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

时间:2023-12-14 11:30:27 志杰 教案 我要投稿

《鸿门宴》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教案(通用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鸿门宴》教案(通用13篇)

  《鸿门宴》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鸿门宴》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点】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一、导入

  《垓下歌》

  ——秦末汉初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1、齐诵项羽的《垓下歌》,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请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鸿门宴》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王”“纳”等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能阐述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及其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能在赏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受性格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难点】:能对历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重点】:能阐释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及其效果。

  【教具】:板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基本疏通了本文的字词,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同学们都知道,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具有序幕的地位,然而有人说,鸿门宴虽然是楚汉相争的开端,却早就能看出最后的结局是谁胜谁负。学完今天的课,也许对此,我们会有自己的答案。

  二、分阵营

  既然鸿门宴是场饭局,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都有哪些人参加了这场饭局呢?

  (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项庄)

  谁和谁是统一战线的呢?

  (刘邦、张良、樊哙:刘邦阵营)

  (项羽、范增、项庄:项羽阵营)

  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项伯到底应该划分到哪个阵营?是应该归入到项羽队?还是刘邦队?如果划分到刘邦队。为什么?(因为他帮助过刘邦)怎么帮的呢?(一是通告消息,二是在宴会上“以身翼蔽沛公”什么叫“翼蔽”沛公,说明项伯对刘邦是真心的)

  那项伯为什么要帮刘邦呢?什么理由?

  三、析刘邦

  (项伯和张良有交情)这个交情怎么样?靠得住吗?你能找到依据吗?(项伯杀人,张良“活”之,有救命之恩)

  这个交情看起来蛮牢靠的,那同学们,你们觉得项伯是不是完全卖张良面子,才帮刘邦的?刘邦自己有没有发挥作用呢?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邦的个人行为促使项伯帮助他呢?

  1、兄事之。

  2、约为婚姻。

  3、说了一番话

  A吾入关……而待将军(陈述事实,有说服力)

  B所以遣将守关……非常也(偷梁换柱,半真半假)

  C日夜望将军至(说谎,全假)

  刘邦的话是虚实结合,真假参半,最让人难以琢磨,但想想又有道理,所以能让项伯选择相信刘邦的话。

  如果是你,你能说出这三句话吗?为什么刘邦能说出这样的`话?

  (刘邦是个能屈能伸,随机应变/虚伪善变、工于心计的人)

  四、析项羽

  那这样讲起来,刘邦买住了项伯,项伯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内奸。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以及最后败给刘邦,都要怪项伯咯?项伯是不是应该承担所有责任?项羽自己应不应该承担部分责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左右讨论下,你从本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依据。如果你没有依据乱讲,那项羽要生气的,项羽的粉丝也要生气的,所以我们讲话要有理有据。

  闻知刘邦拒关欲王关中,即大怒欲攻之。(性格暴躁/率真)

  项伯夜见沛公而不追究项伯,反听信项伯之言。(头脑简单/直率单纯)

  暴露曹无伤。(幼稚/单纯)

  范增数次暗示(数目项王)而不应。(妇人之仁/仁慈)

  樊哙入帐,杀气颇重,却壮士呼之。赐之酒食。(敌友不分/爱惜勇士)

  刘邦逃走而不追。(犹豫迟疑/仁慈大度)

  我们从这些事情当中,分析发现,项羽自己在这次历史事件中错事了多次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致养虎遗患,兵败垓下。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事情中分析下项羽的性格?

  我们这样分析项羽的性格,实际上潜意识里是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说项羽这么笨笨的,蠢蠢的,好无能。可是我要说,我就喜欢这样的项羽,你能认可我的观点吗。如果你认可我的观点,你觉得文中项羽的哪些言语哪些行为能让你觉得喜欢他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我们换了一个角度看项羽,发现他变可爱了;那我们现在回头,也换一个角度看刘邦,会发现刘邦就变了,变可怕了。

  五、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鸿门宴》,分析项羽、刘邦的任务性格,透过任务性格,感知人物形象,也在此过程中,尝试对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我们发现,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阅读过程中,也能多多做这样的思考。今天的作业是完成学案(四)。谢谢!

