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时间:2022-10-20 11:08:34 教案 我要投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通用11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逆向”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画图。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题意,不仅对关键词进行了解释,还采用课件演示的手段,重点突出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亲手画、亲身体验画图的直观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想要)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了,你们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师生活动。(准备7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

  师:谁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橡皮?

  教师请学生在这个魔盒里抓橡皮。根据学生抓出的橡皮数,教师告诉学生魔盒里还剩多少块橡皮。

  师:现在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吗?能说出理由吗?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抓出来的橡皮放回魔盒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数橡皮的块数)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二)]

  探究新知

  1.教学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98页例6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把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1)请学生把整理好的信息在课本上填一填。

  师: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原来”是什么意思?(原来:以前固有的、本来的,没有经过改变的,在这里指哨子被取走前有多少个)

  (2)请学生把了解到的信息用圆片摆一摆,或在纸上画一画。

  取走的:○○○○○○○

  剩下的:○○○○○

  师:观察圆片图,你想到解题的方法了吗?

  ①师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求原来的,就应该把取走的再放回来,和剩下的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②请学生说算式,师板书:7+5=12(个)。

  ③说一说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教材板书画图)

  2.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

  (1)为了弄清题意,我们是怎样做的?

  (2)看看题中的文字和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3)以后再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画图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使用画图这个手段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做一做”。

  (1)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列式解答。

  2.教材100页5题。(学生独立分析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画图策略,并愿意应用画图策略。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能和大家说一说吗?(学生畅谈收获)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且用除法来解决“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并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乘法口诀求商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课是在学生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基础上,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是比较快的,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问。但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会遇到最主要的障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实际生活,让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可以用加减法来做,有的不能用加减法解决。这样,突出了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区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中,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学习活动中既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又要让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个“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几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42页例题。

  2.观察: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中都有什么内容?你从这幅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3.引入: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图片中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那么56元到底能买几个地球仪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用表内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观察图片,根据生活情景获取数学信息。

  ① 指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情景图。

  ② 教师:商店的货物可真不少啊,有小毛绒玩具,有地球仪,有小汽车还有皮球。

  ③ 思考:哪一件商品是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系呢?

  ④ 教师:对了是地球仪!这位小朋友去商店是为了买地球仪,其他的玩具都是干扰我们思考的项目,和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没什么关系。

  (2)分析问题,确定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式解答。

  ① 思考:一共有56元钱,总数就是56,要买地球仪,我该怎么计算呢?

  出示图片分析过程:

  ② 提示: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地球仪是8元,也就是说每个地球仪都是8元,总数是56元,每一个又是8元,这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提示:对了!我们找到56元钱里面包含多少个8元钱不就行了吗?

  ③列式:什么样的算式能够找出:总数56里面有多少个8呢?

  板书:56÷8=

  (3)计算:

  ① 复习:好了,谁知道56÷8该如何计算呢?用哪句乘法口诀?

  ②单位和答语:单位名称(个),答语要完整:可以买7个地球仪。板书补充完整:56÷8=7(个)

  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4)小结:同学们请注意,知道了总数56,和每份数8,求份数也就是每份数的个数的过程,要用除法。

  板书:总数÷每份数=份数

  2.练习

  (1)出示买小汽车的情景图。

  ① 看一看:小朋友的头挡住了小汽车的价格,我们该怎么样才能知道每辆小汽车多少钱呢?

  ② 想一想:24元钱和6辆汽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刚才我们知道了总数和每份数,可以求得份数,那现在情况有什么变化了吗?

  出示提示图片:

  ③ 说一说:24元是总数,6辆小汽车是份数,我们能求出什么?用什么样的算式?

  板书:24÷6=4(元)

  (三)拓展延伸

  ⒈小朋友吃药。

  你是怎么帮助这个小朋友的?

  2.课本43页第3题:

  3.二年级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一等奖的奖品是54本故事书,二等奖的奖品是72本。比赛结果一等奖有6人,二等奖有9人。

  (1)一等奖的同学每人可得多少本故事书?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全课小结: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多角度观察的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学生在掌握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图文并茂,复习旧知

  (1)看图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①一支钢笔9元

  ②一共有多少朵花?

  (2)汇报交流:

  ①95=45(元)

  ②631=17(朵))、62+5=17(朵)或35+2=17(朵)

  2.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运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设计了两道题,第1题复习求总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顾用乘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2题的设计稍微灵活一些,可以引导学生从横行和竖列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同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构建方法

  (1)理解题意,收集信息。

  ①学生读题:(课件呈现例5题目)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②小组交流: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和学生共有32人要乘车)

  (2)明确问题,分析过程。

  ①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

  引导学生明确:有32人要乘车,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呢?(32个座位)如果车子的座位比32个少就怎样?(坐不下)什么情况下就坐得下呢?

