  2.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球,请小朋友玩一玩,玩完后把球放在展示台上。

  (二)、提出设想。

  1.教师:小朋友能不能想个办法让球不滚下来?

  (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2.教师:小朋友想的办法很好,可今天老师只带了一些纸,请你们用一张纸来想个办法,使球不滚下来?

  (三)、实验尝试。

  教师:小朋友都想了许多办法,但行不行呢?

  就请大家一起来做做看。

  做好后,把你做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四)、评价。

  1、 幼儿交流自己的做法。

  2、小朋友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并总结出哪些办法比较好(教师记录)。

  3、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由评价各种办法,并给好的办法加星。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能用纸想出各种方法使球站得稳稳的,不滚下来,真好,在我们周围生活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小问题,小困难,希望小朋友能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不用手也行》这一活动中,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许多本领。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有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科学活动区,我们可以在班上投放食盐、白糖、碱、水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品尝。还可以投放磁铁、铁钉、铝片等让幼儿研究。开设多种区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美术区可投放废纸杯、奶盒、彩带、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玩具随时添加活动材料。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教案目的:

  1、让幼儿初步认识、了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球体,是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儿爱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兴趣。

  教案准备:

  1、录音机、录象机、幻灯机各一台,磁带、录像带、幻灯片等;

  2、世界地图一张,地球仪一个;

  3、各类动物、植物图片若干。

  教案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活动。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地球)

  二、通过观察、讨论,让幼儿初步认识地球的形状。

  1、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地球吗?它是什么形状?(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仪,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地球的形状。

  小结: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形状像球而略扁地球仪就是缩小的地球模型。

  三、通过听、看,让幼儿了解地球上面有什么?

  1、提问: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你们知道它上面有什么?(请幼儿凭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回答)

  2、听录音——[地球的自白]:我是地球,我的身体可大啦,而且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上面有不同的颜色,蓝色的部分代表水,黄色的部分代表山,绿色部分代表陆地。我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还生活着许多动物,有凶猛的老虎和狮子;顽皮的小猴、可爱的小兔;还有ji、鸭、鱼、虾等等。哎!对啦,你们人也生活在我身上,有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小孩......

  总之,我身上的东西多得很,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等有时间,我再向你们详细介绍好吗?

  3、游戏:“送图片回家”。

  请幼儿从盒子里任意取一张图片,然后贴在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如:小鱼贴在代表水的蓝色处;......

  4、看录像——“世界各地”,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情况。

  小结:地球上有许多人、动物和植物,而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5、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

  四、结合幻灯片,教师有表情的讲故事《地球生病了》,然后组织幼儿讨论:地球为什么生病了?怎样给地球治病?......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兴趣。

  五、延伸活动:

  “我为地球扫卫生”——清出白色垃圾。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水果,知道水果的名称。

  2、通过观察水果皮,摸水果猜名称的游戏活动,感知水果的特征。

  3、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小兔玩偶一个。

  2、梨、香蕉、桔子、苹果的果皮果肉分开各一份。

  3、装有水果的黑色袋子人手一份。

  4、四种切好的水果混合,准备四小碟,水果叉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萌发兴趣。

  教师出示玩偶: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果果,我们家种了许多水果树,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水果都长熟了,我想开一个水果派对,小朋友们想去吗?

  二、匹配果皮。

  1、教师:水果派对开始啦!可是,水果宝宝还没有穿上果皮外衣呢,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帮忙好吗?

  2、教师:瞧,这里有几件果皮外衣啊?(指着苹果皮)这件果皮外衣是谁的呀?请个小朋友帮忙穿上。

  3、依次将果皮外衣穿上,感知果肉和果皮的特征。

  三、猜猜说说。

  1、教师:派对上,水果宝宝还想和我们做游戏的。(出示黑色袋子)瞧,这只神奇的黑色袋子里面藏了一个水果宝宝,你们想要吗?(人手发一份)

  2、教师说游戏要求:宝宝拿到袋子后先不打开,请你摸一摸,捏一捏,然后猜猜里面藏的是什么水果宝宝。

  3、打开水果袋,将水果袋藏在屁股底下,请幼儿介绍水果宝宝。

  4、教师:你的水果宝宝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长什么样子的?是什么形状?

  5、请水果宝宝回家。

  四、品尝讨论。

  1、教师:水果派对上还要请宝宝尝一尝水果呢!

  2、人手一个水果叉,品尝水果。

  3、教师:宝宝吃了哪些水果啊?是什么味道的?

  4、教师小结:我们要多吃水果,水果里面有很多维生素。可以使宝宝长得又高又大,但是水果皮不可以乱丢,应该放在垃圾桶里。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中可以给进行水果皮和水果连线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不同造型的西瓜皮进行联想。

  2、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型进行替换、创编。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实物:半个西瓜皮、三角形西瓜皮、半月形西瓜皮;三种造型西瓜皮图片人手一张。

  小动物卡片、铅画纸若干、蜡笔、糨糊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不同造型西瓜皮)这些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桥……)

  二、把西瓜皮和小动物联系在一起,并创编儿歌。

  师: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成了什么?(秋千),谁在上面玩呀?(小熊……)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小熊用它荡秋千。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哪个小动物会用它来干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请个别幼儿讲述。如:西瓜皮,变帽子,小兔用它遮太阳;西瓜皮,变雨伞,小猫用它来撑伞;西瓜皮,变小桥,小狗用它来过桥;西瓜皮,变篮子,小羊用它装青草;西瓜皮,变翘翘板,小猫小狗翘啊翘。

  三、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想象,小组合作创编《会变魔术的西瓜皮》的连环画书。发给每张幼儿一张铅画纸,让幼儿把自己联系好的小动物和西瓜皮贴在上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添画,然后每个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做好的纸张订在一起,变成一本自制的连环画。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过程:

  1、燃烧蜡烛

  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

  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

  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

  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4、请幼儿参与做点心,然后用小烤炉烘烤点心。实际体验火给人带来的快乐。

  建议:

  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火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安全防火要求。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教案05-26

科学活动种花教案04-02

科学活动教案说课稿04-01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30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3-07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2-17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2-18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6-21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