  《鸿门宴》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流畅说出《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能在具体语境中识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的分析,识记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并简单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确客观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拓展一些实词、虚词和兼语省略句法的知识。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项羽和刘邦等人物。

  学情分析

  通过《史记》名篇的学习,学生对史记叙事笔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淀,但此文篇幅较长,部分学生在字词的理解上会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展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是学生面临的困难。因此,本次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圈划、朗读等手段,巩固、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品味情节和人物,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和鉴赏。

  课标要求

  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诗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的评析。

  考点分析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析。《史记》基本常识的识记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整理《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音乐起,播放项羽的《垓下歌》,在音乐中体会其慷慨悲凉的意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课件展示《大风歌》,齐诵并简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引导学生思考: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借此引入《鸿门宴》的学习。

  二、分享搜集成果。

  (检测为主、明确知识点。)

  环节一:

  司马迁和《史记》;

  环节二:

  历史背景。

  (课件明确。)

  三、分享预习,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强调字音: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不胜(shēng)刀俎(zǔ)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并做好各类文言现象的标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古今异义

  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寿古:敬酒。今:长寿。

  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3、学生简单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

  (1)本文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结果如何?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开?(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互动设计: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四、总结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课前预习。

  展示课前预习结果,以鼓励激发兴趣。

  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目标。

  问题的设计着重于让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加深对写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获得具体感悟。

  在互动和分享中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部分学生分析阐述不全面,适当引导。

  基本文言常识通过学生交流补充,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明确并归纳总结。

  通过朗读,揣摩语气,在动态的事件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课小结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它借鸿门宴上双方人物的一次汇集,生动地写出了项羽、刘邦双方明争暗斗的斗争场面,刻画了项、刘两人不同的性特点及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成功刻画了张良、樊哙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们在阅读之余,需要更多关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写凸显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处。

  课后作业见作业包1+2(必修+选修)

  《鸿门宴》教案 5

  一、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史记》资料,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2)学习从不同的人格魅力中汲取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学形象所蕴含的崇高美;

  (3)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切入点

  刘、项二人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是盖世英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相遇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二、教学过程

  1、师生概括《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性格特点

  师:在《鸿门宴》一文中,刘邦的灵活善变、善于笼络人心与项羽的易怒暴躁、胸无城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为刘邦最终夺得天下、项羽最终失去天下做好了铺垫,那么,两人成功与失败的性格原因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加以补充,来全面认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2、学生交流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全面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职道旁。诸强或言诛秦王。沛公曰“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遂西入咸阳,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反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材料二: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刘邦非常善于笼络民心,这是每一个成大事者的'必备性格因素,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与刘邦相比,非常残暴,民心背离,这是他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材料三: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材料四: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刘邦非常有自知之明,他不仅善于笼络民心,而且对他身边每个人的才能都了如指掌,能够知人善用,而不是自尊自大,所以能够使身边的人才能够人尽其能,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却也不能重用,这一点在《鸿门宴》中已经展现出来,后来中了刘邦的离间计,致使范增病发而死,在最后被灭亡的时候,项羽仍然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刚愎自用、没有自知之明的特点暴露无疑。“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千古真理。

  3、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缺点,司马迁却把他放在本纪部分,可见,在司马迁眼里,项羽身上还是有许多闪光点的,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从《史记》中读到的写项羽优点的事件,从中学习司马迁评价人物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材料一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材料二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材料三

  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引悉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材料四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十数百人。

  材料五

  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师生总结:

  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在项羽身上,固然存在着许多缺点,但司马迁不因为其缺点而否定他的优点,他少有大志,用兵如神,英勇顽强,不苟且偷生,都是他的人格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司马迁做为史学家客观、公正评价人物的态度,这一点,

  无论对我们在作文,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人、事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

  4、拓展延伸

  项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批评他的刚愎自用、沽名钓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谈谈后人对项羽的看法。

  交流、讨论。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作业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项羽或刘邦的看法,要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