  ②说说解决过程。

  学生交流:先求车子的座位数,再比较看看能不能坐得下。

  (3)看懂图意,尝试解决

  ①不同角度观察座位示意图:可以引导学生从横、竖两个角度说一说;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角度思考,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学生根据不同观察,尝试列式解决。

  ③汇报交流: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式。

  预设:

  解法一:74=28(个) 解法二: 84=32(个) 解法三:58=40(个)

  28+5=33(个) 32+1=33(个) 407=33(个)

  ④比较作答: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回答能不能坐得下。

  (二)反思过程,小结方法

  学生说说像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看懂图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多种形式,综合应用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即怎样求鸡蛋的个数,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英准备了25元,想买6本日记本和1个铅笔盒,如图:

  她准备的钱够吗?

  2.提升训练

  (1)找规律,填一填。

  1+2+3=23

  1+2+3+4+5=35

  1+2+3+4+5+6+7=( )( )

  (2)根据上面的规律算一算,我们一共学习了多少句乘法口诀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巩固新知,因此,在基础练习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空间,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提升训练中,设计找规律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系统回顾乘法口诀,一举两得。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与倍数所形成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解决的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了以下设计:

  1.本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情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教学中紧紧抓住“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问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在解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六(1)班和六(2)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比赛结束后,老师根据比赛得分给六(1)班的全体同学出了一道数学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题目吗?

  生:想。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六(1)班看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6情境图。

  六(1)班在与六(2)班的篮球赛中,六(1)班全场共得了42分。其中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获取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全场共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所求问题: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3.理解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1)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意思。

  ①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语句的意思。

  ②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生2: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即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关系式1:上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关系式2:下半场得分×2+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1)根据数量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2)汇报。

  方法一 根据关系式1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xx=42

  x=42

  x=42

  x=28

  28×=14(分)

  方法二 根据关系式2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

  3x=42

  x=14

  42-14=28(分)

  (3)检验。

  ①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检验方法)

  预设

  生1:把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加起来,如果正好是全场的42分,说明正确。

  生2:用下半场的得分除以上半场的得分,如果正好是上半场的一半,说明正确。

  ……

  ②学生按照检验方法,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6

  一、复习内容:

  P92~95总复习中的5、6、9、12、13、14题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在探讨不同算法的过程事,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解决问题。

  (二)复习

  1、学生做总复习第5题。

  先让学生从题中寻找有关信息,理解题意。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多名学会上口述租车方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是见解和做法。

  2、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的第6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1)(2)小题,再在小组内交流,并提出其他问题。

  3、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第9题。

  教师先帮学生弄懂题意,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交流。

  集体交流时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4、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第12题

  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发现每串需要9颗珠子后,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5、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的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里你能得到什么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全班交流。

  6、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的第14题。

  练习时,教师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本题的插图,发现本题中隐含的信息,如老师买了7盒月饼,盒8块。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全班集交流。

  (三)全课总结

  我们要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综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

  1、有28人要乘车去飞机场,面包车限坐8人,小汽车限坐5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合理。

  2、一壶茶可以倒8杯,38个客人至少需要几壶茶?

  3、小华说:我买了4本笔记本共花了12元,小东说:我买的笔记本每本5元,谁买的笔记本便宜,每本便宜多少钱?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页例1,第5页例2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感受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帮助动画人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助人的乐趣,愿意积极克服数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学着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从前,有个非常老的木匠。他的木工活动做的非常好,可是他没有孩子。他非常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就用木头做了一个木偶,可是木偶没有头脑,也没有心,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孩子。有一天,小木偶遇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诉它只要能发现并解决身边的问题就会有头脑,只要学会了帮助身边的人就会有一颗真正的心。小木偶听了马上高高兴兴的出发了,你们想知道它到哪去了吗?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问题,让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吗?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木偶一起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小木偶先来到了游乐园,它看见很多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出示例1主题图)。它在这找到了一个数学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猜猜看它发现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

  板书问题: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让学生分组讨论算法,然后汇报)

  学生回答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22+13-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22-6+13=29(人)

  方法三:13-6=7(人)7+22=29(人)

  13-6+22=29(人)

  学生在汇报不同的算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列出综合算式。

  2、教学例2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木偶终于有了真正的头脑。于是它又出发去寻找一颗真正的心。这次它来到了面包房(出示例2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全班交流)

  板书:面包房的师傅做了54个面包,左边的小朋友买走了22个,右边的小朋友买走了8个,还剩多少个?

