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1-08-27 18:39:24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五、仔细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一幕,进一步体会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教师介绍的荒诞派戏剧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荒诞派戏剧表现主题的形式,从而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对作者作一些简要的介绍,重点介绍贝克特在荒诞派戏剧创作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现代历史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现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布置课外阅读

  阅读《等待戈多》全剧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导入。

  二、分析作品,讲解重难点。

  教师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及语言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师要讲清这部剧作一改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剧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起因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虽然这是一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戏剧,但却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

  三、布置课外任务

  1.将本文排演成课本剧。

  2.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条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荒诞派戏剧作品,以加深对这类作品的认知。

  荒诞派戏剧是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试研究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研究提纲:

  1.可重点比较二者在戏剧的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设置与刻画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举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与传统戏剧的典范作品,并对之作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3.应纵深比较,即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到作家创作指导思想进行比较。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的】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第一,文章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难免产生隔阂。

  第二,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许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恐怕难以透彻理解。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要把基点放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上。另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投影展示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学生默读由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然后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

  2、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及《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3、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1-22

高三语文第二单元复习08-30

高三语文复习学习方法09-14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11-09

《汉语拼音复习》语文教案10-11

语文《滕王阁序》复习教案11-11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意见12-12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09-14

《背影》公开课教案09-04

《观潮》公开课教案11-18