  《鸿门宴》教案 6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鸿门宴》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项羽在鸿门宴中所表现出的贵族义气。

  2、品味文中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项羽、项伯、刘邦、樊哙等人物描写的分析,理解项羽的贵族义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鸿门宴”情节,并引出“鸿门宴”谁设之问,借此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项羽、刘邦和这场鸿门之宴。

  (PPT展示:项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刘邦: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出生于一个楚国旧贵族家庭,虽为将门之后,但生不逢时,其家族随着楚国的灭亡而败落。刘邦平民出生,早年曾为沛县泗水亭亭长,整天与衙役们戏弄耍笑,喜好酒色。面对秦始皇出行仪仗,他们所表现出的胸襟气魄也有很大区别,出身平民的刘邦多是仰视的歆羡,而贵族出身的项羽更多则是俯视的轻蔑。一位没落贵族,一位草莽平民,这对曾经携手反秦的“盟友”之间为何会有这场鸿门之宴呢?

  二、文本解读

  (一)宴缘何起

  1、无伤告密,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曹无伤告密,一是因为无伤告密之事切中项羽复楚称王之要害,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巨鹿之战后,大败秦军主力的项羽在行至函谷关时,被先破关入秦的刘邦军队拒之关外。

  (PPT展示: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2、项伯报恩,项羽许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伯夜见张良,是为报当年救命之恩,见刘邦并不是计划之中。面对项伯私会张良、刘邦之事,项羽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愤怒,一方面是出于尊重,更重要的是他认同项伯的“恩义”,且项伯的“不义”之理深中项羽之心,因此许诺善遇刘邦。贵族之“义气”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刘邦在此时的说辞也颇具深意。面对张良,六神无主的刘邦承认了自己称王的野心,“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而在面对项伯时,刘邦对同一事情却有了另一番说辞,“待将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特别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一句,生动刻画出刘邦的圆滑。

  项伯的从中撮合,刘邦的缓兵之计,项羽被设了“鸿门宴”。

  (二)宴中如何

  1、刘邦“道歉”,项羽留饮。

  刘邦赴鸿门向项羽请罪。面对项羽,刘邦自称为臣,却并不称项羽为王,而称将军。在谢罪之始,刘邦就打出了“情义”牌,“臣与将军戮力而功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沙场征战,没想到能活着再见到将军,虽未名言,但言语之中已经向项羽表明了自己的功劳,再打“道义”之牌。最后将自己“距关,毋内诸侯”这一举动用“小人之言”带过。项羽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句也并非一时糊涂。曹无伤是叛徒,是典型的不忠小人,在项羽的眼中,根本没有保护的必要,因为“忠义”也是是贵族义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范增举玦,项羽默然不应。

  范增数次举玦,目的.明确,希望项羽能够像听到曹无伤告密时一样,拍案而起杀刘邦。但项羽根本没有诛杀刘邦之心,范增一句“君王为人不忍”,或许说明了从头至尾,贵族出身,行事磊落的项羽从没想过暗杀刘邦,暗算前来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3、项庄舞剑,项伯护邦,项羽默许。

  项羽同意项庄帐中舞剑,是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范增所做的一切项羽都看在眼里。同时他又默认了项伯保护刘邦,这既是对项伯许诺善遇刘邦的“信义”,也是自己坦荡的表现。

  4、樊哙闯帐,项羽未有以应。

  樊哙闯帐,面对刘邦,有一番精彩的说辞。说辞以“亡秦”杀人如麻开场,意在提醒项羽不要走秦国灭亡的老路,随便杀人。接着又拿出怀王之约。刘邦无论在项羽还是项伯面前都未敢提及怀王当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约,但樊哙却毫不忌讳的讲出来,项羽既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被推到了“道义”的面前,项羽只能也只有“未有以应”。

  这一席话其实就是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翻版,却被一个赳赳武夫说的别具一格。粗人樊哙答话绝无粗相,说话得体又字字暗藏硬骨头,理直气壮的责之以“义”。

