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时间:2022-09-16 19:22:25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五、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生:逐个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前面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现在你们再看这些图形,和前面那些图形一样吗?(屏幕上显示: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指着图)像这样的图形,就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一块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一种图形(屏幕上显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面的认识:

  师:根据同学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大概样子呢?

  生:它的大概样子是长长的,方方的。

  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

  生:回答。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生甲:烟盒,牙膏盒,药盒等。

  生乙:电冰箱,收音机,微波炉等。

  生丙:砖,床,衣柜,教室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跟着老师一块儿摸一摸(教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

  师:它的面是怎样的?

  生:是平平的。

  师:这样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屏幕(出示课件)。

  生:6个面。

  师:你们手中的学具也是6个面吗?数一数。

  生:6个面。

  师:对,这是我们对长方体的第一个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面。)这6个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再注意观看屏幕(逐个出示:上下两面重合,左右两面重合,前后两面重合。)

  师:现在,你看到长方体哪两个面怎么样了呢?

  生: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在了一起。

  师:说明这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这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现在哪两个面又重合在了一起?

  生:左右两个面完全重合到了一起。

  师:说明左右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左右两个面大小完全一样。

  师:接下来哪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想出来了请举手。

  生:前后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

  师:这位同学到底猜想的对不对呢?咱们一块来看大屏幕(显示:前后两个面重合。)这位同学猜想的对吗?

  生:对。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长方体6个面都是什么形?

  生:6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仔细观察一下。

  生甲:我的长方体学具6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乙:我的长方体学具4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一般情况下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在特殊的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及电脑演示,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体面的特征。(师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同。现在请同学们齐读长方体面的特征。

  生:齐读。

  2、棱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割手的感觉。

  师:看着棱,你发现了什么?

  生:棱把相邻的两个面分开了。

  师:长方体的棱有多少条呢?数一数你的学具。

  生:12条。

  师:(拿出长方体棱长框架,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依次数出长方体棱长。)12条。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发现,长方体有12条棱。(板书:12条棱)

  师:现在,大家一块来研究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边观察边用直尺测量,思考一个问题:1、长方体12条棱按长短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带着这个问题,四个人为一小组,边讨论边分。(师巡视)

  师:讨论好的小组请举手。

  生甲:我们小组把12条棱分成了三组,最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较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最短的4条分成了一组。每组棱长度相等。

  生乙:我们小组分成了两组: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

  (师:到底这两组同学分的对不对呢?请同学观看大屏幕,显示1:最长4条分成一组,最短4条分成一组,剩下4条分成一组。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分成。显示2: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这两组同学分的对吗?

  生:都对。

  师:12条棱一般情况下分成3组,每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特殊情况下分成2组,一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有8条棱长度相等。相等的棱是相对的,也可以说成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总结为(师边说边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说边指)三条棱相交的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拿出你们的学具,摸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生:有扎手的感觉。

  师:这样的顶点有多少个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显示: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顶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有8个顶点呢?拿出你们的学具数一数。

  生:8个顶点。

  师:对,第三个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师板书:8个顶点)

  师:(出示课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边说边用鼠标指三条棱)

  生:不相等。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边说边用鼠标指长、宽、高)。

  师: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出示学具边说边用手指)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的学具,老师用手指,同学们说出它的长、宽、高。(师把教具竖放、横放、侧放、让学生说出长、宽、高)

  师: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的。现在咱们来做一些练习题。(电脑出示:练习题1)

  七、课堂巩固

  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面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2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药瓶

  学生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3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

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

  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4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能判断两个自然上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理解感悟质数、合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第2张)

  1.谈话: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抢答游戏,看你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2.抢答: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的数有几个因数。

  师出示数,学生抢答因数的个数。

  3.思考: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课件第3张)

  (2)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3)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生1:一个数是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生2: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生3:找一个数的因数,用这个数依次除以1,2,3,4……商如果是整数,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

  用抢答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下面要学习的质数与合数做准备。

  4.师:我们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个新概念:质数和合数。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

  (1)学生小组内交流,写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课件第4张演示)

