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优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2-05-09 14:45:06 教案 我要投稿

伯牙鼓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伯牙鼓琴优秀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鼓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6篇)

  伯牙鼓琴优秀公开课教案1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后人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读好文言文。

  2.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2.导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强调“鼓”的古今异义。“鼓”是“弹”的意思。“琴”指的是古琴。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本课讲述的也是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的内容,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言文。

  2.指生读。

  3.正音。

  4.师配乐范读。

  5.借助停顿线,指导学生朗读:“哉”和“乎”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朗读时要适当延长后再停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6.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通过学生自由读,指生读,教师示范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理解文意,复述故事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方法:(1)梳理层次(2)想象画面(3)联系背景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细读文本,品味知音

  1.教师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补充:伯牙不仅知其音,更知其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3)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

  (4)指导朗读

  ①“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喜,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欣喜若狂。指导朗读:读出欣喜。

  ②读了这个句子,你脑海中浮现初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5)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他的琴声中一定不止包含巍巍太山、汤汤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①出示图片: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完成句式训练。

  以此方式练说出示的词语之后,尝试放手,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可能志在哪儿?用“伯牙鼓琴而志在,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小结:只要同学们借助语言、借助图片给想象插上翅膀,就能让静态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2)面对这座坟墓,伯牙是如何做的?出示句子。

  (3)一代琴仙,一生视琴为命。可此时他却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如此决定?他绝的仅仅是琴吗?

  (4)指导朗读: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用一个词来形容——悲痛欲绝、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5)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出示短歌,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借助资料、故事补白、视频和诗句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情感。借助图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

  五、背诵积累,深化主题

  1.和着音乐,齐背《伯牙鼓琴》

  2.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钟子期的传说,出示资料袋。

  3.读完诗句,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六、链接《丛书》,主题阅读

  阅读《主题丛书》6中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第9页)

  1.借助注释,读懂诗意。说说读了这首诗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2.想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这样的感慨?

  (设计意图)主题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训练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优秀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馈。

  3.当我们读到“巍巍乎”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读到“汤汤乎”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合作读文

  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__。

  7.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在伯牙的琴声中,为什么我们的课文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补充资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②之风,山高水长③。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释)①泱泱:形容水深无边的样子。

  ②先生:指严子陵。

  ③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比喻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高山流水的深意。

  (二)痛失知音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师生合作读诗,感悟伯牙的悲痛。

  3.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配乐吟诵全诗,背诵全诗。

  五、关注编者,拓展阅读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2.阅读《余音绕梁》,思考:从哪看出韩娥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艺术百花园》,领略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优秀公开课教案3

  一、激趣导入,介绍背景。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震撼人心,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则,题目叫做《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这里的鼓,是“弹”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伯牙弹琴。

  2、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出示课件。

  3、播放曲子《高山流水》。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其主人公伯牙,他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琴师,晋国的士大夫,他是一个名流,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锺子期是楚国的一名樵夫,什么是樵夫?就是上山打柴,砍柴的人。

  看他们两个地位悬殊,好像并无交集,一个是士大夫,一个是樵夫,那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人相遇,让他们互为知音的呢?解释知音。知音难觅啊!我们来看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大声朗读课文,课文读三遍。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之间”“少”读三声,不要读成四声。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是二声,第二个为是四声。

  课后生字巍、弦字的读音读正确。)

  再读读这句。

  在朗读文言文时,遇到“哉”“乎”这样的语气词可以尝试拉长音,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听师范读课文,并在课本上试用“/”标记。课件出示朗读停顿断句。

  (4)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味“知音”。

  1、课文读通了,意思你了解了吗?请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一起来看这篇文言文。

  (1)“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他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是谁呢?锺子期。伯牙为何视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方古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俊,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子期不仅知其音,更知其志,两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再读这两句,读出知音相遇的喜悦。

  (2)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本来两人约好了,过一段时间再见,然而再去的时候,伯牙发现子期已死,伯牙失去知音,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内心无比悲伤,于是破琴绝弦,不再弹琴。

  课件出示“资料袋”,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袋和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为何这样做?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的高妙。)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象,锺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中呢?

  是啊!永远不再弹这首《高山流水》,因为知音不在了,他内心的痛苦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伯牙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琴师,他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只因再也无人懂得他的琴声,无人懂得他的志向。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句,读出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绝望。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课外延伸,阅读链接。

  锺子期懂得伯牙,伯牙为锺子期破琴绝弦,一个真正懂得,一个认为值得,这样一对知音,就成为了我们中国文化里关于友谊的最高信仰。高山流水,成为中国人对朋友永恒的追求,永恒到稀少到我们要向外太空去寻找。

  1997年,人类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卫星,卫星携带着很多的信息,向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表达地球的问候。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高山流水》这个曲子,孩子们,也就是说,当我们抬头仰望茫茫宇宙,可能在天空的某个地方,有一曲《高山流水》在奏响,表达着我们对朋友、对知音的永恒追求。

  可孩子们,我们不是伯牙,我们也可能真的遇不到锺子期,那我们怎么办?

  我们来读读鲁迅先生的话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事当以同怀视之。

  如果没有,我们也可以把艺术当成我们的朋友。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人生择一艺以终老,斯世当旦夕相伴之。

  五、布置作业

  1、根据理解,尝试背诵课文。

  试着用自己的话给朋友讲讲这个故事。

  伯牙鼓琴优秀公开课教案4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伯牙鼓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7-29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07-30

《伯牙鼓琴》原文及译文07-19

《伯牙鼓琴 / 伯牙绝弦》文言文译文05-07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04-19

《伯牙鼓琴》说课(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2-06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说课稿12-06

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说课稿(《列子》一则)12-06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2-06

《观潮》公开课优秀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