  这段闯帐的说辞既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乃屠夫出身的莽汉,他为刘邦辩护的说辞,说明他不只是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他之所以受到项羽嘉赏,不仅是因为他能饮、健啖、忠心护主,与项羽相投;更重要的还是他这段刚中有柔、亢中有卑,责中含敬的话的讲话。这除了是对樊哙的生动描绘,也是对项羽“英雄惜英雄”性格的表现。也正是刘邦、张良、樊哙君臣三人的默契配合,使刘邦得以抽身离席,从小路逃遁。

  (三)宴下安排

  1、刘邦脱身,张良留谢。

  2、项羽受璧,范增怒斥。

  请学生结合前文分析,自主赏析。

  三、课堂小结

  鸿门宴究竟是谁而设?项羽、刘邦,还是范增,张良?每一个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民间的坎坷,让刘邦养成了游走江湖的历练,命运的沉浮,练就了他与时推移的圆滑。平民本来一无所有,更无过多的精神负担,输得起,也没有所谓“面子”的顾虑,所以便显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

  我们看到的是,项羽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贵族阶级的一些典型特征。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诩,“气盖世”其实就是基于道德价值的浩然之气。他重情义,重恩义,更重信义、道义,在他看来,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贵族出身的项羽有的是对贵族道德的恪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性”性格,让他不屑与小人为伍,更不会在自己的军营中用暗杀的方式结束与刘邦的较量。刘邦、张良、樊哙在与项羽的正面交锋中,紧紧抓住了项羽身上的“义”,成功挫败了范增、项庄的暗杀企图。

  四、作业布置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巧妙的利用座次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总结本课所议所学,结合资料,谈谈你对座次的理解。

  《鸿门宴》教案 8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合作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明确: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项羽

  明确: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明确: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

  善听人言,有心计,处事果断。

  (3)范增

  明确: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是被刘邦利用。

  (4)张良

  明确: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

  明确: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6)曹无伤

  明确: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明确: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明确:忠诚,勇猛。

  4.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

  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6.课文中刘邦对张良、项羽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动态?体现了人物间怎样的关系?

  明确: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等等,还由于不同的关系和场合,另有不同的称谓。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就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看出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

  宴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

  宴后,经历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但还未脱离虎口,想借故逃脱。若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如愿以偿,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危险的,不好好相求,谁愿留在这是非之地?故而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是为了活命要紧。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大的差异;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即便王关中也无可厚非。可如今,项羽兵四十万,而己十万,即使想王关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气吞声方为上策。

  在文中,称项羽,一连几次将军,称自己,口口声声臣下,甜言蜜语,一副小人嘴脸。

  对张良,用尊称,是为了问计,是为了活命;对项羽,用尊称,贬自己,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线。不同的人,不同的称谓,可谓八面玲珑,圆滑之极。

  7.讨论:你如何看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

  (教师引导:人物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去)

  (2)举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举大计亦死 (发动)

  (3)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使君谢罗敷 (告诉)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5)为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约为婚姻 (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客何为者? (动词:干、做)

  人为刀俎 (动词:是)

  何辞为?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表被动)

  (6)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介词:把)

  军中无以为乐 (介词:用来)

  樊哙侧其盾以撞 (连词:而)

  以待大王来 (动词:来)

  (7)因

  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副词: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课后了解楚汉争霸,从中汲取古人智慧。

  《鸿门宴》教案 9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

  ⑴背诵(3─4)节

  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

  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

  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知识

  2、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或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课前板书刘邦《大风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师作简要讲析,并指导背诵。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

  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

  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方法: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释、标记,并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实词:

  军霸上 飨士卒 妇女无所幸 素善留侯张良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 亡去不义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固不如也 臣活之 故幸来告良 孰与君少长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如因善遇之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范增数目项王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常以身翼蔽沛公 加彘肩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而听细说 沛公起如厕大 王来何操 会其怒 道芷阳间行 度我至军中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3、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生活中人们常用“鸿门宴”一词来称呼某类宴会导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会这么做吗?)