  (让学生先讨论,再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54-8-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师:第二种算法怎样改写成综合算式呢?大家在练习本上试试看。

  学生可能会将方法二的算式改写成:54-8+22,还可能会将算式改写成8+22-54,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行不行?

  师:我们必须将54放到前面,而又要先算8+22该怎么办呢?你们需要帮助吗?

  师:小木偶终于找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它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它里面的算式。那我们应该列出一个怎样的综合算式呢?

  (板书:54-(8+22)=24(个),让学生再说说小括号的作用)

  小结:我们和小木偶一起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在小木偶的帮助下认识了小括号。谁能再说说小括号的作用?

  三、知识应用

  师:小木偶很感激大家的帮助,它希望同学们变得和自己一样聪明。于是它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让大家解决它,变得和自己一样。

  (出示练习一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通过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帮助小木偶变成了真正的孩子。既然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这么大,那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学好数学,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9÷9= 42÷6= 45÷5= 27÷3= 64÷8= 36÷4= 72÷8= 36÷9= 63÷7= 72÷9= 49÷7= 32÷4=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

  师: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玩具店,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图片,遮住价格)看到什么了?

  问题:

  1.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 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玩具熊,地球仪,皮球,汽车.

  2.玩具熊6元地球仪8元皮球9元)

  师:出示题目“56元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怎么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要知道地球仪几元?(是纠正“一个地球仪几元,即单价”)师:出示地球仪的价格,还需要告诉你其余商品的价格吗?比如小熊6元,皮球9元?谁能把相关联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预设:不用知道小熊、皮球的价格。一个地球仪8元钱,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列式,解答问题。

  (1)独立列式,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师板书:56÷8=7,想:56里面有()个、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答。

  师:56、8、7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分别表示总价,单价,数量(师板书“总价÷单价=数量”)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价格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板书:24÷6=4(元)验证结果,口答。

  5、师:对比这两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都是除法,都是平均分

  (2)都和总价、数量、单价有关

  (3)一题总价、数量已知,求单价。二题总价、单价已知,求数量

  师: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我们还可以整理出一条乘法的数量关系式,你们会吗?

  预设:数量×单价=总价(学生没有接触过数量关系式,可能不会说)

  6、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数量关系式,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P43第4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P44第6题。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1)我们18个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一共需要多少钱?

  (2)我们18个人,如果要坐小飞机需要花多少钱买票?

  3、完成“练习九”P46第3题。

  在完成原有的两个问题之后,提问:爸爸、妈妈和我都口渴了,妈妈给我10元钱,让我去买冷饮,同学们我可以怎么买呢?你们能帮我出出主意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回顾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找和问题对应的信息——列式——检验——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 8 =7(个)

  总价÷单价=数量

  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4÷6=4(元)

  总价÷数量=单价

  答:一辆小汽车4元

  1、问题信息对应

  2、列式

  3、检验

  检验、口答

  数量×单价=总价

  4、口答。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2、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重点:

  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不仅能用一种方法解决,而且常常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这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获得的,今天我们继续探索研究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情境,教学新课

  1、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5

  师: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有,关于计算水费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用小明的方法计算水费他们也会算;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师:那就先请同学们用你会的方法计算出10吨水要交多少水费。

  学生计算:12.8÷8=1.6元1.6 x 10=16元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10吨水的水费问题?

  学情预设:在讨论中学生肯定能发现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分析一下,有的办法是我们以前就会的。同学们讨论到,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李奶奶和张大妈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都是每吨水的价钱,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水费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交流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预设:当学生谈到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时,要抓住时机,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水费和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用正比例意义去解决问题时要先设出什么量?数学格式是什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师: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学习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6:印刷厂工人忙忙碌碌在搬运印好的书,—位工人师傅说,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另一位师傅说: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20×18+30=12包等。也可能有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在这段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这些都是在交流中解决的问题。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练习巩固。

  师:课本第59页的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两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很好地说出两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如果是用一般的方法解决的,只要求说一说数量关系,如果是用比例的方法解决的,还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小明前后买的不是同一种圆珠笔,买圆珠笔的单价不同,但买笔的总钱数是不变的。这时买笔的数量和每支笔的钱数成反比例关系,所以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全课小结。

  师:你觉得用比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总结出主要步骤,如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验算,写答。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10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练习五1-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排出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本题中的多余条件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写在旁边,便于学生发现。学生能很快选择出题目中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本题中多余条件和有用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需要。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引导学生学会多次运用有效信息,体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让学生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清楚,再列式解答。

  [然后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七、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23第5、7、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0-31

关于一年级上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1-29

一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9-25

数学《用解决问题(二)》说课稿06-15

《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精选】03-24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02-12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解决问题(三)》精品教案07-13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