  1的因数有:1 11的因数有:1,11

  2的因数有: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3的因数有:1,3 13的因数有:1,13

  4的因数有:1,2,4 14的因数有:1,2,7,14

  5的因数有:1,5 15的因数有:1,3,5,15

  6的因数有:1,2,3,6 16的因数有:1,2,4,8,16

  7的因数有:1,7 17的因数有:1,17

  8的因数有:1,2,4,8 18的因数有:1,2,3,6,9,18

  9的因数有:1,3,9 19的因数有:1,19

  10的因数有:1,2,5,10 20的因数有:1,2,4,5,10,20

  (2)师:观察它们因数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根据因数的个数,你觉得可以怎样分类?

  (3)(课件第6张)

  生1:有的数只有两个因数,如5的因数是1和5。1只有一个因数1。

  生2:有的数的因数不止两个……我们来分分类吧!

  2.学习质数与合数(出示课件第7张)

  师: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做质数表。(课件第8张)

  (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学生讨论:怎样找100以内的质数?说说你的方法。

  (课件第10张)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数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3的倍数也可以……

  划到几的倍数就可以了?

  生3:划到7的倍数就可以了.

  (3)(课件第11张演示)剩下的数都是质数。

  (4)师出示100以内的质数表(课件第12张)

  4.牛刀小试。(课件第13张)

  (1)将下面的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内。

  2 27 37 11 58 61 73 83 95

  (2)两个质数,和是10,积是21,这两个质数是多少?

  生:21=3×7,3和7都是质数,而且3+7=10,所以这两个质数就是3和7。

  两个质数,和是7,积是10,这两个质数是多少?

  10=2×5,2和5都是质数,而且2+5=7,所以这两个质数就是2和5。

  5.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课件第15张)

  师: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呢?

  (1)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题目让我们对奇数、偶数的和做一些探索。

  生2:我把问题表示成这样……

  (2)小组讨论:你怎样判断任意两个整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3)汇报交流:

  生1:我随便找几个奇数、偶数,加起来看一看。(课件第17张)

  奇数:5,7,9,11,…

  偶数:8,12,20,24,…

  5+7=12

  7+9=16

  ……

  奇数+奇数=偶数

  5+8=13

  7+12=19

  ……

  奇数+偶数=奇数

  8+12=20

  12+20=32

  ……

  偶数+偶数=偶数

  (课件第18张)生2:奇数除以2余1

  偶数除以2余0

  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加奇数的和除以2余0,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4)师:同桌讨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试一试。

  同桌找一些大数,验证一下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

  (5)(课件第20张)汇报交流:

  534+319=853

  所以:偶数+奇数=奇数

  681+249=930

  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564+232=796

  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

  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能力。

  6.火眼金睛辨对错。(课件第21张)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5)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

  7.小结: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课件第22张)

  (1)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自然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

  (4)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三)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课件第23张)

  (1)在50以内的自然数中,最大的质数是(47),最小的合数是(4)。

  (2)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一位数是(3)。

  (3)如果两个质数的和是24,可以是(5)+( 19),(7)+(17)或(11)+(23)。

  (4)在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不计算,判断下面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课件第24张)

  1+2+3+4+…+40

  生:1-40的自然数中,奇数和偶数各有20个,因为奇数+奇数=偶数,20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偶数+偶数=偶数,20个偶数相加和是偶数,所以最后结果一定是偶数。

  (四)拓展提高

  算一算:3个不同质数的和是最小合数的平方,这3个质数的积是多少?

  最小的合数是4,4?=16。

  哪3个质数的和是16呢?

  2+3+11=16

  2×3×11=66

  答:这3个质数的积是66。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六)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这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课题,在学生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从而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观察1--20的因数的个数,自己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完后先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哪几类?由于采用分的标准也必定不同,然后在让学生说标准的过程中,感悟到质数和合数的各自特征,一点点的提炼归纳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类、观察、分析、归纳和交流的数学能力,建立正确的分类思想。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而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归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6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

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1/8是5/8,7/12里有()个1/12。

  (3)3个1/5是(),4/7是4个()。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8-31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8-05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1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0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6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7-11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