  参考结论:

  项强刘弱,刘邦理所当然应该居于项羽之下。刘邦违背这条规则,我不告密,将来又怎样保全自己?

  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告密应在情理之中。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参考结论: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注:适当关注范增的进谏,顺便谈及范增的政治敏锐性)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参考结论:多江湖义气,少政治眼光。(与范增不同)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⑴ 要项伯,以兄事之。

  ⑵ 约为婚姻。

  ⑶ 慷慨激昂说假话。

  ⑷ 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⑸ 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

  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⑹ 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⑺ 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

  ⑻ 立诛杀曹无伤

  第四课时

  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

  (教师可先简评项伯、范增、张良等人。项伯、范增一带而过,张良其人颇为传奇,可引入“张良拾履”故事以激趣)。

  1、学生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教师归总,简单总结

  二、问题

  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

  1、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2、教师引入李清照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结合史实,重点解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

  相关史料:

  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对联: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②楚河汉界(教师可带一张棋盘作教具)

  ③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

  3、引入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包羞忍耻:可联系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两件史事。

  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

  1、刘邦论得天下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刘邦与韩信:

  ⑴ 萧何月下追韩信。

  ⑵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⑶ 假王真王。

  ⑷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3、《垓下歌》: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高祖还乡》。

  《鸿门宴》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 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 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

  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⑤人物形象分析

  (3)作者简介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5)学生朗读

  下面我们开始读。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学生边读,边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

  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数目项王:shu 数次用目示意项王。目,用目示意,动词

  通假异读: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杯杓 sháo 酒杯和勺子。

  生字:

  鲰生 zōu 浅陋的小人

  卮酒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杯 戮力:lù 合力樊哙: kuài 刘邦的战将

  瞋目: chēn 瞪大眼睛,表示发怒 目眦: zì 眼眶 跽: jì 直身而坐 参乘: cānshèng 负责警卫的骑士 彘肩: zhì 猪腿 啖: dàn 吃 靳强: jìnqiáng 刘邦的战将

  读完后,师:“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生:述(略)

  师:评价学生的复述情况(略)

  (7)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

  第二是 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说作业。(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

  (一)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事

  (二)判断下列加线的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而听细说

  明确: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四)名句积累 明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五)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因

  例句 出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②如

  例句出处 万事如意 成语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

  ③举

  例句出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贤任能 成语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 举世无双成语举所佩玉珏者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④谢

  例句出处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释义依靠趁机 于是 趁机 释义 顺、随 比得上 到,去 释义

  举起、抬起推荐 科举考试 全、尽 全部、整个举起 释义 道歉 告辞 感谢

  (5)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翻译。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

  教学步骤: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无伤告密、项刘对立(40万比10万)

  (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项伯泄密、刘邦设计学生朗读1、2段。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请看第3段。 学生朗读。

  《鸿门宴》教案 12

  教学目的:

  1.《鸿门宴》课文复习。掌握课文背诵,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充分发挥所长。

  教学形式:

  1.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文复习。

  2.通过由学生自行组织角色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展示人物性格,掌握翻译技巧。

  3.课外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背诵与文言翻译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活动课的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1.本学期采用新教材,文言文占课本比例的40%,全部篇目都有背诵要求。课文背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古文背诵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授课时集中背诵,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鸿门宴》一文要求背诵的三、四自然段,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为主,背诵难度大,但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能调动学生兴趣,在参与中记忆深刻,有利于背诵。

  3.所教学生,自高一入学以来,已引导进行文言归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应能独立完成。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设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CD唱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音乐引入:《十面埋伏》

  (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

  教学目标:《鸿门宴》复习课

  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

  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

  (幻灯片:司马迁像)

  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

  (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而快速地巩固文学常识)

  2.情节提问: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幻灯片:《鸿门宴故事》1~~10)

  (设计目的:形象化地回顾课文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三、四段的情节背景)

  三、表演过程

  [过程(一)、(二)由科代主持]

  (一)科代:

  1.交待故事背景(幻灯片:历史背景,鸿门宴遗址)

  (设计目的:巩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表演的可感性)

  2.交待表演要求:四个小组,古装版考查同学的背诵,

  现代版考查翻译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设计目的:提倡自主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有

  所长的'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表演开始:顺序

  1.古装版:

  2.现代版

  (背景音乐)

  (设计目的:“古装版”是以表演形式背诵原文,有旁白、人物对话和动作;“现代版”是以表演的形式考查现代汉语翻译,有人物对话和动作。通过表演,可以了解学生对背诵和翻译掌握的程度。)

  (三)老师总结:背诵、翻译和人物性格表现

  背诵检测:

  1.课后练习二(投影:课本,讨论答案)

  2.小测题(幻灯片:默写测验,讨论答案)

  (设计目的:考查背诵)

  四、语言知识归纳

  1.归纳要求:(幻灯片:语言知识归纳要点)

  2.小组讨论,推举小组最好的一本笔记。

  (设计目的:课外自行整理,提高文言语言知识归纳能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督促,老师表扬、肯定。)

  3.以学生笔记为例讨论归纳要求

  (设计目的:指出同学归纳中的优缺点,提供范例)

  4.明确归纳内容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修改归纳,提高日后归纳文言语言知识水平。)

  5.检测:

  (1)小测

  (2)互改

  (3)表扬(幻灯片:语言知识小测验)

  (设计目的:考查语言知识点,表扬鼓励)

  五、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修改归纳笔记

  (设计目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目的)

  六、教学流程图

  音乐引入

  教学目的

  复习

  《鸿门宴》教案 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的体例,了解后人的评价。

  (2)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了解《史记》的地位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可从“绝唱”与“离骚”入手,明确《史记》在历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绝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

  离骚: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③与“国风”并称,泛指文学作品。

  三、介绍作者司马迁,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

  从《史记》的英文译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绍《史记》原名为“太史公书”,“史记”并不是“历史的记录”,而是“史官的记述”。由此引出对司马迁的介绍及《史记》的成书过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课前预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贵而名磨来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可结合古人写司马迁的对联来关照: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四、掌握《史记》的体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明确:

  ①起始年代——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②文章篇数——130篇,共计五十二万余字。

  ③史书体例——书(8),表(10),本纪(12),世家(30),列传(70)。

  ④体例释疑——重点明确“本纪”“列传”“世家”的记述对象。

  五、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难读字: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六、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抽取《鸿门宴》连环画九幅,打乱顺序,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

  七、学生结合画面概述课文内容(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然后梳理成图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八、布置课后作业:

  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由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成课件,课上展示。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疏通文句,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进行文句、文段翻译训练。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参考: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小组派出代表展示集体研究成果,教师视情况纠正点拨

  参考内容:

  一词多义:辞、幸、因、谢、安、举

  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细说、河南

  通假字:采、距、内、倍、要、蚤、豪、郤、参、坐等

  词类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语: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师点拨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误之处,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就不是通假字,同时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三、重点语句及语段翻译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③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通假字)。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词类活用、固定短语、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词类活用及句式)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特殊句式)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关键词语)

  ⑧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词类活用、偏义副词、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关键词语)

  ⑩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特殊句式)

  四、课后作业布置

  思考:

  课文是如何塑造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认识与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尤其是项羽,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项羽)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讨论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刘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多谋机诈,很讲策略。见风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虚伪、善于推诿。果断。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x暴,不用阴谋。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项羽的“自高自大”可结合鸿门宴的座次来谈。

  二、赏析评价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要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点明四组人物的对照关系)

  第二步:如何认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绍,以突出项羽性格的悲剧性。

  第三步: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第四步: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第五步: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 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第七步:小结。

  三、布置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600字以内)

【《鸿门宴》教案】相关文章:

《鸿门宴》教案06-13

鸿门宴教案05-19

《鸿门宴》教案02-25

鸿门宴教案02-28

《鸿门宴》优秀教案08-25

课文《鸿门宴》教案02-08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03-08

《鸿门宴》全程教案01-31

鸿门宴教案优秀03-13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